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元年,冬十一月。
穆宗突然下诏,要驾幸华清宫,落日归还。
此时正值西北胡族引兵犯境,神策军中尉梁守谦将神策军四千及八镇兵赴援,京师紧张,四面戒严。御史大夫李绛、常侍崔元略等跪在延英殿门外切谏,皆曰天子此时不宜轻出。
穆宗固执不听,遂自大明宫复道出城,率神策军左右中尉仪仗,以及六军诸使、诸王、驸马千余人,前往华清宫而去。
直到天色很晚,才还驾大明宫。
次日升朝,谏议大夫郑覃等人一起劝谏:今边境形势多变,若前线有紧急军情奏报,不知道陛下何在,如何是好?另陛下常与倡优戏子狎昵,大肆赏赐毫无节制。天子持社稷江山之重,无功岂可滥赏!
穆宗笑道:此皆乃社稷之臣也。
诏命对郑覃等大加慰劳,但对其谏言根本不理,依旧我行我素。是月下旬,穆宗在禁中与宦官内臣打马球为戏,一位内官突然坠马。
穆宗恐慌,停于大殿休息,突然双脚不能履地,一阵头晕目眩,由此卧病不起。当时不知何病,就如今断之,应为脑溢血。
宫外群臣多日不知穆宗消息,不知天子所在,遂致乱作一团。
长庆四年,正月初一。
穆宗驾崩于寝殿,终年三十岁。共计为帝三年,其中游乐二年,卧病一载,就此撒手而去。正是贪生之心太甚,反愈速其死,足堪讽刺。
穆宗驾崩,长子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
李湛于长庆四年正月丙子日继位,改次年年号为宝历。敬宗根本无心国家大政,游乐无度,较穆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例行早朝也不放在心上。
谏议大夫李渤及左拾遗刘栖楚极力劝谏,敬宗不改,后至不愿上朝。
李德裕进献《丹扆箴》六首劝谏,敬宗令翰林学士草诏表扬,但愈加疯狂游乐。
镜头转换,皇宫之外,染坊之中。
时有染坊役夫张韶,与算卦先生苏玄明乃是好友,常相往来。忽这一日,二人酒酣,张韶兴起,但请苏玄明为自己起卦,占算时运。
苏玄明掷钱得卦,解其卦象道:兄注定将有大福大贵,能坐在皇宫御榻上与我喝酒。
张韶闻听,笑到打跌:你这老道,想是醉矣。你我是何人,堪登龙床御榻!
苏玄明却正色道:汉高祖刘邦何人?时运到至,神鬼难挡。我已算出,来日皇上必然出宫,白天打马球,晚上猎狐,尽日不在宫中。你我何不趁此,共图大事!
三五盅酒下肚,竟然一拍即合,仅为要体验一下皇家生活。商议已定,二人便各自寻找帮手,张韶去寻染坊同行,苏玄朋自去联络长安街头闲人。
那长安闲人之中,自有本领高强神偷,亦有武功出神入化老者,也有年轻漂亮女子,专门在京城租下高档住房,接待有钱公子。待对方钱快花完时退房走人,俗谓仙人跳。
更多是街头闲汉,多爱刺青纹身,文刺白居易诗,武刺左臂“生不怕京兆尹”,右臂南汇“死不怕阎罗王”,皆欲入皇宫一睹帝王居所,遂尽入苏玄朋部下。
京师之地藏龙卧虎,经过张韶及苏玄明一番活动,不到三两日,便招募到一百多人。
于是二人大发雄心斗志,便商议下步如何进入大明宫中。
张韶时常进宫,因在案下铺下生纸,以炭笔画图,口中演讲:大明宫东南西北四面,共有十三座宫门。每个宫门皆有监门宦官看守,即便是熟知官员进入,亦须核对门藉;若非朝中大臣,则更须凭有鱼符进入,并严加审查。
苏玄朋:若是如此,我等不如择其一门,冲杀进宫。
张韶:不必动用刀兵。我有一计,只需利用运送紫草车辆进宫,便即神鬼不觉。
苏玄朋:宫中需要紫草何为?
