返回

从404空军基地开始的星海征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2章 你们听说过时灵时不灵的空调吗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第242章

“塔台收到,雨燕二号机请前往9号跑道,注意避让地面车辆。”

“独行侠收到。”廖勇确认收到之后,开着战斗机驶上了跑道。

推油门,拉操纵杆,雨燕在廖勇的操纵下腾空而起。

“嗯,爬升率不错。”廖勇看着快速提升的高度,点了点头,随后将频道切换到了空管频道:“呼叫当前空域执勤AwAcS,这里是测试用雨燕二号机飞行员独行侠,正在执行试飞任务,请求同步任务数据与测试空域。”

“这里是当前空域执勤AwAcS飓风,正在同步任务数据,分配给你的测试空域是NV-5-d空域,所有飞行高度都已清空,航线已经同步,预祝试飞顺利。”

“多谢。”廖勇道谢一声之后,按照分配给自己的航线,变更了自己的爬升路线。

第一项任务是临界高度机动性测试,之前在试飞圣剑的时候,廖勇虽然没整点什么吓人的东西出来,但是他采用的测试模板,依旧是飞行员技术比武第三技术考核科目。

如果按照之前的成绩看,那廖勇驾驶圣剑的时候,直接飞出了破纪录的成绩。只不过三代机毕竟是三代,和一代以及二代机是有代差的。尤其是在分布式矢量系统实装之后,在临界高度进行高强度机动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下次飞行员技术比武因为北方星域的战事,已经延期到了是两年后。虽然暂时还不知道雨燕在临界高度的表现,但是大家都是三代机,想来也差不到那去。

考虑到廖勇作为北方星域的“头马”,未来参与飞行员技术比武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而作为极少数能驾驶二代机把第三科目飞出c以上成绩的飞行员,这一点毫无疑问是降低了廖勇的竞争力。

只不过嘛,还是那句话,你开都不会开还讲什么性能。圣剑和雨燕只是能让其他飞第三科目及不了格的飞行员能飞及格,而在廖勇这种级别的顶级飞行员手里,那可能就是满分了。

言归正传,驾驶着雨燕,廖勇很快接近了卡门线。

“项目一,临界高度测试开始,载入联邦飞行员技术比武第三飞行技术科目。”在米,廖勇开口进行了语音记录,并且载入了预定的测试路线。

他测试圣剑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个科目,现在测试雨燕,那自然不能厚此薄彼。

“已载入预定飞行路线,请注意屏幕内指示。”机载系统的合成女声响起,随后,一条预定好的飞行路线就出现在了全景式座舱内的画面上。

“啧,爱丽丝用习惯了,这系统的提示音还有点不适应。”廖勇撇了撇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飞行路线上。

这路线难度其实还是挺高的,就算是飞了好几次,已经有点轻车熟路的廖勇,他也得集中精神。

随着屏幕上的高度线越过米,廖勇深吸一口气,猛地拉起机头。

第三科目一共有四个阶段,虽然说后面的几次连续转向才是难度的核心,但是要是只有后面难,那作为一项计时科目,也不可能这么多年都没几个人飞到c以上的及格成绩了。

现在,廖勇处在的就是第一阶段,即高强度爬升阶段。这一阶段没什么花里胡哨的,就是单纯地从米飞到米,也就是飞出卡门线。

而要想在这一阶段要飞出好成绩,需要的东西也不复杂。米以上,空气已经相当稀薄,想要产生足够的升力用来爬升,那就得拉出更大的攻角,而攻角一大,那加速爬升时,因为加速度产生的过载就会增大。

并且,随着高度增加,战斗机的爬升率也会对应地下降。而爬升率下降就意味着爬升到对应高度的时间增加。这就意味着进行高过载爬升的时间也会增加。

对一般飞行员而言,光这一部分就够要命的了。可这一阶段,还有一个更大的关隘——

——突破卡门线后的飞控模式切换。

在卡门线外的太空里,和卡门线内的大气层内,战斗机的工况可以说是完全不同,这一点在之前的卡门线陷阱战术中已经有过介绍,这里就不水字数了。而对参与这一科目的飞行员而言,指望机载系统的自动切换很显然是蠢货行为。但是在持续的高G爬升中,手动切换飞控模式,这一点就足以劝退大部分人了。

