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识的就蕃陈留,无疑引发了整个朝堂对于皇子们就蕃的旧事重提。
特别是太子一脉的官员们,十分积极地提出了要求。
代表人物自然是袁谦当初推荐的那两位,荀闳和王肃。
另外,像是骠骑将军张合、车骑将军麴耀、尚书台右仆射司马懿、侍中杜畿、度农司尚书刘晔等重臣,坚决站在了“太子党”这一边。
张合是在邺都听说十二皇子袁识就蕃的事,立刻就上呈了折子,比“太子党”们都早,像张雄、郭淮、文钦等在地方上防卫的将领都跟着张合上呈了折子,内容基本上一样,都是支持皇子们去封地就蕃的。
麴耀则是在西域还没回来,因为他之前就跟袁熙汇报过,要在西域搞大动作,因为动用的兵力没想象中的多,还得到了兰州刺史苏则的支持,度农司和兵马司那边都同意了,袁熙这边也毫不犹豫地支持。因此麴耀是用了军方的渠道给袁熙递的折子,表明支持皇子们就蕃的态度。
而司马懿、杜畿和刘晔等重臣,本来就是皇子就蕃的发起者,只不过被袁熙之前给拒绝了。
有意思的是大将军赵云作为重臣,也上呈了一个折子,只不过内容是他自己想要卸甲归田,去自己常山郡的封地生活的,其实也算是变相支持皇子们就蕃,这个折子,袁熙全当没看到。
虽然,赵云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但是人家黄忠老爷子还在扶余国挺着,你赵子龙虽然是大哥,想清闲,可不行。
而出现的对立方,是以尚书台左仆射陆逊、兵马司尚书庞统、官吏司尚书陈群、祭礼司尚书韩珩以及卫将军牵招、右将军甘宁等重臣。
他们提出的意见也不一样,像陆逊、庞统和陈群等人,是从汉室将皇子们分封出去,造成了“七国之乱”等问题,来提出的反对意见,他们觉得还是暂时不要就蕃,甚至连十二皇子袁识的就蕃,都被他们给批评了。
而韩珩、牵招和甘宁等人则是从家族方面入手,由于袁氏一族的族人,大多被袁熙拒之门外,留在豫州汝南郡任职,基本上邺都这边就没有多少宗族子弟。万一袁熙“百年”之后,太子袁谦继位,没有宗族支持,会很被动。
也有在这件事上,完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重臣,例如袁谦这个太子、中书令、虎贲中郎将以及新添加的“天下行轨大督监”,尚书令诸葛亮、前将军马振、工商司尚书甄尧等。
袁谦这个行为可以理解,同意兄弟们就蕃,这是明显在疏远兄弟们,会被御史们弹劾说是“太孤烈”;不同意兄弟们就蕃,就明显是在猜忌兄弟们扶持自身实力,会被御史们弹劾说是“好猜忌”。
反正,袁谦这个太子,算是倒了霉了,贾诩这个御史中丞虽然有点摆,但是他培养的一批年轻御史们,都是喜欢冲锋的,像是王基、董允、诸葛恪,等等。
两帮重臣带着各自的派系,在朝堂上争论,御史台的御史们则是不断弹劾着,其中最惨的就是太子袁谦、四皇子袁谅和八皇子袁谢。
他们三个主要是因为都正好这会儿在朝堂上,因为他们仨有资格参加朝政的皇子。
袁熙这个皇帝还是要下决断的,其实他是想问问诸葛亮有没有什么建议。
“尚书令可有什么高见?”
结果诸葛亮给了个折中方案:“可以先效仿后汉的郡国制,改部分郡为国,令皇子就蕃,然不设官署和国政,原郡守直接改为国相,仍为郡国长官,除国中食邑,其他政事照旧。”
袁熙一听,就知道诸葛亮这是用东汉时期解决藩王问题的方法,在敷衍他。
于是,袁熙很干脆地问道:“那已在朝堂有职务的皇子怎么办?”