张韶:紫草根部含有紫草素,用来染织。因紫色属贵,故此宫中多需。
苏玄朋闻而大喜,于是议定,来日进宫。
忽这一日,穆宗果然率众出宫,到清思殿打球猎狐去讫。
张韶探听明白,以为时机已至,便令苏玄朋纠集一众江湖奇侠,皆命躺在紫草车中,混入大明宫内。约定白天各觅地方躲藏,待到夜深,听令统一行动。
大明宫内殿堂林立,草木茂盛,藏上百十来人,自然毫无问题。
一切依计而行,并无差误。来日辰时,十数辆运草车内装载这些奇能异士,顺利通过左银台门,进入宫中。
运草车将至内宫禁门,守门宦官发现草车皆负重载,颇觉可疑,乃上前拦车检查。张韶见被人识破马脚,只得仓促行事,抽刀杀此宦官。
于是藏在车中众人也纷纷跳出,手持兵器,呐喊造势。
苏玄朋充任军师,命令兵分两路,一半去攻打弓箭库,另一半人则朝清思殿杀去。当然亦有神偷诸人,则趁机到处游走,到各宫踅摸宝物。
一时之间,大明宫内杀声四起。
当时唐敬宗正在清思殿打马球,听到喊杀之声,只道宫内发生兵变,急率内侍宫女,狼狈逃到左神策军避难。
左神策军中尉马存亮急忙接驾,因问:陛下今日因何未击球猎狐,却光降臣下营中?
敬宗喘息不止,答道:休要啰唣。说甚猎狐,我这条真龙,直差些被人猎杀矣。爱卿欲立功封侯乎?则速带兵马,到清思殿中,去擒杀弑君贼子可也。
马存亮领旨,遂唤过部下兵马使康艺全:带上一千兵马,前往清思殿中拿贼!
此时清思殿中,张韶及苏玄朋等人攻入,见无一人,只御榻上排列无数珍馐美食,真个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张韶与苏玄朋见此,二话不说,便即登上御榻,狂吃大嚼。
苏玄朋一边往嘴里塞肉,一边问道:贫道之卦,到底如何?
张韶满嘴流油,含糊答道:果然神算,分毫不爽!
一众江湖好汉闻言,一拥而上,争盘夺碗,乱成一团。
便在此时,只听一声大响,殿门飞向两边。复听院中数声惨叫,两人血人奔入殿内,嘶叫道:快走快走。神策军杀进来矣!
话未说完,已仆地身死。
张韶大惊,立起身来,口中尚有一大块鹿肉未曾咽下,差些噎死。苏玄朋跳下御榻,怀中尽是奇异鲜果,散落一地。
左神策军兵马使康艺全率兵而入,见状哭笑不得:我道是何人造反,却是一帮妄人。众军士,与我尽杀,一个不留!
众军应诺,执兵入内。只用一盏热茶时间,便将张韶等人杀死,血溅御座,尸横深宫。
来日群臣登殿,闻说造反者不是染坊役夫,便是江湖游汉,不由皆都发呆。
八月秋夜,又有妖贼马文忠与宦官季文德勾结,纠集千余人图谋不轨。
结果因事不秘,被人告发,马文忠遭受剐刑,季文德绞杀,当事人皆被缉捕杖死。
敬宗却不思改悔,此后一面敷衍大臣苦谏,一面却变本加厉玩乐,花样不断翻新。宝历元年十一月,敬宗突发奇想,要去游幸骊山。
拾遗张权舆闻此,在殿中叩头进谏:骊山大凶,不可游也。自从周幽王以来,游幸骊山帝王皆被大祸。秦始皇选葬于此,国家二世而亡;先帝玄宗在骊山修建行宫,而致安禄山叛乱;穆宗驾幸骊山,享年不长,回来后便即驾崩。骊山凶哉,陛下不可去也。
众臣听罢此谏,都被唬了一跳,暗道:此老如此直言不讳,恐要人头搬家。
不料敬宗听罢此言,反倒引发更大兴致,说道:骊山果有如此凶恶?越是如此,我越应前去,以验证贤卿之言。
众臣无不骇然,更不再谏。
于是敬宗固执前往骊山,尽兴游乐而归。即日回到宫中,并对左右侍者言道:彼张权及叩头直谏者,皆为沽名钓誉,实不可信!
