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兵王归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18章 中非携手育新苗,草原深处谱华章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 中非携手育新苗,草原深处谱华章

草原的晨光刚漫过中埃职业技术学校的红砖墙,实训车间外的空地上就围满了人。埃及汽车制造厂的总工程师阿卜杜勒带着技术团队站在最前排,手里拿着图纸,眼神里满是期待——今天是学校汽修班学生首次独立完成汽车大修的日子,也是厂校合作“订单式培养”的首次成果检验。

“李工,真没想到才半年,学生们就能独立拆解发动机了!”阿卜杜勒握着李渊的手,语气里满是赞叹,“我们厂的学徒至少要学一年才能上手,你们的教学方法太高效了!”

李渊笑着摇头,目光转向正在忙碌的学生:“不是我们方法好,是孩子们肯吃苦。非洲的孩子知道技术能改变生活,学习起来比谁都认真。你看那个叫穆罕默德的小伙子,每天提前两小时来车间练习,手上的茧子比我都厚。”

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穆罕默德正蹲在汽车旁,手里拿着扳手精准拆卸着螺栓,额角的汗珠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落,却丝毫没影响他的动作。旁边的女生萨拉拿着笔记本记录数据,偶尔提醒穆罕默德“螺栓力度再轻一点”,两人配合得默契十足。

苏瑶带着李悦和阿米娜站在人群外围,手里提着装满水的保温壶:“等会儿学生们修完,得让他们喝点水歇一歇,从早上六点忙到现在,都没顾上休息。”李悦手里还拿着几条毛巾,是她和阿米娜一起洗干净的,准备给学生们擦汗。

“妈妈,你看萨拉姐姐好厉害!”李悦指着萨拉,眼里满是崇拜,“她昨天还教我看汽车电路图呢,说以后要设计适合非洲路况的汽车,让大家不用再担心半路抛锚。”

阿米娜也跟着点头,用中文说道:“萨拉是我们的骄傲!以前村里的人都说女生学不好机械,现在她比男生修得都好,我也要跟她一样,学好技术帮家里做事。”

上午十点,随着穆罕默德拧紧最后一颗螺栓,汽车发动机成功启动,“嗡嗡”的运转声在空地上响起,围观的人群瞬间爆发出掌声。阿卜杜勒走上前,仔细检查了发动机的运行数据,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完美!各项指标都达标,比我们厂的资深技工修得都好!”

他转身对李渊说:“李工,这批学生我们厂全要了!下个月就让他们来实习,实习期满直接转正,薪资按正式技工标准算!”

学生们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互相拥抱,穆罕默德更是红了眼眶:“谢谢李工!谢谢学校!我终于能让我爸妈过上好日子了!”

李渊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以后在厂里要继续加油,多学技术,争取成为最优秀的技工。”

中午,学校食堂特意准备了庆祝餐,埃及大饼、烤鸡、中国饺子摆了满满一桌。阿卜杜勒和技术团队、学校师生、附近村民围坐在一起,举杯庆祝这次成功的合作。老牧民哈桑端着酒杯,走到李渊面前,哽咽着说:“李工,您给我们草原带来了希望,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您的恩情!”

李渊接过酒杯,和他碰了碰:“哈桑大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中埃两国合作的成果,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会有更多的中国技术人员来这里,会有更多的非洲孩子学到技术,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饭后,阿卜杜勒邀请李渊一家和学校教师去埃及汽车制造厂参观。汽车行驶在草原公路上,沿途能看到不少正在建设的房屋和农田,卡里姆指着窗外说:“以前这条公路坑坑洼洼,开车要两小时才能到开罗,现在中国公司帮我们修了新路,一个小时就能到了,还通了公交车,村民们去城里看病、买东西都方便多了。”

