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四十二年春,辽东都督府的加急奏报随着驿马冲入长安城。信使的背囊里装着三穗通体赤红的小麦,在晨光中泛着奇异的光泽。
\"陛下!辽东耐寒麦成了!\"司农卿杜元纪捧着麦穗的手不住颤抖,\"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地里抽的穗!\"
李承乾拾起一穗捻了捻,麦粒竟比拂菻麦还要饱满。他忽然转身走向殿侧的《大唐疆域图》,手指从辽东一路划向漠北:\"传旨,即刻在室韦、靺鞨各部推广此麦。告诉那些部落首领,种出千斤麦,换一把精钢犁。\"
殿中群臣尚未从惊喜中回过神,岭南道的奏报又到——占城稻与拂菻麦轮作的第一季收成,竟达到了惊人的亩产八石!
\"苍天佑唐啊!\"老臣马周激动得老泪纵横,\"从此我大唐再无饥馑之忧...\"
\"不。\"李承乾突然打断,目光灼灼如炬,\"朕要的不只是大唐无饥馑。\"他猛地展开那幅新绘的《万国舆图》,\"传令各道:凡新育良种,优先供给安西、吐蕃、可萨三地。\"
---
逻些城外的试验田里,阿蛮正盯着几株病恹恹的麦苗发愁。从呼罗珊带回的\"贞观穗\"在高原上水土不服,抽穗不足三寸。
\"大人!\"吐蕃农奴扎西慌慌张张跑来,\"噶尔家的人抢了南坡的麦种!\"
阿蛮不慌不忙地掸了掸衣袖:\"抢了多少?\"
\"整整...整整十车...\"扎西突然瞪大眼睛,\"大人您怎么还笑?\"
年轻的文明使者望向远处的雪山:\"因为那批麦种,是特意准备的'贞观穗'与高原野麦的杂交种。\"他拍了拍腰间的记事竹简,\"按陛下的《农术要略》记载,这种杂交第一代必然减产...\"
话音未落,南边突然传来嘈杂声。只见一队吐蕃骑兵押着几个鼻青脸肿的贵族疾驰而来,为首的正是噶尔东赞的孙子贡布——不过他现在的装束却是唐军制式的明光铠。
\"大人料事如神!\"贡布滚鞍下马,行了个标准的唐礼,\"这帮蠢货抢了麦种连夜播种,结果颗粒无收,反倒怪我们以次充好!\"
阿蛮扶起跪地求饶的贵族,从怀中掏出个小布袋:\"这是辽东刚育成的耐寒麦种,要不要再抢一次试试?\"
贵族们面面相觑。其中年纪最大的突然扑向布袋,却在触碰到麦粒的瞬间如遭雷击——那些麦粒上,赫然烙着小小的\"唐\"字印记。
\"知道为什么叫你们来吗?\"阿蛮指向试验田边的石碑,上面用汉藏双语刻着《贞观农律》,\"陛下有令:凡盗抢粮种者,罚为农奴三年;但主动认错者...\"他故意拖长声调,\"可优先获得新种。\"
贵族们灰败的脸色渐渐泛起血色。当阿蛮展示出辽东麦在模拟高原环境的苗圃里长势喜人时,最顽固的那个竟主动解下祖传的松石项链:\"我...我想换十斤麦种...\"
---
岭南道的稻田里,晋阳公主正赤脚踩在泥水中,指导农户插秧。她改良的\"双季轮作法\"让占城稻与拂菻麦无缝衔接,田埂上堆满的粮袋就是最好证明。
\"公主,这季收成后,小民想...\"老农搓着手欲言又止。
\"想改种甘蔗?\"晋阳公主擦着额头的汗珠笑道,\"皇兄早有旨意,凡粮产超额完成者,余田可自选作物。\"她突然压低声音,\"告诉你个秘密,将作监正在研制新式榨糖机...\"
远处官道上烟尘骤起。一队插着紫色令旗的驿马疾驰而过,马上骑士背着的不是公文,而是个不断滴水的麻袋。
\"是交趾来的急报!\"田埂上的小吏惊呼,\"莫非是...\"
晋阳公主已经提起裙摆奔向官道。她知道那个麻袋里装着什么——三个月前,她派去林邑的医官团,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寻找传说中的\"四季稻\"。
驿马在公主面前人立而起。骑士解开麻袋的瞬间,围观百姓发出整齐的抽气声——里面是十几株青翠的稻苗,根系还裹着湿润的淤泥!
\"林邑王进献的'长生稻'!\"骑士气喘吁吁地禀报,\"一年四季皆可播种,只是...\"他面露难色,\"亩产只有两石。\"
公主却如获至宝,小心翼翼捧起一株稻苗:\"两石足矣。皇兄说过,重要的不是产量,而是...\"她突然顿住,盯着稻叶背面几个细小的斑点,\"等等,这稻子有病!\"
随行太医立刻围上来。诊断结果令人心惊:这种稻苗携带的瘟病,足以让整片稻田绝收!
