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社区“邻里厨艺大赛”与锅碗瓢盆的欢乐混战
社区活动室的横幅还没干透,李淑琴就踩着梯子换了新内容:“邻里厨艺大赛——锅铲当武器,味蕾定输赢”。红布上的“赢”字少了个点,被她用辣椒串补上,远远望去像个流着红油的感叹号,倒比正经字更有食欲。
“家人们注意!”她举着扩音喇叭(其实是杨永革补好的咸菜缸,对着说话有回音)喊,“今天不比技能不比改造,就比谁的家常菜能勾住魂!评委是三位路过的快递小哥,专业鉴饭三十年!”
参赛选手们早把“战场”铺开。长条桌上摆着各家的“秘密武器”:杨永革拎来个黑黢黢的砂锅,说是“当年在山里炖野猪肉的神器,炖啥都香”;李奶奶端着个搪瓷盆,盆底印着褪色的“为人民服务”,里面泡着红辣椒和野山椒,“这是秘方泡菜,能让石头都开胃”;周砚田最绝,推着他的鸡窝旁的小炭炉,炉上坐个豁口铁锅,里面咕嘟着鸡汤,“老三的月子餐配方,加了十几种草药!”
张大妈的装备堪称豪华。她带了全套“传家厨具”:缺了把的菜刀、把手松动的炒勺、还有个用了三十年的铝制饭盒,说是“当年插队时带的,炒饭不粘锅”。结果摆桌时手一抖,炒勺“哐当”砸在杨永革的砂锅里,把砂锅盖子震出条缝,吓得杨永革赶紧把砂锅搂在怀里:“我的宝贝锅!这比花秋裤还金贵!”
比赛分三大项:“快手家常菜”“创意暗黑料理”“祖传秘方菜”。规则简单粗暴——谁的菜被评委和围观邻居抢得最快,谁就是赢家。李淑琴刚宣布完规则,王大爷突然举手:“我能参赛不?我会煮白开水!”被张大妈用锅铲拍了回去:“滚!白开水算哪门子厨艺,给鸡喝还差不多!”
第一项“快手家常菜”堪称“速度与激情”。杨永革要做“山野乱炖”,把腊肉、土豆、干豆角一股脑倒进砂锅,结果发现砂锅盖子裂了,炖着炖着汤全漏了,锅底结了层黑炭,他硬着头皮盛出来:“这叫‘干香版乱炖’,越嚼越香!”周砚田则表演“铁锅炒鸡蛋”,声称“用柴火烧的鸡蛋有灵魂”,结果老三趁机飞进厨房,在鸡蛋液里拉了泡屎,气得他举着锅铲追鸡,炒鸡蛋变成了“鸡毛炒蛋”。
李奶奶的“泡菜炒肉”倒是顺利。她把泡好的辣椒和五花肉倒进锅里,滋啦一声响,香气飘出三里地。张大妈凑过去偷看,被油星溅了手,手忙脚乱中碰倒了醋瓶,半瓶醋全倒进锅里。李奶奶眼疾手快加了勺糖,尝了尝居然酸甜可口,她叉着腰笑:“这叫‘意外开胃菜’,比我原计划还好吃!”
第二项“创意暗黑料理”彻底放飞自我。张大妈端出“毛线团饭团”——用旧毛线缠的模具捏的饭团,结果毛线掉色,白米饭变成了花的,上面还沾着几根线头。“这叫‘五彩饭团’!”她举着饭团展示,“吃一口能想起年轻时织毛衣的日子!”刘阿姨的鹦鹉叨叨飞过来啄了一口,当场甩头吐毛,扑棱棱飞到周砚田的鸡汤锅里洗澡,把鸡汤搅成了“鸡毛鸡汤”。
杨永革的“花秋裤灵感汤”更绝。他说受花秋裤花纹启发,把胡萝卜、南瓜、紫薯切成条扔进锅里煮,煮出来的汤五颜六色,上面还飘着几片菜叶,像极了他那条印着野花的秋裤。“这叫‘岁月流金汤’!”他给评委盛汤时,砂锅裂缝又漏了,汤洒在评委鞋上,烫得快递小哥直跳脚:“杨师傅,这汤不仅暖胃,还暖脚啊!”
