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在“方舟大厦”总控室的玻璃窗前站了三分钟,指尖划过冰冷的触控屏,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正实时调整着整栋建筑的能耗——12楼会议室的灯光因无人停留自动调暗,地下车库的新风系统随车流密度增减风速,甚至连27层住户老人习惯的22c室温,都被系统精准记忆在“特殊关怀”模块里。
这是她作为首席设计师交付的第七座智能建筑,可今早的业主投诉邮件像根刺扎在心里:302室的张女士说,系统连续三天在她加班晚归时自动打开客厅大灯,理由是“根据历史数据判断独居女性夜间安全需求高于节能需求”;更棘手的是19楼的研发公司,他们发现上周暴雨天,大厦为优先保障公共区域供电,自动切断了实验室备用电源,导致一台精密仪器因断电损坏。
“林工,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人到了。”助理小陈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林砚转身时,看到三个身影走进来,为首的白发老人她认得——行业里以严苛着称的伦理学家周明远,另外两位是建筑安全专家李薇和法律学者赵凯。
周明远没寒暄,直接指着总控屏上的“行为预测”模块:“昨天我让助理故意在下午三点打开办公室空调,系统今天就弹出‘异常能耗提醒’,还建议物业联系业主确认是否‘误操作’。林工,你觉得系统有权判断用户行为‘异常’吗?”
林砚早有准备,调出后台参数:“周教授,系统的判断依据是该办公室近三个月的能耗数据——下午三点室温通常在24c,低于空调启动阈值26c,且助理此前从未在这个时段开空调。我们设计的‘异常提醒’只是建议,不会强制关闭设备,这符合‘辅助决策而非替代决策’的原则。”
李薇突然插话,调出另一份文件:“但上个月的测试报告显示,大厦的‘应急优先级’设置里,‘公共区域安全’排在‘特殊人群需求’前面。如果发生火灾,系统会优先关闭住户电梯保障消防通道,可要是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在电梯里,怎么办?”
这个问题让林砚沉默了几秒。她走到沙盘前,指着15层的“无障碍专区”:“我们在设计时考虑过这个问题——15层及以下的电梯都配备了应急备用电源,且系统会在火灾报警后第一时间锁定‘无障碍电梯’,通知物业和医护人员接应。但您说的‘优先级排序’确实是难点,比如上次暴雨断电,系统优先保障了一楼大堂和消防控制室,却忽略了10楼的透析病人,这是我们的疏漏。”
赵凯推了推眼镜,拿出一份法律条文:“根据《智能建筑伦理规范(试行)》,智能系统必须具备‘可解释性’,但你们的‘能耗优化’模块,给不同住户推荐的节能方案差异很大——同样是120平米的房子,给高收入住户推荐的是‘智能调节窗帘’,给低收入住户推荐的是‘减少空调使用时长’,这算不算隐性歧视?”
林砚调出方案生成逻辑:“赵律师,方案差异的依据不是收入,而是住户的实际需求——高收入住户此前反馈‘不想手动调节设备’,所以系统推荐自动窗帘;低收入住户在问卷里勾选了‘更关注能耗成本’,系统才建议减少空调使用。不过您提醒了我们,方案说明里没有明确标注‘推荐依据’,导致用户误解,这确实违反了‘可解释性’原则,我们会尽快补充。”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四人围绕“数据隐私”“自主选择权”“应急伦理”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周明远提出,系统的“行为预测”模块收集了用户的出行时间、用电习惯甚至饮食习惯,虽然都经过脱敏处理,但如果被第三方机构获取,仍有泄露隐私的风险;李薇担心,系统的“自我学习”功能可能会强化不良习惯——比如有住户喜欢深夜开着窗户睡觉,系统久而久之会默认“深夜开窗”是“正常行为”,忽略安全隐患;赵凯则强调,现有法律对“智能系统决策失误的责任划分”不明确,一旦发生事故,是设计师、物业还是系统供应商担责?
夕阳西下时,讨论终于告一段落。周明远看着总控屏上缓缓流动的数据流,突然说:“林工,你们设计智能建筑,到底是为了让建筑更‘智能’,还是让建筑更‘懂人’?”
林砚望着窗外渐亮的灯光——每一盏灯的亮起,都是系统根据用户需求精准调控的结果。她想起张女士今早发来的第二条消息:“今天加班晚归,系统没开大灯,而是开了玄关的小夜灯,还弹出‘注意脚下台阶’的提醒,这个调整很贴心。”
“是为了让建筑更‘懂人’。”林砚肯定地说,“智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接下来会在三个方面完善伦理设计:第一,增加‘用户否决权’——用户可以随时关闭行为预测功能,系统不得强制恢复;第二,建立‘伦理审查小组’,邀请业主代表、伦理学家和法律专家共同参与系统参数调整;第三,优化‘应急优先级’,将‘特殊人群需求’与‘公共区域安全’设为‘同等优先级’,遇到冲突时触发人工决策机制。”
周明远点点头,拿起笔在审查报告上签了字:“伦理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就像这栋大厦,每天都在收集新的数据,每天都可能遇到新的问题。林工,记住,最好的智能建筑,应该让用户感觉不到‘智能’的存在,只觉得‘舒适’和‘安心’。”
林砚看着审查报告上的“通过”二字,又望向总控屏——此时屏幕上弹出一条新的用户反馈,来自302室的张女士:“今天系统问我‘是否需要在加班晚归时保留玄关灯’,我选了‘是’,谢谢你们愿意听用户的意见。”
她突然明白,智能建筑的伦理设计,从来不是冰冷的参数和规则,而是藏在每一次“询问”而非“判断”,每一次“调整”而非“定论”里。就像这栋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大厦,真正的“智能”,永远带着对人的尊重和温度。
当晚,林砚在《智能建筑伦理设计草案》的扉页上写下三条原则:
1. 最小干预原则:智能系统仅在用户明确授权时提供服务,不主动干预用户行为,更不替代用户决策。
2. 可解释性原则:所有系统决策必须附带明确依据,用户有权查询、质疑甚至修改决策逻辑。
3. 人文优先原则:当“智能效率”与“人的需求”冲突时,优先保障人的安全、尊严和自主选择权,必要时触发人工干预。
她知道,这三条原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未来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比如AI如何平衡“集体利益”与“个体需求”,如何避免算法偏见,如何应对极端情况下的伦理困境。但只要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智能建筑就不会变成冰冷的“数据牢笼”,而是真正让人安心的“家”。
凌晨一点,总控室的灯光渐渐暗下来,只有屏幕上的数据流还在轻轻跳动。林砚最后看了一眼沙盘上的方舟大厦,转身离开——明天,又会是新的开始。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