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史前部落生存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22章 书册的价格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无妨,当初跟你们不是解释过,这些书册,既然是熊部落编写的,那自然里面会有很多偏向熊部落的东西,这些东西他们不学则已,一旦学了,必定会亲近我熊部落。”

熊洪说的虽然有些绝对,一般人觉得光靠这种书册怎么能影响别人,是不是族长在臆想。

但后世霉国甚至小日子、棒子的文化输出,都能让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华夏都吃了不少文化上面的亏,各种精美、精日、哈韩的人也屡见不鲜,要不是华夏逐渐发展起来,那搞不好就会丧失掉自己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

文化或者说意识形态的输出,着实可怕。

故而熊洪对这方面的重视,即便其他人很难理解,但熊洪还是要坚持去做,伴随着熊部落的扩展,丰富的物资、领先的文化、强大的武力,将作为扩展的三把尖刀,互相配合,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况且,这些技术或者方法,即便让这些部落学到之后,又能怎么样呢?他们最终还不是需要从熊部落来获取工具或者原料?或者从熊部落接受培训?”

“要是他们所有的一切都跟熊部落一样,那他们是不是就已经成为熊部落的一部分了?”

熊洪很是自信,如果说一些工具和方法的确能提高这些部落的生产力,那也不可能像熊部落这样,成体系成指数级的增长,因为随着熊部落的发展,各种技术互相之间需要配合,一种产业可能需要更多的产业作为协助。

这也就是熊部落目前建立的生产体系,或者说熊部落生产模式的厉害之处。

比如耕种,即便这些部落将牛耕、犁铧甚至种子选育都学了过去,但从开垦开始,到田间管理、选种、秋收……这一系列的问题,绝不是一个部落几年时间内就能学会的。

因为即便是熊部落,举族之力都在发展农业种植,目前很多技术也不是完善的,很多经验也不够充足,仍旧处在摸索的阶段。

况且,熊部落为了种地,还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比如疏通溪流和灌溉河道、筑坝蓄水、清淤堆肥甚至设置暖棚培育良种,这些东西光有技术也不行,也需要丰厚的物力、人力的积累。

这就像是打地基,不管这个部落如何有天分,但这些基础的东西,在没有熟练掌握之前,建造起来的东西,就是空中楼阁,看起来很是华丽,但是轻轻一推,就会轰然倒塌。

熊木点点头,这些道理之前他不懂,但跟随熊洪族长这么多年,有些东西他自然也看得比别人更加长远。

正如熊洪族长所说,这些技术哪怕是这些部落学过去,除了能稍微提高一些他们的实力,绝对不是短时间内能让他们发生巨大变化的。因为即便熊部落有了这些技术,也没有想象中的迅速发展,仍旧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

甚至可以说,在熊洪解决人口、耕地以及以及基础的建设之前,熊部落的想要一年一个变化的快速发展,是很难实现的。

文化和技术的传播,虽然很是容易,但要取得效果,却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

况且,部落有些书册是不允许往外传播的,甚至本族的族人也不容易借阅的到,当然就更不允许其他族人翻阅了。比如一些技术类的东西,都很简单,有些原理其实非常简单,这些族人一看就可能学会。

就像熊部落的弓箭技术,现在已经有很多部落在看到过熊部落的弓箭使用后,自己就能找一些木头和藤蔓来制作了,就像当初临海营地的苗木一样,仅仅是拿着被偷走的弓,就能模仿出来。

为了保证熊部落相对领先的技术优势,熊洪便规定了,哪些书册是可以用于部落间的交流,哪些是只允许部落自己族人翻阅查看,甚至还有一些书册和资料,除了到达一定的地位,否则连自己人也不允许去翻看。

熊洪看到熊木已经明白了过来,便笑了笑,跟熊木开了个玩笑:

“这些书册对我们熊部落来说,制作的越多,成本反而越低,而我们印刷出来的书册,要是不把它换成部落的物资,是不是有些可惜?这样是不是也对不起你们这些没日没夜雕板的匠人?”

