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京,秋意已深。
天空是高远的湛蓝色,几缕薄云如同扯散的丝絮。
空气里弥漫着清冷干燥的气息,混合着若有若无的菊花淡香与远处宫中焚烧的顶级沉香的暖意。
这北国的秋,壮阔而肃穆,一如这座帝国的心脏,在庄严肃穆中运转着庞大的国家机器……
现在的这座国家机器,虽然已经老旧了,但最近维护的不错,齿轮上添加了不少的润滑油。
乾清宫中,。窗明几净,阳光透过精心雕琢的窗棂,在地面的金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朱翊钧正坐在御案之后,胡须留的更有型了。
长得也越发像自己的皇爷爷。
此刻,他手中正拿着一份来自户部和礼部的联名奏疏,细长的指尖划过纸面上的数字与条文。
首辅申时行端坐在下,四十岁当上首辅,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
须发已见斑白,但精神矍铄,目光温润而通透,透着历经宦海沉浮的智慧与练达……
“……如此说来,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官立蒙学试点两年,成效还算显着?”朱翊钧放下奏疏,抬头看向申时行,声音平和清晰。
“回陛下,”申时行微微躬身,语气沉稳地回禀,“据各地巡抚、学政报上来的详情看,确是初见成效。”
“各州试点府县所选试点蒙学,开蒙启智,使寒门稚子亦能初识文字,明些事理,此乃陛下旷古仁政,泽被万代……”
朱翊钧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但旋即又问道:“学田呢?今岁秋收已毕,各学田收成如何?可够用度?有无短缺需朝廷再行贴补之处?”
他问得非常细致,显见对此事的关心并非流于表面。
这项由他力主推行的“官立蒙学”政策,意在由朝廷出资在地方兴办基础教育,惠及贫寒子弟,是他“仁政”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他塑造盛世气象最重要的一步棋……
申时行显然早有准备,从容应答:“陛下圣虑周详。据报,北地今年算是丰年,各学田收成大抵不错。扣除田赋、佃租,所余粮米银钱,支付塾师束修以及日常笔墨耗费,多数尚有结余。”
“约有七成蒙学,能为学子除了午饭之后,在额外提供一顿晚饭,大多是小米粥,地瓜等物,虽只是粗茶淡饭,却也足以令贫家父母感激涕零,孩童求学之心更坚。”
“自然,亦有少数地处贫瘠或管理稍欠的学田,入不敷出,已行文令地方官府从常平仓或杂税盈余中略作调剂,务必不使蒙学中断,不使塾师寒心,不使学子辍学。”
“嗯。”朱翊钧轻轻颔首,“调剂可以,但需立下规矩,不可成为常例,反使地方怠惰,疏于管理学田。要令他们知晓,此乃长久之计,管理得当,自给自足,方是正道。”
“陛下明鉴,老臣已嘱托有关衙门,严加督查,定期审计学田账目,绝不容忍中饱私囊、怠忽职守之事。”
皇帝既要仁慈的名声,也要实实在在的效益和可持续的运作……
“蒙童乃国朝未来之希望。能让他们吃饱饭,读好书,将来纵不能个个科举入仕,也能知礼守法,有一技之长,于国于民,善莫大焉。此事,申阁老辛苦了。”
“老臣岂敢言辛苦,此皆陛下圣德裁断,老臣不过遵旨执行罢了。”
申时行连忙谦辞,心中却也是一松。
暖阁内一时气氛融洽,阳光似乎都更加温暖了几分。
君臣二人又交谈了一番。
朱翊钧问题刁钻,思虑周密,申时行应对得当,数尽详实,展现出一派君臣相得、共治天下的和谐图景……
然而,这幅图景的底色,仍是帝国无时无刻不在运转的庞大政务。
恰如这紫禁城,虽有秋阳暖阁,亦有高墙深影。
约莫半个时辰后,正当申时行准备告退,乾清宫外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
陈矩进入大殿:“陛下,呈递浙直紧急奏报。”
朱翊钧扬了扬眉:“递进来。”
身着绯袍的陈矩,手捧一个铜盘,上放两封盖着紧急火漆印信的奏疏,快步走进,呈与御前。
朱翊钧取过最上面一封,目光扫过封面,眼神微微一凝:“浙江巡抚张佳胤的?”
他打开快速浏览起来。奏疏中,张佳胤详细陈述了两年战事对浙江沿海商贸、税赋造成的巨大影响,损失高达数百万两白银,民亦困顿。继而笔锋一转,提到倭国已遣重要使臣至宁波乞和,态度恭顺异常,愿重归朝贡,并隐晦提及若能停战,倭国或可赔偿兵费、弥补损失。
朱翊钧看着,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手指在御案上轻轻点着。
看完后,他将奏疏放下:“申阁老也看看。”
一旁的陈矩赶忙拿起天子刚刚放下的奏疏,朝着申时行走去。
申时行恭敬接过,仔细阅读起来。
朱翊钧则拿起了第二封,也就是戚继光的奏疏,他展开的速度明显快了些。
戚继光的奏报更为直接,禀明了石田三成的身份、来意以及其焦急状态。
戚继光陈述了自己已将其暂扣宁波等候圣裁,并直言倭寇虽困兽犹斗,然国力已疲,求和之心似切,但如何决断,请陛下示下。
通篇语气沉稳,客观陈述,与张佳胤不同,戚继光可不带明显倾向,但字里行间透着一线将领对全局的掌控和对皇帝意志的绝对服从……
朱翊钧看完,将戚继光的奏疏也交给了刚看完张佳胤奏疏、面色已转为凝重的申时行。
乾清宫内安静下来,只剩下申时行翻阅纸张的沙沙声。
方才讨论蒙学时的温和气氛渐渐被一种更为沉重、关乎国家战略和战和大计的紧张感所取代……
窗外的阳光似乎偏移了一些,将御案的一角笼罩在更明亮的光线中,而朱翊钧的半边脸庞却隐在了渐深的阴影里……让下方的申时行,也看不到此时陛下真正的神色……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那份关于蒙学成效的奏疏上敲了敲,然后又覆盖在戚继光的那份奏疏上……
秋意正浓,北京城的天空依旧高远,而帝国未来的政策,以及倭国的命运,在这一刻,仿佛也悬停在了这位年轻皇帝深不可测的沉吟之中……
朱翊钧沉默许久后,才看向申时行:“阁老,你觉得,倭国的求和,朕该如何处置呢。”
……………………
第三章…………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