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嘻哈史诗看古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80章 一叶见宋:一片秋粮映软肋,大宋兴衰藏其间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庆历二年秋,汴京郊外的稻田里,一阵冷风卷过,金黄的稻穗晃了晃,几片枯叶飘落在泥地里。农户王老汉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一把刚割下的稻子,指缝间还沾着泥土,眼神却盯着远处走来的官差,眉头拧成了死结——这已经是官差本月第三次来催粮了,比往年早了整整一个月。

“王老汉,赶紧把粮交了!”领头的官差穿着青色公服,腰里别着短刀,走到田埂前,脚踢了踢地上的稻穗,“今年河北要防契丹,陕西要防西夏,朝廷急着要粮,你要是再拖,就按抗粮处置!”

王老汉连忙站起来,手里的稻子掉在地上,他伸手去拉官差的袖子:“差爷,再宽限几日吧!今年稻子刚熟,还没晒透,要是现在就交,家里剩下的粮,不够过冬啊!”

“不够过冬?那是你的事!”官差甩开他的手,袖子上沾了泥,他嫌恶地擦了擦,“朝廷要粮打仗,你敢不交?今日要么交粮,要么跟我们去县衙,自己选!”

旁边几个农户也围了过来,纷纷求情:“差爷,我们都还没晒透粮,再宽限十日,十日之后,我们肯定把粮交上去!”

官差却不耐烦了,朝身后的几个小吏使了个眼色:“别跟他们废话!把他们的粮先拉走,不够的,让他们凑钱补!”

小吏们立刻冲进稻田,不管农户们的阻拦,拿起镰刀就割稻子,还把农户家里已经收割好的粮,往马车上搬。王老汉扑过去想抢,却被小吏推倒在泥地里,看着马车上越来越多的粮,他急得眼泪直流,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范仲淹看到。他刚从河北考察灾情回来,穿着便服,身边只带了两个随从。看到官差强征粮食,范仲淹快步走过去,喝止道:“住手!朝廷征粮有定数,且有期限,你们怎能强抢百姓的粮?”

官差转头看到范仲淹,见他穿着普通,以为是个普通百姓,冷笑一声:“你是谁?敢管朝廷的事?赶紧滚开,不然连你一起抓!”

范仲淹没动,从怀里掏出一块令牌,递到官差面前。令牌是黑色的,上面刻着“参知政事”四个字,官差看到令牌,脸色瞬间白了,“扑通”跪在地上:“小人……小人不知是范大人,死罪死罪!”

“起来吧。”范仲淹收起令牌,语气沉了些,“今年朝廷征粮的定数是多少?期限是何时?你们为何提前征粮,还强抢百姓的粮?”

官差连忙爬起来,低着头说:“回大人,今年河北、陕西两处用兵,朝廷催粮催得紧,县衙让我们提前征粮,还多征了一成,说是‘军粮增补’,小人也是奉命行事,不敢违抗。”

范仲淹皱起眉,转头看向王老汉:“今年县衙多征了你们一成粮?”

王老汉点头,擦了擦眼泪:“是啊,范大人!往年征粮是三成,今年要征四成,还提前了一个月,我们要是交了,冬天肯定要饿肚子了!”

范仲淹沉默了片刻,对官差说:“把抢来的粮还给百姓,多征的一成粮,免了!征粮按朝廷定数,期限延至十日,十日之后,再按规矩征收,若再敢强抢,定严惩不贷!”

官差连忙应着,让小吏们把粮卸下来,还给农户们,然后带着小吏,灰溜溜地走了。农户们围着范仲淹,不停地道谢,王老汉更是跪在地上,磕了好几个头。

范仲淹扶起王老汉,看着田地里的稻子,又看了看农户们的模样,心里沉得厉害——一片秋粮,竟映出了大宋的第一个软肋:赋税苛重,地方官借机盘剥,百姓苦不堪言。

回到汴京后,范仲淹立刻去了皇宫,把在郊外看到的情况,告诉了宋仁宗赵祯,还递上了一份奏折,上面写着河北、陕西两地,地方官借“军粮增补”之名,多征赋税的情况,连具体的州县和数额,都写得清清楚楚。

赵祯看完奏折,把奏折往龙案上一拍,茶水溅了满案:“这些地方官,竟敢借朝廷用兵之名,盘剥百姓!朕下过旨,征粮按定数,不许多征,他们竟敢违抗!”

旁边的枢密使韩琦也说:“陛下,河北、陕西两地,百姓本就因战乱受苦,再被多征赋税,恐怕会引发民怨,甚至民变,不得不防啊!”