熊木一听也乐了,多日的疲惫其实已经让他有些喘不过来气了,听族长这样一说,好像还真是这样,于是就是熊洪的话继续往下说:

“那倒是这样,就拿没有什么技术在里面的《四方志》来说,共两万余字,一页雕板雕满的话,差不多在200字左右,光是这一册书,就要一百多块雕板,还是那种正面市文字,背面是各种图案的书册,光是雕这个,就花了雕板坊十几个匠人三天的时间。”

熊洪点点头,雕板技术随着大量的运用,也在不断的进步。

在松木、柳木、梨木或者枣木上雕刻的雕板,由于最初技术不成熟,外加雕刻时容易出错,导致雕板的产量一直跟不上来。并且,雕板的字体太小,要求一块雕板最多雕刻200个字,不是经验丰富的族人,根本无法做到。

而不过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专门雕刻的匠人们,也逐渐摸索出了“写反字”的手法,再也不用将内容写在一张特制的薄纸上,然后反过来看透过来的字迹了。

另外就是之前对教材的大量印刷,也让印刷坊的整个生产工序变得清晰而有条理。

比如接到熊洪的印刷任务后,雕板坊的负责人,会迅速召集分散在各个工坊的匠人,并立马从木工坊取来提前制好的木板,然后根据所需要印刷的内容,进行分页。

雕板的匠人分到不同的雕板任务,进行雕板。

在雕板的匠人准备雕板的同时,纸张与调墨的匠人也开始做准备。因为印刷用的纸张和油墨,与书写用的不同,需要提前进行调制,故而在雕板的同时进行。

雕板搞好之后,便可以放到印刷坊里面了。这个步骤熊洪看过很多次了,就是将雕刻好的木板按照顺序放到印刷床上,然后沾墨,放纸,印刷,印刷完成后,取下来晾干,截止对背面进行印刷。

等纸张上的墨迹干燥之后,就会送去裁剪、装订。而这一切,印刷坊的匠人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故而对他们来说,几乎称不上什么有难度。唯一需要的,就是时间。

这段时间印刷的压力也比较大,故而整个印刷坊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毕竟一百多人在里面干活,热闹的很。

“所以你看,即便这种雕版印刷技术看起来看似简单,但涉及到的流程太过复杂,你说,靠那些饭刚刚吃饱的部落,能完成这样的技术和生产吗?”

熊洪拍了拍熊木的肩膀,“只有熊部落有这个能力完成,你记住了,这需要整个部落的支持。”

“这样生产出来的书册,你觉得,要卖给他们多少钱才合适?”

现在各个部落,对熊部落的产品有种迷之信任,只要是熊部落推出的东西,不管对他们而言有用与否,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买买买”,只要自己部落有粟籽或者其他物资,基本上都会这样。

这些书册自然也是如此,而且喜欢这些书册的,基本上都是这些部落的族长、巫师们,他们自然能明白熊部落这些书册的重要作用。即便熊部落不把技术类的书册放在其中,光靠一些“教材”,就已经让这些部落趋之若鹜了。

去年以及今年带到各个部落的书简就是这样的受欢迎。

“这个我倒是没有算过,不过我觉得,一册书至少要50铜币吧?”

熊木有些犹豫,为了印制这些图书,整个明观院、木工坊、印刷坊、油墨坊等部落工坊,全部都动了起来,光是印刷坊,就有一百多匠人投入其中,按照一个人一个月20铜币的补贴,这些人员的费用,就需要近2500枚铜币。

然后就是材料,印刷坊各个生产环节需要的耗材,对其他部落来说,几乎是难以承担的,即便是熊部落,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印刷用的纸张,现在熊部落还没有售卖的打算,但按照熊木等人的计算,从原材料准备到纸张最终生产出来,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算上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每一百斤纸浆,基本上都需要花费100到200枚铜币。

而一百斤纸浆,差不多能生产五十斤纸,一张1.5米宽、3米长的纸,差不多就有4-5斤重,故而一百斤纸浆,只能生产出来这种大纸十来张左右。

平均下来,一张大纸,就需要20枚铜币,而这一张大纸,差不多只能裁剪50多张书页,平均每一页,就需要0.5枚铜币。

而一册图书,至少要用到20页以上。

“50铜币,这只是成本价,要想收回成本,至少要再加两成。”

熊洪摇了摇头,熊木还是胆子太小,这些书册,每一本不卖个88、128、168枚铜币,怎么能凸显与众不同呢?况且正如熊洪所说,这些真的就只是成本价。

0.5枚铜币只是纸张的价格,还有雕板的费用。

一块木板倒是不值什么钱,差不多2-3个铜币就能获得一块专用的雕板木板,但雕刻的时候才费时间,而且这玩意容易雕刻错误,只要错了一笔一个字,那整张雕板就废了。故而书册的每一块成功的雕板,背后都有几块报废的。

雕板两三天才能雕好一块,如果算成本的话,差不多需要50-100铜币一块。

然后就是油墨,一斤油墨也差不多只够印20来张大纸的,而一斤油墨的生产,更是价格高昂,需要40-50铜。

这还没有算上裁剪、装订以及印刷的过程,如果都算上的话,一册书,真的要接近50枚铜币的成本。

喜欢史前部落生存记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史前部落生存记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