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圣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71集:《苗医在民俗技艺传承中的健康保障》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百草护匠心

暮春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苏绣传承人林秀兰的绣绷上。银线在她指间翻飞,化作戏台上穆桂英的翎子,细密如蝉翼的针脚里藏着三十年的功夫。可此刻她却频频眨眼,指腹无意识摩挲着眼眶——这半个月来,右眼总像蒙着层纱,穿针时得把线头凑到鼻尖前,绣出的纹样也比往日粗了些。

“林师傅,您这凤凰的尾羽,怎么比上次绷子上的疏了?”学徒小娟捧着新拆封的丝线走进来,见林秀兰揉眼的动作,忍不住多嘴,“您要是眼睛不舒服,要不今天先歇会儿?”

林秀兰放下绣花针,指尖按在太阳穴上轻轻打转。从十六岁跟着母亲学苏绣,她的眼睛就像台精准的仪器,能分辨出四十八种不同明度的红色丝线。可自打上个月接了博物馆的订单,要复刻清代的《百鸟朝凤图》,她每天从晨光熹微绣到月上中天,有时为了对齐一根金线,能盯着绣面一动不动半个时辰。起初只是眼干,后来看东西开始重影,昨天给丝线配色时,竟把海棠红认成了胭脂红。

“歇不得。”她拿起放大镜,凑近绣绷端详,“这订单下个月就要交,误了工期,咱们苏绣的名声就栽了。”话虽这么说,指尖却不争气地抖了下,针尖在绢面上戳出个小窟窿。她叹了口气,把绣针插进针包,起身去洗帕子敷眼。

院子里传来三轮车的铃铛声,邻居张婶探头进来:“秀兰,巷口来了几个穿蓝布褂的大夫,说是苗医,专门给咱们手艺人瞧病的,还带了草药做的眼药水,要不要去看看?”

林秀兰本不想凑热闹。前两年眼睛不舒服,去医院开了人工泪液,滴着也没见好。可想到那幅没绣完的《百鸟朝凤图》,她还是拿起围裙擦了擦手:“去看看也好。”

巷口的老槐树下,摆着两张八仙桌,桌上铺着靛蓝色土布,整齐摆放着竹制药罐、牛皮药囊,还有几排透明的小玻璃瓶,里面装着淡绿色的液体。穿蓝布褂的苗医里,领头的是位五十岁上下的妇人,梳着发髻,发间插着支银簪,正给捏面人的王师傅递药膏:“您这手腕劳损有些年头了,把这‘活络膏’涂在酸痛的地方,每天揉三次,再跟着我做这套关节操,不出半个月就能见好。”

王师傅试着涂了点药膏,搓了搓手腕,惊喜地说:“哎,这药膏涂着不烧得慌,还凉丝丝的,比我之前贴的膏药舒服多了!”

“这是用透骨草、鸡血藤熬的,专门治咱们手艺人的关节病。”苗医妇人抬头看见林秀兰,笑着招手,“这位师傅看着像是做细活的?是不是眼睛不舒服?”

林秀兰愣了下,点点头。妇人从竹罐里倒出些淡绿色液体,装进小玻璃瓶:“这是‘明目露’,用夏枯草、薄荷、千里光熬的,您每天滴三次,滴完闭眼歇五分钟。另外我教您套眼部操,绣半个时辰就做一次,保准您的眼睛清亮。”

妇人握着林秀兰的手,教她按压眼眶周围的穴位:“您看,这是攒竹穴,按的时候稍用力,酸胀就对了;这是四白穴,按完能缓解眼疲劳……”阳光落在妇人的银簪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林秀兰跟着按压穴位,竟真觉得眼睛舒服了些。

“我叫石青,是苗医联盟的。”妇人把眼药水递给她,又塞了张纸条,“上面有我的电话,要是用着好,我下次再给您带些来。咱们手艺人的本事都在手上、眼里,可不能因为身子不舒服,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

林秀兰握着那瓶“明目露”,心里暖烘烘的。回到家,她按照石青说的,滴了眼药水,又做了套眼部操。再次坐到绣绷前,竟发现穿针不用凑那么近了,绢面上的丝线纹理也清晰了许多。她拿起绣花针,银线再次在指间翻飞,穆桂英的翎子渐渐有了神采。

一周后,石青果然又来了,还带了位姓陈的苗医。这次她们没在巷口摆摊,而是直接去了林秀兰家。石青刚进门,就看见小娟正揉着脖子:“小姑娘,是不是绣久了脖子酸?”

