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00章 未来中国重工业的希望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交接工作。

他把这段时间的所有技术改进资料整理成册,详细记录了每一个改造细节和注意事项。

特别是那台连铸机的技术参数,他更是反复核对,生怕遗漏任何关键信息。

“老沈,你这是要把家底都交出来啊。”车间主任老李开玩笑说道。

“这些东西留着也是留着,不如让更多人受益。”沈良一边整理资料一边说道。

实际上,他心里很清楚,这些技术在未来只是基础中的基础。

真正的核心技术,还在他的脑海里。

但即便如此,这些改进措施对现阶段的钢铁厂来说,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周五下午,车间为沈良举办了一个简单的送别聚会。

老工人们拿出自己珍藏的烟酒,轮流敬酒话别。

“小沈啊,到了北京别忘了我们这些糟老头子!”老师傅张德福醉醺醺地说道。

“张师傅,您这话说的。”沈良举起酒杯,“没有您们的指导,我哪能有今天?”

“屁话!”张德福摆摆手,“你那些新点子,我们这些老骨头哪里想得出来?”

其他人纷纷点头赞同。

这几个月来,沈良展现出的技术能力确实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从最初的质疑到现在的信服,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不管怎么说。”沈良站起身来,“能在这里工作这几个月,是我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这话不是客套,而是发自内心。

在这个普通的钢铁厂里,他重新找回了对技术的纯粹热爱。

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勾心斗角,只有对把事情做好的共同追求。

聚会结束后,沈良独自回到宿舍,开始整理行李。

其实也没什么好整理的,来时一个包,走时还是一个包。

倒是这几个月积累的技术资料和笔记,装了整整两个文件袋。

他把这些资料仔细分类,准备明天一并交给接替他工作的同事。

夜深了,宿舍里安静得只能听见隔壁工友的鼾声。

沈良躺在床上,脑海里回想着即将开始的新工作。

大型挖掘机项目,这在他原来的时代确实是个标志性的技术突破。

他记得,中国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挖掘机,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

而现在,他有机会参与甚至主导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有些激动。

但同时,他也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挑战。

技术封锁、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困难。

不过这些困难,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既然老天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他就要好好把握。

星期一一早,沈良背着行李来到车站。

令他意外的是,王厂长和几个车间同事都来为他送行。

“一路顺风!”王厂长紧紧握住他的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谢谢厂长!”沈良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火车慢慢启动,沈良透过车窗看着渐行渐远的钢铁厂。

那里的烟囱还在冒着白烟,机器轰鸣声依然不绝于耳。

这个曾经给了他重新开始机会的地方,将永远留在他的记忆中。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

沈良拿出陈建军给他的资料,仔细研读项目的具体情况。

大型挖掘机项目代号“钢铁巨兽”,目标是研制斗容量五十立方米以上的重型设备。

这种设备主要用于大型露天矿的开采作业,是国家基础建设急需的关键装备。

目前,类似设备完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维护困难。

更重要的是,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设备供应很可能被切断。

因此,自主研发势在必行。

沈良越看越觉得这个项目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开始在脑海中盘点相关的技术要点。

液压系统、传动系统、控制系统、结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克。

好在他在未来见过不少这样的设备,对核心技术有相当的了解。

关键是如何把这些先进的理念,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实现出来。

这需要大量的创新和妥协。

列车抵达北京站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

沈良提着行李走出站台,第一次踏上首都的土地。

虽然比不上他记忆中未来北京的繁华,但八零年的北京依然给他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按照陈建军给的地址,重工业部重大装备办公室位于西城区的一个大院里。

沈良打了个三轮车,一路颠簸着穿过胡同和大街。

司机是个健谈的老北京,一路上给他介绍着沿途的风景名胜。

“小伙子第一次来北京吧?”司机回头看了他一眼。

“嗯,来工作的。”沈良简单回答。

“干什么的?”

“搞技术的。”

“好!”司机竖起大拇指,“现在正是需要技术人才的时候。你们这些有文化的,可得好好干!”

沈良笑着点点头。

老百姓的朴素期望,让他更加感受到肩上的责任。

半小时后,三轮车停在一个灰色大院门口。

门上挂着一块朴素的牌子:重工业部重大装备办公室。

沈良付了车费,提着行李走向门口。

传达室的老大爷看了看他的介绍信,热情地为他指路。

“陈处长在三楼,你直接上去找他就行。”

沈良道谢后,沿着水磨石台阶走上三楼。

走廊里很安静,偶尔有人走过,脸上都带着专注的神情。

这里的工作氛围,和钢铁厂完全不同,透着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感。

找到陈建军的办公室,沈良轻轻敲门。

“请进!”

推开门,陈建军正在和另外两个人讨论什么图纸。

看到沈良,他立刻站了起来:“小沈!来了!路上还顺利吧?”

“很顺利,谢谢陈处长。”

“来,我给你介绍一下。”陈建军指着另外两人说道,“这位是项目的总工程师李维国,这位是液压系统负责人周明华。”

两人都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看上去经验丰富。

“久仰久仰!”李维国主动伸出手,“听陈处说你在连铸技术方面很有见解?”

