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天子询问。
申时行斟酌着词句,片刻之后,开口说道:“倭国遣使乞和,若从其表文及石田三成之态来看,确似势穷力蹙,恭顺异常。”
“浙江巡抚张佳胤所奏,亦是老成谋国之见。若能就此罢兵,重开海禁,恢复东南商路,则每年数百万两的税赋亏空可补,沿海生民得以休养生息,国库亦可得倭国赔偿以充军费耗用。于民生经济而言,确是一剂良方,可解燃眉之急,彰显陛下仁德怀远之心。”
他先陈述了议和的好处,这是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也是朝中相当一部分官员,尤其是东南系官员可能会持有的观点。
然而,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起来:“然,陛下明鉴万里,深知倭寇之性。”
“自大明开国以来,倭患便时断时续,尤以嘉靖年间为烈,沿海百姓深受其苦,血泪斑斑。”
“彼辈狡诈凶残,畏威而不怀德。今日之恭顺,实因对马岛十数万精锐陷于死地,朝鲜败局已定,乃不得已而为之。”
“若陛下此时应允其和议,接受称臣纳贡,其国内野心之辈,未必真能心悦诚服。待其休养生息,恢复元气,难保不会故态复萌,再度为患海疆。此次倾国来犯,已显其狼子野心,若不能借此良机,予以重创,则今日之和,恐为日后埋下更大祸根。”
申时行没有明确说出“打”字,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倭寇反复无常的深刻不信任和对彻底解决边患的倾向。
他将难题的核心点明,是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和和平虚名,还是追求长远的安全与彻底的臣服?
“故此,战与和,利与弊,皆在陛下圣心独断之间。老臣愚见,无论陛下作何决断,内阁及老臣必竭力奉行。”
“只是……若陛下圣意倾向于暂不和议,继续施压,甚至……另有远图,则倭使求和之事,眼下或可稍加……遮掩,暂不令朝野周知。否则,一旦消息传出,朝中言官清流,乃至东南籍贯之官员,必会纷纷上疏,力主和议,届时议论汹汹,恐扰陛下圣虑,亦不利于方略施行。”
申时行这是老成谋国之言,他预见到了和议消息可能引发的朝堂动荡,担心会影响皇帝的决策和后续布局。
朱翊钧静静地听着,手指依旧无意识地敲击着奏疏。
当申时行说到“遮掩”二字时,他敲击的动作停了下来。
他抬起眼,目光锐利,却带着一种近乎绝对的自信,缓缓摇了摇头:“朕,不想议和。”
这句话说得清晰而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申时行心中一震,虽然早有预感,但亲耳听到皇帝明确表态,还是感觉一股沉重的压力扑面而来。
紧接着,朱翊钧又说出了让他更感意外的话:“但朕,也不想瞒。”
“陛下……”申时行下意识地想劝谏,“此事若公开,恐生事端,朝堂之上……”
朱翊钧嘴角勾起一丝淡淡的、掌控一切的笑意,打断了他的话:“能生何事端?阁老多虑了。”
“朕登基二十余年,虽不敢说乾坤独握,但这朝堂之事,大体还在朕的掌握之中。些许议论,翻不起大浪。此时瞒着,若日后事情泄露,反显得朕与内阁行事鬼祟,徒惹猜疑,届时更难以收拾。何不坦诚布公……”
他转过身,目光重新落在申时行身上,那眼神深邃,仿佛已经看到了后续的所有步骤:“他们要谈,便让他们谈。”
“李成梁在对马岛的压力不能松,朝鲜的善后、浙江的防务、还有……北军的调动与适应,也都需要时间。谈,本身就是在帮我们争取时间。谈得越久,对马岛上的倭寇就越弱,我们的准备就越充分。”
申时行闻言,心中豁然开朗,同时也不禁为皇帝这份深谋远虑和沉稳心态所折服。
原来陛下早已思虑周全,议和本身也成了战略的一部分。
他立刻躬身道:“陛下圣虑深远,老臣不及。如此,确是堂堂正正之师,阳谋必胜之道。”
朱翊钧走回御案后坐下,恢复了之前的平静:“既是堂堂正正之师,阳谋必胜之道,那申阁老……”
“老臣在。”
“你即刻将倭使求和、以及张佳胤、戚继光的奏疏大意,明发内阁,并通传在京四品以上官员,各道御史知晓。明日,后日,你们在文华殿共议此事。”
“就议该不该议和吧,让不让这个石田入京……”
“是,陛下。”
申时行领命退出乾清宫后,并未立刻返回内阁值房,而是站在汉白玉的台阶上,望着眼前层层叠叠的朱红宫墙和金色琉璃瓦,微微出了会儿神。
秋风吹动他花白的胡须,带来一丝寒意,却也让他纷杂的思绪清晰了许多。
陛下“不想议和,但也不想瞒”的态度,必将引起巨大的波澜。
他几乎可以预见接下来两日文华殿内将会是何等景象。
轻轻叹了口气,申时行整理了一下袍服,脚步加快,向着内阁方向走去。
很快,由内阁签发的行文便以最快的速度送达各衙门。
倭国遣使乞和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在京师的官场中传开。一时间,各部院衙门的官员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平静的京城官场顿时暗流涌动……
翌日清晨,文华殿。
这座平日用于经筵讲学、召见大臣的宫殿,今日气氛格外凝重。
在京四品以上官员,包括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翰林院掌院学士,以及科道言官中的代表人物,黑压压地站了一殿……
官员们按照品级班次站定,许多人脸上都带着兴奋、凝重或思索的表情。
倭患可是这么多年了,对方主动遣使乞和,这对于任何一位大明官员来说,都是足以引以为豪的事情。
但如何处置,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会议伊始,申时行作为首辅,先是简明扼要地通报了浙江巡抚张佳胤、靖国公戚继光奏报的主要内容,说明了倭使石田三成的身份、来意及其所表现的恭顺态度,并未添加任何个人倾向。
话音刚落,殿内便如同炸开了锅一般。
首先发言的是一位年轻的兵科给事中,他情绪激昂,出班朗声道:诸公!倭寇屡犯我海疆,屠戮我百姓,罪恶滔天,罄竹难书!若是同意他们归顺,此乃养虎为患之道!“
”依下官之见,当责令李成梁、戚继光加紧攻势,尽歼对马岛之敌!同时应允倭使入京,非为议和,乃为献降!需令其国主亲至北京,匍匐阙下,签订城下之盟,方可显我天朝威严,永绝后患!”
这番言论代表了强硬的主战派观点,引来少数官员的附和……
但他的声音很快被更多的声音淹没。
“刘大人之言,虽壮怀激烈,然未免失之偏颇!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如今对马岛困局已成,倭寇精锐损失惨重,其国内民生凋敝,方有此举。”
“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其重归藩属,岁岁来朝,岂非上策?既可免我将士继续流血牺牲,又可令东南百姓得以喘息,恢复生产,重振海贸。此乃陛下仁德感化四方之体现,有何不可?”
“侍郎大人所言极是!下官籍贯浙江,深知沿海百姓之苦!两年战事,海禁森严,商路断绝,多少渔民不能出海,多少商贾倾家荡产!海事司税收锐减。若能停了战事,每年便可挽回数百万两白银的损失!此乃利国利民之实事!”
他的发言引起了大量官员,尤其是与东南利益相关官员的强烈共鸣……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