宝历二年,夏六月。
敬宗命令宫中举行体育盛会,马球、摔跤、散打、搏击、杂戏等项杂呈,热闹非常。左右神策军士卒、宫人、教坊、内园,分成若干组,各骑毛驴打球,极具创意。
此日敬宗兴致极高,一直折腾到二更方罢。
敬宗除却擅长游乐,亦且残暴不仁。因此专门豢养力士,昼夜不离左右。若宦官小有过犯,轻则辱骂,重则捶挞,人皆满怀畏惧、心中怨愤。
宦官许遂振、李少端、鱼弘志等因打夜狐不力,而被削职。
十二月初八,辛丑日。
敬宗出去打夜狐还宫,又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定宽等二十八人饮酒。
饮至半酣,敬宗入室更衣,大殿上灯烛忽然熄灭。
及至灯火复明,刘克明与苏佐明自内室而出,宣布皇帝突然驾崩,死因为过度劳累,又兼暴饮,以致心脏忽然停跳。
敬宗就此不明不白而死,终年仅十八岁。
刘克明等当日杀死敬宗,伪造遗旨,迎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
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又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及绛王李悟,改立李昂为帝。是为唐文宗,改元太和,谥号先帝李湛为睿武昭愍孝帝。
李昂本名李涵,为唐穆宗李恒次子、敬宗李湛之弟,母为贞献皇后萧氏。
文宗李昂在位,朝臣分为牛、李两派,各有朋党,互相攻击,众多清廉有志之士,便成党派之争牺牲。当时朝野官员调动频繁,以至于皇帝生死废立,皆操纵在宦官手中。
太和五年,李昂与宰相宋申锡暗中策划除掉宦官,但被王守澄及其门客探知,反诬告宋申锡谋立漳王李凑。结果李昂中计,宋申锡被贬死。
文宗其后得知真相,由是大怒,一心铲除宦官势力,夺回政权。
由是下诏,将王守澄赐死,命饮毒酒自尽。复提拔郑注为御史大夫、李训为宰相,并纳郑注等人建议,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掌管禁军。
政变初战告捷,文宗由是大喜,遂命郑注为风翔节度使,密令其挑选数百亲兵,欲趁王守澄下葬时,将宫中宦官斩尽杀绝。
未料宰相李训为了抢功,决意先下手杀尽宦官,再逐走郑注。
于是便乘郑注去风翔搬兵之时,入宫来见文宗,商定改变原有计划。
文宗便问:卿能铲除宦官,固然是好,但兵从何来?
李训答道:外兵入京,易为诸宦得知,弄巧反拙。臣有一计,陛下可命户部尚书王璠为太原节度使,大理卿郭行余为宁节度使,命二人在赴镇之前,先在京城召募兵卒。如此易于掩人耳目,则不动外镇之兵,即可全部铲除宦官也。
文宗以为妙计,当即从之,诏命即行。
又以京兆少尹罗立言权知府事,太府卿韩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刑部郎中兼御史李孝本权知御史中丞。使其三人罗致吏卒,与王、郭二人联手,谋诛宦官。
西元八三五年,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升朝于紫宸殿,命文武众臣奏事。
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今当仲冬时节,甘露凝于庭树,是谓天降祥瑞,臣故上奏。
宰相李训:恭喜陛下。既然天降祥瑞,又近在宫禁,臣谓陛下宜率群臣亲往一观。
文宗喜而从之,乃至含元殿,命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先往观看。
官员们回来,奏称疑非甘露,倒似人为。李昂复命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带领宦官前去察看,查实回报。
仇士良奉皇帝旨意,引众宦官来至左金吾仗院时,忽见韩约惊慌失措,神色有异。于是立刻引起警惕,再细看时,又发现幕后似有士兵埋伏,便慌忙退出。
李训等本来欲以观看甘露为名,将宦官诱至金吾仗院,一举歼灭,至此计划失败。
仇士良立时明白,此必是李训居中捣鬼,遂率宦官退到含元殿,迫使天子李昂下殿,乘坐软舆,进入内宫。
李训因见事急,一面召唤金吾卫士上殿保驾,一面攀舆高呼:陛下不可入宫!