“不敢当,都是些粗浅的想法。”沈良谦虚地回答。

“粗浅?”周明华笑了,“能让冶金部的专家都赞不绝口,这可不是粗浅能做到的。”

看来自己在钢铁厂的表现,已经传到了这里。

沈良心里暗自庆幸,那段经历确实为他建立了初步的技术声誉。

“既然人已经到了,那我们就开始正式的工作安排吧。”陈建军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夹,“这是项目的详细技术方案,你先熟悉一下。明天开始,你就正式加入项目组。”

沈良接过文件夹,感受到它的分量。

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国家期望的重量。沈良翻开文件夹,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映入眼帘。

万吨锻压机的设计图纸、液压系统原理图、钢材强度分析报告……每一页都透着技术的复杂和严谨。

“这套设备一旦建成,将是亚洲最大的锻压机。”李维国在一旁解释道,“主要用于大型轴承、船用螺旋桨、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锻造。”

沈良点点头,心里却在快速思考。

万吨锻压机,他在未来见过更先进的型号。关键问题不在于设备本身,而在于控制系统和液压传动的精度。

“目前的难点在哪里?”沈良合上文件夹问道。

三人对视一眼,陈建军率先开口:“说实话,困难不少。首先是材料问题,我们的钢材强度还达不到设计要求。”

“其次是液压系统。”周明华接过话头,“现有的液压泵压力不够,密封件也容易老化。”

“最关键的是控制精度。”李维国皱起眉头,“锻压过程需要精确控制力度和速度,稍有偏差就会影响产品质量。”

这些问题,在沈良的记忆里都有解决方案。

但问题是如何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实现出来。

“能带我去看看现有的设备吗?”沈良提议。

“当然可以。”陈建军看了看表,“时间还早,我们现在就去车间。”

四人下楼,走向院子后面的试验车间。

推开厚重的铁门,一股机油和金属的味道扑面而来。

车间里摆放着各种试验设备,工人们正在进行液压泵的测试。

“这是我们目前能做到的最大压力。”周明华指着一台正在运转的设备说道。

压力表上的指针指向800公斤每平方厘米。

沈良走近仔细观察,发现液压系统的设计确实有改进空间。

“密封圈多久更换一次?”他问道。

“大概两个月。”一名工人回答,“时间长了就会漏油。”

果然如此。

沈良在心里暗暗记下这个细节。

密封件的问题,可以通过改进材料配方和密封结构来解决。

他在未来见过的聚四氟乙烯密封圈,虽然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但基础的化学原理是相通的。

“沈工,你觉得怎么样?”李维国询问他的意见。

沈良沉思片刻:“我有几个想法,但需要时间整理。能给我一间办公室吗?”

“没问题!”陈建军立刻安排,“楼上就有空房间,你先安顿下来。”

半小时后,沈良坐在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

桌上摆着一摞技术资料,墙上贴着各种设备图纸。

这种环境,让他想起了未来在研究院的日子。

不同的是,那时候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现在只能靠纸笔和计算器。

但这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真正的工程师,应该能够在任何条件下解决技术问题。

沈良拿起铅笔,开始在白纸上画图。

首先是液压系统的改进方案。

通过增加缓冲回路和蓄能器,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密封件方面,他记得有一种复合密封结构,能够大幅延长使用寿命。

至于材料强度问题,可以考虑局部热处理和表面强化工艺。

一个小时过去了,沈良的草图越来越详细。

正当他专心致志地计算参数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

推门进来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戴着眼镜,手里拿着茶缸。

“您就是新来的沈工吧?我叫张强,是项目组的技术员。”年轻人自我介绍道,“给您送杯茶。”

“谢谢。”沈良接过茶缸,热腾腾的茶水散发着清香。

张强好奇地看了看桌上的图纸:“您这是在重新设计液压系统?”

“有些想法,还不成熟。”沈良谦虚地回答。

“能看看吗?”张强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我对液压技术特别感兴趣。”

沈良点点头,把图纸转向他。

张强仔细研究了几分钟,眼神逐渐变得专注。

“这个缓冲回路的设计很巧妙!”他指着图纸上的一个细节说道,“能够有效减少压力冲击。”

看来这个年轻人确实有一定的技术功底。

“你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沈良反问道。

这不仅是在考验张强,也是在收集不同的技术观点。

张强沉思片刻:“我觉得这里的管路布局可以再优化一下,减少阻力损失。”

他的建议确实有道理。

沈良在图纸上做了标记:“你说得对,这个问题我也在考虑。”

两人就技术细节讨论起来,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沈工,您的水平真高!”张强由衷地赞叹道,“这些设计思路我从来没见过。”

“互相学习。”沈良笑着回答,“年轻人有冲劲,思维也更活跃。”

张强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那以后我能经常来请教吗?”

“当然可以。”

有了这样一个积极的助手,工作会轻松不少。

更重要的是,沈良意识到自己不能单打独斗。

要想真正推动技术进步,必须培养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工程师。

他们才是未来中国重工业的希望。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