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15章 高昌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八月的长安已经来到秋末,大唐进入了繁忙的秋收时节。

因为朝廷历来的重视,让司农寺和户部的官员都不敢有所怠慢,到了春耕秋收的时候,其他的事情就都会暂时放在一边。

有了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大唐在粮产上可谓是一年一个台阶,即便是去年因为辽东战事征用了二十万人的民夫,今年征召的也有十多万人,但在粮产上形势依旧乐观。

不管是司农寺卿窦诞,还是户部尚书苏亶,近日在小朝会上奏对的时候,都是一副很有底气的样子。

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今年大唐主要的粮食产区都还算风调雨顺,大唐新订的历法,其准确性也得到了普遍的印证。

就是今年南方雨水有些多,长江下游的几个地方出现了一些水患,朝廷赈济也非常及时,并没有闹出什么乱子。

天气在逐渐变暖,这已经不再是人们的模糊感觉,朝廷通过一年年的观测,已经确信气候在转好。

尤其是北方,各道报上来的观测结果是入冬之后的第一场雪一直在延后,这对于农业来说是巨大的利好。

也许现在还看不出什么,但这个时间段延长到数十上百年,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几乎就是一个必然繁荣的风向标。

气候变化对王朝兴衰的影响不必多言。

换句话说就是,大唐赶上了好时候,农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粮食增产是确定的事情,产的粮食多了,自然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同时也能掩盖诸如土地兼并,官员腐化等等问题。

此时的人们自然不会有像后来人那样深入的研究,可大唐朝中有精研历法的官员,太史司的袁天罡,李淳风等人都不是寻常之人。

今年年初就上奏朝中,那些玄而又玄的话就不用说了,李破也看不太懂,不过大概意思却很明白,上天赐福,大唐国运昌隆。

基本上说的就是气候变迁对国朝的利好,至于气候为何如此,有没有什么规律等等,太史局的官员在袁天罡的带领下,遍查历代遗留之典籍,也做出了一些判断和猜测。

只是上奏的时候,画风就从科学探讨转变成了玄学宣讲,什么气运国运,明君在位,再夹杂上一些星象演变等等,李破心里只给这些神棍一句话,糊弄鬼呢?

当然了,李破不信归不信,可却不会去说破,更不会将袁天罡等人叫到面前,非要逼着他们说实话,那没什么好处。

反而是按照这些人的说法加以引导,让朝中和民间都相信一件事,那就是大唐是众望所归,上天所定,代隋而起的王朝,不是隋末战乱中的偶然事件。

明显的愚民之举,但在这个年月却非常的好用,能够更加有效的塌实大唐的统治基础,还能让大唐的官员,百姓产生一种奇妙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类似于后来西边那些人一直念叨的天选之民。

这个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老刘斩白蛇而聚众,黄巾军们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席卷天下,就都属于这种操作。

…………

不管怎么说,王朝的兴衰和气候变迁确实有着一定的关系,可还是那句老话,一切的问题都在于人事。

无论什么样的帝国,其衰败都是从精英阶层的堕落和腐化开始的。

像大唐这种初生的中原帝国,只要维持住官员的基本操守,以及官府的运转效率,就不会有什么倾覆之危。

当然了,如果出现杨广这样的帝王,那就是另外一个说法了,毕竟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历史,就出了杨广这么一个奇葩,其他人还是附和历史规律的。

…………

据司农寺和户部估算,今年的粮产又能增加两到三成,相比五六年前,也就是大唐平定诸侯之初,大唐的粮产已翻了十倍有余。

这自然不是单单气候变暖带来的好处,气候变迁是潜移默化的改变,在很长的一个时间片段中才能用数字去衡量。

大唐农业恢复的这么快,主要还是得益于朝廷的诸般国策,从晋地开始,所有制定的政策都在向农业倾斜。

有粮才有兵,有兵才是草头王嘛,像张金称,朱粲之类的流匪是不懂这些道理的。

而在河南恨不得人脑子打出狗脑子的李密和王世充,不是不懂,而是都在争夺洛阳大仓里面的粮草。

那是杨广准备第四次征伐高句丽留下的“遗泽”。

…………

不过即便大唐粮产屡创新高,人口增长也渐渐加速,可大唐国库还是颇为窘迫,这就是战争带来的后果。

好处没抢到多少,糜耗却十分惊人。

有鉴于此,李破觉着辽东之战结束之后,大唐应该好好休养生息几年了。

之后要应付的,无非就是突厥汗国而已。

突厥人当中缺乏有远见的精英,非常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比如说六月的时候,西域传来消息,四月间龟兹和焉耆突然派人传讯高昌,责备他们违背了定下的盟约,让高昌国王麴文泰做出解释,不然就会出兵攻打高昌。

