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2集:《可控核聚变的伦理分配协议》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蓝焰均分

一、破冰之日

陈砚之的指尖在触控屏上悬停了三秒,最终按下了红色按钮。地下五十米的聚变反应舱里,超高温等离子体被磁场约束成完美的环形,蓝白色的光晕透过观察窗渗出来,在控制室的地面投下流动的光斑。

“持续运行120小时,能量输出稳定在1.2吉瓦。”年轻助手的声音带着哭腔,“陈院士,我们做到了。”

陈砚之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镜片上还残留着蓝焰的残影。三十年来,她见过太多次失败的爆炸——那些瞬间迸发的强光能在视网膜上烙下永久的疤痕。而此刻,反应舱里安静得像沉睡的恒星,每一秒都在输出可供十万户家庭使用的电力。

全球直播信号早已接入控制室,各国政要的祝贺视频在大屏幕上轮播。陈砚之注意到,非洲联盟代表的背景是漏雨的铁皮屋,东南亚专员身后的稻田正被旱灾炙烤。她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在肯尼亚看到的景象:母亲们举着太阳能板在集市上排队,只为给手机充电换取微薄的收入。

“通知公关部,发布会推迟一小时。”她重新戴上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异常清醒,“把《能源分配草案》发给安理会所有成员国。”

助手愣住了:“可是院士,现在应该庆祝……”

“庆祝的时间有的是。”陈砚之打断他,调出全球能源分布热力图。红色的密集区域是欧美城市群,而非洲大陆大部分呈现黯淡的黄色,“如果我们解决了能源生产,却制造了更大的分配鸿沟,那和制造炸弹有什么区别?”

二、裂痕

联合国大会堂的穹顶垂下三百盏水晶灯,却照不亮某些角落的阴影。陈砚之站在发言席后,看着台下席位上的明暗分割——前排是西装革履的发达国家代表,后排的欠发达国家代表大多穿着洗得发白的正装。

“可控核聚变的原料是海水中的氘和锂,足够人类使用一千万年。”她展开全息投影,蓝色的地球模型上涌动着数据流,“根据《框架草案》,我们建议建立全球能源分配委员会,按人口基数分配基础配额,发展需求系数由各国自主申报后交叉审核。”

掌声稀稀拉拉。美国代表率先举手:“陈院士,贵国在研发中投入了最多资金,难道不该拥有优先使用权?”

“如果哥伦布宣称大西洋属于西班牙,我们今天还能坐在这里吗?”陈砚之的反问让会场安静下来,“技术突破离不开全球科学家的协作,更不该成为新的霸权工具。”

会议休息时,非洲联盟代表阿德巴约找到了她。这位瘦高的尼日利亚人从西装内袋掏出一张照片:“我女儿在难民营出生,她的摇篮是装救济粮的木箱。如果能有稳定的电力,疫苗就能冷藏,水泵能抽出地下水……”

陈砚之握住他粗糙的手掌,那上面布满开垦土地留下的老茧。“基础能源配额会向欠发达地区倾斜30%,”她轻声说,“但我需要你们的支持,对抗那些想垄断技术的声音。”

走廊尽头传来争执声。欧盟代表正和沙特石油巨头密谈,玻璃窗上映出他们交叠的手指,戒指上的钻石在灯光下闪烁,像极了反应舱里的等离子体。

三、暗战

框架听证会进入第三天,争议焦点集中在“发展需求系数”上。发达国家主张按Gdp计算,发展中国家则坚持以基础设施缺口为标准。陈砚之的团队彻夜修改模型,屏幕上的数据流像瀑布般倾泻。

“德国提交了修正提案,要求把汽车保有量纳入系数。”助手把咖啡推给她,“他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占全球40%,这明显是想多占配额。”

陈砚之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忽然笑了:“把印度的人均用电数据调出来对比。”

数据显示,德国人均年用电量是印度的18倍。当这组对比出现在听证会上时,德国代表的脸涨成了猪肝色。阿德巴约带头鼓掌,后排的发展中国家代表纷纷响应,掌声像潮水般漫过会场。

