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幽谷怨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41章 《芒种收的光阴穗》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芒种的热风裹着麦香,漫过银杏巷的青石板。陈爷爷蹲在打谷场上翻晒麦粒,金黄的麦穗在竹匾里摊成扇形,每粒麦子的饱满度都经过他指尖的筛选。沈曼坐在树荫下的竹席上,手里编着麦秸草帽,草绳的纹路与陈爷爷头上那顶如出一辙,帽檐的弧度刚好能遮住他眼角的皱纹。“1999年的芒种也这么晒,”她把编好的草帽往陈爷爷头上戴,“当年在农场割麦,总想着你会不会嫌麦芒扎,有没有戴手套。”

陈爷爷直起身,掌心沾着麦麸。他从田埂的布袋里掏出双帆布手套,拇指处缝着块蓝布补丁,布料是沈曼当年穿的工装裤边角料。“这手套补了七次,”他把手套递给沈曼,指腹的温度透过粗布传过来,“每次补都想着,等你回来,麦收就不磨手了。”沈曼忽然从藤篮里拿出双同款手套,补丁的位置和针脚与布袋里的那双完美重合:“我也留了双,去年翻出来晒过,原来我们又想到了一处。”

陈念在整理社区的“麦收档案”时,发现本2029年的《谷物晾晒记录》。在“陈念安”的名字旁,有人用红笔标注着“麦粒晒三日,沈老师爱喝新麦粥”。翻过几页,在沈曼的记录里看到:“今日收麦,见谷仓已清扫干净,知是他。”她想起爷爷的日记里,2029年芒种那页画着麦穗的简笔画,旁边写着:“她磨面总怕麸多,筛子得细些。”

林深看着这两份记录,忽然想起母亲的粮缸里,新麦总单独装在陶罐里。每年芒种,她磨面时总会多筛两遍,说“老陈吃不得粗麸”,当时只当是说父亲,此刻才懂那藏在麦香里的牵挂。他翻出母亲2030年的日记,其中一页贴着张麦种标签,“饱满度八成”的字迹旁,画着片小小的银杏叶。

夏至那天,他们带着这两双手套,去社区的“麦收互助会”帮忙。陈爷爷教大家扬场,沈曼则演示麦秸编织的窍门。筛麦的时候,陈爷爷特意用了细目筛:“你当年总说细筛的面做馒头更白。”沈曼笑着往麦秸里掺了把薄荷杆:“编草帽加这个,夏天戴着凉快。”旁边的老人们看着他们配合的模样,像看一对年轻夫妻在侍弄光阴。

林深站在旁边,看着两位老人扬场的身影,忽然明白“收获”二字的滋味。母亲那些年反复晾晒的麦粒、编织的草帽,藏着的不是固执,而是对团圆的期盼。就像这麦子里的淀粉,混着草编的清香,酿着半世纪的等待。

小暑那天,他们去了当年的麦场旧址。如今的田地改成了农耕博物馆,沈曼指着台老式脱粒机说:“我们当年就在这脱粒,我在机器底下藏过袋新麦。”陈爷爷走到机器旁,弯腰从底座摸出个布袋,麦粒的饱满度与记忆里的分毫不差,布袋上的补丁正是沈曼的针脚。“你看,”他举起布袋给沈曼看,“连麦子都在等我们一起来收。”

回家的路上,夕阳把麦茬地染成金红。沈曼忽然从布包里拿出个陶罐,里面是新磨的面粉,用棉纸封着口。“给你的,”她把陶罐塞进陈爷爷的臂弯,“今年的麦磨得细,做面条滑溜。”陈爷爷也从怀里摸出个纸包,里面是几串麦秸编的蚂蚱,翅膀上还沾着麦香:“我也给你备了,挂在窗台好看。”

大暑那天的傍晚,他们在院子里晒新麦。陈爷爷用木耙翻动麦粒,沈曼则把麦秸捆成小束,动作默契得像合作了几十年。有风吹过,麦香混着草味漫开来,沈曼忽然说:“2000年的麦收,你送我的那袋新麦,我还留着半罐。”陈爷爷从粮柜里拿出个陶罐,封口的棉纸上写着“2000年芒种”,字迹是沈曼的:“我这罐也在,你看这日期。”

陈念在爷爷的画架上发现幅新画。画的是芒种的麦场,两位老人在扬场,金黄的麦粒在阳光下像流金,麦秸草茂的影子依偎在地上。画的右下角写着:“芒种收的光阴穗,要等共磨时才够香。”她把画挂在客厅的墙上,和那张麦场合影并排,像给这丰收的季节,添了笔圆满的注脚。

晚饭时,新麦馒头配麦仁粥端上桌,面香里混着米香。沈曼给陈爷爷掰馒头,陈爷爷给她盛粥,粗瓷碗碰撞的轻响里,藏着说不尽的岁月悠长。林深看着这一幕,忽然懂了,最好的相守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能一起在芒种收麦、晒粮,把剩下的每个夏天,都过成彼此掌心的暖。

暮色漫上来时,晒好的麦粒在院里散发着清香,麦秸编的草帽挂在晾衣绳上。沈曼靠在陈爷爷的肩头,听着风吹过麦秸的声响,像听见了光阴在轻轻唱,唱着那些错过的芒种,和此刻终于相守的圆满。

喜欢幽谷怨灵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幽谷怨灵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