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2章 技术交流,提升水平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青山村的茶园,夏澜蹲在一垄茶树旁,手指轻轻捻动嫩绿的芽尖。身后传来脚步声,老茶农张德福扛着锄头走来,古铜色的脸上皱纹里夹着几分忧虑。

\"夏书记,又来看茶叶啊?\"张德福放下锄头,蹲在她旁边,\"今年春茶长势不如往年喽。\"

夏澜摘下一片叶子,对着晨光观察叶脉:\"张叔,我总觉得咱们村的茶叶品质不该只有现在这样。您看这叶片多厚实,香气也足,可就是卖不上价。\"

张德福叹了口气:\"祖祖辈辈都这么种的,能有什么办法?\"

夏澜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我有个想法。下周省农科院有个专家团队要来县里,我想请他们到咱们村实地看看,给些专业建议。\"

\"专家?\"张德福撇了撇嘴,\"那些坐办公室的,哪懂我们地里的事。\"

夏澜微微一笑:\"试试总没坏处。再说了,您种了一辈子茶,正好可以跟专家交流交流。\"

回到村委会,夏澜立刻拨通了县农业局的电话。一周后,三辆越野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驶入青山村,扬起一片尘土。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如约而至。

领队的是一位五十出头的女教授,姓周,短发精干,说话干脆利落。她一下车就直奔主题:\"夏书记,带我们去看茶园吧,趁着上午光线好。\"

夏澜带着专家团队和张德福等几位老茶农来到村东头的茶园。周教授蹲下身,从随身的工具箱里取出一个小瓶子,装了些土壤样本。

\"先测测土。\"她边说边取出ph试纸,\"茶叶品质七分靠土,三分靠管。\"

张德福在一旁小声嘀咕:\"种茶还要测土?老祖宗可没这讲究。\"

周教授耳朵尖,抬头笑道:\"老人家,您说得对,老祖宗确实不测土。但他们选茶山可是讲究得很啊,哪块地出好茶,哪块地不行,都是几代人试出来的。我们现在做的,不过是把经验变成数据。\"

这话让张德福脸色缓和了些。夏澜趁机说:\"张叔,您给周教授讲讲咱们村的种茶历史吧?\"

\"我们青山茶有百多年了。\"张德福挺直腰板,\"光绪年间还进过贡呢!后来战乱荒废了,我爷爷那辈重新开垦...\"

随着张德福的讲述,专家们认真记录,不时提问。不知不觉间,原本心存戒备的老茶农和\"办公室专家\"之间的隔阂渐渐消融。

中午在村委会简单用餐后,周教授迫不及待地分享了初步发现:\"你们村的土壤很特别,富含硒元素,而且酸碱度非常适合茶树生长。理论上,这里应该产出高品质茶叶才对。\"

\"那为什么我们的茶卖不出好价钱?\"夏澜问出了所有茶农的疑惑。

周教授推了推眼镜:\"问题可能出在品种和管理上。你们现在种的还是老品种,抗病性差,产量低。而且...\"她犹豫了一下,\"采摘和加工方式也比较传统。\"

张德福立刻反驳:\"传统怎么了?手工采茶、铁锅炒制,这才是正宗!\"

眼看气氛紧张起来,夏澜赶紧打圆场:\"周教授,能不能请您详细讲讲新品种和传统品种的优劣?还有,有没有可能既保留传统工艺的优点,又融入新技术?\"

周教授点点头:\"这正是我想说的。我们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而是优化。\"她打开笔记本电脑,展示一组数据,\"比如,可以引进抗病性强的新品种,但依然采用手工采摘;加工环节,保留传统铁锅杀青的工艺,但控制温度和时间更精准...\"

讨论越来越深入,连最初抵触的张德福也凑近屏幕,不时点头或摇头。夏澜注意到,团队里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小刘几次想发言,都被老专家打断,最后悻悻地闭上了嘴。

