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兵王归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06章 草原新路启征程,华夏薪火照非州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第一千七百零六章 :草原新路启征程,华夏薪火照非州

越野车碾过东非草原的碎石路,车轮卷起的尘土在晨光里划出两道浅黄弧线,很快又被草原上的微风轻轻吹散。李渊握着方向盘,目光扫过仪表盘上的导航——距离中埃联合援建的“光明社区”还有不到三十公里,屏幕边缘跳动的信号格旁,嵌着一张小小的全家福,照片里苏瑶抱着刚上小学的李悦,他牵着背着书包的李阳,背景是国内老宅院墙上爬满的牵牛花。

“爸,你看那边!”副驾驶座上的李阳突然指着窗外,声音里满是兴奋。李渊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的稀树草原上,几头长颈鹿正慢条斯理地啃着金合欢树的嫩叶,夕阳的余晖给它们的皮毛镀上一层暖金色,像极了苏瑶去年在肯尼亚国家公园拍的那组摄影作品。

后座的苏瑶放下手中的项目计划书,笑着揉了揉李悦的头发:“悦悦还记得妈妈跟你说过的吗?长颈鹿的舌头有五十厘米长,能轻松卷到最高的树枝。”李悦趴在车窗上,小脸蛋贴着玻璃,眼睛亮晶晶的:“妈妈,我们以后能去给它们喂树叶吗?”

“等咱们把社区的医疗站建好,周末就去。”李渊回头看了一眼小女儿,语气里满是温柔。他的指节无意识地摩挲着方向盘上的防滑纹路,思绪却飘回了三个月前——那时他刚从特种部队退役,卸下肩上的军衔时,政委拍着他的肩膀说:“老李,你在战场上护家国,退役了要是还想干事,中埃援建项目组正好缺个懂安全、能统筹的负责人,这活儿,非你莫属。”

当时苏瑶正在整理她的医疗设备,听到这话,放下手中的听诊器说:“我跟你一起去。非洲这边缺医生,我能在社区建个医疗站,给当地居民看病,也能照顾你和孩子们。”那时候李阳刚考上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的国际援建专业,主动申请休学一年:“爸,我学的就是这个,正好去实践实践,帮你打打下手。”连刚上四年级的李悦都举着小手说:“我也去!我可以教非洲的小朋友说中文,还能帮妈妈整理药品!”

一家人的决定出奇地一致,仿佛这趟非洲之行不是临时的选择,而是早已注定的约定。出发前,李渊特意去了趟老部队的荣誉室,在陈列着他军功章的展柜前站了很久——那些在边境冲突中缴获的武器、在抗震救灾中用过的头盔,都在无声地提醒他:从保家卫国到援建他乡,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守护”的初心。

“前面就是检查站了。”苏瑶的声音将李渊的思绪拉回现实。越野车缓缓停在中埃联合检查站,穿着迷彩服的埃及士兵看到车身上的援建标识,立刻热情地迎了上来,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李渊先生,我们等你们很久了!穆罕默德站长特意交代,要帮你们把行李送到社区。”

李渊下车跟士兵握手,目光扫过检查站墙上悬挂的中埃两国国旗——红色的五星红旗与绘着雄鹰的埃及国旗并排飘扬,在草原的风里猎猎作响。“麻烦你们了,”他笑着说,“路上还顺利吗?最近雨季,没遇到洪水吧?”

“放心吧,”埃及士兵指着远处的排水渠,“上个月你们派来的工程师帮我们修了排水渠,这次雨季一点积水都没有。当地的居民都说,中国人来了,连老天都帮忙!”

李阳扛着行李从车上下来,听到这话,忍不住跟身边的埃及士兵聊了起来:“我爸之前跟我说,你们这里的草原雨季特别美,就是容易淹路。这次我们带了些新型的排水管道,等社区建好,咱们还能把周边的道路再修一修。”埃及士兵眼睛一亮:“真的吗?那太好了!我们村里的孩子上学,每次雨季都要绕很远的路。”

苏瑶抱着李悦,手里拿着一个药箱,对检查站的医护人员说:“这里有一些常用的感冒药和消炎药,你们要是需要,可以先拿去用。等医疗站建好,我们再给大家做体检,普及卫生知识。”医护人员连忙接过药箱,感激地说:“太感谢了!之前有个小孩发烧,我们这里没药,还是你们上次派来的医生送了药,才把孩子救过来。”

过了检查站,越野车继续往“光明社区”驶去。远远望去,一片崭新的红顶房屋在草原上格外显眼——那是中埃援建团队已经建好的第一批民居,屋顶上安装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社区中央的广场上,几个中国工程师正带着当地居民安装健身器材,孩子们围着他们跑来跑去,用中文喊着“你好”“谢谢”。

“爸爸,你看!有小朋友在等我们!”李悦指着广场上的孩子们,兴奋地拍着车窗。越野车刚停稳,一群穿着彩色衣裳的非洲小朋友就围了上来,其中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举着一幅画,递给李悦:“这是我画的你,妈妈说你会教我们说中文。”

李悦接过画,只见纸上画着两个小女孩手拉手,一个黄皮肤,一个黑皮肤,背景是蓝天白云和草原,稚嫩的笔触里满是真诚。她立刻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中文绘本,递给小女孩:“这是我带来的,里面有很多故事,我们以后一起读好不好?”