到了汽车制造厂,阿卜杜勒带着大家参观生产线。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整齐排列的汽车零件、穿着统一工装的工人,让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以后你们就会在这里工作,跟着资深技工学习汽车组装和调试,我们还会派你们去中国的工厂培训,学习最先进的技术。”阿卜杜勒对学生们说。

李阳看着生产线,眼里满是向往:“爸,以后我也要来这里工作,跟着您学技术,帮非洲的朋友造更好的汽车。”

李渊笑着点头:“只要你肯努力,以后一定能做到。不仅是汽车制造,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技术人才,你要好好学习,将来为中非合作出一份力。”

参观结束时,阿卜杜勒送给李渊一套汽车设计图纸:“这是我们厂最新的汽车设计方案,想请中国的技术团队帮忙优化,让它更适合非洲的路况和气候。以后我们还要和中国公司合作建汽车零部件厂,让非洲也能生产自己的汽车零件。”

返回学校的路上,苏瑶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轻声说:“今天看到学生们的成果,看到中埃合作的希望,我真的很开心。以前总觉得‘一带一路’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这些孩子的笑容里,就在这些合作的成果里。”

李渊握住她的手:“是啊,我们只是千万个中非合作参与者中的一员,还有很多人在非洲的各个角落,用技术、用真诚搭建着友谊的桥梁。我们要把这份工作继续做好,让更多的非洲孩子实现梦想,让中非友谊永远传承下去。”

回到学校时,已是深夜。实训车间的灯还亮着,几个学生还在里面研究白天拆卸的发动机,卡里姆在一旁指导着。李渊走进去,看着他们专注的眼神,心里满是欣慰。他拿起工具,走到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讨论技术问题,车间里的灯光映着他们的身影,温暖而坚定。

接下来的日子里,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中车集团又捐赠了一批新的实训设备,包括数控机床、汽车检测仪器等,还派了两名资深教师来学校支教。中国的爱心企业也纷纷伸出援手,捐赠了图书、电脑和学习用品,设立了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继续深造。

李阳和马哈茂德的友谊也越来越深厚。马哈茂德教李阳骑骆驼、认草原上的草药,李阳则教马哈茂德学中文、用电脑查资料。周末的时候,他们还会一起去草原上放牧,躺在草地上看星星,聊着各自的梦想——李阳想成为一名汽车工程师,马哈茂德则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汽修厂,让村里的人不用再跑远路修汽车。

李悦和阿米娜则迷上了手工制作。她们用草原上的干草编织篮子,用彩色的石头画画,还一起写了一本“中非友谊手册”,里面记录着她们的故事、学校的变化和草原的美景。手册的最后一页,她们画了一幅画: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手拉手,旁边站着黄皮肤、黑皮肤的孩子,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

苏瑶也没闲着。她组织了“中文角”,每天晚上教学生和村民学中文,从简单的问候语到日常对话,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她还和埃及的教师一起编写了“中埃文化教材”,里面介绍了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也介绍了埃及的开斋节、尼罗河节,让两国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融合。

这天,学校接到一个好消息:中国政府将为学校提供全额奖学金,资助十名优秀学生去中国的职业技术学院深造。消息传来,全校沸腾了,学生们纷纷报名,希望能有机会去中国学习。

经过筛选,穆罕默德、萨拉等十名学生获得了奖学金。出发前,李渊一家和村民们为他们举行了欢送会。哈桑大叔给每个学生送了一袋草原上的玛瑙,说:“这是我们草原的祝福,希望你们在中国好好学习,将来回来建设我们的家乡。”

苏瑶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本中文词典和一套中国传统服饰:“到了中国,要好好学中文,多了解中国的文化,把中国的好技术、好经验带回来。我们在非洲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学生们抱着礼物,泣不成声:“李工,苏老师,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看着学生们远去的背影,李渊心里满是感慨。他知道,这些学生就像种子,带着中非友谊的希望,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将来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为中非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日子一天天过去,草原上的草绿了又黄,学校里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李渊一家在非洲待了两年,这两年里,他们见证了学校的成长,见证了学生们的蜕变,也见证了中非友谊的深厚。

