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日常养生常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 黄帝内经》中的秋季饮食智慧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秋风乍起,暑气渐消,一年的时光又行至丰收的季节。不知您可曾留意,最近清晨起床时是否觉得喉咙有些干痒?或者皮肤不再如夏日般润泽?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天地之气转换在我们身上的体现。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四季养生的方向。其中关于秋季的论述虽篇幅不多,却句句珠玑,为我们提供了应对这个特殊季节的智慧指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如何通过饮食顺应自然,在秋季保持身心健康。

秋三月,此谓容平:认识秋季的天地之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这短短的十二个字,道尽了秋季的本质特征。

什么是“容平”?容者,容纳、包容;平者,平衡、平和。秋季是万物成熟、结果收获的季节,自然界从春夏的生长、勃发转向收敛、平静。而“天气以急”则形容秋风疾劲,扫落叶而清天地;“地气以明”指大地气息清明,万物形态明晰可见。

这样的气候环境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中医认为,秋主燥,通于肺。秋季干燥的气候最容易伤害我们的肺脏,而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这也就是为什么秋天人们容易感到口干咽燥、皮肤干涩、鼻喉不适的原因。

您最近是否也感受到了这些变化?不妨在心中做个小小的自查:早上起床是否需要立即喝水缓解口干?皮肤是否开始觉得紧绷?这些可能都是秋燥在您身上的表现。

少辛增酸,以养肝气:《内经》的秋季饮食原则

《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这句话为我们指明了秋季饮食的大方向——少辛增酸。

为什么秋季要减少辛辣食物?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如葱、姜、蒜、辣椒等,这些食物在夏季能帮助我们发散湿邪,但到了秋季,自然界本来就在收敛,若再过多食用辛散之品,就会与自然规律相悖,过度耗散人体的精气。

反之,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石榴、柠檬等,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体顺应自然界的收敛特性,滋养肺阴,防止过度耗散。这正应了《内经》“用酸补之”的教导。

记得去年秋天,我遇到一位常感疲劳的女士。她非常喜欢辛辣食物,几乎每餐必配辣椒酱。经询问得知,她入秋后总觉得气虚乏力,夜间出汗,喉咙不适。我建议她暂时减少辛辣,适当增加一些酸性食物如山楂水、葡萄等。两周后她欣喜地告诉我,不仅疲劳感减轻,连多年的秋季咽干问题也大为缓解。

滋阴润燥,以应秋凉:秋季食物的选择之道

秋季饮食的核心在于“润”。如何通过日常食物达到润燥的效果?《内经》虽未详细列出食物清单,但其理念可以指导我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秋季食物。

白色食物润肺燥。中医五行理论中,白色入肺,许多白色食物都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梨是最典型的秋季润燥佳品,生吃可清肺热,熟食可滋肺阴。我记得小时候,每到秋天,母亲总会为我们炖冰糖雪梨,那清甜润喉的滋味至今难忘。您不妨也试试这个简单有效的食疗方:取雪梨一个,去核放入冰糖少许,隔水蒸熟,每晚食用一次,连服三日,对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有奇效。

粘滑食物养阴液。银耳、百合、山药等带有粘滑特性的食物,富含胶质,能够有效滋润人体阴液。银耳百合羹是秋季理想的甜品选择,不仅味美,更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煮制时注意火候,慢炖出胶,效果更佳。

坚果种子补精髓。芝麻、核桃、花生等坚果种子类食物富含油脂,能够润肠通便,滋阴补髓。《内经》有“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说,这些浓稠味的食物正是秋季补精的良选。但需注意,坚果虽好,也不可过量,每日一小把即可。

说到这里,您可能会问:这些食物虽然好,但具体应该怎么搭配食用呢?别急,接下来我就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秋季食谱建议。

顺应自然,食饮有节:秋季的饮食习惯调整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句话强调了饮食有度的重要性,在秋季尤其如此。

早餐温热,晚餐早食。秋季早晨凉爽,人体阳气初生,需要温热的食物来助阳生发。一碗小米粥配上几粒红枣,或者一碗燕麦粥加少许核桃仁,都是不错的选择。而随着日落提前,晚餐也应相应提前,且不宜过饱,以减轻肠胃负担。

细嚼慢咽,以滋津液。秋季本身津液易亏,进食时充分咀嚼可以促进唾液分泌,这唾液在中医被称为“金津玉液”,是人体自生的润燥良药。您不妨尝试一下:下一餐吃饭时,有意识地将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感受一下是否饭后口干的感觉会减轻许多?