苏瑶看着孩子们友好的互动,笑着对身边的埃及社区负责人阿米娜说:“孩子们是最好的桥梁,以后我们可以在社区办个‘中文角’,让孩子们互相学习语言,也互相了解文化。”阿米娜握住苏瑶的手,眼里满是期待:“太好了!我早就想让孩子们学中文了,现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学会中文,他们以后就能有更多的机会。”

李渊和李阳跟着工程师们去查看社区的建设进度。在正在施工的学校工地上,中国工人正带着当地居民绑扎钢筋,每个人的额头上都渗着汗珠,却依旧笑得很开心。“李哥,你来啦!”工地负责人老王看到李渊,连忙迎了上来,“这几栋教学楼主体已经完工了,下个月就能开始装修,九月份肯定能让孩子们开学。”

李渊走到教学楼的图纸前,仔细看着上面的标注:“窗户的尺寸再核对一下,非洲的阳光强,窗户太大容易晒,太小又影响采光。还有教室的桌椅,要按照孩子们的身高来做,不能太矮也不能太高。”李阳在一旁拿着笔记本记录,时不时跟老王交流几句:“王叔,我查了资料,非洲孩子的平均身高比国内孩子略高一些,桌椅的高度可以调整两厘米,我已经把数据记下来了,等会儿发给家具厂。”

老王拍了拍李阳的肩膀:“还是你们年轻人细心!有你们父子俩在,我们这心里更踏实了。”李渊笑着说:“咱们都是为了孩子,为了社区,多细心点总是好的。对了,食堂的建设怎么样了?民以食为天,得让孩子们能吃上热乎饭。”

“食堂的地基已经打好了,”老王指着不远处的工地,“下周就能开始砌墙。我们还跟当地的农场合作,以后食堂的蔬菜和肉类都从农场采购,既新鲜又能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

夕阳西下时,一家人终于回到了社区为他们准备的宿舍。宿舍是一栋两层的小楼房,一楼是客厅和厨房,二楼是 bedrooms,窗外就是广阔的草原。苏瑶煮了一锅番茄鸡蛋面,李阳帮忙摆碗筷,李悦则坐在客厅的地毯上,跟非洲小朋友视频聊天,教他们说“面条”“好吃”等中文词汇。

李渊坐在阳台上,看着远处草原上的篝火——当地居民正在广场上举行欢迎仪式,悠扬的非洲鼓点和欢快的歌声传来,与远处长颈鹿的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而生动的画面。苏瑶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茶:“在想什么呢?”

李渊接过茶杯,握住苏瑶的手:“在想咱们刚结婚的时候,你说想跟我一起去看看世界,没想到现在真的来了非洲,还带着孩子们一起。”苏瑶靠在他的肩膀上,笑着说:“我以前以为世界很大,现在才发现,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你看,这里的居民多热情,孩子们多可爱,咱们能在这里做些有意义的事,挺好的。”

李阳和李悦也走了过来,李阳拿着一张地图,指着上面的标记说:“爸,妈,我跟悦悦商量好了,以后每个周末我们都去周边的村庄看看,了解一下他们的需求。我还想在社区办个‘技术培训班’,教当地居民一些种植和养殖技术,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李悦也举着小手说:“我要教他们唱中文歌,还要跟他们一起画画,把我们的故事画成绘本。”

李渊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这趟非洲之旅,不仅是他和苏瑶的新征程,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实现价值的开始。夜风吹过草原,带来阵阵青草的香气,远处的篝火依旧在燃烧,像一颗明亮的星辰,照亮了草原的夜晚,也照亮了他们一家人的未来。

第二天一早,李渊就带着李阳去了社区的安全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里,几块大屏幕实时显示着社区各个角落的监控画面,埃及警察和中国安保人员正在一起值班。李渊指着屏幕上的重点区域说:“这些地方是学校和医疗站,要加强巡逻,确保孩子们和患者的安全。还有社区的出入口,要严格登记,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埃及警察队长穆罕默德点了点头:“李,你放心,我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巡逻计划,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值班。之前你教我们的应急处理方案,我们也都演练过了,保证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李阳在一旁补充道:“穆罕默德队长,我还整理了一些安全知识手册,里面有火灾、洪水等灾害的应急处理方法,还有防诈骗和防盗窃的小技巧,等会儿我发给大家,咱们可以一起学习。”穆罕默德接过手册,连连称赞:“太感谢了!这些知识对我们太有用了,我还要把它们翻译成阿拉伯语,发给周边村庄的居民。”

