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 跨洋牵念续温情,薪火相传启新程
国内的春日,暖风拂过中车集团总部的玻璃窗,李渊站在办公室里,手里握着一份刚拟好的《中非技术合作升级方案》,指尖划过“中埃职业技术学校新能源实训基地”的字样,眼前不自觉浮现出非洲草原上那片熟悉的红砖墙。
“在想非洲的事?”苏瑶端着一杯热茶走进来,杯壁上印着小小的金合欢花纹——这是她特意定制的杯子,每次看到,都能想起草原上的日子。“刚才李阳打电话回来,说学校的‘中非友谊社团’招了不少新成员,他们准备下周办一场非洲文化展,还让咱们帮忙找些非洲的照片和手工艺品。”
李渊接过热茶,暖意顺着掌心蔓延开来:“正好,我这份方案里提到要给中埃学校捐一批新能源汽车实训设备,下周可以让社团的孩子一起整理设备资料,顺便把照片和手工艺品一起寄过去,让非洲的孩子们也看看中国学生的心意。”
正说着,办公桌上的视频电话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出“马哈茂德”的名字。李渊连忙接起,画面里立刻出现少年黝黑的笑脸,身后还站着抱着小羊羔的阿米娜。
“李叔叔!苏阿姨!”马哈茂德的声音带着雀跃,“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和阿米娜考上中埃学校的新能源汽修班了!穆罕默德老师说,等我们学好技术,就能帮村里装太阳能充电桩,以后大家的电动车再也不用跑几十公里充电了!”
阿米娜也凑到镜头前,手里举着一只纸船,船身上用中文写着“想你们”:“苏阿姨,这是我折的纸船,我每天都折一只,等着你们回来一起去小河里放。”
苏瑶看着屏幕里的两个孩子,眼眶微微发热:“阿米娜真乖,我们也很想你们。下周我们会给你们寄一些中国的故事书和新能源汽车的图纸,你们要好好学,以后我们一起在草原上建太阳能电站好不好?”
挂了电话,李渊看着方案上的条款,心里忽然有了新的想法:“不如我们发起一个‘中非技术结对’计划,让国内职业学校的学生和中埃学校的学生结成对子,互相分享学习心得,还能一起做技术项目。这样不仅能让孩子们延续友谊,还能促进技术交流。”
苏瑶笑着点头:“这个主意好!我明天就去联系我所在的职业学校,相信老师们和学生们都会很乐意参与的。对了,昨天收到哈桑大叔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他自己晒的椰枣和一张草原的照片,照片上的学校比以前更漂亮了,操场上还多了几个篮球架。”
两人正说着,李阳和李悦放学回来了。李阳一进门就举着一张海报:“爸!妈!你们看,这是我们社团非洲文化展的海报,我们还准备了埃及舞蹈表演,悦悦还会教大家叠纸船呢!”
李悦也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叠彩色卡纸:“我要叠很多很多纸船,每只船上都写一句中文和阿拉伯语的祝福,寄给非洲的小朋友。”
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样子,李渊和苏瑶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早已在孩子们的心里扎下了根,无论相隔多远,都不会被时光冲淡。
一周后,中车集团的物流车装满了新能源实训设备、图书和社团准备的手工艺品,朝着非洲驶去。李阳和李悦还特意录了一段视频,视频里,社团的学生们用中文和阿拉伯语说着“加油”,李悦还教大家叠了一只纸船,说要让纸船带着祝福漂向非洲。
与此同时,非洲草原上的中埃学校里,穆罕默德正带着学生们整理实训车间,准备迎接新设备的到来。哈桑大叔和村民们也赶来帮忙,有的打扫卫生,有的搭建货架,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期待。
“穆罕默德老师,中国的设备什么时候能到啊?”一个叫卡里姆的学生问道,眼里满是向往,“我想早点学会修新能源汽车,以后让我们草原上的汽车都用太阳能,再也不用买汽油了。”
穆罕默德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快了,李叔叔说下周就能到。到时候我们不仅能学修新能源汽车,还能和中国的学生一起做项目,他们会给我们分享最新的技术资料呢!”