金吾卫士闻听宰相呼唤,即与京兆府吏卒五百人登殿奋击,当场杀死宦官数十人。仇士良命宦官将李训打倒,强抬李昂进入宣政门,朝臣一时惊散,不敢追击。
李训见事不济,便单骑出宫,走入终南山佛寺中躲避。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却不明真相,退到中书省,等候文宗召见。
仇士良挟持李昂退入内殿,立即调遣神策军五百余人,各持刀枪,冲出东上阁门,逢人即杀。金吾卫士及吏卒不敌神策军之勇,死者六七百人。
接着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又杀千余人。再将李训、王涯、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照单全收,先后捕杀,皆遭族诛。
此番朝臣与宦官之争,史称甘露之变。
当甘露事发之时,郑注正率亲兵五百人赶赴长安。
中途闻知事败,不敢进京,返还凤翔,却也被宦官监军杀死。
文武群臣及其家属,因此事变而被牵连致死者数千人众,朝堂几乎为之一空。此后文宗李昂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皆由宦官专权,朝中宰相只行文书之职而已。
自此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朝廷上下全无体统。
文宗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遣愁,对当值学士周墀慨叹:朕遇竟不如周赧王、汉献帝耶!
周墀闻此,惟伏地流涕而已,并无一策可献。
忽一日,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说起汉文帝节俭,便举起自己衣袖说道:某身为帝王,此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矣。
众学士闻言,皆都纷纷颂扬文宗节俭品德。当时柳公权亦在帝侧,却是闭口不言。
文宗大奇,待朝散时便专门留下柳公权,问道:适才之事,卿因何不言?
柳公权流涕答道:臣谓君主大节,应起用贤良,黜退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至于穿着洗过旧衣,只不过是素常小节,何足轻重,亦对众自夸!
文宗惭愧不已,大为赞叹道:我知卿为舍人,不应降为谏议。因卿有谏臣风度,则任你为谏议大夫可也。
于是次日下旨,任柳公权为谏议大夫,兼知制诰,仍任学士,掌管撰写诏书。
开成三年,西元八三八年。柳公权调任工部侍郎,不过备员而已。
文宗召柳公权问事:卿在工部,可知外边对朝政有何议论?
柳公权因文宗暗纳外祖郭旼二女进宫,故此借机答道:自郭旼被任为邠宁节度使,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文宗奇道:郭旼是尚父郭子仪之侄,太皇太后叔父,供职期间并无过错。今从金吾大将升任邠宁节度使,亦不谓越级升迁,众臣有何议论哉!
柳公权道:凭郭旼功绩品德,命为节度使自无不当。人们所议论者,谓其将二女献入宫中,因此方才升官,未知真假。
文宗闻言面红过耳,急忙解释:二女进宫,是来看望其姐太后,并非进献于朕。
柳公权道:瓜田不拾履,李下不整冠。若无嫌疑,这事因何嚷得家喻户晓?昔王珪劝太宗送卢江王妃出宫,则外界议论自然止息,又何疑哉。
文宗大悟,当即派内使张日华,将二女送还郭府。
柳公权因进谏之功,升迁为学士承旨。
文宗起初继位之时,因自己系承敬宗之位,于是先欲以敬宗之子晋王李普为嗣,可惜李普五岁便即夭折,故而转立己子鲁王李永为太子。
当时杨妃受宠,却不满意李永,谋于仇士良等人,李永便即暴死。
因太子李永暴亡事件,唐文宗受到严重打击,由此一病不起。
杨妃大喜,于是推荐安王李溶为嗣。
文宗议于群臣,宰相李珏不从,复力举敬宗第六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经过一番较量,宰相最终战胜皇妃,李成美继嗣为皇储。
大宦官仇士良、鱼弘志担心陈王登基,拥立之功被李珏所居,故置文宗圣旨于不顾,复以李成美年幼多病为由,重新伪造诏令,派神策军前赴十六王宅,迎请安王李溶即位。
不料便在此时,事情突变,以致张冠李戴,异峰突起。
据《唐阙史》记载,当时安王李溶与颖王李瀍都住在十六王宅。神策军匆忙来到十六王宅时,却忘记是要迎接哪位亲王,站在门口傻眼,不知所为。
神策军走后,仇士良亦猛然想起此前所下命令不明,遂复派心腹手下追至王宅传令:奉天子诏旨,迎接大的!迎接大的。
意谓安王年长于颖王,应迎接安王李溶。神策军还是一头雾水,搞不清应该接谁。安王和颖王在府中听到外边喧哗,以为发生兵变,皆不敢出。
颖王妃王姬灵机一动,从容走出王府,至神策军官兵面前道:尔等听着,所谓“大的”,乃说颖王殿下李瀍也。
神策尉将问道:王妃因何知之?
