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帝国兴亡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8章 铜墙铁壁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说完了宋辽之间的争端,现在让我们再把时光倒拨回公元1042年的年初,我们一道去宋朝的西北边疆再走一遭。

不可否认的是,辽国方面的趁火打劫确实让赵祯感觉头疼且几乎是疼了整整一年,但在这一年里西北那边也是一直烽火不断,赵祯几乎是在被人两面夹击。幸运的是,辽国最后总算是被摆平了,而西北那边的情况更是让赵祯的血压难得地一直处于平稳的状态。

李元昊最初本是想将位于西夏嘴边的麟府两州给一口吞进肚子里,可事实却是西夏为此而深陷战争的泥潭将近半年之久。战争一旦打成了持久战就必然演变为一场消耗战,别说是西夏这样的国家,就连辽国和宋朝在应对消耗战时也会觉得很是吃力。麟府二州拿不下来,几万人待在境外每天都要吃要喝,而且半年以来死在麟府境内的西夏人已经达到了数万之众,如果李元昊再这样撑下去,宋朝仅凭河东路的这两个州就能把西夏整个国家的资源给挤干榨尽。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李元昊如果还不撤兵,那他绝对是宋朝派过去的卧底。

撤兵之后的李元昊刚想坐下来好好喘口气,可他的小舅子这时候却来找他麻烦了,还说准备再给他放一次血,本就已经大出血的李元昊被这么一顿惊吓之后是彻底浑身酥软了。

正是在这种局势下,宋朝陕西方面的各路安抚使和他们手下的大兵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再给李元昊制造点惊吓,最好能直接把这个西夏的开国皇帝给吓死了事。

公元1042年正月,经过范仲淹和庞籍的商议,宋朝的环庆与鄜延两路决定对西夏发动一场联合军事行动,此次进攻的目标就是定难五州之一的宥州。环庆路方面由本路副总管王仲宝亲自带队,而鄜延路方面则是由此时的军界新星狄青带队,之所以要两路共同出兵就是因为李元昊同时把范仲淹和庞籍都给惹火了。

为了给宥州提供一个缓冲区间并起到提前预警的作用,李元昊修建了一座金汤城(老实说,这名字取得很不错),而这个金汤城偏偏就杵在了延州和庆州的中间。李元昊不但用它来给宥州保驾,还用它来同时威慑延州和庆州,西夏大兵可以随时通过金汤城对延州和庆州左右开弓。这就不是欺负人的事了,而且是在藐视人。从麟府撤兵以后,李元昊很是具有前瞻性地预感到宋朝会来打他,于是他便往金汤城里增派了守军。本来他这样做是想固守此地,可在范仲淹和庞籍看来,你往这里增兵就是准备着哪天要过来打我们。既然如此,那我们何不先下手为强?

王仲宝和狄青两路合兵之后就围着金汤城一顿猛攻,这座小城名字虽然取得好,但是实力毕竟才是王道,强攻之下的金汤城弹指即破。宋军一路疾驰直抵宥州城下,按道理来说李元昊总是嚷嚷着让宋军别躲在城里,有本事就到城外来跟他决战,宋军现在主动把头伸过来了,那他是不是应该让宥州城里的西夏大兵出来好好地教训一下胆敢“侵略”西夏的宋朝人呢?

很遗憾,李元昊没这么做,宥州城里的数万西夏大兵站在城墙上或是拿着长枪,或是举着石头和滚木对城下的宋军破口大骂:你们这些无耻的侵略者,有本事上来啊!

进攻的时候我有十万铁骑,防守的时候我有城高沟深的壁垒,我们再不是从前看到宋军大举来袭就只能撒丫子跑路的的党项游击队。这就是如今的西夏!

这一幕相信绝对地出乎范仲淹和庞籍的意料,他们以为此次出兵西夏会跟对方来一场野战争锋,可谁曾想西夏人根本不跟你打。李元昊从来不主动去打无绝对把握的仗,势均力敌的仗也不行,要打就得是十个打一个,至少也得是五个打一个,否则他就是如今这个死守的姿态。面对此情此景,宋军能怎么办?他们这次本就是来搞突袭的,他们要的是来之即战且速战速决,而这攻坚战和持久战都是他们的大敌,但西夏人现在摆明了就是不跟你野外争胜,有本事你就爬上来干掉我。

王仲宝可没那么傻,狄青也不傻,但总不能就这样灰头土脸地回去吧?于是,宋军一面围城一面也学着辽国人和西夏人那样在宥州外围打起了草谷。五天之内,宋军将宥州外围给抢了个干干净净,但城里的西夏大兵仍然稳坐钓鱼台就是不出战,最后宋军在粮草不济的情况下只能是打道回府。

次月,鄜延路的宋军在都监周美的率领下再次进入西夏境内。在无定河边,周美大破驻守于此的一部西夏军队,然后他率军长驱直入进抵绥州城下。绥州的西夏守军仍然是据城死守绝不出战,周美转而就把满腔的怒火发泄到了绥州外围的那些归附于李元昊的党项一众大小部落身上,不必讳言的是,这一次宋军又在西夏境内打了一回草谷。回师的路上,周美命人在绥州通往宋境的必经之路龙口坪建寨自守,可这边刚一完工,数千西夏骑兵就怒气冲冲地跑过来准备实施暴力拆迁。周美只率领百余骑兵出战,但习惯了以多欺少的西夏人却担心这是周美的疑兵计而不敢上前挑战,双方在寨前相持数日之后,西夏人骂骂咧咧地悻悻而回。