范仲淹点头:“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下旨,严禁地方官多征赋税,已经多征的,必须还给百姓;还要派官员去各州府巡查,若发现有地方官违抗,严惩不贷。另外,河北、陕西两地用兵,军粮消耗大,朝廷国库虽还充盈,却也经不起长期消耗,若不解决军粮问题,日后恐怕会更难。”

赵祯点头,立刻下旨,让户部拟定文书,严禁地方官多征赋税,还派了十名官员,去各州府巡查。可没过多久,巡查的官员就回来了,带来的消息却让赵祯更头疼——不少地方官,表面上不再多征赋税,却私下里让百姓“捐粮”,说是“自愿捐给朝廷,支援军队”,百姓不敢不捐,实际上还是多征了粮。

“这些地方官,真是屡教不改!”赵祯气得脸色发白,“范仲淹,你有什么办法,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范仲淹躬身道:“陛下,地方官敢这么做,一是因为朝廷对地方的管控不够严,二是因为不少地方官,是靠关系上位,根本不把百姓放在眼里。臣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整顿吏治,把那些靠关系上位、盘剥百姓的官员,全部革职,换成真心为百姓办事的官员;还要制定严格的征粮制度,每一笔征粮,都要登记在册,上报朝廷,由户部核查,杜绝地方官弄虚作假。”

赵祯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你负责整顿吏治,韩琦负责制定征粮制度,务必在一个月内,把这件事办好!”

可整顿吏治谈何容易?不少地方官,都是朝中大臣的亲信,革职他们,就等于得罪朝中大臣。范仲淹刚革职了几个地方官,就有大臣上书弹劾他,说他“滥用职权,排挤老臣”,还有大臣私下里找他,让他手下留情,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依旧按规矩办事,可整顿吏治的进度,还是慢了下来。

而军粮的问题,也没得到彻底解决。河北、陕西两地用兵,每天消耗的军粮就有上千石,朝廷国库的粮,越来越少,赵祯只能下令,从其他州县调粮支援,可调粮又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容易在途中损耗,一来二去,军粮的缺口,反而越来越大。

范仲淹看着这些问题,心里清楚,赋税和吏治的软肋,若不彻底解决,大宋迟早会出大问题。

庆历三年冬,契丹又派了两万骑兵,突袭河北遂城。遂城守将李信派人去汴京求援,赵祯下旨,让张宪率领五千骑兵,去遂城支援,还让户部调五千石粮,运往遂城,作为军粮。

可粮调出去后,过了十日,还没到遂城。张宪在遂城城外,和契丹骑兵僵持了五日,军粮快用完了,士兵们只能靠吃野菜充饥,战斗力越来越弱。张宪急了,派人去查粮的下落,结果查到,粮在运输途中,被负责押运的将领,私自克扣了两千石,剩下的三千石,又在途中被契丹骑兵劫走了一半,最后送到遂城的,只有一千五百石粮,根本不够士兵们吃。

张宪气得咬牙,立刻派人把押运将领押回汴京,交给朝廷处置。赵祯听说后,更是震怒,下旨把押运将领斩首示众,还让户部重新调粮,运往遂城。可重新调粮,又要花费时间,等粮送到遂城时,张宪已经和契丹骑兵僵持了十五日,士兵们死伤惨重,虽然最终击退了契丹骑兵,却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战后,张宪回到汴京,向赵祯禀报战况时,特意提到了军粮押运的问题:“陛下,此次和契丹作战,我军本可早点击溃契丹骑兵,却因为军粮不足,拖延了十日,导致士兵死伤惨重。军粮押运,没有严格的管控,将领们私自克扣,还容易被敌军劫走,这是大宋的一大软肋,若不解决,日后打仗,恐怕会吃更大的亏。”

韩琦也附和道:“陛下,张将军说得对!军粮是军队的根本,没有军粮,士兵们就无法打仗。如今军粮押运,都是由地方将领负责,没有专门的人监管,很容易出问题。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设立专门的军粮押运机构,由朝廷直接管辖,负责军粮的押运,还要派士兵护送,防止将领克扣和敌军劫掠。”

赵祯点头,立刻下旨,设立“军粮押运司”,由枢密院管辖,专门负责军粮的押运,还规定,每一批军粮押运,都要派两名官员监督,一名将领率领士兵护送,若出现军粮克扣或被劫,监督官员和护送将领,一律严惩。

可问题又来了——设立军粮押运司,需要大量的官员和士兵,官员需要选拔,士兵需要从各地抽调,这又增加了朝廷的开支。而且,不少地方将领,不愿意把士兵抽调出去,觉得会影响地方的防御,纷纷上书反对,军粮押运司的设立,又遇到了阻碍。

范仲淹看着这些问题,心里更沉了——军粮管控的软肋,和赋税、吏治的软肋,相互缠绕,一个问题没解决,又引出新的问题,大宋的处境,越来越难了。

庆历四年秋,陕西延州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纷纷逃离家乡,去其他地方乞讨。延州守将派人去汴京求援,请求朝廷发放赈灾粮,还请求朝廷减免延州今年的赋税。

