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泛滥而来,樊城北面的最高统帅于禁被困小山坡,无法行动。
面对驾舟而来的关羽,于禁奋力抵抗却无济于事。
小山坡根本无法让于禁的大军展开阵式,而水军又是关羽最拿手的兵种。
两相比较,于禁根本没有取胜或者逃生的可能。
留给他的只有两条路,一条誓死抵抗,一条全军投降。
于禁望了望身后追随的亲信以及那些各自孤岛上的将士,默默地拔下腰间佩刀,然后举过头顶交给关羽。
他选择举军投降。
于禁的军司马东里衮、护军浩周皆在军中被关羽生擒。
关羽几乎没有耗费一兵一卒,便拿下了樊城北面的七军,一时间震惊华夏。
回去后的关羽想要劝说庞德投降,并拿出其哥哥庞柔在刘备处效力的理由。
但庞德宁死不屈。
关羽直接斩杀庞德,将于禁关押在荆州江陵,三万步骑全部押送到江陵。
曹操得知于禁兵败后,哀叹良久,说:“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到后期,孙权占据荆州之后,对于禁十分恭敬,后来又将于禁送回魏国。
彼时曹丕已经登基,接见于禁之后并没有杀于禁,也没有为难他,还封他为安远将军,但曹丕却选择了在曹操的墓地前羞辱他。
于禁懊悔不已,惭恚而死,谥号为厉。
为何曹操会有这样的感触,曹丕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
前些时间,校尉王平投降刘备,曹操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唯独对于禁之事耿耿于怀。
这还要从于禁的生平,以及于禁这一次投降举动带来的影响说起。
于禁曾经隶属于曹操的好友鲍信,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归入曹操帐下。
之后他就跟随曹操四处征战,出生入死。
讨伐吕布,平定黄巾、进军宛城,攻略袁术,横扫河内,助力官渡,南下荆州,立功赤壁,后又追随曹操攻伐西凉,几乎参与了曹操经历的所有重要战事。
曹操对其十分器重,任命其为左将军,假节钺。
于禁成为曹操所有外姓将领中官职最高的,也是所有将领中唯一假节钺之人。
乍一听,似乎此话有误,五子良将的其他四将都有过假节。
但假节并非假节钺。
这里简单说一下假节钺与假节的区别。
持节制度起源于西周,最初“节”是君主传递命令的信物,例如符节。
到了秦汉时期,持节逐渐演变成代表君主实行权力,就是权力的凭证。
持节分为四个等级,分为“使持节”、“持节”、“假节”、“假节钺”。
其级别从高到低为,假节钺、使持节、持节、假节。
唐代以后,持节制度逐渐简化,“假节钺”的权力被“节度使”、“枢密使” 等职官取代,不再单独作为权力凭证授予。
假节多为临时任务授权,通常针对具体、短期的事务,臣下的权力被严格限定在 “完成任务” 的范围内,任务结束后权力即终止。
例如曹操曾授予张辽假节,令其驻守合肥,指挥合肥驻军、斩杀违反军令的士兵;再例如刘备攻打汉中之时,张合临危受命,曹操当即赋予其假节。
假节钺多为重大权责授权,通常是君主需要臣下总领一方、独当一面,才会授予。权力覆盖了军政全领域
例如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授予关羽假节钺,令其镇守荆州。关羽可自主决定荆州的军事行动,如发动襄樊之战,可斩杀荆州辖区内违反军令的将领,即使是假节官员,无需事事向刘备请示,这也是关羽敢擅自北伐的核心权力依据。
也就是说,于禁的权力远远超过其他五子良将。
面对这样一位手中的核心统帅投降了敌军,任何一个君主都会有些愤恨不已。
特别是在这么重要的襄樊地带。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
尽管于禁保全了三万将士的性命,但曹操看到了于禁投降后带来的严重影响。
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军中纪律和大军气势。
先前在兵役制度中聊过,曹军中有明确的规定,凡叛逃者,妻子连坐,投降对于叛逃而言,几乎相同,对应的处罚也是如此。
因为不能投降也不能叛逃,所以上阵之后,曹军的将士只有一条活路,奋勇杀敌。
故而曹孙刘三方中,曹军的战斗力最为强悍。
尽管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二月曹操采纳了高柔的建议,取消了逃兵连坐的机制,但对于投降者的处罚并没有改变,而且长期流传下来的治军之道也没有轻易改变,军中士卒依旧对叛逃和投降十分忌惮。
此次于禁率三万大军投降,开了主帅下令投降的先河,是主帅的军令,并非士卒自身的决定。故而若是曹操想要以军规来处置全军士卒,那是站不住脚且不得人心的举动。
要处置,也只能处置于禁一人。
有此先河,若是今后再交战,一旦形势不妙,军中便会出现威胁主将投降以求生存的可能性,从而大大减弱士卒的斗志和战斗力。
这才是曹操最为担忧的地方。
所以从于禁投降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几乎已经注定,没有第二条路。
至于于禁本人,这个选择正确与否,后世人已经无法评判,毕竟当时的情形如何也只能从史书上寥寥数字中了解。
唯一可以判断的是,于禁绝对不是想要逃避责任,当时统帅虽然是于禁,但七军到达樊城之后,指挥权已经交给了曹仁,屯兵在樊城以北地区的指令也来自于曹仁。
面对于禁等人的困境,曹仁也没有选择出兵相救。
因为曹仁心里也清楚,面对这样的水灾,他束手无策,出城就是送死。
加上司马懿就说过: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
汉水泛滥乃自然灾害,并不是于禁的过错。
就算兵败,责任也怪罪不到于禁头上。
所以于禁此举并不是规避责任,唯一的解释就是于禁想要保全那三万将士。
曹操心中尽管不平,但也无可奈何。
况且此时的曹操已经被头痛病困扰,无心多顾前方战事,更没有办法花大量的精力来应对此事,倒是后来的曹丕给这件事画上了一个句号。
喜欢曹操那些事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曹操那些事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