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的墨香漫过蓝布笔帘时,张阿姨正把新绣的墨纹蓝布置在书案上。布面上的银线笔架沾着细碎的墨渣,像父亲当年用的松烟墨,带着砚台的温润与宣纸的清薄。案头的旧笔筒里,插着1950年代的狼毫笔,筒口的蓝布防尘罩与新布上的银线墨影相叠,像挥毫的时光在笔墨里相认。
父亲的银线盒里添了个墨纹玉砚。是从老字画店寻的,清代的端砚上刻着\"墨池春暖\",张阿姨用蓝布把它垫在盒底,说\"让玉的润托着线的柔,就像砚台托着墨锭的沉\"。小侄女在砚旁放了张父亲的手稿残页,上面是半首未写完的《南京秋景》,说\"这字迹能让银线记得运笔的力道\"。有位书法家来看过,说这民国铁皮盒与老玉砚的搭配\"是最绵长的笔墨记忆,比字帖更懂墨的性情\"。
蓝布墨袋成了文人的新伴手。习字人说这靛蓝色的布袋\"装墨锭比漆盒防干裂,还能当镇纸,宣纸不卷边,像把书房的清雅揣在了身上\"。小侄女在袋面上绣了银线笔锋,说\"让提案的韵律也绣在布上\"。张阿姨缝墨袋的袋口时,总用\"绳结绣\",说\"墨怕受潮,得系得紧才护得住,就像练字,得有收有放才见风骨\"。有位老教授说,用这墨袋装《兰亭序》拓本\"比锦盒轻便,摸见银线墨痕,临帖时都觉得手腕更活,布的软和墨的浓碰在一起,连字的筋骨都变得温润\"。
体验店的\"墨布课\"伴着墨香开课。张阿姨教大家用蓝布做与墨有关的物件:墨锭形蓝布包、笔锋纹蓝布帕、墨影蓝布挂饰,每件都透着笔墨的雅趣。有位国画老师来学做挂饰,说\"要把南京夫子庙的书画摊风情绣在蓝布上,挂在画室,提醒自己笔墨千秋藏在每笔的晕染里\"。孩子们最爱做的是\"墨香包\",用蓝布缝的小包包,里面装着墨块碎屑和干松烟,说\"这包闻着像新研的墨,放在书包里,连写作业都像握着毛笔在纸上走\"。
\"阿婆,能把墨影绣在蓝布上吗?\"书画摄影师来合作,想把不同墨色的影子用银线表现出来。张阿姨陪着他在灯下试了五种墨:浓墨的影如漆,淡墨的影如烟,焦墨的影似铁,说\"得用不同明度的银线,才像墨在宣纸上晕\"。她们合作的\"墨影蓝布\"挂在美术馆时,总有人说\"这布上的银线会晕染,盯着看时,线的浓淡像真墨在眼前渗,仿佛能听见笔尖划过宣纸的轻响\"。有位盲人摸过布后点头,说\"这线的起伏,和我指尖触过的墨迹一模一样,连飞白的虚都绣出来了\"。
父亲的旧字帖被包上了蓝布封皮。是1956年的《九成宫醴泉铭》,纸页已经泛黄发脆,上面记着\"横要平如扁担,竖要直似青松\"的批注,张阿姨用银线把蓝布轻轻缝在封面上,说\"得让这些笔法躺在熟悉的颜色里\"。小侄女在封皮内侧绣了父亲的临帖记录:\"1964年,临《祭侄文稿》,泪落纸页;1972年,教孙儿握笔,说'笔要正,心才正'\"。有位书法理论家来看过,指着帖上的圈点说\"你父亲的用笔心得比教材生动,只是这蓝布封面让硬挺的纸页都有了墨的软\"。
立冬的风掠过窗棂,蓝布上的银线墨纹更显清劲。体验店组织\"品墨会\",大家用银线在蓝布上记录对笔墨的理解,张阿姨绣的是\"墨分五色,字有百态,如人生浓淡皆宜\"。有人绣得厚重,银线如碑刻;有人绣得飘逸,线迹似行书;有人绣得古朴,银线像甲骨文的斑驳。这些蓝布被拼在一起,做成\"墨韵长卷\",小侄女说\"这卷布上的针脚,是南京人对笔墨的集体敬畏\"。
父亲的银线盒里多了撮墨渣灰。是张阿姨从磨秃的墨锭里收的,装在蓝布裹着的瓷瓶里,说\"这灰里有墨的魂,能让银线更懂沉淀的力量\"。她用这墨渣灰调过染液,说\"染出的蓝布带着点玄色,像陈墨的颜色,比清水染的多了层岁月的包浆\"。小侄女把这灰的成分分析印在蓝布上,说\"这些碳粒里藏着墨的年龄\"。有位文保专家来看过,说这瓶灰\"比任何文物都珍贵,因为混着无数次的研磨与书写\"。
小雪的阳光斜照书案,蓝布上的墨影更显沉静。张阿姨在新染的蓝布上绣墨魂,银线穿过布面时,远处传来孩童诵读《兰亭序》的声韵,与针线穿透布的声响重合,像时光在笔墨里流转。院角的蓝草挨着砚台生长,叶片的脉络像笔锋的走势,小侄女说\"蓝草也在学墨的样子,把养分藏在根里,把清润呈在叶上\"。阳光透过宣纸照在蓝布上,银线的反光与墨字的影子交织,像墨在布上慢慢晕开,又像光阴在根上静静书写,最终在岁月深处,凝成一片既厚重又轻盈的笔墨记忆。
张阿姨放下银针,看着布上的墨与字,突然明白光阴根与墨的共鸣——墨会干涸,布会褪色,却都把气韵留在纸间与布上;笔会磨损,线会松脱,却都在时光里酿出了风骨。就像这蓝布上的银线,一头连着临帖的执着,一头牵着创作的洒脱,在南京的街巷里,把每个晨昏都绣成了值得细品的笔墨长卷。
喜欢幽谷怨灵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幽谷怨灵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