几天后,物流车终于抵达学校。当巨大的集装箱被打开,崭新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检测仪器和图书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学生们和村民们都欢呼起来。穆罕默德打开视频电话,让李渊一家看到现场的热闹景象。
“李工!设备太先进了!”穆罕默德激动地说,“我们马上就能开新能源汽修班了,以后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技术人才,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李渊看着屏幕里欢呼的人群,心里满是欣慰:“穆罕默德,这些设备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还会派技术专家来给你们培训,还会邀请你们去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厂参观学习。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让非洲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好。”
接下来的日子里,“中非技术结对”计划顺利推进。国内职业学校的学生和中埃学校的学生通过视频连线,分享学习笔记、讨论技术难题,还一起完成了“草原太阳能充电桩设计”“适用于非洲路况的新能源汽车改装”等项目。
李阳和马哈茂德结成了对子,两人经常视频讨论汽车维修技术。马哈茂德遇到难题时,李阳会找国内的老师请教,再把解决方案告诉马哈茂德;李阳做技术项目时,马哈茂德会分享非洲的路况和气候特点,帮助李阳优化设计方案。
李悦和阿米娜则通过书信交流,她们互相寄自己画的画、写的故事,李悦还教阿米娜用中文写日记,阿米娜则教李悦说阿拉伯语的诗歌。每次收到对方的信,两个孩子都会兴奋地和家人分享,让这份友谊在文字中慢慢发酵。
苏瑶也没闲着,她组织国内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中埃学校的教师开展线上教研活动,一起编写教材、设计课程。她还把中埃学校的教学案例整理成册,在国内的教育期刊上发表,让更多人了解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成果。
这天,李渊接到一个来自非洲的电话,是埃及汽车制造厂的总工程师阿卜杜勒打来的。“李工,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们和中国公司合作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厂建成了,下周就要投产了!这多亏了你们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现在我们厂里有一半的技术骨干都是中埃学校的毕业生!”
李渊听着电话里的好消息,心里满是自豪:“阿卜杜勒,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以后我们还要深化合作,不仅要生产零部件,还要一起研发适用于非洲市场的新能源汽车,让中非合作的成果惠及更多非洲人民。”
挂了电话,李渊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穿梭的车流,心里忽然想起第一次去非洲时的情景。那时的他,只是抱着完成工作任务的想法,却没想到,这段旅程会成为他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会让他见证一份跨越国界的友谊如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晚上,一家人坐在客厅里,翻看从非洲寄来的照片。照片上,中埃学校的新能源实训车间里,学生们正在操作新设备;操场上,孩子们在篮球架下欢笑;草原上,哈桑大叔和村民们正在安装太阳能充电桩,小羊羔在旁边悠闲地吃草。
“爸爸,我们什么时候能再去非洲啊?”李悦指着照片上的阿米娜,眼里满是期待,“我想和阿米娜一起去小河里放纸船,一起看草原上的星星。”
李渊抱着女儿,笑着说:“等暑假,我们就去非洲。到时候,我们要去看看新建的零部件厂,要和穆罕默德老师一起给学生们上实训课,还要和哈桑大叔一起在草原上烤羊腿,好不好?”
李阳也兴奋地说:“我还要和马哈茂德一起改装新能源汽车,让它能在草原上跑得更快、更稳!”
苏瑶看着一家人期待的眼神,轻声说:“无论我们去不去非洲,这份情谊都永远在我们心里。它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我们和非洲的朋友紧紧连在一起,让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为同一个目标努力——让中非友谊更深厚,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
夜风吹过,带着春日的花香,仿佛又闻到了非洲草原上金合欢的甜香。李渊知道,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这份薪火相传的责任,会一直指引着他们前行。未来,会有更多的“李渊”“苏瑶”走进非洲,会有更多的“穆罕默德”“阿米娜”来到中国,中非两国人民会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在友谊中共同进步,一起谱写更加美好的未来华章。
而那些留在时光里的记忆——草原上的晨雾、实训车间的灯光、孩子们的笑声、村民们的笑容,会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永远照亮他们的人生,也照亮中非友谊的漫长征途。
喜欢兵王归回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兵王归回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