王妃答道:颖王殿下身材魁伟,当今皇帝亦称其为“大王”,尔等尚不知乎?且颖王与仇公公乃生死之交,常在一起喝酒。拥立新君乃是朝廷头等大事,你等可要小心在意,若是出了岔子,可是要满门抄斩!
众人听罢,面面相觑,难辨真假。
王姬立即转身,回至府内,将李瀍于屏风后边扯出,推出府门,引至众人面前。
神策军士观之,见李瀍果然高大魁梧,所言不虚。遂拥李瀍上马,护送至少阳院。仇士良看到李瀍,恨不能以头撞墙,却恐皇帝得知,不能明言,免不得只好将错就错。
数日之后,唐文宗李昂自觉病重,遂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出宫,叫来宰相杨嗣复、李珏二臣,嘱其辅助太子李成美监国。
仇士良、鱼弘志得讯,当夜便伪造遗诏,复废太子李成美为陈王,更立颍王李瀍为皇太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并带李瀍登上朝堂,接见百官。
文宗李昂闻知,无可奈何,群臣更是无人反对。
正月初四日,李昂病死于长安宫中太和殿,享年三十二岁。
文宗既崩,仇士良等奉颍王李瀍即位,改名李炎,是为武宗皇帝。谥号先帝李昂为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李瀍即位之时,已是二十七岁。在此之前安心为王,无意争夺帝位,只尽情四处观光旅游,并酷爱问道炼丹,笃信神仙之事。
有日游历故赵之都邯郸,偶然结识歌妓王姬,艳惊四座,歌舞俱佳。
李瀍当即为其赎身,带回王府金屋藏娇。二人婚后夫唱妇随,在长安传为佳话。
李瀍至此竟然继立为帝,自己也颇感意外。
便说武宗即位之初,仇士良等人仗恃拥立大功,胁迫皇帝大开杀戒,尽除朝中政敌。文宗宠妃杨氏、陈王成美、安王李溶等潜在对手,均被赐死。
八月,为文宗举行安葬典礼。仇士良又杀枢密使刘弘逸等,以解除竞争威胁。
复又裹胁武宗,命将宰相李珏、杨嗣复处死。幸有李德裕拼死求情,这才改为罢相,赦免性命,贬往外地为刺史。
武宗因欲有所作为,遂任用李德裕为相,对朝廷弊政进行改革,图强国之道。
仇士良等人见皇帝信任李德裕,屡欲设谋害之,却皆被武宗巧妙化解。
武宗欲除宦官当政积弊,着意延揽名儒宿臣。因早闻柳公权清名,遂罢其内府学士,命为右散骑常侍,以备方便请教政务军事。
宰相崔珙见此,又向武宗举荐,柳公权当为集贤殿学士。李德裕本来甚喜柳公权,却因与崔珙党争,见他举荐,便偏将柳公权降为太子詹事,改为太子宾客。其后经屡次升迁,柳公权终任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河东郡开国公,历任工部尚书,食邑二千户。
字幕:李德裕,字文饶,小字台郎,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
李德裕被武宗任命为相理政,延续宪宗时期朋党之争痼疾,且逐步形成牛李党争,至此愈加难解难分。
牛党一派以牛僧孺为首,李党一派以李德裕为尊,前者重进士及第,后者重门第出身。在朝廷议政之际,两党成员往往互相攻击,意气用事,是非蜂起。
以至朝廷混乱,愈演愈烈,复为宦官乘机夺权提供方便。
西元八四一年,会昌元年,暮秋九月。
卢龙军陈行泰杀节度使史元忠,自主留后掌军,并遣监军上表朝廷,请求节钺。
雄武军使张仲武请发兵进击张绛,武宗恩准,遂以张仲武知卢龙留后。李德裕坐镇军枢从容调度,旋即平定卢龙军乱。
会昌三年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
其侄刘稹欲仿效河朔三镇惯例,要求袭任节度使职务。朝中众臣建议对其纵容让步,宰相李德裕则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讨伐。
武宗采纳李德裕之议,决定对昭义镇用兵。
李德裕奉命起草诏书,谕令成德节度使王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代朝廷出兵讨伐昭义叛军,二镇表示奉诏。
朝廷便命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与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河东节度使刘沔、河中节度使陈夷行合力讨伐,各道兵马一齐进发。