但麻烦在深夜找上门。陈砚之的私人终端突然弹出加密信息,附带的视频里,她远在波士顿读书的儿子正走进图书馆。发信人只有一句话:“框架通过那天,就是你见不到他的日子。”

她的手剧烈颤抖起来,差点碰翻桌上的咖啡。窗外,联合国大厦的灯光在雨幕中模糊成一团光晕,像极了聚变反应失控前的征兆。

“报警吗?”助手发现她的异样。

陈砚之深吸一口气,删除了信息。“明天带个U盘来,”她盯着屏幕上的全球地图,“把我们掌握的各国能源浪费数据整理好,尤其是那些私下囤积化石燃料的国家。”

四、破局

最终投票前夜,陈砚之在休息室见到了俄罗斯代表。这位白发老人曾是她在莫斯科大学的导师,此刻却眼神复杂地递给她一份文件。

“这是七国集团的秘密协议,”老人的声音压得很低,“他们计划绕过联合国,单独建立能源分配体系。”

陈砚之快速翻阅,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协议里明确写着:将欠发达地区的配额压缩至15%,剩余部分按军事力量排名分配。

“您为什么要告诉我?”她抬头时,发现老人的眼眶泛红。

“因为我想起了你当年的论文。”老人从皮夹里掏出泛黄的纸页,那是陈砚之三十年前的硕士论文,标题旁有她稚嫩的批注:“能源不应是特权,就像阳光不该只为富人照耀。”

第二天的投票现场,陈砚之没有直接拿出协议,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里,也门的孩子在烛光下写作业,委内瑞拉的医院因停电放弃手术,孟加拉国的渔民在柴油灯下修补渔网。最后定格的画面是波士顿图书馆,她的儿子正对着电脑屏幕,背景里的新闻正在报道非洲的能源危机。

“有人说,能源分配该看国力强弱。”她的声音在寂静的会场里回荡,“但我想说,该看谁更需要。”

当电子屏显示出结果时,连她自己都愣住了——178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投反对票的三个国家代表在结果公布后立刻离席,椅腿摩擦地面的声音像钝器划过钢板。

阿德巴约冲过来拥抱她,这位硬汉的肩膀在颤抖。“我的女儿,”他哽咽着说,“她终于能在电灯下读书了。”

五、余晖

半年后,陈砚之站在肯尼亚的戈壁上。三十座聚变小型化反应堆整齐排列,蓝白色的光芒透过防护罩,在红土上投下梦幻般的光斑。不远处,孩子们围着刚通电的电视机欢呼,屏幕上正播放着全球能源分配委员会的新闻。

“第一阶段的基础配额已经到位,”阿德巴约递给她一杯冰镇可乐,这在半年前的肯尼亚是奢侈品,“接下来要建海水淡化厂,还有光伏互补系统。”

陈砚之望着远处的村庄,铁皮屋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每一片都安装了分布式储能设备。她想起投票通过那天,儿子从波士顿打来视频电话,背景里有几个金发青年举着“能源平等”的标语牌。

“他们说要成立学生监督组织,”儿子笑着说,“检查各国是不是真的按框架执行。”

一阵风吹过,反应堆的嗡鸣声里,似乎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陈砚之忽然明白,真正的蓝焰不在地下五十米的反应舱里,而在这些被照亮的眼睛里——它们像星星一样,正在曾经黯淡的大陆上,一颗接一颗地亮起来。

夜幕降临时,全球能源网络同步亮起。从纽约的摩天大楼到索马里的难民营,从北极科考站到南极观测站,蓝色的光点在地球上连成蛛网。陈砚之的终端收到一条来自莫斯科的信息,是她的导师发来的:“你让阳光普照了。”

她抬头望向星空,银河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那些亿万年前发出的光,此刻正和地面上的蓝焰交相辉映,在宇宙中写下属于人类的注脚——关于平等,关于共享,关于文明本该有的模样。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