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徐家工坊恢复开工。
那竹荫母女与叔祖母一家也搬去了县城。
徐蓉在家里待了两日,处理完工坊开工的一些事情,正月初六,她和少华带着孩子去到县城。
那竹荫、周水荷她们先一步到,已经将整栋房屋打扫干净、布置妥当。
“东家,你们的房间已经布置好了,只是您说床铺要从家里带,所以还没铺床。”
周水荷在前面带路,她比那竹荫还积极。因为她们一家六口今后要在这里住上几年、甚至十几年,这房屋虽然不是她的,但她把这里当作自己家一样看待。
几人从铺子进来,穿过前院,来到后院。
前面有说过,这房屋的价值就在于临街的三间铺垫,否则从居住来讲,这房屋其实不太适合居住,更适合用来做生意。因为它进屋的入口就是临街铺面,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后门。
徐蓉抱着孩子,少华扛着铺盖卷,来到后院正屋。
后院正屋有三间,其面积和间架也对应了前面的三间店铺。只不过前面三间店铺没有隔墙,是一个通间,后院正屋则是分隔成三间屋子。
之前徐蓉就有安排,后院正屋是她的,其他房间,她们自己想住哪儿住哪儿,不过前院两间厢房要留出来做仓库。
说实话,这所二进院,住那竹荫母女俩、叔祖母一家六口,徐蓉一家三口,再排除掉其他用途的房间,整个安排下来,其实房间还是有些紧张的,一下子就住得满满当当。
少华放下铺盖卷,周水荷赶忙帮他们铺床。这时候那竹荫、邬冬燕、叔祖母几人也跟了过来,她们之前在厨房做事。
“东家,您来啦。”叔祖母满脸褶皱,干巴瘦小的身材站在门口,年纪大了弓腰驼背,不过精神挺好。
叔祖母今年五十五岁,搁在现代,这年龄不算什么,但在古代平均寿命就四十来岁,五十五已经是年纪很大。
为何古代那么重视“六十大寿”,就因为很多人活不到这个年纪。
“叔祖母!”徐蓉客气的喊了一声。
“别别别,老妪担当不起。你叫我大娘就好。”
“叔祖母”这个称呼,是从那若云的辈分来喊,她是那若云的祖母辈。但是从那竹荫、周水荷的辈分来讲,她是父母辈。
徐蓉总是喊她叔祖母,老太太总是说她担待不起。
从年龄上讲,徐蓉的确应该喊她叔祖母。但是从关系上讲,那竹荫、周水荷都是徐蓉的雇工,叔祖母将她看作跟儿媳同般等辈的人。
那竹荫跨进房内,帮周水荷一起铺床。
她问徐蓉:“这房里还有什么东西需要去添置的吗?”
徐蓉扫视一圈,桌椅板凳、柜子衣架,目测已经基本满足居住。
她道:“先住着看吧,有什么需要再说。”
少华出去拿橙子的东西,摇篮、衣物、拨浪鼓、尿盆等等。大人临时住几天,可以将就,但是小孩将就不了,有些东西是必须要带的。
罗又香在外面看着马车。
对了,还没介绍过叔祖母家的二儿媳,罗又香。
她今年三十一岁,曾经有三个儿子,现在只有最小的两个留在身边,一个七岁、一个五岁。
说起来,那氏的这群人,真的挺惨,每个家庭都失去丈夫、失去年满十岁以上的儿子。
比如周水荷,现在她虽然只带着一个女儿,但她曾经是有四个孩子的。
又比如那竹荫,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只有女儿在身边。
少华到马车上搬东西,不远处,袁婆站在门口,望着这边的动静,看到徐蓉和少华“搬家”,觉得有些奇怪。
“家秀,我看徐东家他们也搬到这里来了。”
“怎么可能,徐家那么大产业,他们搬到城里来干嘛!”家秀在屋内煮东西,现在是午饭时间。
袁婆道:“过来开铺子呀!他们家三间铺子,我之前问过,她们说是要开食肆。徐东家这是准备过来亲自开。”
袁婆有种危机感。她家的卤肉、豆腐手艺都是在徐家学的,现在徐东家亲自来开,袁家肯定是干不过他们呀!
