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的猝然离世。
皇太极死得突然,连遗诏都没来得及留下。最有资格继位的,一个是他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另一个是睿亲王多尔衮,他是皇太极的弟弟,战功赫赫。
双方僵持了四天,剑拔弩张。后来豪格说自己“德小福薄,不堪大任”,多尔衮看着底下两黄旗将领按剑而立的样子,忽然笑了——他知道,真要打起来,清朝刚攒下的家底就全完了。
这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站出来说:“不如让皇九子福临继位,他年纪小,我们俩辅政如何?”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堂兄,说话有分量。多尔衮眼睛一亮,福临是庄妃的儿子,庄妃与自己素来相得,辅政总比让豪格掌权好。豪格那边,福临毕竟是皇太极的儿子,两黄旗也挑不出错来。
就这样,六岁的福临成了顺治帝。登基那天,他穿着不合身的龙袍,被人架着坐上龙椅,底下的王公大臣三跪九叩,《清实录》里写“世祖章皇帝即位,年六岁,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政”,寥寥数语,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博弈。
顺治即位后,多尔衮先是以“体貌肥大,素患风疾”为由,让济尔哈朗退到后头,自己独掌大权;接着又找借口削了豪格的爵位,把支持豪格的大臣或杀或贬。
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消息传到盛京。多尔衮正在打猎,接到奏报后立刻赶回王府,连夜召来范文程商议。范文程说:“闯贼杀了崇祯帝,中原无主,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机会。我们要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入关,肯定能得民心。”
多尔衮听了,第二天就召集诸王大臣,说:“我们要进关了!”那些还在犹豫的贝勒们,被他一句“成败在此一举”说得热血沸腾。他点了满、蒙、汉八旗军十四万,号称二十万,自己亲自带队,四月初九从盛京出发,一路向山海关狂奔。
这时候的顺治,还在宫里玩他的竹马。庄妃告诉他:“叔叔要去北京给你抢更大的宫殿。”他似懂非懂,只知道等叔叔回来,自己就能住更漂亮的房子了。
清军入关后,一路势如破竹。李自成的大顺军不堪一击,逃出北京时放了一把火,把紫禁城烧得焦黑。多尔衮骑着马从正阳门进入北京。他住进了武英殿,一边指挥军队追击李自成,一边派人去盛京接顺治来北京。顺治元年九月,顺治的銮驾从盛京出发,一路上都是黄土垫道、净水泼街。
十月初一,顺治在北京举行登基大典。太和殿还没修好,典礼就在皇极门举行。他按照礼部的安排,先祭天,再祭地,最后坐上临时搭起的宝座,接受百官朝拜。《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定鼎燕京,以绥中国”,这八个字,宣告了清朝成为中原的新主人。
多尔衮站在百官之首,看着那个被自己推上皇位的孩子,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知道,这个天下名义上是顺治的,实际上却握在自己手里。他已经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穿的衣服、用的仪仗,都快赶上皇帝了。
顺治三年(1646年)的元旦朝会,御座旁临时增设了一个“摄政王座”。而那个身着八团龙袍的男人——多尔衮,正坦然接受百官朝拜,腰间的玉带上镶着十三颗东珠,那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规格。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多尔衮以“小皇帝年幼”为由,将“辅政王”的头衔改成“摄政王”,把济尔哈朗挤到了次要位置。《清实录》里轻描淡写地记着“罢济尔哈朗辅政,以多尔衮为摄政王”。
顺治三年,豪格平定四川有功,班师回朝时,京城百姓沿街跪迎,喊着“肃亲王千岁”。多尔衮听说后,当晚就派兵抄了豪格的府第,给罗织了“克扣军饷”“启用罪臣”两条罪名。
豪格被关在宗人府的地牢里,铁链锁着脚踝,每天只给一碗馊饭。他曾隔着铁窗对来探视的弟弟说:“告诉多尔衮,我死之后,必化厉鬼缠他!”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豪格不明不白地死在牢里,年仅四十岁。《清史稿·豪格传》只写“幽禁,寻卒”,可《清稗类钞》里说,他是被多尔衮逼得“绝食而亡”,死前还咬破手指,在墙上写了“冤”字。
豪格的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没过半年就被多尔衮娶进了王府。消息传到宫里,顺治把自己关在书房,砸碎了最喜欢的那只玉盏。
随着权势日增,多尔衮的仪仗排场越来越接近皇帝。顺治二年(1645年),他下令“摄政王所用仪仗,视诸王有加”,出门时,前面有二十四个侍卫开道,后面跟着三百名骑兵护卫,百姓见了必须“伏地跪迎”,比见顺治帝还要恭敬。
他的府邸建在东华门外,规制几乎赶上皇宫:正门用的是只有皇家用的歇山顶,梁柱上雕着龙纹,只是龙爪比皇宫的少了一爪。有一次,江南贡来了一批云锦,多尔衮挑了最好的几匹,做成一件常服,上面绣着“五爪金龙”,只是龙的数量比皇帝的少了两条。
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从“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那年冬至,礼部尚书钱谦益上奏:“摄政王功高盖世,形同皇父,宜尊为‘皇父摄政王’,以明君臣之礼。”奏折递上去的第二天,多尔衮就准了。
满朝文武都明白其中的深意。“皇父”二字,模糊了君臣界限,更让民间浮想联翩。《清稗类钞》里记载,当时京城有流言说,庄妃为了保住顺治的皇位,“屈尊下嫁”多尔衮,所以才有了“皇父”之称。虽然正史里没明写,但多尔衮进出皇宫的次数确实越来越多,有时甚至留宿在武英殿旁的偏殿,与庄妃议事到深夜。
有一次,顺治在文华殿读书,听到殿外太监低声议论“皇父要纳皇后的妹妹为侧妃”,气得把《论语》摔在地上,吼道:“朕才是天子!”可当多尔衮走进来,问他“何事动怒”时,他却只能低下头,说:“儿臣读错了句子。”
顺治七年(1650年)的冬天,关外下了场罕见的大雪。多尔衮在喀喇城(今河北承德附近)打猎时,坠马摔伤了膝盖,起初只是皮肉伤,可他性子急,不顾太医劝阻,仍每天处理军务,伤口渐渐感染,发起高烧。
弥留之际,他躺在帐中,望着帐顶的金龙图案,对身边的亲信说:“我死之后,……”话没说完就咽了气。后来有人说,他想说的是“让福临亲政”,也有人说,他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多尔博。
多尔衮的灵柩运回北京时,顺治亲自到东直门迎接,扶着棺木哭了许久,追封他为“义皇帝”,庙号“成宗”,葬礼规格全按皇帝的来。可两个月后,一切都变了。那些被多尔衮打压过的大臣,纷纷上奏揭发他的“罪状”:“私制龙袍”“府邸逾制”“逼死肃亲王”……甚至有人说,他的棺材里“头戴皇帝冠冕,身穿龙袍”。顺治看着那些奏折,想起自己被夺走的童年,被压制的尊严,终于下了一道谕旨:“削多尔衮爵,撤庙享,掘其墓,鞭其尸。”
《清史稿·多尔衮传》记载,当时负责掘墓的士兵,真的从棺材里搜出了一件龙袍,帽顶镶着东珠,与皇帝的礼帽别无二致。他们把多尔衮的尸体拖出来,用鞭子抽了三百下,再砍下头颅,挂在城门上示众。
后来,顺治的儿子康熙继位,曾想为多尔衮平反,却被孝庄太后拦住了。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才下旨恢复多尔衮的封号,说他“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着”。只是那时,离多尔衮摄政称皇父,已经过去一百三十多年了。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中国野史大甩卖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