傍晚时分,专家团队准备返程。临行前,周教授握着夏澜的手说:\"夏书记,你们村的茶叶潜力很大。我建议先做个小规模试验,选两亩地,一半按新方法,一半按传统方法,对比看看。\"

\"太好了!\"夏澜眼睛一亮,\"张叔,您愿意负责这个试验吗?\"

张德福搓着手:\"这个...我一个人怕弄不好新方法...\"

\"我可以帮忙!\"那个一直没机会发言的小刘突然开口,\"如果村里需要,我愿意留下来指导。\"

周教授有些意外,但很快点头赞同:\"小刘是我们所的青年骨干,专攻茶叶加工技术。有他在,试验会更顺利。\"

就这样,年轻的农技员小刘留在了青山村,与张德福共同负责茶叶试验田。夏澜特意将村委会一间闲置办公室改造成临时工作站,方便小刘工作和住宿。

第一天合作就出了状况。夏澜路过茶园时,听到激烈的争吵声。

\"你这叫胡闹!\"张德福脸红脖子粗,\"茶树哪有这么修剪的?剪这么狠,明年还发不发新芽了?\"

小刘也不示弱,举着手机:\"张叔,您看这篇论文,适度重剪反而能刺激茶树萌发新枝!\"

\"论文?我种了四十年茶,还不如几张纸?\"

夏澜赶紧上前调解:\"张叔,小刘,先别急。我倒有个主意——咱们把这块田一分为二,一半按张叔的方法,一半按小刘的方法,比比看谁的长势好,怎么样?\"

两人勉强接受了这个折中方案。但夏澜心里清楚,这远远不够。技术交流不是简单的\"你听我的\"或\"我听你的\",而是需要真正的融合。

当晚,她翻箱倒柜找出父亲送的一套茶具——父亲是茶道爱好者,这套器具一直被她束之高阁。第二天一早,她带着茶具来到茶园。

\"张叔,小刘,忙了一早上,歇会儿吧。\"她招呼两人坐在田埂上,摆开茶具,\"尝尝我从家带来的龙井。\"

热水冲入茶杯,嫩绿的茶叶舒展翻滚,清香四溢。张德福抿了一口,眼睛一亮:\"好茶!\"

小刘也赞叹道:\"这香气层次,至少是特级。\"

\"这是我爸的珍藏。\"夏澜微笑道,\"说来有趣,这茶既不是完全传统方法做的,也不是纯新技术。它是农科院专家和西湖老茶农合作研发的'改良传统'工艺。\"

张德福若有所思地看着杯中茶叶。小刘趁机说:\"张叔,我昨晚查了资料,您知道吗?青山村的老茶树品种其实非常珍贵,是罕见的本地群体种,只是这些年管理不当,品质退化了。\"

\"真的?\"张德福眼睛一亮,\"我就说嘛,我们青山茶祖上可是贡品!\"

\"所以我在想,\"小刘继续说,\"与其全部换新品种,不如先抢救这些老茶树。科学修剪、合理施肥,再结合现代加工技术...\"

夏澜看着两人越聊越投机,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技术交流最难的不是知识传递,而是打破心理壁垒。一杯好茶,往往是最好的破冰船。

接下来的日子,茶园试验进展顺利。张德福带着小刘走访村里的老茶园,辨认优质老茶树;小刘则教会张德福使用简单的检测仪器,科学判断茶叶采摘最佳时机。

两周后,周教授带着更多专家再次来到青山村。这次不仅有茶叶专家,还有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规划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夏澜借机组织了\"青山村产业发展技术交流会\",全村五十多位村民参加了活动。

交流会现场热闹非凡。茶叶组的讨论最激烈,张德福和小刘的试验田成果引起广泛关注;电商组的李婶现学现卖,当场开起了直播卖茶;旅游规划组则围绕茶园体验项目献计献策...