\"林邑王好大的胆子!\"岭南刺史怒发冲冠,\"臣这就发兵...\"
\"慢。\"晋阳公主凝视着稻苗,突然眼睛一亮,\"传本宫令:立即隔离这批稻苗,另辟十亩试验田。\"她从药箱取出个小瓷瓶,\"这是太医署新研制的'百毒清',或许能...\"
三个月后,当\"长生稻\"在隔离田里奇迹般存活下来时,整个岭南道都轰动了。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稻子与占城稻杂交后的新品种,不仅抗病性强,更在冬季试种中达到了亩产三石!
捷报传到长安时,李承乾正在主持一场特殊的朝议——改革租庸调制度。户部大堂里堆着几十个麻袋,分别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样本。
\"诸位爱卿请看。\"皇帝抓起一把辽东麦,\"这是漠北种的。\"又指向另一袋,\"这是岭南稻。\"最后拍着一个鎏金小箱,\"而这,是波斯都护府今晨快马送来的'呼罗珊穗'。\"
大臣们伸长脖子看去,只见那麦穗竟呈现出罕见的紫金色。
\"知道朕为何要废租庸调吗?\"李承乾突然发问,\"因为...\"他抓起三把不同的粮食,让它们从指缝缓缓流下,\"天下粮仓,本该互通有无。\"
新颁布的《亩税制》简单得令人咋舌:不分贵贱,每亩年纳粮一斗。但背后配套的《平籴法》却精细如发——各道设常平仓,丰收时溢价收储,灾年则平价放粮。
\"陛下,老臣算过了。\"马周捧着崭新的算盘,\"按此新制,国库岁入反而能增三成!\"
\"不够。\"李承乾走到窗前,望着终南山方向,\"传旨:即日起,各道常平仓增设'易种司',专司良种兑换。百姓可用余粮换新种,一斗换一升。\"
这道看似亏本的圣旨,在三个月后显现出惊人效果。秋收时节,各地粮仓爆满,以至于户部不得不紧急征用军仓储粮。更妙的是,民间自发形成了\"种子集市\",岭南的稻农用良种向陇右换马,辽东的麦农则以种易铁。
---
贞观四十三年除夕,长安城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万国丰收宴\"。朱雀大街上摆着三百张长桌,每张桌上的主食都不同——有关中的麦饼、岭南的米糕、吐蕃的青稞酒、甚至还有西域刚传来的\"抓饭\"。
李承乾带着各国使节逐桌品尝。来到波斯使者的桌前时,他特意舀了勺藏红花饭:\"听说呼罗珊的麦子,今年亩产破了七石?\"
波斯使者激动地献上个雕花银壶:\"托陛下洪福!这是用新麦酿的酒,我们叫它'文明甘露'。\"
宴席最高潮,程务挺带着个风尘仆仆的商人闯入大殿。众人认出这是常年跑吐蕃商路的粟特人康跋陀,但他背上那个鼓鼓囊囊的皮袋却无人识得。
\"陛下!\"老商人跪地解开皮袋,\"小人在雪山脚下发现的!\"
袋中倾泻而出的,竟是一种通体漆黑的麦粒!李承乾拾起几粒细看,突然放声大笑:\"好!好个'雪山乌麦'!\"他转向目瞪口呆的司农卿,\"爱卿可知道?这黑麦耐寒更胜辽东麦,而且...\"
话未说完,康跋陀又捧出个陶罐。罐盖开启的瞬间,浓郁的酒香弥漫全殿——里面是用黑麦酿的烈酒!
\"传旨!\"李承乾的声音压过了惊叹声,\"在终南山辟千亩试验田,专门培育此麦。另赐康跋陀'文明商使'金印,秩比五品!\"
宴席散去时,宫墙上新贴的《贞观四十四年历书》在灯火中格外醒目。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部由司天监最新修订的历法,首次加入了\"节气宜种\"的详细说明——哪日种麦,哪日插秧,甚至包括葡萄、甘蔗等作物的时令。
而在皇城深处的温室殿里,李承乾正对着《万国粮仓图》沉思。图上标注的已不仅是产量数字,更有密密麻麻的红色箭头——陇右麦种输吐蕃,岭南稻种输林邑,呼罗珊麦种输可萨...
\"陛下,刘仁轨将军从波斯湾送来急报。\"阿蛮轻声走进,呈上封火漆密函,\"大食遣使求和,愿以五十万石椰枣换我麦种。\"
皇帝的目光移向窗外的长明灯台:\"告诉他们,朕不要椰枣。\"他指尖轻叩图上的阿拉伯半岛,\"朕要他们的港口,和所有希腊火工匠。\"
当夜,终南山上的银杏树无风自动。守陵人后来发誓,他看见一片金叶飘过半个长安城,最后落在了将作监的琉璃暖房顶上——那里,新培育的黑麦苗正在悄然抽穗。
(本章完,约3200字)
喜欢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