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帝国兴亡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3章 战云再起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陈执中罢相之后被改任为兵部尚书并被派到陈州去做知州,接替陈执中出任首相之位的正是次相文彦博,他被加封为吏部侍郎、昭文馆大学士并监修国史。文彦博的搭档则是原枢密使兼工部侍郎宋庠,他被加封为兵部侍郎兼平章事,枢密院的首脑则换成了李师中的姨父——原参知政事庞籍。

文彦博于公元1047年3月从成都调入京城出任枢密副使,随后改任参知政事,一年后他因平乱有功而被升任宰相。然而,按照顺位他是次相,在他之上还有一个首相陈执中,如今陈执中走了以后他才算是成为了真正的大宋朝堂第一人。从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到执掌天下权柄的首席宰相,文彦博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此时的他年仅四十三岁。

身为文官,为了能够登上象征人臣最高权力的宰相之位,某些人选择了暗中唆使小弟在台前幕后为自己竭尽死力,有些人则选择了自己亲自赤膊上阵将自己上面的人逐个打翻在地。但是,细看文彦博的升迁之路,从始至终他都是羽扇纶巾风度翩翩,他的双手是干净的,他的身上更是没有沾一滴血。更有甚者,当陈执中被罢免之时他还在赵祯面前为其说了好话。

这还不算什么高明的招数,在得知陈执中铁定会被罢免而他将会出任帝国首相之后,文彦博奏请赵祯为那些之前担任过两府大臣的官员加官进爵。这些人里面既有夏竦这种所谓的“奸邪”,也有晏殊、范仲淹和杜衍这种为世人所称颂的道德君子,更有韩琦和富弼这类随时都有可能再度担任两府重臣的中生代官员。这次封赏总计十四人,这里面还不包括此前就已经被朝廷加恩推赏的贾昌朝和程琳等已退居二线的前任两府大臣。

何为团结同志?文彦博在这方面的手法远比庆历新政时期动辄就以君子和小人划分敌我的那一批道德君子强出了很多,假如王钦若和丁谓复生,恐怕他们也会对文彦博的此举暗挑大拇指。毋庸置疑的是,一个人身为宰相想要搞好工作就必须要尽可能地去团结身边的绝大多数同志,可文彦博团结的不是大多数人,而是所有人。

或许是在做这事的时候没有跟手下的小弟打招呼,当得知朝廷如此力度地厚赏大臣,以何郯和陈旭为首的一帮御史便向赵祯上奏说眼下国家困难重重不应该做这种事,这些前任的两府大臣之前本就因为位高权重而享受了各种优厚的福利待遇,俸禄也是拿的最多的,如今无缘无故又给他们集体加官进爵发福利,这会让下面的官员和百姓怎么看怎么想?

赵祯也没跟这些人说什么废话,而是直接就把文彦博给抬了出来。他说这次加恩是朝廷为了表彰这些前任两府大臣近年来为国家所做的贡献,而且这是由文彦博建议的。此言一出可谓是威力无穷,何郯等人立马转身走人并再没有在这件事上多嘴多舌。

我们说这事是为了什么?不过是想说明文彦博此时对那些被视为凶神恶煞的言官具有多么大的震慑力和影响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奏请是陈执中提出来的,那么后果会怎样?吕夷简曾经不过是按照正规流程提拔了自己的几个门生,可当时身为言官的范仲淹是如何攻击他的?再看看文彦博,我们除了摇头苦笑之外也只能是暗生佩服之心。

假如文彦博还在世并准备写一本自传性质的回忆录,我虽然不敢保证自己一定是第一个预定此书的人,但我一定会去买,哪怕它价格昂贵。在北宋的一众名臣里,我个人最佩服和敬重的人是王旦,可我认为如果你是一个官员并想在政坛有所作为,那么你应该好好研究并学习一下文彦博。我甚至认为这人比张居正还要会做官,更会做人,张居正被很多人黑,而且他的政敌也不少,个人私生活更是被很多人所诟病,但文彦博何曾在这些方面留下过半点污垢和瑕疵?而且此人还长寿,差点就要成为百岁老人,如果没有高深的心性修为和境界以及被自己所深刻认同的人生哲学,他断不能成为长寿老人。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人生赢家,莫如斯也。只是,高处不胜寒,从今以后你文彦博可就要成为众矢之的,在你的下面可是有好大一群人在眼红你的这个位置。

文彦博正式出任大宋首相的这个时候是公元1049年8月,此时距离黄河决口并改道已经过去了一年有余,按照之前丁度的治河方案和时间计划表,此时的黄河决口应该早就被堵上了,而黄河也再又经由之前的故道流向了大海。但是,事实又是如何呢?事实就是这个决口根本没堵上,甚至压根就没有派人去堵。也就是说,宋朝已经默认了黄河改道的事实,并且也不打算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让它重回故道。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宋朝的君臣们突然发现黄河的这次改道在某种程度上竟然对他们来说是因祸得福!