最让人意外的是王大爷。他没煮白开水,而是端来“煤球牌猫粮拌饭”——把猫粮和剩饭混在一起,说是“给煤球做的爱心餐,顺便参赛”。结果煤球闻了闻扭头就走,周砚田的鸡却抢着吃,吃得嘎嘎叫,王大爷得意地说:“看!连鸡都认证的美味!”
压轴的“祖传秘方菜”环节,李奶奶端出了压箱底的“山里腊味拼盘”。腊肉、腊鱼、腊鸡摆得整整齐齐,都是她当年在山里腌的,油光锃亮泛着香。“这是当年部落里的做法,用松枝熏的,”她给大家分肉时说,“老杨当年偷吃腊鱼,被我追着打了半座山!”杨永革摸着后脑勺笑:“那腊鱼太香了,谁忍得住啊!”
周砚田的“草药鸡汤”终于能喝了。他把鸡毛捞干净,又加了把野菊花,汤色清亮带着药香。评委尝了一口直点头,说“比健身房的蛋白粉还好喝”。张大妈不服气,端出她的“样板戏红焖肉”——肉炖得烂烂的,上面撒着红辣椒,像极了她当年演李铁梅时举的红灯笼。“这肉用了十八种调料!”她夹起一块给李奶奶,“当年在车间,我就靠这肉收买人心!”
比赛到最后变成了“抢饭大战”。杨永革的“干香乱炖”虽然糊了,却被抢得最快,说“有小时候灶膛烧饭的味”;李奶奶的“意外泡菜炒肉”配着张大妈的“五彩饭团”,成了最佳拍档;周砚田的鸡汤泡着王大爷的猫粮拌饭(去掉了猫粮),居然也别有风味。评委们吃得满嘴流油,举着筷子宣布:“今天没有冠军!全是赢家!”
颁奖时,李淑琴把用饼干盒做的“金锅铲奖杯”颁给了所有人。杨永革抱着奖杯,非要给大家表演“砂锅敲节奏”,结果砂锅彻底碎了,他捡了块最大的碎片说:“这是‘碎碎平安奖’!”李奶奶把剩下的腊味分给邻居,周砚田的鸡汤被喝得连渣都不剩,张大妈的红焖肉汤汁被用来泡饭,连叨叨都抢了块肉骨头,蹲在“金锅铲奖杯”旁啃得香。
收摊时,活动室地上满是菜叶、饭粒和碎瓷片。杨永革帮李奶奶擦桌子,发现桌缝里还卡着块腊鱼:“看!当年你没追着我打,我藏的!”李奶奶笑着拍他胳膊:“老东西,藏了几十年还没烂!”周砚田在给鸡群分剩饭,老三正蹲在“金锅铲奖杯”里下蛋;张大妈把毛线团捡起来,说要给奖杯织个“锅铲套”;李淑琴编辑视频时,镜头里最暖的画面,是大家围着桌子抢饭,杨永革的破砂锅碎片被当成了“分餐盘”。
“下次比啥?”李奶奶舔着手指上的肉汤问,“我把当年腌腊鱼的方子带来,教大家做!”
“比包饺子!”杨永革接话,“我用花秋裤当擀面杖,保证皮薄馅大!”
“我要比做糖葫芦!”周砚田指着院里的山楂树,“用鸡窝旁的蜂蜜熬糖!”
夕阳把活动室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里面还飘着饭菜香、烟火气和笑声。李淑琴看着这群捧着空碗还在念叨下次比赛的老人,突然觉得这比任何山珍海味都动人——厨艺好不好不重要,菜糊没糊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大家围在一起,你尝我一口菜,我分你一勺汤,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像这桌饭菜一样,热热闹闹,香喷喷,暖洋洋。
至于下次包饺子会不会用花秋裤当擀面杖?谁知道呢。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这群人聚在一起,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就永远是最动听的生活交响曲。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