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9章 总结经验,不断进步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洪水过后的第三个月,青山村迎来了久违的宁静清晨。夏澜站在新落成的\"抗洪纪念广场\"上,指尖轻抚着纪念碑上镌刻的每一个名字——那是参与灾后重建的每一位村民和志愿者的姓名。晨光中,纪念碑如同一片新生的茶叶,舒展向上。

\"夏书记,人都到齐了。\"小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夏澜转身走向村委会会议室。推开门,屋内已经坐满了人——张德福、李婶、王伟、小林...所有经历过那场危机的核心成员都到了。墙上挂着灾前灾后的对比照片,桌上摆着几本厚厚的记录册,那是三个月来每一天的工作日志。

\"今天请大家来,是想一起总结这次危机的经验教训。\"夏澜的声音轻柔却坚定,\"我们挺过来了,而且还因祸得福发现了'水浸茶'。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

她打开投影仪,屏幕上显示出三个问题:

我们做对了什么?

我们做错了什么?

下次能做得更好吗?

\"大家随便说,想到什么说什么。\"夏澜拿起笔记本,\"小林,你先来?\"

小林站起来,推了推眼镜:\"我觉得我们做对的第一件事是反应迅速。夏书记在洪水当晚就组织了救援队,这才避免了人员伤亡。\"

\"还有物资准备!\"李婶插话,\"去年夏书记非要搞那个应急物资仓库,我当时还说浪费钱。结果洪水来了,那些救生衣、手电筒可派上大用场了!\"

夏澜认真记录着,不时点头。讨论越来越热烈,村民们争相发言。张德福老人缓缓起身,声音有些颤抖:\"我...我觉得最对的是,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天晚上,我亲眼看见李婶家小子冒险去救刘奶奶,王伟那无人机在黑夜里找被困的人...\"

老人哽咽了一下,\"这不是我一个人能想到的,是咱们青山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情分。\"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几个妇女悄悄抹眼泪。夏澜的眼眶也湿润了,她在本子上重重写下:\"最宝贵的财富——团结。\"

讨论转入第二个问题。王伟犹豫了一下:\"我觉得...我们在洪水预警上做得不够。那天虽然收到了县里的暴雨警报,但没想到会这么严重。\"

\"对!\"小林附和,\"我们的排水系统是按十年一遇的标准建的,可这次是五十年一遇的洪水。\"

夏澜若有所思:\"这是个重要教训。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我们的防灾标准必须提高。\"

讨论持续到中午,大家共梳理出十七条经验教训,从基础设施到应急预案,从信息传达到物资储备。夏澜将每条都记录下来,投影在大屏幕上供大家补充。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夏澜敲了敲白板,\"如何确保这些经验不只是一纸空文?如何真正提升我们应对危机的能力?\"

王伟举起手:\"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开发一个应急管理系统,把所有的经验教训都转化成具体流程。\"

\"好主意!\"夏澜眼前一亮,\"具体说说?\"

王伟兴奋地走到前面:\"比如预警系统,我们可以接入省市气象台的实时数据,设置不同级别的响应预案。再比如物资管理,可以用扫码入库,快过期自动提醒...\"

小林插话:\"还可以做个App!村民和游客都能下载,遇到紧急情况一键报警,还能推送逃生路线。\"

返乡大学生小张也提出建议:\"我在学校参加过防灾演练,我们可以定期组织村民模拟不同灾害场景,像火灾、山洪、地震...\"

讨论越来越具体,夏澜迅速捕捉这些点子中的可行性。会议结束时,一个完整的\"青山村防灾能力提升计划\"已经成形,包含技术升级、制度建设、培训演练三大方面。

散会后,夏澜留下了几位年轻人:\"王伟、小林,你们负责技术方案,三天后给我初稿。小张,你查一下专业的防灾演练资料,下周我们组织第一次模拟训练。\"

夜幕降临,夏澜还在办公室整理会议记录。当她翻到张德福老人发言的那页时,心中一动。她拨通了县文化馆馆长的电话:\"刘馆长,我想请您帮个忙...对,关于青山村的抗洪记忆...\"

一周后,青山村举行了首次\"全要素应急演练\"。清晨七点,刺耳的警报声突然响彻全村。广播里传来夏澜严肃的声音:\"紧急通知!模拟突发山洪预警,请全体村民按照预案迅速转移至安全区域!\"

村民们起初有些茫然,但在村干部的组织下,很快进入状态。老人们被搀扶着前往村委会二楼;妇女儿童集合到新建的应急避难所;青壮年则分成救援队、物资队和通讯队,各司其职。

演练中暴露出不少问题——部分老人不熟悉逃生路线,避难所物资摆放混乱,救援队之间通讯不畅...夏澜带着团队全程记录,不时叫停修正。

中午总结会上,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演练感受。李婶拍着胸口:\"哎呀,我这心现在还怦怦跳!虽然知道是假的,但那警报一响,腿都软了!\"