“可留于朝堂,暂不就蕃,封地不变。”诸葛亮回答的很干脆。
在诸葛亮看来,袁熙不会给所有皇子都搞个官当的,因为有些皇子明显没治国治政的能力,就算袁熙要求,诸葛亮也会据理力争,让袁熙放弃的。
袁谅和袁谢都是明显有才华的,诸葛亮才会认可二人出来做官的。
“那他们封地上的百姓呢?”袁熙继续问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
“可交由地方郡国代管,等皇子们卸了公职,自然回去继续就蕃!”诸葛亮继续回答。
“那跟现在有什么区别吗?有必要改吗!”袁熙一听,立刻怒了。
这等于是在跟朝堂上那些支持就蕃一事的人说,袁熙还是不同意“皇子就蕃”。
可是,这样的话,十二子袁识的就蕃就很奇怪了,纯粹去陈留郡当个闲散郡王,实在像是被贬出邺都的臣子。
可是,袁识的就蕃不是嘉奖吗!
于是,朝堂上再次议论纷纷起来,几乎所有人都有点懵了。
也就只有甄尧很轻松,因为朝会开始之前,甄尧就从甄宓那边得到了消息,袁熙这次让袁识就蕃,纯粹是为了保护蔡琰母子俩,没有任何政治意图,让甄尧不要瞎想。
因此,甄尧只是昂头看天,不说话。
朝会结束时,袁熙直接表了态,同意了皇子们就蕃,只不过限定了年龄,就是二十岁以上。
而且在朝中或者皇宫内有官职的皇子,可以暂时不就蕃,还按照之前领取封地食邑,地方上也不用给皇子们准备王府地址等等事宜。
另外,袁熙明确了大燕国直辖的一府十九州(加了朔州、兰州)内绝不设国的政策,而且着为大燕帝国的永例。
说白了,想要封地,就去大燕帝国直辖属地之外的地方去争取,像甘宁的辰国那样。
结果就是,袁熙的十六个皇子中,除了十二皇子袁识,都没有出去就蕃。
去掉本就有官职的祭礼司侍郎皇四子袁谅和少府监八皇子袁谢,有的是年龄不够,例如小十七袁谨、小十九袁谚,不用出宫。
有的是获得了太子袁谦推荐的官职,像二皇子袁诚、三皇子袁让,就获得了虎贲军里的副将职责,要替太子守卫东宫;
像五皇子袁训、七皇子袁询、十一皇子袁谈,就进了中书台当中书郎,负责给太子袁谦抄写奏章;
除了六皇子袁谛,剩下的几个皇子,都被袁谦推荐到“行轨督监府”任职,负责帮助袁谦去监督各州郡的轨道建设,这也是袁谦一直在向袁熙要人帮忙的地方,现在正好解决了。
当然,也不是真的让这帮小子跑到各地给那些正在建设轨道的官员们指手画脚。
因为如今的轨道不同于河北府这个都城所在地是由皇室参与建设的,各地主要建设轨道的负责人都是各州郡的长官,邺都这边的中央财政出的是小部分资金。
所以说,袁熙只设了督监这类监察类型的职务,主要就是防止有官员吃拿卡要、贪赃枉法的情况。
按说,这类职务就应该是御史台的,可是那帮书院出来的书呆子,对于这类偏向工业化的轨道工程建设,实在是不够专业,还不如让袁谦之前在河北建设的班子来监督,更能从中发现问题。
因此,被袁谦安排到行轨督监府的皇子,当天就被袁熙这个皇帝老爹都送去学习轨道的相关知识,随时去地方上参与监察事务。
其实,这类官员,御史台之前就设立过,主要是监察工商税务,例如盐、铁、酒、矿四个大项目的税务。
这些税务,那帮儒家出身的御史们倒是轻车熟路,查的那叫一个严,属于是伸手就抓,贪多就杀,丝毫不会心慈手软。
因此,袁熙又让皇子们去御史台学习了怎么对待那帮胆敢吃拿卡要、贪赃枉法的官员,皇子们一个个都十分兴奋。
至于六皇子袁谛,他比较特殊,在就蕃风波之后,袁谛就在美娜的护送下回到了雅利安部落,娶了詹妮特的女儿,正式任职为雅利安部落的领袖。
为了名正言顺的统治雅利安部落,袁谛这小子还向袁熙这个皇帝发起了大战士长的挑战。
反正就是在几名雅利安关键人物面前,袁熙很“屈辱”的输掉了这场战斗,最终袁谛成为雅利安部落唯一一个“三权于一身”的领袖,也就是祭司的神权、大战士长的军权和族长的政权,三者于一身。
这场战斗给了袁熙很大的触动,因为他开始考虑自己要如何卸掉身上这沉重的皇位了。
喜欢袁燕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袁燕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