小娟点点头:“石师傅,我绣一会儿就觉得脖子僵,肩膀也沉。”

“来,我教你套颈椎操。”陈苗医拉着小娟站到院子里,“您看,先抬头看天,再低头看地,左右转头的时候要慢,每个动作停三秒……”

林秀兰看着她们,想起前几天去木雕师傅周建国家送绣品的事。周家的院子里堆着不少木料,周建国正拿着刻刀雕一尊弥勒佛,左手握着木料,右手的刻刀在木头上游走,可每雕一会儿,就得放下刻刀,揉一揉肩膀。

“老周,你这肩膀又不舒服了?”林秀兰递过绣品,“我给你带了瓶药膏,是苗医给的,治关节劳损特别好。”

周建国接过药膏,苦笑着摇头:“别提了,前阵子雕那尊关公像,赶工期,每天雕十几个小时,现在这肩膀,抬高点都疼。去医院拍了片,说是肌腱炎,开了些止痛药,吃着也不管用。”

“你试试这药膏,再跟着我做套关节操。”林秀兰把石青教她的动作学给周建国看,“我这眼睛就是靠苗医的眼药水和保健操好的,你也试试。”

周建国半信半疑地涂了药膏,又跟着做了套关节操。第二天,他特意给林秀兰打电话:“秀兰,你那药膏真管用!我昨天涂了两次,今天肩膀不那么疼了,雕东西也利索多了!”

此刻看着院子里的石青和小娟,林秀兰忽然想起什么:“石师傅,周建国是木雕师傅,他那肩膀劳损得厉害,你们能不能去看看他?”

石青笑着点头:“我们正打算去呢!上次听你说有位木雕师傅,特意带了些‘活络膏’,还准备教他套针对木雕师傅的养生操。”

几人说着,就往周建国家去。刚到门口,就听见院子里传来刻刀敲击木料的声音。周建国正拿着刻刀雕弥勒佛的肚子,见他们来了,连忙放下刻刀:“石师傅,林师傅,你们怎么来了?”

“来给你送药膏,再教你套养生操。”石青走进院子,看见角落里堆着些草药,“老周,你还懂草药?”

周建国挠挠头:“之前听老一辈说,艾草能驱寒,就采了些晒着,有时候肩膀疼,就用艾草煮水敷一敷,可效果不明显。”

“你这艾草是好东西,不过得配着其他草药用。”石青蹲下身,拿起一把艾草,“我教你个方子,用艾草、生姜、花椒煮水,煮好后用毛巾蘸着敷肩膀,再配合药膏,效果更好。另外我教你套操,雕木料的时候,每小时就做一次。”

石青握着周建国的手,教他活动肩膀:“你看,先把胳膊举过头顶,画圈的时候要慢,再把胳膊往后伸,尽量碰到肩胛骨……”周建国跟着做,起初有些吃力,可做了几遍,竟觉得肩膀松快了些。

“老周,你这弥勒佛雕得真传神。”林秀兰看着木胚上的弥勒佛,忍不住赞叹,“要是肩膀舒服了,你这手艺还能再传三代。”

周建国笑了:“借你吉言!之前总担心肩膀不行,没法教徒弟,现在有石师傅的药膏和操,我也能放心收徒弟了。”

石青看着院子里的木料和刻刀,又看了看林秀兰的绣绷,忽然说:“咱们手艺人的技艺不一样,可身体的毛病都差不多。我想着,下次找个地方,把苏绣、木雕、捏面人、剪纸的师傅都请来,咱们集中给大家做检查,再教大家对应的养生方法,你们看怎么样?”