苏瑶则在医疗站忙碌着。医疗站里,药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诊床上铺着干净的床单,墙上挂着人体解剖图和卫生知识海报。几个当地居民正在排队看病,苏瑶耐心地询问他们的症状,用英语和简单的阿拉伯语跟他们交流。

“医生,我的孩子总是咳嗽,已经好几天了。”一个母亲抱着孩子,焦急地说。苏瑶温柔地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听了听他的肺部,笑着说:“别担心,孩子只是普通的感冒,我给你开点药,按时吃,很快就会好的。另外,要注意给孩子保暖,多喝热水。”

她一边开药,一边跟母亲聊起了育儿知识:“平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蔬菜水果要洗干净才能吃。我们下周会在社区办个育儿讲座,你要是有空,可以来听听,还有很多实用的知识要跟大家分享。”母亲连忙点头:“我一定来!太感谢你了,医生!”

李悦则在社区的临时教室里,跟非洲小朋友一起上课。她拿着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你好”“再见”等中文词汇,教小朋友们发音。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虽然发音不太标准,却依旧大声地跟着读。李悦还教他们唱中文儿歌《小星星》,悠扬的歌声从教室里传出,吸引了不少居民驻足观看。

中午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坐在食堂里,跟当地居民和中国援建人员一起用餐。食堂里的饭菜很丰富,有中国的炒菜,也有非洲的传统美食“古斯米”,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一个当地居民举起酒杯,对李渊说:“李,谢谢你和你的家人来帮助我们。以前我们这里没有学校,没有医院,孩子们只能在家里放牛,生病了也只能靠草药治疗。现在好了,有了学校,孩子们能上学了;有了医院,我们生病了也能得到治疗。你们中国人,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李渊也举起酒杯,笑着说:“我们是好朋友,更是一家人。中埃友谊源远流长,我们来到这里,就是要把这份友谊传承下去,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以后,我们还要一起修公路、建工厂,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下午,李渊带着李阳去了社区周边的农场。农场里,当地居民正在中国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种植蔬菜。看到李渊父子,农场负责人萨利姆连忙迎了上来:“李,你们来得正好!你看,这是我们种的番茄和黄瓜,长得多好!再过一个月就能收获了,到时候就能供应社区的食堂和周边的市场。”

李渊看着绿油油的蔬菜,满意地点了点头:“萨利姆,你们做得很好!以后我们可以扩大种植面积,再引进一些新的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我们还可以帮你们建一个蔬菜加工厂,把蔬菜加工成罐头或者脱水蔬菜,这样就能储存更长时间,也能卖到更远的地方。”

萨利姆兴奋地说:“太好了!要是能建加工厂,我们就能有更多的收入,还能让更多的人有工作。李,你真是我们的贵人!”李阳在一旁记录着农场的情况,时不时跟萨利姆交流几句:“萨利姆大叔,我查了资料,脱水蔬菜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我们可以先做一些样品,送到国内的食品厂看看,要是能达成合作,以后咱们的蔬菜就能卖到中国去了。”

夕阳西下时,一家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李悦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手里拿着一朵刚摘的野花,时不时停下来跟草原上的小动物打招呼。苏瑶挽着李渊的胳膊,轻声说:“你看,这里的晚霞多漂亮,跟咱们老家的一模一样。”

李渊看着远处的晚霞,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这趟非洲之旅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和困难等着他们——雨季的洪水、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但他更相信,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只要中埃两国人民携手合作,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回到宿舍后,李阳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今天的感受:“今天跟爸爸去了工地和农场,看到当地居民因为我们的帮助而开心,我突然明白了‘援建’的意义——不仅是建房子、修公路,更是传递爱和希望,让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为中埃友谊和国际援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悦则在画本上画了一幅画,画里有她和非洲小朋友手拉手,背景是中埃联合援建的社区,天空中飘扬着中埃两国的国旗,旁边还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中文:“我们是一家人,我们爱和平。”

李渊看着孩子们的作品,又看了看身边的苏瑶,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新的故事已经开始,而他们一家人,会带着初心和使命,在非洲的草原上,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让华夏的薪火照亮更多人的未来,让中埃友谊的桥梁越来越坚固,让和平与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上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朵。

深夜,草原上的星星格外明亮,像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李渊躺在床上,听着窗外草原的风声和远处的非洲鼓声,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又有新的工作等着他们去做,但他一点都不觉得累——因为他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这份信念,会一直支撑着他们,在这条充满希望的新征程上,坚定地走下去。

喜欢兵王归回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兵王归回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