\"夏书记,你们村很有潜力啊!\"一位做农产品品牌的专家赞叹道,\"这茶叶品质,稍加包装和推广,价格能翻几番。\"

夏澜笑着点头:\"所以我们更需要专业指导。不知道各位专家能否定期来村里指导?或者我们派村民去省里学习?\"

周教授当场拍板:\"我们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农科院在你们村设个技术服务站如何?小刘可以常驻,其他专家轮流来。\"

\"太好了!\"夏澜喜出望外,\"我们村委会可以提供场地和基本设施。\"

交流会结束后,村里迅速成立了\"新技术推广小组\",由张德福任组长,小刘为技术指导,成员包括十位年轻人和五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他们负责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在全村推广。

一个月后的早晨,夏澜正在村委会开会,张德福兴冲冲地闯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包新茶。

\"夏书记,快尝尝!\"他激动得声音发颤,\"试验田的头茬春茶,按新老结合的方法做的!\"

夏澜接过茶叶,只见条索紧结,色泽翠绿,白毫显露。热水冲泡后,汤色清亮,香气扑鼻。她小心地抿了一口,顿觉满口生津,回甘悠长。

\"这...这真是我们村的茶?\"她不敢相信地问。

张德福得意地点头:\"小刘说,理化指标接近特级龙井!那些专家知道怎么种,我们知道怎么做,合起来就出好东西了!\"

正说着,小刘也跑了进来,脸上写满兴奋:\"夏书记,省里的检测报告出来了!我们的茶硒含量是普通茶叶的三倍,可以打'富硒茶'的概念!\"

夏澜眼前一亮:\"富硒茶保健功效好,价格能上得去。我们得赶紧注册商标,设计包装...\"

\"还有加工车间要改造。\"小刘补充道,\"周教授联系了一家设备厂,可以优惠价给我们提供小型杀青机、揉捻机。\"

张德福这次没有反对新技术,反而急切地问:\"那机器好用不?会不会把茶叶弄坏了?\"

\"您放心,\"小刘笑道,\"是专门为保留传统风味设计的新机型,您可以全程监督调试。\"

看着一老一少热烈讨论的样子,夏澜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技术交流的真正意义,不正是这种代际之间、新旧之间的理解与融合吗?

茶叶的成功只是开始。随后几个月,技术交流的成果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李婶的电商直播越做越好,村里成立了电商服务站;茶园体验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村民自制的茶点、茶染布艺成了抢手货;连村里废弃的老茶厂也被改造成了茶文化体验馆...

最让夏澜惊喜的是,技术提升带来的经济效益开始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大学生王伟辞去城里工作,回村创办了\"青山味道\"品牌,专门营销家乡特产;在电子厂打工五年的小夫妻回来开起了民宿;就连张德福在城里做厨师的儿子也表示想回来帮忙打理茶园...

一个雨后的清晨,夏澜站在村口的高地上,俯瞰着被晨雾笼罩的青山村。茶园的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新修的茶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在晨练,远处传来施工的声音——那是老茶厂改造工程的尾声。

小刘走到她身边,手里拿着一份新出的检测报告:\"夏书记,好消息!第二批茶叶的氨基酸含量又提高了,专家说这与我们村的特殊小气候有关。\"

夏澜接过报告,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小刘,你本来只计划在村里待两周,现在都快半年了,不想回省城吗?\"

小刘望着远处的茶园,笑了:\"说实话,刚来时确实不习惯。但现在,我觉得这里更需要我。张叔他们教会我的,可能比我从书本上学到的还多。\"他顿了顿,\"对了,周教授说下个月要带几个国际茶叶专家来考察,想让我们村做个'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案例分享。\"

\"国际专家?\"夏澜惊讶地挑眉,\"我们这个小山村?\"

\"是啊。\"小刘自豪地说,\"周教授说,我们这种'专家指导+本土经验'的模式很有推广价值。\"

夏澜深吸一口带着茶香的空气,心中充满希望。她知道,技术交流带来的改变才刚刚开始。有了专业支撑,青山村的振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远处,张德福站在茶园里,正向一群游客讲解茶树种植知识。老人洪亮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惊起几只山雀,扑棱棱飞向湛蓝的天空...

喜欢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