好在,这些都难不住廖勇。尤其是在测试中,雨燕因为没有携带武器装备,加之其本身就采用轻量化设计,再加上凝胶状金属蒙皮系统带来的自适应机体形态切换,这导致此时雨燕的推重比高的吓人。

廖勇飞完这一阶段,进入外层空间之后,甚至比圣剑用的时间还短了二十几秒。

“第一阶段完成,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结束了高G爬升,廖勇并没有选择改平,而是狠狠一压机头,同时再一次开启加力,猛地补充了一大口能量,以一个绝对饱满的能量状态,进入了难度最高的第二阶段。

如果说能在及格标准内飞完第一阶段的飞行员就能称之为精英的话,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王牌与精英之间,甚至是王牌与顶级王牌之间,那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一阶段的考核重点看似是机动能力,实际上,考察的是飞行员在跨介质飞行工况下,对飞控系统的掌握程度。光这一点,就意味着参加考核的飞行员必须熟练掌握手动切换飞控系统模式的技术。

但是,光掌握这一点是不够的。如果不看机动动作,单纯从高度上看,这一阶段的飞行路径就像在卡门线上下2000米的范围内打水漂。就以难度最大的三次水平720度转向,四次三维720度转向(也就是机头指向需要在xY,xZ和YZ三个平面内均有连续的720度方向变化)为例,在执行这些转向机动的过程中,两次转向之间,高度不得同时低于或者高于卡门线。

换句话说,假设飞行员想要以一个足够好的成绩完成这一科目,如果他第一次转向是在卡门线上,那么他下一次转向前,就得先俯冲进卡门线,然后在不低于区域限制的前提下切换飞控,完成第二次转向,随后立刻爬升冲出卡门线,完成第三次转向。

而且,这两个机动课目之间,是连续的,也就是说以上下上的方式完成水平转向之后,是不能继续以上下上下的方式完成三维机动的,而是必须以下上下上的方式。

这对飞行员的抗G能力,操作的精准度和反应速度都是极其严格的考验。

“记……记录!”在对抗高G的过程中,廖勇从牙缝里挤出来几个字:“建……建议优化……建议优化分布式……分布式矢量系统!”

真到实操,廖勇才体会到之前他发现的雨燕的缺陷:这机子的分布式矢量系统,显得有点太保守了。

他驾驶圣剑飞出破纪录的好成绩,分布式矢量推进系统的帮助必不可少。可和圣剑的分布式矢量系统比起来,雨燕就好像是个原始人。

实际上,这可不单单是分布式矢量系统设计的问题。作为射频飞控和分布式矢量系统的研发方,寰宇科工对这两项技术的研究远比其他任何一个公司都深刻。

对格拉克斯而言,这两项技术只是旧技术的迭代,但是对寰宇科工而言,这两项技术恰恰是对三代机形成代差的几项技术。

利用射频飞控系统的超低延迟,以及分布式矢量系统的各个辅助机动喷口对工质流量的精准控制,再结合上发动机矢量喷口,从而在推力数值上达到0.1N,在方向上达到0.01度级别的精准推力管理,由此实现远超二代机的机动能力。这是李听寒亲自挂帅,大量科研人员经过连续几个月的高强度加班之后,才将其化为现实的系统。

诚然,分布式矢量系统和射频飞控单拿出来,确实也足以对二代机形成一定代差,但是这两者加起来形成的合力就远不止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了。

两个公司的技术差距,反映到战斗机上,那就是廖勇在驾驶雨燕,完成第二阶段的所有机动考核之后,时间上比圣剑慢了足足一分钟。这虽然也在优秀线以上,但是充其量只能算是A-,而圣剑,则是S+。

《从404空军基地开始的星海征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从404空军基地开始的星海征程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从404空军基地开始的星海征程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