除了抢回来大量的牲口外,宋朝前后两次出兵西夏都可以说是无果而回,这也让宋朝方面不得不重新审视和估量西夏这个对手的实力。你要派兵打他,但人家也有城池可以据守,如果强攻,宋军必然损失不小,如果围城,后勤却又供应不上来且有被西夏奇兵抄掠粮道的危险。反过来说,一旦换了是李元昊主动进攻,那他动辄就是带领十万大军寇边,这样的实力在陕西四路里无一能与其正面抗衡,而宋朝最好的办法也是据城而守。如此一来,双方基本上就是打了个平手,你攻我就守,我攻你也守,最后谁也奈何不了谁。

面对这种局面,范仲淹结合自己在边数年的经验想到了对付西夏的最佳策略——蚕食。这一点我们在之前也提过,只是如今的范仲淹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只有逐步蚕食才是最终打败西夏的不二法门,而且它蚕食计划是有升级版的。原来的蚕食计划是为了收复被西夏侵占的领土,简单说就是修寨筑堡一步一步地往前拱,每前进一步就在那地建一个堡垒,如此步步进逼直到将西夏的势力彻底逐出宋境,而升级版的蚕食计划则是要将寨堡修到西夏境内并以此不断地压缩西夏的生存空间。

范仲淹将自己的想法上奏朝廷,同时他还建议以陕西本地的士卒代替外地而来禁军充实边防,这与后来明朝时期的“辽人守辽东”的策略如出一辙,而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无需多言。也就是在这一次的上疏中,范老夫子抛出了他的那个着名的“费一郡之入而息天下之弊”的观点。他认为游牧民族的长处就是精于骑射且机动性强,而宋朝的长处就是有钱,所以应该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简单说就是用官爵以及大量的金钱去笼络边境上的那些大小部落,从而让他们以后跟着宋朝走,别再为李元昊卖命或充当带路党。最有才的是,范仲淹认为此举乃王霸之术。

恕我直言,王霸之术确实应该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但范仲淹这里的王霸之术却是用银子砸人,此实为可叹也!

我们这里暂且不去感慨范夫子的这番王霸之术,单说范仲淹的“蚕食计划”的确是对付西夏的一个好办法,这样做虽然见效慢,但却成效显着且稳定,汉人别的不多,就是钱多人多且大多都勤劳肯干。在确定了要以步步为营作为对抗西夏的指导思想后,范老夫子也由此化身为基建狂魔。他这样做,他的好友、鄜延路的宋朝军政主管庞籍也跟他是一个路子。自从去年范仲淹被调任环庆路主管之后,庞籍就来到延州接替了范仲淹此前的岗位,他一并接手的还有范仲淹的攻守之道以及他手下的那一帮精兵强将:种世衡、狄青、周美、王信以及此时还并未被调往河东路的猛人张亢。

庞籍到任后首先做的便是加固城防以及充实鄜延路的所有军寨的守备力量,而他手里也确实有这个资本。鄜延路此时除了拥有将近六万人的大宋正规军外,另外还有数万的由当地青壮男子所组成的厢军和民兵,其总兵力达到了十余万。手握如此雄厚的实力,庞籍如果不做点什么成绩出来估计连他自己都会觉得自己是个窝囊废。

为此,庞籍将目光锁定在了位于金明寨西北方向的一个名为桥子谷的峡谷,这个地势险要的谷口位于一条大河的尽头,而这里更是西夏军队进入鄜延路的一道重要隘口,堵住这里无疑就是守住了鄜延路的门户。庞籍命令狄青率领万余人马前出,此去不为打仗,只是为了要在桥子谷修建一座要塞以彻底堵死西夏进入鄜延路的这道要口。

西夏人一看这情况立马火冒三丈,你庞籍要是把这里给堵死了,那我们以后还怎么过来抢劫?不久,三万西夏大军就气势汹汹地跑来准备再次实施暴力拆迁,但狄青可不是吃素的。一场大战下来,西夏人狼狈而逃,而桥子谷随即就立起了一座军寨,庞籍将此命名为招安寨并在此发出招喻:对面凡是想投奔我大宋的人,你们都可以到这里来报名。

招安寨的筑成对于整个鄜延路来说可谓是意义重大,它不但堵死了西夏入侵鄜延路的一个重要通道,而且它还泽被了万千苍生,因为在它的后面正是一大片平坦沃野之地。随着这座军寨的建成,庞籍立马发动大量的百姓到此开荒种地,如此一来不但好多百姓有地有粮,就连军粮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此后,庞籍又命周美和王信等人率军直扑横山山脉并收复了此前被西夏人所攻占的诸多军寨。作为宋夏两国的一道天然界山,谁占据了横山无疑就占据了战略的制高点,但在这之前整个横山几乎都在西夏人的手里,庞籍的这一举措也由此拉开了宋夏横山争夺战的序幕。在此期间,庞籍不但在西夏人的手里夺寨取堡,而且他还一口气在鄜延路的各个要口上增筑了十一座军寨。整个鄜延路就此寨堡林立,而李元昊对此也只能是干瞪眼,他几乎从此就断绝了再次攻掠鄜延路的念头。

喜欢北宋帝国兴亡史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北宋帝国兴亡史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