李德裕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听取镇州奏事官高迪意见,大破叛军偷兵之术,并令各路讨伐军进据叛军要害。
又用降将刘稹心腹高文端之计,合围泽州、断绝固镇寨水道,复招降鄜州守将王钊。
会昌三年八月,邢、洺、磁三州先后投降。
昭义军部将郭谊、王协见势不妙,遂谋杀刘稹,投降唐军以赎罪。
卢龙、昭义二镇叛乱先后平定,李德裕声名雀起。
便在平定藩镇叛乱期间,唐武宗下令毁佛。
画外音:自周天子武则天崇佛以来,寺院土地皆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天下青壮为逃避赋役多入佛门,致国库收入锐减。安史之乱以后徭役日重,百姓又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更伤国本。唐武宗本就崇信道教,深恶佛教,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故此灭佛。
武宗李炎在藩邸之时即好道术,即位后更拜道士赵归真为师,常炼仙丹妙药。
赵归真宣扬佛道不能并存,武宗从之,自会昌二年十月陆续下令:凡违反戒律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不许供养佛牙。京都长安及东都洛阳只准保留佛寺二所,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各州道只留一寺,余皆毁去。拆废寺院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等,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钱,铁器则交付本州铸为农器,还俗僧侣各自放归本籍,充作国家税户。
武宗此次灭佛,天下共拆除寺庙四千六百余所,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没收寺院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税户者十五万人。
另在废佛同时,对其它外来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回教,也都相应废除。凡国中所有景教大秦寺及摩尼寺一并撤毁,斥逐回纥教徒回国,多半死于途中。
京城女摩尼七十人无从栖身,乃全部赐其自尽,景僧、祆僧二千余人,并放还俗。
武宗灭佛虽然堪称决绝,但因当时藩镇割据,朝廷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贯彻,河北三镇不予理会,亦有州道方镇执行不力。
总体说来,佛教在关中及中原地带仍是遭到严重打击,佛史上乃谓之“会昌法难”。
武宗一面竭力灭佛,一面却又崇信道教,更无限度。
会昌三年五月,敕令于宫苑中建望仙观;五年正月,又于南郊造望仙台、降真台。武宗常斋戒沐浴亲临祝祷,希冀神仙降临,福佑自身。
又遣道士赵归真等,在宫中观台烧炼丹药。赵归真无计可施,于是开出炼制仙丹所需药材清单,永远无法备齐。
武宗却信之不疑,下诏天下各郡及时采摘进贡朝廷,不惜人力。由于长期服用所谓仙丹,武宗身受极大损伤,容颜消瘦、性情乖张。
左右劝其少服丹药,武宗不听,反而加倍服用。会昌六年新年朝会,武宗病重。道士谓武宗名瀍从水,与唐朝土德不合,宜改名为炎从火,则可消除灾祸,故改名为李炎。
武宗改名后病情日渐加重,旬日间口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请求觐见,未获允许。
三月二十三日,改名之后第十二日,武宗驾崩。年仅三十三岁,在位七年。
邯郸妃王姬倒是真个钟情奇女,为夫殉节自缢而死。
武宗既死,光王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即位,是为宣宗。
李忱初名李怡,乃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史说李怡为人持重少言,宫中侍者皆谓其愚而不慧。
李怡十多岁时身患重病,忽有光辉照耀其身,便一跃而起,端正身体,拱手作揖,如接待臣下之状。乳母大忧,谓是心病,将无药可医。
穆宗李恒却抚其背说道:此子乃我家英物,岂是心病?
