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使者离去的次月,一支来自朝鲜半岛南部的使团,出现在兴元城的视野里。 与高句丽使者的倨傲不同,这支使团显得局促而好奇。他们穿着粗布麻衣,头戴羽冠,皮肤黝黑,身材矮小,正是马韩部落的使者。为首的老者名叫“韩石”,捧着一串打磨光滑的贝壳项链,这在三韩部落中已是最贵重的礼物。 “大……大人,”韩石的汉话磕磕绊绊,带着浓重的口音,“我们是南边来的,听说……听说您这里有‘白盐’‘铁刀’,还有……还有不用牛拉就能织布的‘神器’?” 赵宸看着他们简陋的装束和眼中的渴望,心中了然。三韩(马韩、辰韩、弁韩)散居在朝鲜半岛南部,生产力落后,仍以部落为单位,使用石器、骨器,对铁器、精盐、布匹等物资有着极强的需求。乌桓大败的消息传到半岛,让他们既恐惧又好奇——这个能打败草原铁骑的“兴元城”,是否愿意与他们交易? “你们想要的,兴元城都有。”赵宸示意亲卫奉上茶水,“但交易讲究等价交换。你们有什么?” 韩石眼睛一亮,连忙让人打开随身携带的藤筐:“我们有……有海蛎子干、鲸鱼油、还有这个……”他从怀里掏出一块暗红色的石头,“辰韩那边挖出来的,据说能炼出‘亮闪闪的东西’(可能是硫化铜矿)。” 赵宸拿起那块矿石,用指甲刮了刮,露出铜红色的粉末,心中一动。兴元城的铜矿储备不足,三韩的铜矿正是急需的资源。 “这些东西,我们要了。”赵宸点头,“但一次交易不够。我希望能与三韩建立长期的‘互市’——你们用矿石、海产品、皮毛来换,我们给你们盐、铁、布匹,甚至教你们简单的耕种技术。” “教我们种地?”韩石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三韩部落常年靠渔猎和刀耕火种为生,粮食产量极低,若能学会更好的耕种技术,无异于天大的好事。 “当然。”赵宸对身旁的秦越(格物院负责记录与交流的弟子)说,“带韩使者去看看我们的屯田区和农具坊。” 秦越领命,带着韩石等人走出议事厅。 在屯田区,韩石看到了让他毕生难忘的景象:整齐的田垄,灌溉用的水渠(用水泥加固,不漏水),还有农民手中挥舞的“曲辕犁”——只需一头牛牵引,比他们部落用的直辕犁省力一半,翻土更深。 “这……这犁怎么这么好用?”韩石忍不住上前抚摸犁头,那光滑的铁制犁铧,比他见过的任何铁器都要精致。 “这叫曲辕犁,是格物院改良的。”秦越演示着,“你看这弧度,符合力学原理,能减少阻力……”他用简单的比喻解释,韩石虽听不懂“力学”,却看懂了其效率。 在农具坊,工匠们正在批量打造铁制农具:锄头、镰刀、斧头……每一件都锋利耐用。韩石拿起一把镰刀,轻轻一挥,竟将旁边的稻草割成了两段,吓得他连忙放下。 “这些农具,都可以换给你们。”秦越笑着说,“只要你们有足够的矿石和海产品。” 回到议事厅时,韩石的态度已经从最初的试探变成了恭敬:“赵大人,您的‘格物之术’太神奇了!我们愿意……愿意与兴元城互市!马韩愿意做第一个!” “不止互市。”赵宸拿出一张绘制简略的半岛地图,指着三韩的位置,“我会在边境设立‘榷场’(官方贸易点),派官吏和工匠驻守。除了交易,他们还会教你们打井、堆肥、制作简易农具——但有一个条件。” “大人请说!” “若有其他部落或势力(暗示高句丽)欺负你们,你们可以向兴元城求助。我们不会干涉你们的内部事务,但会保障你们的贸易安全。”赵宸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这便是他的策略:用贸易绑定利益,用技术输出建立依赖,用安全保障换取好感,最终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让三韩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兴元城的“经济附庸”,为日后的归附埋下伏笔。 韩石没有丝毫犹豫,当场应下:“我们信赵大人!只要能换铁器和粮食,我们什么都愿意!” 三日后,韩石带着第一批“订单”(五十把铁刀、一百斤精盐、二十匹棉布,用五车铜矿和十船海产交换)返回马韩。临行前,赵宸特意让他带了一套曲辕犁和几名擅长耕种的屯田兵(短期指导),并嘱咐:“告诉辰韩、弁韩的首领,兴元城的大门,对所有愿意交易的朋友敞开。” 韩石走后,秦越有些担忧:“大人,三韩部落众多,人心不齐,万一有人私吞物资,或者与高句丽勾结怎么办?” “那就让他们看看,合作与对抗的区别。”赵宸指着地图上的榷场位置,“榷场周围,要建堡垒,驻兵防守。对遵守规矩的部落,给予优惠;对破坏规矩的,断绝贸易,甚至……让他们尝尝铁刀的厉害。” 他深知,对付落后部落,光有善意不够,还得有“胡萝卜加大棒”。 不出三个月,兴元城的榷场在鸭绿江畔建立起来。马韩的铜矿、辰韩的麻布(虽然粗糙,但可作为原料)、弁韩的木材源源不断地运来,换回一车车的铁器、精盐、布匹。 更重要的是,兴元城派去的工匠开始传授技术: - 教他们用草木灰和油脂制作简易肥皂(改善卫生); - 教他们搭建“吊脚楼”(防潮,适合半岛气候); - 教他们识别可食用的野菜和谷物(扩大食物来源)。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却让三韩部落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称呼兴元城的官吏为“先生”,称呼赵宸为“大恩人”。 辰韩、弁韩的使者也陆续来到兴元城,效仿马韩,签订了贸易协议。一时间,鸭绿江畔的榷场成了辽东最热闹的地方,汉人与三韩人语言不通,却能通过手势、物品和简单的交易规则,达成默契。 赵宸站在格物院的了望塔上,望着南方,那里是三韩的方向。他知道,“贸易先行”只是第一步。当三韩人习惯了铁器的锋利、精盐的美味、布匹的舒适,当他们的生存越来越依赖兴元城的技术和物资时,“归附”便会水到渠成。 而这一切,都无需刀兵相向,只需用格物之术创造的价值,便能一点点改变格局。 辽东的棋盘上,又一颗棋子,被悄然落下。
喜欢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