李破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突厥人占据了西域,这是有点腾出手来了。

龟兹和焉耆都是西域“大国”,位于天山以南,而且他们都属于那种立国非常久远的西域国度,在汉时就有记载。

高昌和龟兹虽然隔着一个焉耆,但他们之间交往要多一些,因为龟兹虽然是回鹘人为主,却和高昌一样深受中原文明影响。

高昌人一直自称汉人,不用多说,龟兹虽是外族,却仰慕中原文华,屡屡派人朝贡,还曾经遣王室为质,携百余人到长安学习文化,以及织染,冶炼等技术。

在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的时候,高昌,龟兹虽说也免不了在汉朝和匈奴之间不住摇摆,但总体来说他们和乌孙等国是属于亲近汉廷的那一拨。

焉耆不一样,它和吐火罗,疏勒等国都信仰佛教,别看国中只有九城,人口不过万余,僧众却有两千人,是典型的佛国。

南亚所谓的孔雀王朝,贵霜王朝,说是曾经势力远达西域,说的其实可能是佛教的影响力,而非是真实的统治。

大唐元贞七年的时候,突厥王庭进入西域攻打他们的同族西突厥,西突厥带领西域诸国在三弥山和突厥王庭大军大战一场,西突厥惨败,之后西域诸国便被突厥王庭大军摧枯拉朽般攻占。

龟兹和焉耆都属于此战的受害者,被疯狂的突厥大军屠戮了不少城池,尤其是焉耆,都城被突厥人围困,于是开城投降,不想突厥人根本不讲信用,入城之后把城中之人屠戮一空。

元贞八年,阿史那求罗率军在那密水河畔,破曹城,杀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西突厥残部逃入沙漠,算是结束了这场持续近两年的西域战事。

之后阿史那求罗在西突厥王账旧地,碎叶川上召集西域各国国王至此,宣示突厥王庭复有西域之地,西域各国皆属突厥王庭西方汗辖下。

龟兹和奄奄一息的焉耆都在其中。

如今这两国嚷嚷着来找高昌国的麻烦,若没西方汗汗帐授意,那才叫怪了呢。

高昌现在也是西域各国当中的异类,其地理位置扼于东西,控于南北,是突厥王庭大军必经之处。

本应该是西域各国当中首先遭殃的,可突厥王庭跟大唐有约定,高昌要归大唐处置,突厥王庭不得干涉。

为此大唐向突厥王庭提供了不少衣甲和粮食,当了突厥王庭的帮凶,于是高昌也得以保全。

但高昌的地理位置太过特殊,西域战事结束之后,阿史那求罗看着高昌如鲠在喉,大唐那边又一直没什么动静。

慎重起见,阿史那求罗还派人打问了一番,得到的消息一个是大唐正在对辽东的阿史那多闻用兵,另外一个则是高昌国王和王后早就跑去大唐了,至今了无音讯。

如此一来,阿史那求罗便有些心动,遂唆使龟兹和焉耆向高昌问罪,如果大唐再没有什么反应,今年或者明年他就会让龟兹和焉耆对高昌用兵。

这几乎都是明摆着的事情,阿史那求罗在西域立足未稳,又在和突厥王庭那边扯皮,分配诸多的利益,忙的很,还能惦记高昌一下,这就是突厥人的贪婪和野心。

同时也表明了这位西方汗对大唐的态度,突厥王庭和大唐交好多年,阿史那求罗的女儿更是入大唐为妃,可这位西方汗却对大唐存有敌意。

李破也不意外,据探报所知,阿史那求罗一直是突厥王庭中最为强硬的一派,用后来人的话说,是大突厥主(和谐)义的坚定拥护者。

这人不愿跟大唐和平共处,更曾一意孤行,率军南侵,如今羽翼渐丰,脱离突厥王庭控制是早晚的事情。

所以说这位能做出什么事来,都不奇怪。

封德彝当年上策,要的就是出现阿史那求罗这种突厥权贵,如果换个对突厥王庭言听计从的,反而不美。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大唐和突厥的争斗不会因为两国结盟而结束,同样也不会因为阿史那求罗的小动作而突然爆发,这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北雄》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北雄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北雄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