“唉……”袁婆叹气走进屋内:“这下要怎么办?”
家秀道:“我们卖我们的,她们卖她们的。”
其实她心里也感到有点危机,但是又能如何呢?
袁婆道:“我觉得徐玉蓉还是想替她娘报复。”
家秀没有吭声,她心里也有此想。
袁婆道:“我昨天跟她店里的几个女人聊过,这几个女人还是挺厉害的。”
她所说的“厉害”,是指为人热情、处事圆滑,嘴上满面的春风,心里到底在想什么,鬼知道。
这时候年龄和阅历的优势就体现出来,那竹荫、周水荷几人都不是小姑娘,她们经历的事情太多,性格成熟,懂得人情世故。
家秀长长叹了口气,她有些后悔离开徐家早了。她知道旁边房屋是徐家买下来,如果她一直在徐家,那么被派到城里来开店的,会不会是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她是不是就可以不用租店?
袁家卤肉,除了味道香,其实也是靠薄利多销。
要说味道好,百味楼的卤肉不比她们差,但百味楼的卤肉贵啊,一般普通百姓吃不起。
徐蓉这边,铺床的间隙,她给小橙子把个尿,然后喂奶。
少华将摇篮支好,垫上棉被、尿布、小被子,徐蓉喂完奶,将孩子放进摇篮。
徐蓉道:“叫那兰过来看着,我们去前面瞧瞧。”
那兰是周水荷的女儿,今年十岁,已经能做些事。
叔祖母道:“我看着,你们去吧。”
叔祖母年龄大了,徐蓉让她少做活。在徐家下人多,叔祖母当真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不过现在搬到城里,她多少还是要做点事的,给小辈们搭把手。
“行,那您帮我看着。”
徐蓉几人到前院去。
前院两间厢房是仓库,米面粮油辣椒佐料等等,目前只放了半间屋子。
徐蓉对几人道:“你们别看现在只放了半间,等经营起来,马上就堆满了,甚至可能这点地方都不够。”
那竹荫几个女人点头,她们操持过一大家子,知道家里东西越来越多的道理。
几人来到店铺。
店铺三间,侧面一间几乎整个都是厨房。当然,不是那种独立的厨房,而是明厨亮灶。灶台与食客桌子就在一个大通间里。
这灶台是之前的租户留下的,有两眼灶。徐蓉觉得不够,又加了几炉子,同时在灶台旁边加了个长条桌。从形式上说,有点像厨房岛台,于是便自然的划分出厨房区域。在岛台旁边,是石磨和做豆腐的工具。
之前周水荷想的是,在店铺后面的前院里做豆腐。徐蓉说不要,就放在店铺里做。一方面,是你可以一边磨豆浆一边看店;另一方面,也让客人看看,豆腐是如何做的。
徐蓉在她出售的菜单里,加了个“滋味豆花”。
你问“滋味豆花”是如何滋味?
简单说,它其实就是现代的四川扁担豆花。
扁担挑着卖,舀一碗豆花,加上酱油、大头菜、辣椒油、葱花、以及炸得酥脆的黄豆等等这些调料。
徐蓉知道豆花还有甜口的,但她不打算卖。因为她主要是推广辣椒,她只卖辣味的。
这豆花在徐家时,她们试做过,收获一致好评。
当然,因为这里食材的原因,没有大头菜。她们就只放酱油、葱花、辣椒油。严格来讲,那也不是酱油,而是徐蓉秘制的“综合调味汁”。换言之,这酱油里面加了东西。
至于加了什么?那就是要付钱学的。
喜欢余世蓉华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余世蓉华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