丁度的设想是等到公元1049年开春以后就组织人力全力堵塞决口,可还没等到春暖花开,宋朝这边就突然绷紧了全身的每根神经,因为他们发现北方的那个一直都不怎么让他们安心的邻居又开始在边境地带大量地集结兵力。这件事让宋朝举国的公卿大臣都立即毛发倒竖,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看来这辽国人是想要趁着我们宋朝发大水来个趁人之危啊!

此念一生,群臣集体慌了神。

宋朝现在可是虚弱得很,为了抗灾救灾以及赈济灾民,宋朝这一次可谓是下了血本,国库大把往外撒银子就不说了,就连江南地区也是把大量的存粮都给送去了救济灾民。如果真的马上要跟辽国人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钱粮可从何而来?更糟糕的是,河北地区由于常年不打仗导致武备松懈,再加上河北的军卒有好多都在当地参与抗灾,真正守城和守边的人是少的可怜。用此时三司户部副使包拯的话来说就是:今河北、河东沿边兵寡财匮,招置卒难,惟有民兵可用,况边任武将,未甚得人。

在包拯的眼里,河北的军队无论是将官还是普通士卒都是一群不堪大用之辈,这样的兵怎么能够抵挡如狼似虎的辽国十万铁骑?还有,一旦开战就需要耗费无数的钱粮,可问题是现在河北都被吃空了,辽国人这时候如果攻到城下来,都不用他们怎么动手,城里的宋朝军民在数日间就会被活活给困死饿死,那样一来辽国人就可以兵不血刃地在河北大地上攻城略地。

在慌乱过后,宋朝的这帮大臣突然两眼放光,他们发现宋朝真的是好幸运。为了抵挡辽军铁骑的入侵,宋朝自太宗年间开始便在河北修筑了很多的人工湖和堰塘以及水田,而黄河更是阻挡辽军入侵的一道天然防线。这次黄河改道无意间把这条天然防线给向北延伸了,这可比那些湖泊和堰塘管用多了。既然如此,那宋朝为何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让黄河重回故道呢?就让它保持现状难道对宋朝不好吗?

这些话宋朝的大臣们谁都没说,也不便说,但谁都心知肚明并暗中窃喜。现在明白宋朝为何会以剿匪为由向河北增派驻军了吧?他们这哪里是剿匪,分明是在防备辽国人可能的突袭。但是,宋朝以剿匪这个名义向河北增兵可谓是名正言顺,你辽国人就算是有意见也不好说什么。

由此,宋朝的头等国事不再是堵塞黄河决口,而是防备辽国的入侵。为此,朝中的大小官员相继向赵祯献言献策,整个宋朝无论是朝中的文臣还是边关的将士都开始对辽进行备战,而在我们的民间故事里以断案如神而家喻户晓的包拯则在此时被赵祯派往河北去实地考察。包拯的任务就是去看看河北各州的粮食和战备情况到底是个什么现状,能否保证一旦战事爆发城里的军民能够长期坚守,如果不能,那么宋朝又需要调发多少粮草和军械以备所需。

就在宋朝的君臣因为辽国的大举聚兵而集体大喘气的时候,辽国方面派遣北院枢密副使萧惟信前来给宋朝递了个口信:“宋朝的各位大兄弟,你们不要紧张。我们辽国现在确实在境内集结重兵准备出征,但请你们不要误会,我们这次是要去攻打西夏,不是要来对付你们的!”

很遗憾,宋朝方面对此的反应是:我们才不会相信你们的鬼话!除非我们看到你们真的去欺负李元昊留下的那对孤儿寡母!

几个月后,辽国再次派遣北院枢密副使萧惟信来到开封向宋朝通报他们即将攻打西夏之事。这一次萧惟信可是带着任务来的,辽国方面希望宋朝能够与他们共同夹击西夏。宋朝这边经过商议最终还是对此予以了拒绝,他们不但拒绝发兵,而且对辽国的戒备还有增无减。

不过,为了不至于太过驳了辽国人的颜面,宋朝方面还是派遣开封知府钱明逸到辽国去说明宋朝之所以不便出兵的缘由,不外乎就是我们宋朝现在正忙着进行灾后重建,对于出兵伐夏之事实在是有心无力。此外,宋朝还给辽国赠送了一笔军旅费并预祝辽国此次出兵能够旗开得胜。

喜欢北宋帝国兴亡史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北宋帝国兴亡史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