“好啊!”林秀兰和周建国异口同声地说。小娟也跟着点头:“这样我就能跟其他手艺的师傅学养生操了!”

半个月后,在社区的活动室里,来了二十多位手艺人。石青和几位苗医早早地到了,桌上摆着各种草药、药膏、眼药水,还有印好的养生操图谱。捏面人的王师傅来了,剪纸的刘师傅也来了,大家围坐在一起,热闹得像过年。

“王师傅,您这面人捏得真精致。”石青拿起一个孙悟空面人,“您捏面人的时候,手腕总保持一个姿势,容易劳损,我教您套手腕操。”

王师傅跟着石青做动作,一边做一边说:“之前总觉得手腕酸,捏出来的面人也没那么灵活,现在做了操,手腕舒服多了,你看这孙悟空的金箍棒,捏得比之前细多了!”

刘师傅拿着剪刀,正在剪一幅《喜鹊登梅》,剪到梅花的花瓣时,停了下来,揉了揉眼睛:“石师傅,我这眼睛看久了红纸,就觉得花,您有什么好法子吗?”

“有啊!”石青递过一瓶眼药水,“这是‘明目露’,您滴了试试,再教您套眼部操,剪一会儿就做一次。另外,您剪红纸的时候,旁边放盏绿灯,能缓解眼睛疲劳。”

刘师傅按照石青说的,滴了眼药水,又做了眼部操。再次拿起剪刀,果然觉得眼睛舒服了些,剪出来的梅花花瓣也更细腻了。

活动室里,手艺人都在跟着苗医学养生操,有的在学眼部操,有的在学颈椎操,还有的在学关节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大家身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林秀兰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石青第一次来的时候说的话:“咱们手艺人的本事都在手上、眼里,可不能因为身子不舒服,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

是啊,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苏绣的银线、木雕的刻刀、捏面人的面团、剪纸的剪刀,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而守护这些宝贝的,正是他们这些手艺人。可要是身子垮了,再厉害的本事也传不下去。现在有了苗医的帮助,他们能更健康地钻研技艺,把老祖宗的东西一代代传下去。

活动结束后,石青把大家拉进一个微信群:“以后大家要是有不舒服的,就在群里说,我给大家想办法。咱们苗医和手艺人,就像草药和木料,得互相帮衬着,才能把日子过好,把技艺传下去。”

林秀兰回到家,坐到绣绷前。阳光洒在绣面上,《百鸟朝凤图》已经绣了大半,凤凰的尾羽流光溢彩,百鸟的羽毛细密有致。她滴了滴“明目露”,做了套眼部操,拿起绣花针。银线在指间翻飞,每一针都饱含着希望。她知道,只要眼睛清亮,手指灵活,这苏绣的手艺就能一直传下去,传过一代又一代,就像院子里的老槐树,年年都能开出新的花。

周建国也回到了家,拿起刻刀继续雕弥勒佛。肩膀不再像之前那样疼了,刻刀在木头上游走得更顺畅了。他想着,等这尊弥勒佛雕好了,就送给石青,感谢她的帮助。他还要收个徒弟,把木雕的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老祖宗留下的木雕技艺有多厉害。

石青和陈苗医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下次咱们去看看剪纸的刘师傅,再去瞧瞧捏面人的王师傅。”石青说,“咱们苗医的本事,就是要用来帮衬这些手艺人,让他们能健康地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

陈苗医点点头:“是啊,这些手艺人不容易,日复一日地钻研技艺,为的就是不让老祖宗的东西丢了。咱们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夕阳落在她们的银簪上,折射出温暖的光。远处的巷子里,传来了小娟唱的苏绣小调,歌声清亮,像极了那些在指尖流转的银线,带着希望,飘向远方。而在这片土地上,苗医和手艺人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就像两颗相互依偎的种子,在时光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守护着那些珍贵的文化瑰宝,一代又一代。

喜欢医圣传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医圣传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