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帝国兴亡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4章 三路合围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现在就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辽国和西夏之间的这场即将开始的战事。

李元昊在临终之前曾告诫他的大臣不要去向宋朝挑衅,更不可完全倒向辽国。他很清楚辽国比宋朝要凶残百倍,而只要西夏以臣礼事宋,那么西夏则可子孙安宁且每年从宋朝那边获得大量的岁赐,可辽国却什么也给不了西夏,反而还有可能意图寻找时机灭亡西夏。

不得不说,李元昊的这番见地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而西夏的大相国没藏讹庞也忠实地执行了李元昊的临终嘱咐。在李元昊暴亡的这大半年时间里他一直很老实地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忙着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但你没藏讹庞没有歪心思不代表别人对你没有歪心思。

宋朝自然不必说了,李元昊把赵祯和宋朝的这帮文官看得很透,这些人就是一群贪图苟安的主儿,只要不去主动惹事,西夏在宋夏边境上几乎可以不设防。但是,反观辽国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李元昊同样把辽国的君臣也看得很透,有了上次的惨败,他相信辽国人迟早有一天会找西夏算旧账,而事实也果然如他所料。

前面我们说到过当李元昊过世之后辽国皇帝耶律宗真曾经拒绝过西域的铁不得国请求攻伐西夏的请求,但这并不意味辽国就真的不想攻打西夏。宋朝方面在李元昊暴亡之后的第三个月就派专使前去册封李元昊的儿子李谅祚为夏王,西夏方面同时也派人到辽国去请求册封,但辽国对此却迟迟没有动作。 辽国这摆明了就是想要对西夏有所图谋,西夏方面这时候再没有了李元昊在世之时的那种骄狂之气,他们只能加倍地对辽国示好,但这只能助长耶律宗真想要为上次惨败而雪耻的决心。

公元1048年11月,耶律宗真正式决定攻伐西夏,但有鉴于上次的惨败,这一次他就显得谨慎了很多。他下令在全国境内挑选优质战马以备西征,同时也开始按部就班地调兵遣将修缮器甲。这些还不算什么大手笔和新招数,耶律宗真这一次还准备从水路沿黄河西进直捣西夏腹地。在辽国东路统军使耶律多珍的督造下,辽国建造了数百艘巨型战船。这些大船分作两层,上面可装载士兵,下边则是马厩,身为一个旱鸭子的耶律宗真见到这些玩意儿也是叹为观止。

辽国方面在磨刀霍霍,这不但把宋朝给吓得直打哆嗦,西夏那边同样被吓得魂不守舍。为了打探辽国方面的动向,没藏讹庞派遣使者以恭贺新年为由前去向辽国上贡。这一路上从边关到辽国皇帝的行营,西夏使者随处可见一队又一队的辽军正在向西面开拔,辽国正在准备西征已然是不争的事实。耶律宗真当然也不傻,你西夏人该看的以及不该看的现在都看了,如果放你们回去无异于就是在泄露辽国的军事机密。为此,耶律宗真耍起了流氓,他把这一批的西夏使者全部扣留了下来。

辽国此举让没藏讹庞就此深信辽国铁定会来复仇,但他可不敢像李元昊那样来个主动出击先给辽国人一个下马威,他只能下令边境的西夏守军对辽国严加戒备。

就这样在忐忑不安中又度过了几个月后,没藏讹庞却没见辽军有一兵一卒越过辽夏边境,他最后终于是被这种心理战给玩疯了,他再又派人带着贡品去向耶律宗真进贡,实际上这些人还是他派出去的探子。耶律宗真和上次一样,他照例把这批西夏使者全部留在了辽国“做客”。

耶律宗真当然不能放这些人回去,因为此时辽国的西征已然是箭在弦上之势。就在不久前,耶律宗真刚刚完成了此次西征的全部军事部署:他任命韩国王萧惠为为河南道行军都统负责统帅南路军经水路攻取西夏的河套地区,然后任命耶律敌鲁古为北道行军都统率领北路军从北面南下攻略西夏的河西地区,而他自己则率领中路军渡黄河攻占西夏东面的大片开阔地带。如此三路齐发最后全军会师于西夏都城兴庆府,从而一举将西夏埋进历史的尘埃里。

公元1049年7月,耶律宗真正式御驾亲征拉开了第二次辽夏战争的序幕。

这一次为辽军打头阵的是他们的皇帝陛下。这年八月,耶律宗真亲率大军渡过了黄河,然后辽军火速地攻陷了西夏设在黄河以西的军事要塞唐隆镇。在辽军强大的兵锋面前,西夏当地的官吏和守军望风而逃,但与其说他们是被吓着了,还不如说这是西夏人又在玩老把戏。耶律宗真对此可是太熟悉了,这不就是上次的坚壁清野诱敌深入战术吗?他没有下令辽军趁势狂飙突进,而是就在原地扎营看看西夏人到底要搞什么名堂。

耶律宗真这次是真的学乖了,他开始了稳扎稳打,可他不会知道他的过度慎重会导致怎样的灾难性后果。辽国的中路军和南路军几乎同时开拔,他们都是走水路,不同的是耶律宗真的中路军是横渡黄河,而萧惠的南路军则是沿黄河南下然后再西行去抄掠西夏的南面。

显而易见的是,耶律宗真进兵当日就能踏上西夏的腹地,而萧惠则需要在水路上长途行军。这就是问题所在,中路军和南路军没法做到协同作战,如果耶律宗真发起攻击的时间太早就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如果太晚又会让南路军或北路军陷入鏖战而不得胜。遗憾的是,这些问题辽国都没有考虑到。说到底,他们还是有些轻敌了,都以为李元昊一死西夏就会不堪一击。