并赐玉如意、御马、金带。
李怡其后病愈,又常梦见乘龙上天,将此事告诉母亲郑氏。
郑氏心中暗喜,却暗自叮嘱道:此梦休使旁人知道,今后不要再说。
李怡谨领母训,于是身经太和、会昌两朝,愈加隐晦不露,与众人同处之时亦不曾多言。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常在宴饮集会之时,强逼李怡当众说话,以此为乐,称其为“光叔”。
武宗李炎为人豪气,瞧不起李怡怯懦之状,李怡安之若素,只作呆傻之状。
宦官马元贽等亦谓李怡易于控制,故将其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使为皇嗣。李忱监国,面带悲伤接待臣下,从容决断事务,众臣这才见其隐德,不敢轻忽。
李忱登基时年三十七岁,已近不惑之年。
宣宗即位之后,便大加起用牛党成员,贬谪李德裕,一举消灭牛李党争。又抑制宦官势力,打击不法权贵、外戚,手段果决,人皆畏之。
复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百官,全部予以平反昭雪。
对外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呈现中兴小康局面。
后世史家谓其与汉文帝、唐太宗同为明君,以致“大中之治”。
宣宗鉴于前朝晋升高官太滥,今以严格控制。又最重视刺史选授,规定刺史不准直接上任,须到京师接受考察,以定可否。
朝臣问其缘故,宣宗答道: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为害百姓。故要面见,询问如何施政,以此了解优劣,再确定是否可以任命。
决定宰相人选,首先想到白居易,但下诏征求之时,方知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之久。
李忱乃写亲写《吊白居易》诗,深表怀念之情。
兵部侍郎蒋伸上言,认为官位易得,其中必多有心存侥幸者。宣宗李忱倍加称叹,遂拜蒋伸为相。对比之下,李忱对皇亲国戚不徇私情。
尽管李忱忧勤无怠,奈天公偏不作美,以至水旱灾害频仍,各藩镇相继叛乱。
宣州都将康全泰驱逐观察使郑薰,湖南都将石再顺驱逐观察使韩琮,广州都将王令寰驱逐节度使杨发,江西都将毛鹤驱逐观察使郑宪,各起兵反。
李忱分命崔铉兼领宣、池、歙三州观察使,温璋任宣州刺史,蔡袭任湖南观察使,李承勋任广州节度使,韦宙任江西观察使,先后平定各州叛乱,大显明君本色。
宣宗虽然宽仁爱人,但用法极其严格,尤其对于身边之人,更是严禁干预朝政。优人祝汉贞、乐工罗程皆得李忱宠爱,但各因恃宠干政杀人,皆被严惩。
乐工为其二人求情,宣宗则道:尔等惜其才艺,我惜祖宗法度。
史说李忱纳谏如流,仅次于太宗当年,不论谏官论事或门下省封驳,多能顺从。唐太宗纳谏因得魏徵,李忱纳谏则得其五世孙魏谟。
魏谟入仕后,再现魏徵直言极谏之风,李忱遂拜魏谟为相。
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皆委婉而言,独魏谟开门见山,无所忌讳。李忱因每自常叹道:魏谟有其祖辈魏徵风范,实在难得良臣,朕心极重之。
宰相奏事之时,宣宗威严不可仰视。宰相令狐绹最得圣眷,却对家人子弟说道:我秉政十年,皇上信任非常,但我每在延英殿奏事,竟无一次不是汗流浃背者。
李忱极度礼遇大臣,恩威并重,称为智术治国。复又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低等杂役若经李忱见过一面,便能记住对方长相名字官职,从来未曾弄错;若是宫人生病,则会亲派御医为其诊治,甚至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历代君王之中,可谓极其罕见。(本集完)
《华夏真相集》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华夏真相集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