这天,中车集团传来消息,要调李渊回国内担任技术总监。接到消息时,李渊一家正在草原上和村民们一起庆祝丰收节,篝火旁,大家唱着歌、跳着舞,欢声笑语回荡在草原上。

“要走了吗?”苏瑶看着李渊,眼里满是不舍,“我还挺舍不得这里的,舍不得这些朋友,舍不得这些孩子。”

李阳和李悦也低着头,小声说:“我们不想走,我们还想和马哈茂德、阿米娜一起玩,还想教更多的学生学技术。”

李渊摸了摸孩子们的头,心里也满是不舍。这两年,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把村民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可是,国内还有更重要的工作等着他,还有更多的技术需要他去推广。

“我们还会回来的。”李渊看着大家,语气坚定,“等国内的工作稳定了,我们就回来看看,看看学校的发展,看看孩子们的成长。而且,现在交通这么方便,我们可以经常视频聊天,你们也可以去中国看我们。”

离别的那天,草原上的村民都来送行了。哈桑大叔牵着小羊羔,非要让他们带上:“这是我们草原的心意,你们到了中国,看到它就像看到我们一样。”

阿米娜抱着李悦,哭着说:“你一定要回来,我们还要一起折纸船,一起学中文。”

马哈茂德则递给李阳一个手工做的汽车模型:“这是我自己做的,送给你,希望你以后能成为最厉害的汽车工程师。”

汽车缓缓驶离学校,李渊一家坐在车里,看着窗外挥手告别的村民和学生,眼里满是泪水。草原上的金合欢树渐渐远去,学校的红砖墙慢慢消失在视线里,可那份深厚的中非情谊,却永远留在了他们的心里。

回到国内后,李渊担任了中车集团的技术总监,他把在非洲的经验运用到工作中,推动了更多的中非技术合作项目。苏瑶则在国内的职业技术学校担任教师,把中埃文化交流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鼓励他们参与到中非合作中去。

李阳和李悦也没有忘记非洲的朋友。他们经常和马哈茂德、阿米娜视频聊天,分享彼此的学习和生活。李阳还在学校组织了“中非友谊社团”,向同学们介绍非洲的文化和中非合作的成果,吸引了很多同学的加入。

一年后,穆罕默德等十名学生从中国学成归来。他们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的留在埃及汽车制造厂担任技术骨干,有的回到中埃职业技术学校担任教师,还有的开了自己的汽修厂,为当地村民提供服务。

穆罕默德回到学校后,第一时间给李渊打了视频电话:“李工,我们回来了!现在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还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以后要让非洲的汽车都用上清洁能源!”

看着视频里自信满满的穆罕默德,李渊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中非友谊的种子已经在非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正在长成参天大树。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走进非洲,会有更多的非洲人来到中国,两国人民会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在交流中增进友谊,共同谱写中非合作的美好华章。

这天晚上,李渊一家坐在阳台上,看着天上的星星。李悦忽然说:“爸爸,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再去非洲啊?我想阿米娜了,想草原上的小羊羔了。”

李渊抱着女儿,笑着说:“等明年暑假,我们就去非洲,看看我们的朋友,看看我们曾经工作过的学校。到时候,我们还要和马哈茂德、阿米娜一起,在草原上放纸船,一起看星星。”

苏瑶靠在李渊身边,轻声说:“不管我们在哪里,中非友谊的这份记忆,永远都不会忘记。它会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永远照亮我们的人生,也照亮中非合作的未来。”

夜风吹过,带着淡淡的花香,仿佛又回到了非洲的草原。李渊知道,这段跨越国界的情谊,这份难忘的人生经历,会成为他们一家人最珍贵的财富,也会成为中非友谊长河中,一朵璀璨的浪花,永远闪耀,永远传承。

喜欢兵王归回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兵王归回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