在黄河以西停留了数日之后,辽国的中路军并未遭到西夏的任何袭扰,或许也是觉得此时大举进兵有些为时尚早,耶律宗真便下令辽军又撤回了黄河以东。促使耶律宗真撤军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西夏人的坚壁清野,西夏人不但人跑了,而且他们还把草地也给烧成了一片白地。辽军可是战马成群,史称辽军当时的情况是“无水草,马多死”,说白了辽国人在后勤方面还是准备不足。

西夏人的这个常规的御敌之策取得了超乎他们想象的成效,战端初开他们就掐住了辽国的死穴,而辽国则是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

按照部署,耶律宗真的中路军要为全军充当主攻角色对西夏实施中央突破战术,如此才能让辽国的南北两路大军轻而易举地扫荡西夏的南北两翼从而与中路军在兴庆府实现胜利会师。可是,现在中路军突然缩头了,这就意味着西夏在东面战场的压力骤然减轻,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去对付辽国的南北两路大军。

这样的剧情其实和多年以前的宋朝雍熙北伐很相似。当年曹彬的十万大军在战争初期的任务就是牵制耶律休哥的主力,而西路军潘美所部就可以集中兵力在山西战场对辽军实施逐个击破战术。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曹彬要把耶律休哥给牢牢地牵制在幽州而不敢轻举妄动,否则潘美在山西就危险了。

同理,耶律宗真在此次的战争里所充当的就是当年曹彬的角色,雍熙北伐当年为何会失败?原因就在于曹彬最后莫名其妙地退兵了,这让耶律休哥以及增援而来的辽军可以放心大胆地增援山西战场,而宋军也就此崩盘。

不幸的是,耶律宗真基本上也犯了和曹彬一样的错误。要想知道这个错误有多离谱,我们还得从南路军主帅萧惠的身上才能看得最为明显。

萧大将军这一次走的是水路,而且这一路他走得是相当拉风,以前他都是骑马行军,但这次他却变成了辽国的水军司令。他的这一支装载着海量粮草和战马军械的大型舰队在黄河水面上绵亘数百里,辽军将士一路上坐水行舟如是在公费观光旅游一般,沿途他们连西夏人的鬼影子都没瞧见,西北大地的美景倒是看了个够。

经过大半个月的长途行军,辽军在战前的预设地点顺利登岸,萧惠在上岸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出警戒哨。看样子他似乎显得很谨慎,但实际上他却是自信满满,甚至是自信得过头了。

萧惠所派出去的侦骑完全不是在打探什么敌情,而只是在例行公事地敷衍了事,而且他们侦察的范围也很小。更让人不解的是,萧惠在全军上岸后并没有给将士们分发铠甲军械,而是把这些东西原装打包装在了马车上。

更让人震惊的是,萧惠竟然不准辽军士兵骑马,而是牵着马进行徒步行军。这一点是我本人怎么也想不通的,萧惠这样做难道说是为了不想让马给累着了?如果真是如此,那这就意味着他是想保持战马的体力,是在为了两军进行交战而做的准备,可如果是这样他为什么没有给辽军士兵分发战械器具?因为他压根不相信西夏人会这么早就跟辽军产生接触?

辽国的南路军就这样全军一身轻装就像放羊似的在西夏的腹地悠然自得地进行着徒步旅游。别急,下面这件事才是萧惠做出的最让人瞠目结舌的事:在选定了宿营地之后,萧惠命令辽军就地露营而歇,然后各自埋锅造饭。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吗?看似没有,但萧惠的错误之处就在于全军露营于野外可他并没有下令立寨设防!

行军打仗的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就是大军于旷野之中扎营必须得立寨,如若不然,那么一旦敌军发起夜袭甚至是在大白天里发动突袭就能毫不费力地直入营中继而马踏联营。这是一个为将者最基本的常识,可萧惠偏偏就没有立寨,他手下的这些人也根本不像是来打仗的,更像是来打猎和观光的。

作为辽国久经战阵的沙场名将,萧惠为什么会接连犯下如此之愚蠢的错误呢?答案就在他下面的这番话里。

见萧惠行事如此的不着调,他手下的部将都百思不得其解。这辽国的大将军是怎么了?脑子被驴给踢了吗?你想找死不是不可以,但你能不能别把我们拉到一起?针对萧惠种种违反常识的骚操作,这些人便向他建议应该全军应该以战斗姿态行进以防不测,可萧惠的回答却让人哭笑不得。

萧惠冷冷笑道:“你们在担心什么?西夏人这会儿哪里还有什么工夫和心思来偷袭我们?陛下的中路军早就开拔了,这会儿说不定李谅祚那个小屁孩正在向我们的陛下递交降表,我们有必要小心翼翼吗?有必要设防吗?何必自己吓唬自己?你们也都看见了,这一路上你们可曾有看到哪怕有一个西夏人前来骚扰我们吗?”

至此,真相终于大白,萧惠不是脑子坏了,而是脑子太灵光了,以至于他在大白天里都在做着美梦。可是,这能怪他吗?

按照计划,耶律宗真此时确实应该正在向西夏的纵深地带大步挺进,而西夏人要么举倾国之兵与之对抗,要么就是当即投降以存性命。无论是哪一种,萧惠这一路上都不会有什么抵抗,可这种结果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耶律宗真在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一直都在前进,一直都在给西夏施加无尽的军事和精神压力。

可事实是怎样呢?事实就是耶律宗真早就退出了战场且把大军移动到了黄河以东,完全就像是个事外之人。最要命的是,由于东线没有了压力,所以西夏能够抽调大量的兵力到南线去为远道而来的萧惠同志接风洗尘。

喜欢北宋帝国兴亡史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北宋帝国兴亡史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