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队返航的消息传回扶桑三岛,阿直岐部落的 “神铁” 与 “仙犁” 成了周边部落艳羡的对象。尤其是当北方部落用换来的曲辕犁开垦出双倍的耕地,秋收时粮仓比往年充盈三成后,一个名叫 “狗奴国” 的小部落率先做出了反应 —— 他们派出了以王子 “卑弥呼” 为使的使团,带着精心准备的 “贡品”,搭乘兴元城返航的商队,踏上了前往辽东的路途。
当这支由二十人组成的倭使团抵达兴元港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们穿着模仿中原样式却略显滑稽的宽袍(用商队换来的粗棉布缝制),头戴简陋的冠帽,捧着用藤箱盛放的 “贡品”—— 五十斤纯度更高的红铜、二十斤粗金、一百颗珍珠,还有一张用鲸鱼皮绘制的 “倭国全图”(虽粗糙,却标出了主要部落的位置)。
“外臣卑弥呼,奉狗奴国王之命,向兴元城主赵大人献上薄礼,愿为兴元城藩属,年年进贡,岁岁称臣。” 卑弥呼虽是女子,却举止沉稳,汉话虽生涩,却比阿直岐流利得多,显然是临时恶补过。
赵宸站在城门口,看着这支略显局促却态度恭敬的使团,心中了然。所谓 “朝贡”,不过是小部落寻求庇护的手段 —— 他们既想持续获得兴元城的技术和物资,又想借兴元城的威名震慑周边部落。
“远来是客,不必多礼。” 赵宸没有摆出天朝上国的架子,侧身示意,“贡品我收下了,你们的诚意,我看到了。先进城吧,让你们看看兴元城的样子。”
他特意让魏平带着使团参观兴元城的核心区域,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无声的展示。
在格物院,卑弥呼看到了水力驱动的锻锤不知疲倦地打铁,墨家弟子用算盘(赵宸改良的十进制算盘)快速计算着账目,还有那面巨大的 “辽东 - 朝鲜 - 倭国” 拼接海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航线、矿产和部落 —— 狗奴国的位置被清晰地标记出来,旁边还用小字写着 “产铜、金,需农具、铁器”。
“这…… 这图竟能将大海和岛屿都画得如此清楚?” 卑弥呼忍不住伸手,却在触及前停住,眼中充满敬畏。
在屯田区,她看到了整齐划一的田垄,农民们用曲辕犁耕作,孩子们在田埂上朗诵着赵宸让人编写的《识字课本》(用最简单的汉字,教授 “人、田、水、火、铁” 等基础词汇)。
“他们在念什么?” 卑弥呼问翻译。
“在念‘人要吃饭,需种田;田要丰收,需水利’。” 翻译解释道,“这是赵大人让所有孩子都学的,说认得字,才能学好格物之术。”
在工坊区,倭使团被纺织机的效率惊呆了 —— 女工们脚踩踏板,手推梭子,布匹在织机上快速延伸,一天的产量抵得上倭国部落一周的手工纺织量。
参观结束后,赵宸在议事厅接见了卑弥呼,屏退左右,开门见山:“你们想要的,无非是铁器、农具和庇护。兴元城可以给,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卑弥呼挺直腰板:“只要赵大人肯相助,我狗奴国愿以铜、金相换,若有战事,也愿出兵相助!”
“我不要你们出兵。” 赵宸摇头,“兴元城暂时不缺兵。我要的是,你们学汉话,认汉字,用汉法。”
他让人取来三样东西:
一本《基础汉字三百》:选取最常用的三百个汉字,标注发音(用近似的倭语发音标注)和含义,配着图画(比如 “山” 字旁边画一座山)。
一套《农桑要术》(简化版):用图画和简单文字,讲解选种、施肥、灌溉、织布的基础技术。
一面铜制令牌,上面刻着格物院的徽记(圆规矩尺),背面刻着 “兴元” 二字。
“这三百个字,让你们的贵族子弟学会,下次来的使者,要能直接跟我说汉话。” 赵宸指着《汉字三百》,“这套农桑书,带回去教给你们的人,按上面说的做,你们的粮食会更多,日子会更好。”
他拿起那面令牌:“这面令牌,可保你们商队在辽东、三韩地界畅通无阻,遇到麻烦,出示令牌,兴元城的军队会相助 —— 但前提是,你们不能主动惹事,更不能与其他部落勾结,背叛兴元城。”
卑弥呼捧着这三样东西,手微微颤抖。她听懂了赵宸的意思:兴元城要的不是表面的臣服,而是从语言、技术到思想的全方位认同。这比单纯的武力征服更让她感到震撼 —— 接受这些,意味着狗奴国将深深打上 “兴元” 的烙印。
但看着兴元城的繁华与强大,想到部落里对铁器和粮食的渴望,她没有犹豫,双膝跪地,将令牌高举过头顶:“卑弥呼代狗奴国,谢赵大人恩赐!我等必遵教诲,学汉字,兴农桑,永为兴元城藩属!”
赵宸扶起她,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不喜欢‘藩属’这个词。我们是‘盟友’—— 你们给我们提供铜和金,我们给你们提供技术和保护,互相帮助,共同变好。”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会派五名工匠和三名识字先生,随你们回去。工匠教你们打铁、织布、筑水坝;先生教你们认字、记账、看懂农桑书。他们的吃穿用度,由你们负责,若他们受辱或被害……”
他没有说下去,但眼中的寒意让卑弥呼心头一凛。
三日后,卑弥呼带着工匠和先生,以及满满三船的回赠(五十架曲辕犁、两百把铁刀、五百斤盐、十台简易纺车),踏上归途。临行前,赵宸特意嘱咐工匠:“先帮他们打一口深井,再建一座小型熔炉,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站在城头目送倭使团远去,魏平有些不解:“大人,派工匠和先生去也就罢了,为何还要给那么多东西?他们不过是个小部落。”
“小部落,也能成大气候。” 赵宸望着东方,“语言通了,文字同了,技术一样了,想法就会慢慢靠近。等他们的孩子都开始念‘人要吃饭,需种田’,等他们的首领能用汉字写国书,还用得着我们出兵征服吗?”
他指向格物院方向,那里,墨家弟子正在编写《倭语 - 汉语对照手册》:“文化和技术,才是最锋利的剑,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数月后,从狗奴国传来消息:兴元城的工匠帮他们打出了第一口深井,井水清澈甘甜;熔炉炼出了纯度更高的铜;孩子们开始用树枝在地上写 “汉”“兴”“元” 等字;卑弥呼甚至用刚学会的汉字,给赵宸写了一封感谢信,字迹虽稚嫩,却笔画工整。
赵宸看着那封信,嘴角露出微笑。他知道,文化输出的种子,已经在倭国的土地上,悄然发芽。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兴元城的影响力,正沿着海路,以一种温和却坚定的方式,向更广阔的世界蔓延。
喜欢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