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能破就好!”
张泛忍不住放声大笑,贾诩也随之一同笑了起来。
戏忠同样露出了微笑,但很快又皱起了眉头,提出了他的担忧:“只是这项计策的投入恐怕不小。”
张泛点头表示认同:“志才兄所言甚是,兴办教育、普及知识确实需要巨额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短期内可能会面临不少困难。”
张泛站起身来,边踱步边继续说道:“然而,从长远来看,我们不仅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还能逐步削弱世家大族,在文化教育上的垄断地位。
这将为我们未来在官场上取代世家大族的话语权,奠定坚实的基础。”
张泛稍作停顿,目光坚定地补充道:“至于士林舆论,我们同样可以采取相应措施。
我们可以鼓励和支持那些有才华,但出身平凡的士人,让他们有机会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引导他们成为征北将军府的口舌,从而打破世家大族对舆论的控制。
此外,我还计划创办一份邸报,这是一份由征北将军府统一管理并发布的正式官报,主要刊登将军府的命令、法令、公报以及军政的最新动态。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不仅能够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力,还能够为征北将军府的统治,赢得更广泛的支持。”
戏忠略显木讷地点了点头,显然张泛的言论已经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
而贾诩听后,脸上流露出深思的表情,他开始意识到张泛的计划不仅深谋远虑,而且切实可行。
沉思片刻后,贾诩缓缓地说道:“主公的考虑深远,文和自愧不如。
然而,这些计划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投入,恐怕难以迅速见效。”
此时,戏忠也点头表示认同,贾诩的看法。
张泛继续阐述:“诚然,这些计划的实施需要时间,我们不能期望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终将见证一个更加公正、开放的美好时代。”
“主公,您的志向固然宏伟,但实际操作确实充满挑战。”
戏忠低声沉吟道:“不过,若能逐步实现,对征北将军府乃至整个汉室江山,都将是巨大的贡献。”
贾诩也点头表示赞同:“主公的计划,若能成功,必将开创一番新局面。只是,我们还需谨慎行事,避免过早引起世家大族的警觉。”
张泛微微一笑,自信满满地说道:“二位所言极是。我们需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在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先从几个边远城池开始,逐步扩大影响。
而至于邸报,我们可以先在军中试行,待时机成熟再向民间推广。”
当然,张泛深知,戏忠和贾诩听后,都表示赞同。
这些计划充满了挑战,需要谨慎和耐心,不能急于求成,也需要时间,去逐步实施。
但只要精心策划,步步为营,就有可能成功;只要张泛继续心怀天下,不畏艰难,终将能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
春去秋来,转眼间,数月时光一晃而过,又到了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
幽州柳高城外,典农左中郎将韩浩,策马奔走在乡间地头,数月的辛苦开垦,就要见证结果了。
其实他早已得知屯田的大概收成,但是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看到实物,他们终究是不太放心。
得益于征北军强大的威慑力,如今幽州境内,乃至边境线数十里范围内,已经没有草原异族,胆敢轻易涉足。
因此,韩浩仅带着十余名道兵,便在各个屯田点来回穿梭。
而即将到达的名为宏耀村寨的屯田点,则是他今日的最后一站。
当他们来到宏耀村寨田地时,村寨里正正在组织寨民收获土豆。
看到韩浩到来,村寨里正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兴奋的说道:“中郎将大人,土豆已经收获不少了,目前大概有五千余石。”
韩浩听后非常满意,对村寨里正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村寨里正腼腆地笑了笑,继续低头干活。
韩浩看着成片的土豆田地,目前只采收了四分之一左右。
据此推算,全部收获后,大概能有两万石的土豆。
这是何等的丰厚收获啊。
“哈哈,真乃天助主公也!”
他豪情万丈地宣告,以五百人和少量的牲畜,开垦出百余顷的荒地,竟然收获了两万的土豆,这简直是神话般的丰收。
尽管五千石的产量看似微薄,但这足以供应五百人五年的口粮。
需知,这只是柳高城一个屯田点的收成。而类似这样的屯田点,柳高城共有十处。
因此,单是土豆这一项,幽州的总产量就能达到二十万石。
这仅仅是首次种植的成果,考虑到荒地开垦有限,经验尚浅,待到明年复耕时,无论是单位面积产量还是总产量,都必将迎来质的提升。
韩浩的目光转向另一片田地,那里种植着另一种高产作物——玉米。
硕果累累,已经长到人高的玉米植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跳着欢快的舞蹈。
望着这两片田地,韩浩仿佛看到了幽州未来粮草丰盈、繁荣昌盛的景象,心中热血沸腾。
他满怀感慨,一头扎进了土豆收获的喜悦之中。
人多力量大,大家齐心协力,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在田野间忙碌。
终于,在夕阳的余晖映照下,所有的土豆,都被收获入库。
夕阳如血,一群人簇拥着最后一批土豆,浩浩荡荡地向柳高城进发,仿佛押送着一批珍贵的宝藏。
而此时,已经回到柳高城的枣祗,望着粮库里堆积如山的土豆,忍不住放声大笑,笑声直冲云霄,如同胜利的凯歌般响亮。
韩浩看着枣祗那欣喜若狂的样子,嘴角也不禁上扬。
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同样的激动呢?
张泛得知粮食喜获丰收的消息,尽管早有预期,但仍然喜不自胜。
在他的治理下,农业蓬勃发展,商业持续繁荣,各地的学堂,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如此大好的局面,若是不大肆宣传,那岂不是如同锦衣夜行?
在张泛的指导下,由蔡邕和张懿等大儒主办的,每旬日出一期的征北军邸报,已然是上到各级官员,下到黎民百姓,争相抢购的读物了。
内部政通人和,农业和商业大有可期,预计最多再有三年的时间,张泛便不会再为粮草军需而担忧。
如此一来,他便能将注意力,转向依旧盘踞在塞外草原上,那曾经不可一世的鲜卑族。
虽然鲜卑已然不如之前那般强大,似乎没有太大的威胁,但是猛虎卧榻之处,岂能任由它人酣睡?
喜欢逆天改命最强黄巾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逆天改命最强黄巾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