\"就是要这个效果。\"夏澜微笑着说,\"只有模拟真实场景,才能在真正危机来临时不慌不乱。\"

张德福老人难得地点头赞同:\"我活了这么大岁数,经历过三次大洪水,每次都是乱成一团。早该这么练练了!\"

下午,王伟演示了他开发的\"青山预警\"App原型。界面简洁明了,红色按钮是\"一键求救\",绿色是\"安全报备\",还能实时查看逃生路线和避难所位置。

\"这个好!字够大,我老花眼都看得清!\"李婶惊喜地说。

\"我家小子可以教我用。\"张德福也凑过来看。

夏澜满意地点头:\"先试用一个月,收集反馈再改进。小林,你负责教老人们使用。\"

傍晚时分,县文化馆派来的工作组到了。他们带来了专业设备,开始挨家挨户采访村民的抗洪故事。张德福老人对着摄像机讲述他如何在黑夜中守护茶园;李婶展示了她用手机记录的救灾照片;孩子们则画下了他们眼中的洪水场景...

两周后,这些素材被制作成《青山记忆——抗洪纪实》短片,在新建的\"抗灾记忆角\"循环播放。墙上挂着灾情照片和手绘地图,展柜里陈列着破损的茶具、救援工具和那面被泥水浸泡过的村旗。

\"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教育。\"夏澜在开幕式上说,\"我们要让下一代知道,青山村是如何在灾难中挺立不倒的。\"

一个月过去,防灾体系建设初见成效。预警App升级到2.0版本,新增了多语言功能方便外国游客;应急演练从每月一次调整为每季度不同主题;村里的排水系统也完成了升级改造。

但夏澜并不满足于此。她邀请省应急管理专家来村指导,组织村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甚至安排了一场跨县联合演练,模拟大规模游客滞留的处置方案。

\"夏书记,您这也太较真了吧?\"一次演练后,小李擦着汗问,\"咱们就是个村子,搞得跟大城市似的。\"

夏澜正色道:\"正因为我们是村子,资源有限,才更要未雨绸缪。况且现在青山村名气大了,游客多了,责任也更重了。\"

她的远见很快得到了验证。在一次例行防汛检查中,新安装的监测系统发现后山一处隐蔽的裂缝。地质专家勘察后确认是小型滑坡前兆,村里立即组织危险区居民临时转移。三天后,果然发生了小规模塌方,由于预警及时,无人伤亡。

这件事上了省电视台新闻,青山村的防灾体系成为全省典范。更意外的是,有旅游公司专门推出\"安全体验游\",带游客参观青山村的应急设施,学习基本防灾技能。

\"这也行?\"李婶听说后瞪大了眼睛,\"咱村的避难所都成景点了?\"

夏澜笑道:\"这说明大家对安全越来越重视。我们下周组织'家庭防灾工作坊',教游客制作应急包,你来当主讲?\"

\"我?\"李婶连连摆手,\"我哪会讲课啊!\"

\"你就讲讲洪水那晚你是怎么用一锅馒头救了二十个人的故事。\"夏澜眨眨眼,\"那可是最生动的安全教育。\"

工作坊大获成功。李婶的\"应急馒头\"故事让游客们又哭又笑,孩子们则对制作应急包兴趣盎然。活动结束后,很多游客在留言簿上写道:\"在青山村,我们不仅看到了美景,更学到了保命的知识。\"

转眼到了洪水周年纪念日。夏澜组织了一场特别的\"感恩之夜\",邀请所有帮助过青山村的单位和个人参加。会场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时间轴,展示着从灾前到重建的全过程照片。

当省农科院李教授上台分享\"水浸茶\"的研究成果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这种因祸得福的茶叶,如今已成为青山村的招牌产品,年产值超过百万。

\"危机带给我们痛苦,也带来成长。\"夏澜在致辞中说,\"青山村不会忘记教训,更不会忘记每一份帮助。我们将把这份感恩化作前进的动力,建设更安全、更美好的家园!\"

掌声中,张德福老人悄悄抹了抹眼角。他想起那晚守护茶园时,曾绝望地以为青山茶会就此绝迹。没想到一年后的今天,不仅茶树焕发新生,整个村子也脱胎换骨。

活动结束后,夏澜独自走在新建的防洪堤上。月光如水,茶香隐隐。她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

\"乡村振兴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而是与风雨同行的征程。每一次危机的洗礼,都让我们更坚韧、更智慧、更团结。这,或许就是青山村最宝贵的财富...\"

远处,新安装的预警灯静静闪烁着绿光,如同守护村庄的明眸,温柔而坚定。

喜欢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