赵祯接到奏报后,立刻召集大臣们议事。范仲淹说:“陛下,延州旱灾严重,百姓流离失所,若不及时发放赈灾粮,恐怕会引发民变。朝廷应立刻从国库调粮,运往延州赈灾,还应减免延州今年的赋税,让百姓能安心返乡种地。”

可户部尚书夏竦却皱起眉:“陛下,如今河北、陕西两地用兵,军粮消耗已经很大,国库的粮本就不多,若再调粮赈灾,军粮恐怕会不够。而且,减免延州的赋税,朝廷的收入又会减少,日后恐怕难以支撑军费开支。”

韩琦也说:“夏尚书说得对,陛下!军粮不能缺,一旦缺了军粮,河北、陕西的军队就会出问题,契丹和西夏可能会趁机犯境。赈灾粮可以少调一些,赋税也不能全免,减免五成即可,这样既能缓解延州的灾情,又不会影响朝廷的收入和军粮供应。”

范仲淹却不同意:“延州百姓已经颗粒无收,若只调少量赈灾粮,根本不够百姓吃;赋税减免五成,百姓还是无法生活,还是会逃离家乡。百姓是大宋的根本,若百姓流离失所,民变四起,就算有再多的军粮,大宋也会不稳!”

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范仲淹,主张多调赈灾粮,全免延州赋税;一派支持夏竦、韩琦,主张少调赈灾粮,减免五成赋税,双方争论不休。

赵祯看着争论的大臣们,心里也很为难——调多了赈灾粮,军粮不够;调少了,百姓受苦,可能引发民变。减免全税,朝廷收入减少;减免五成,百姓还是困难。他沉默了很久,最终还是采纳了夏竦、韩琦的建议:调五千石赈灾粮运往延州,减免延州今年五成的赋税。

可五千石赈灾粮,根本不够延州百姓吃。粮送到延州后,地方官又趁机克扣了两千石,剩下的三千石,分到百姓手里,每户只有很少一点,根本不够维持生计。而且,减免五成赋税,剩下的五成,百姓还是交不出来,官差依旧上门催粮,百姓们走投无路,只能纷纷起来反抗,延州爆发了民变。

延州守将连忙派人去汴京求援,赵祯只能派张宪率领大军,去延州平定民变。张宪率领大军,经过半个月的征战,终于平定了民变,可百姓们死伤惨重,延州的田地,也因为无人耕种,变得荒芜。

平定民变后,张宪回到汴京,向赵祯禀报时,语气沉重:“陛下,延州百姓本不想反,是因为赈灾粮不够,赋税又重,走投无路才反的。百姓是大宋的根本,若朝廷不能善待百姓,日后还会有更多的民变,这才是大宋最大的软肋啊!”

赵祯看着张宪,又看了看身边的大臣们,沉默了很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知道,张宪说得对,百姓是大宋的根本,可朝廷既要应对契丹、西夏的威胁,又要安抚百姓,还要维持庞大的开支,根本分身乏术。

范仲淹看着赵祯的模样,心里也不好受。他知道,大宋的这些软肋,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赋税苛重、吏治腐败、军粮管控不严、百姓生活困苦,这些问题相互缠绕,像一张网,把大宋困在里面,若不能找到破解之法,大宋迟早会走向衰落。

庆历五年秋,又到了收割的季节。汴京郊外的稻田里,依旧是金黄的稻穗,可农户们的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王老汉看着田里的稻子,想起去年被官差强征粮食的场景,又想起延州的民变,心里满是担忧——他不知道,今年的粮,能不能保住,不知道明年的日子,会不会更难。

范仲淹再次路过稻田,看到农户们的模样,心里沉得厉害。一阵冷风卷过,又有几片枯叶飘落在泥地里,他弯腰捡起一片枯叶,看着枯叶上的纹路,仿佛看到了大宋的未来——一片秋粮,一片枯叶,都映出了大宋的软肋,而这些软肋,若不能及时弥补,大宋的兴盛,恐怕就像这枯叶一样,迟早会凋零。

后来,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试图解决大宋的这些软肋,整顿吏治、减免赋税、改革军粮管控,可新政触动了太多大臣的利益,遭到了强烈的反对,推行了不到两年,就被迫废除。范仲淹也被贬到地方,再也没能回到汴京。

韩琦、富弼等人,也试图继续解决大宋的软肋,可终究力不从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宋的软肋越来越明显,赋税越来越重,吏治越来越腐败,军粮管控越来越混乱,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苦。

再后来,契丹、西夏趁机不断犯境,大宋被迫不断增加军费,征收更多的赋税,百姓不堪重负,民变四起,大宋的国力,越来越衰弱,最终走向了灭亡。

而那片映出大宋软肋的秋粮,那片象征大宋兴衰的枯叶,也随着大宋的灭亡,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可那段历史,却永远提醒着后人:一个国家,若不能善待百姓,若不能解决自身的软肋,再强大的国力,也会慢慢消耗殆尽,最终走向衰落。

喜欢嘻哈史诗看古今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嘻哈史诗看古今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