多饮汤水,少食生冷。秋季干燥,需要及时补充水分,但切忌大口猛饮,而应小口频饮。温热的汤水比冷饮更能为人体吸收利用。不妨备一个保温杯,随身携带温热的水或淡茶,随时补充水分。

我认识一位老先生,年过七旬却精神矍铄,皮肤润泽。他的秋季养生秘诀就是每天必喝自制的“三白汤”:银耳、百合、山药同煮,稍加冰糖调味,连续饮用整个秋天。他说这比任何昂贵的保健品都管用。

南北有别,因人而异:地域与体质的饮食考量

中国地域广阔,南北秋季气候差异显着,因此饮食调理也应因地制宜。

北方秋季干燥多风,燥邪尤为明显,更需要大量滋阴润燥之品,如梨、蜂蜜、乳制品等。而南方虽然入秋,但余热未消,湿气仍在,饮食上就需要既注意润燥又要兼顾祛湿,可选用百合、薏米、南瓜等食物。

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秋季饮食也应因人而异。阴虚体质的人秋季不适感可能更加明显,需要着重滋阴润燥;而阳虚体质的人则可能既感燥邪,又畏寒凉,需要温润同补,可适当加入一些温和的食材如鸡肉、牛肉等。

如何判断自己的体质?这里有个简单的方法:如果您经常感到手心脚心发热,午后面部潮红,口干喜饮,可能偏于阴虚;如果经常畏寒怕冷,手脚不温,易腹泻,则可能偏于阳虚。当然,准确的体质鉴别还需要专业中医师的面诊。

秋日美食,药食同源:推荐三道秋季养生食谱

根据《内经》理念,我为您推荐三道简单易做的秋季养生食谱:

百合杏仁粥:取鲜百合30克,甜杏仁10克,粳米100克。将杏仁研碎,与百合、粳米同煮为粥,最后加入适量冰糖调味。此粥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合秋季干咳少痰、睡眠不安的人群。

蜂蜜萝卜饮:白萝卜切碎,加入适量蜂蜜浸泡,静置2小时后滤汁饮用。萝卜降气化痰,蜂蜜润燥止咳,两者合用对秋季燥咳有良效。这是我家中常备的秋季饮品,每次感觉喉咙不适就会饮用一杯。

山药枸杞汤:新鲜山药200克,枸杞15克,红枣5枚,同煮至山药熟软即可。山药补脾肺肾之气,枸杞滋补肝肾之阴,红枣补血安神,三者合用气阴双补,适合秋季乏力疲劳的人群。

您不妨选择其中一道这周末就试试做,感受一下食物带来的滋养效果。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饮食之外的生活调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这说明秋季养生不仅是饮食调整,还需要配合起居和精神调摄。

作息调整: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发散转向收敛,作息也应当随之调整,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规律。您可能会发现,进入秋季后,自然就比夏天更容易早醒,这是身体在与自然同步的表现。

情绪管理:秋对应悲忧,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秋季不妨多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登高望远,赏菊观叶,保持心情平和愉悦。

适当运动:秋季锻炼不宜过度出汗,以免耗伤津液。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温和运动更适合这个季节。

记得有一年秋天,我遵循这些原则调整生活,不仅顺利度过了往常总是口干舌燥的季节,还意外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提高了不少。您也可以尝试记录一下自己的变化,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结语:与自然同频的饮食智慧

《黄帝内经》的秋季饮食智慧,核心在于“顺应自然”。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也有相应的生理变化。当我们能够与自然同频共振,就能在季节转换中保持健康平衡。

秋季饮食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一种动态调整的艺术。我们需要根据自身感受、地域气候、体质特点来灵活应用《内经》的原则。今天分享的这些内容,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您有什么独特的秋季饮食经验吗?或者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欢迎分享您的想法和体验,让我们在交流中共同探索健康生活的之道。

在这个金风送爽的季节,愿您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收获健康与平静,以饱满的状态迎接冬天的到来。

喜欢日常养生常识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日常养生常识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