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8章 灾后恢复,重建家园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暴雨过后的清晨,青山村笼罩在一片异样的寂静中。夏澜踩着泥泞的小路,每一步都像是踏在棉花上。眼前的景象让她胸口发紧——曾经郁郁葱葱的茶园被黄褐色的淤泥覆盖,几株茶树歪斜地倒在泥浆里,嫩绿的茶芽沾满泥点,像是无声哭泣的泪痕。

\"夏书记...\"身后传来颤抖的声音。张德福老人佝偻着背,手里攥着一把被泥水泡烂的茶叶,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三十亩啊...最好的那一片...\"

夏澜蹲下身,从泥浆里捞起一片茶叶,放在鼻尖轻嗅。出乎意料的是,被洪水浸泡过的茶叶竟然散发出一股特殊的清香,不同于往常的茶香,带着一丝淡淡的果木气息。

\"张叔,你闻闻这个。\"她将茶叶递给老人,\"味道是不是有点特别?\"

张德福愣了一下,接过茶叶仔细嗅闻,浑浊的眼中突然闪过一丝亮光:\"咦?这香气...有点像二十年前那场大雪后的冬茶...\"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意识到了什么。夏澜立刻掏出手机,拨通了省农科院李教授的电话。

挂断电话后,她转向身后陆续聚集的村民们:\"大家听我说!洪水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改变,但现在我们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被水浸泡过的茶叶可能发生了特殊变化。\"

她简要解释了\"水浸茶\"的可能性,然后提高声音:\"当务之急是抢救还能存活的茶树,同时保护好那些被浸泡过的茶叶样本。李教授两小时后到,我们需要准备好受灾最严重的那片茶园供他研究!\"

村民们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张德福第一个行动起来,招呼几个年轻人带上工具往茶园走;李婶则组织妇女们准备热水和干净毛巾;王伟启动无人机,开始航拍受灾情况,为后续修复工作留存资料。

上午十点,李教授带着团队匆匆赶到。他直奔受灾最重的茶园,采集了土壤、茶叶和水样,当场进行简易检测。

\"ph值异常...含氧量极低...\"李教授盯着仪器读数,眉头紧锁,\"这种极端环境会迫使茶树产生应激反应...\"

突然,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夏书记!初步检测显示,这些茶叶的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比正常值高出近40%!\"

现场一片哗然。夏澜虽然不太懂这些专业术语,但从李教授的表情判断,这绝对是个重大发现。

\"通俗地说,\"李教授激动地解释,\"这种'水浸茶'口感会更醇厚,回甘更持久,是难得的珍品!如果后续研究证实这一现象,价值不可估量!\"

张德福激动得双手发抖:\"老天开眼啊!毁了茶园,却给了我们更好的茶叶!\"

\"不,张叔。\"夏澜轻声纠正,\"不是老天给的,是青山村人自己争来的。如果不是你们世代守护这片茶园,如果不是洪水后第一时间抢救,哪会有这个发现?\"

她转向李教授:\"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保留这种特性?\"

\"立即抢救性采摘已被浸泡48小时以上的茶叶!\"李教授果断回答,\"同时标记出这些茶树的位置,后续要进行专门的培育研究。\"

一声令下,全村人行动起来。年轻人负责采摘,老人和妇女清理茶叶表面的淤泥,孩子们则帮忙搬运。到傍晚时分,三十斤珍贵的\"水浸茶\"被小心翼翼地包装好,送往省农科院进一步检测。

夜幕降临,村委会的灯光依然亮着。夏澜和村干部们正在制定重建计划。墙上贴着受灾情况图,红色标记触目惊心——五栋民宿进水,茶艺表演台坍塌,游客中心墙体开裂,村道多处被毁...

\"先保民生,再恢复生产。\"夏澜指着图纸,\"第一,确保每户村民有安全住所;第二,三天内恢复通水通电;第三,清理主干道淤泥;第四,评估危房...\"

正说着,门外传来汽车喇叭声。小李跑出去查看,不一会儿兴奋地冲回来:\"夏书记!县里送救灾物资来了!\"

三辆满载的大卡车停在村委会前,上面装着矿泉水、方便食品、帐篷和被褥。更让人意外的是,随车来了二十多名志愿者,都是县里各单位的青年骨干。

带队的县领导握着夏澜的手:\"夏书记,县里决定把青山村作为灾后重建重点帮扶对象。明天还会有工程队过来,帮助修复基础设施。\"

夏澜眼眶发热:\"太感谢了!我们正在制定重建计划...\"

\"不用客气。\"县领导拍拍她的肩,\"青山村是全县乡村旅游的标杆,你们好了,大家都好。\"

物资分发持续到深夜。当最后一位村民领到帐篷和食物时,夏澜才松了口气。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临时住处——村委会的休息室,却发现桌上放着一个保温盒,里面是李婶亲手做的茶香馒头和一碗热腾腾的姜汤。纸条上写着:\"夏书记,吃饱了才有力气带我们重建家园。\"

简单的一顿饭,却让夏澜吃得热泪盈眶。她翻开笔记本,在今日工作记录下补上一行字:\"村民的信任,是最珍贵的财富。\"

第二天天刚亮,重建工作全面展开。工程队分三路行动:一队清理村道淤泥,一队抢修水电,一队评估危房。村民们也自发组织起来,妇女们负责做饭送水,老人们照看孩子,青壮年全力配合施工。

夏澜穿梭在各个作业点,协调进度,解决问题。中午时分,她接到李教授的电话:\"夏书记!检测结果出来了,'水浸茶'的品质远超预期!不仅内含物质丰富,还产生了罕见的芳香物质!省里决定将青山村列为'特殊茶种研究基地'!\"

好消息如同强心剂,让全村人干劲倍增。下午,又一支援助队伍到来——十几辆私家车组成的志愿者车队,车上贴着\"心系青山,共渡难关\"的标语。他们是看到新闻报道后自发前来的市民,带着工具和物资,准备帮忙清理淤泥。

领头的是一位中年企业家:\"夏书记,我是'青山绿茶'的忠实粉丝。听说茶园受灾,我带着员工来帮忙!\"

夏澜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紧紧握住对方的手。这支生力军的加入,大大加快了清淤进度。到傍晚时,主干道已经恢复通行,被淹的民宿也完成了初步清理。

第三天,重建工作进入新阶段。省电视台记者前来采访,夏澜没有刻意安排,只是让记者如实记录村民们的劳作场景。

镜头前,张德福老人小心翼翼地为一株受损茶树修剪枝叶;李婶和妇女们在临时灶台前烹制大锅饭;王伟操作无人机巡视全村;孩子们也排着队,传递着一块块清理出来的砖石...

当晚,这段名为《青山不倒》的新闻片在省台播出,朴实无华的画面感动了无数观众。夏澜的手机开始响个不停,有询问捐款的,有报名当志愿者的,甚至还有茶商提前预订\"水浸茶\"的。

第四天早晨,一个意外惊喜降临。五辆旅游大巴开进村子,下来一百多名游客。带队的是市旅行社的老总:\"夏书记,我们是来参加'灾后重建体验游'的!这些游客看了新闻,特意报名来帮忙,顺便学习青山村的精神!\"

夏澜起初有些犹豫:\"可是现在村里条件很差...\"

\"我们要的就是真实体验!\"一位游客高声说,\"能参与青山村的重建,是我们的荣幸!\"

就这样,\"重建体验游\"意外启动。游客们参与清淤、修复茶园、整理民宿,晚上则住在临时帐篷里,听村民们讲述洪灾当夜的故事。这种独特的\"共患难\"体验,反而让游客们倍感珍惜。

一周后,青山村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主干道焕然一新,受损较轻的民宿重新开业,茶园里大部分茶树得到抢救。更令人振奋的是,省农科院与青山村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开发\"水浸茶\"品牌。

夏澜召集村民开会,宣布重建计划进入第二阶段:\"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恢复原状,更要借这个机会升级改造。\"

她展示了重建规划图:被冲毁的茶艺表演台将重建为更坚固的\"抗洪纪念台\",保留部分洪水痕迹作为教育展示;受灾最重的茶园将开辟为\"水浸茶\"科研基地,游客可以参观特殊制茶过程;村道排水系统将全面升级,防洪能力提高三倍...

\"还有,\"夏澜补充道,\"我提议将每年洪水发生的这一天定为'青山重生节',纪念我们共同抗击灾害、重建家园的精神。\"

村民们热烈鼓掌通过。张德福老人站起来,声音哽咽:\"我这辈子经历过三次大洪水,每次都是哭天喊地,家破人亡。只有这次...只有这次,我们把灾难变成了好事!\"

重建工作继续推进。第二十天,游客中心重新开放,新增了\"抗洪纪念馆\";第三十天,\"水浸茶\"首批产品下线,包装上印着洪水日期和\"浴水重生\"的logo;第四十五天,省里拨付的防洪工程专项资金到位,永久性堤防开始修建...

两个月后的\"青山重生节\"上,村子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曾经的受灾现场变成了旅游景点,洪水记忆转化成了精神财富。更令人惊喜的是,\"水浸茶\"在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获得金奖,订单排到了第二年。

傍晚的庆祝宴会上,夏澜举杯致辞:\"过去这两个月,我们经历了太多。但正是这场灾难,让我们发现了'水浸茶'的珍贵,让我们收获了社会各界的真情,也让青山村人更加团结...\"

她看向台下——张德福老人骄傲地捧着金奖证书;李婶的\"抗洪馒头\"成了新招牌;王伟的无人机团队接到了县里的测绘合同;小林的新媒体账号粉丝突破百万...

\"有人说青山村是因祸得福。\"夏澜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但我要说,福不是天赐的,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什么困难能打倒青山村!\"

掌声雷动,烟花绽放。夏澜抬头望向星空,心中默默记下:灾后重建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青山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喜欢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