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0章 政策利好,抓住机遇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深夜十一点,青山村村委会的灯光依然亮着。夏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电脑屏幕上的新闻页面又读了一遍——《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支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这是今晚新闻联播刚刚报道的消息,她第一时间找到了全文。

文件中的每个字都像是一颗火种,在她心中燃起希望。特别是第三条:\"重点支持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第五条:\"鼓励开发创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以及最让她心跳加速的第九条:\"对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传统技艺,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专项保护资金\"。

\"张德福老人的古法制茶...水浸茶的特殊工艺...\"夏澜喃喃自语,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打。她迅速翻出笔记本,开始罗列青山村可能申请的政策项目,笔尖在纸面上飞舞。

窗外,初夏的虫鸣声此起彼伏。当时钟指向凌晨三点,夏澜终于完成了初步规划。她伸了个懒腰,看向窗外泛白的天色,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新的一天,新的机遇即将到来。

清晨七点,村委会的紧急会议通知已经发到了每位村干部的手机上。八点整,当睡眼惺忪的小李推开会议室门时,夏澜已经精神抖擞地站在投影仪前,眼睛下方虽然挂着淡淡的黑眼圈,但目光炯炯有神。

\"各位,国家昨晚发布了重磅政策!\"夏澜的声音因兴奋而略微颤抖,\"我们的机会来了!\"

她简要介绍了政策要点,然后展示了连夜制定的《青山村政策对接行动计划》,列出了五大可申报项目:

古法制茶技艺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请\"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称号及资金

争取\"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专项资金

参与\"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培育计划

申报\"智慧旅游示范村\"建设试点

会议室里的困意一扫而空。王伟瞪大眼睛:\"这么多项目,我们来得及准备吗?\"

\"必须来得及!\"夏澜斩钉截铁,\"政策窗口期不会太长,我们必须争分夺秒!\"

她迅速分配任务:小李负责整理村史资料,证明古法制茶的历史传承;王伟和小林制作申报视频;她自己则负责联系省文旅厅和农业农村局,争取指导支持。

会议结束后,夏澜立即拨通了县文旅局王局长的电话。电话那头的王局长显然还没看到最新政策:\"夏书记,你这消息也太灵通了!我这就向市里汇报,争取明天带专家去你们村实地考察!\"

挂断电话,夏澜马不停蹄地赶往张德福老人家。推开院门,老人正在晨光中翻晒前一天采摘的茶叶,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

\"张叔,有个天大的好消息!\"夏澜小跑过去,\"国家要保护咱们的古法制茶手艺了,还能给钱!\"

张德福停下手中的活计,满脸疑惑:\"啥?我这土法子还能值一百万?\"

\"不止值钱,还能让更多人知道青山茶的文化价值!\"夏澜兴奋地解释,\"但需要您配合录制整个制茶过程,还要整理您爷爷那辈传下来的口诀和要领。\"

老人搓了搓粗糙的手掌,眼中闪过一丝光彩:\"我爹临终前说过,咱这手艺是从光绪年间传下来的,有十二道秘诀...真要能传下去,好啊!\"

当天下午,县文旅局的先遣小组就到了村里。夏澜带着他们走访茶园、参观茶坊、品尝\"水浸茶\",详细讲解青山村茶叶的历史渊源和工艺特色。

\"夏书记,你们条件确实不错。\"带队科长频频点头,\"但省级非遗竞争激烈,光有历史不够,还得有特色和创新。\"

夏澜早有准备:\"我们的'水浸茶'就是最好的创新!传统工艺遇上自然灾害,意外创造出独特风味,这不正是'活态传承'的最好例证吗?\"

她拿出手机,播放了小林刚剪辑好的短片——张德福老人讲述祖传制茶技艺,洪水后意外发现茶叶变异,科研团队介入研究,最终形成\"古法+科技\"的新模式。

科长看完视频,眼睛一亮:\"这个角度好!我马上向局里汇报,争取邀请省非遗中心专家来看看。\"

送走考察组,夏澜立即转向第二个目标——\"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申报。这个称号不仅能带来50万元扶持资金,更重要的是品牌效应。

\"王伟,申报视频不能走老套路。\"夏澜在临时组建的\"创客小组\"会议上说,\"我们要让评审专家身临其境地感受青山村的魅力。\"

王伟灵机一动:\"用VR技术怎么样?我同学在省城做虚拟现实开发,可以请他帮忙。\"

\"太棒了!\"夏澜眼前一亮,\"不仅要拍美景,更要展现创客生态——李婶的茶点作坊、小林的直播团队、张叔的茶艺传习所...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创客案例!\"

三天后,省非遗中心的三位专家如约而至。夏澜特意安排张德福老人在古茶园现场演示采茶技巧。阳光下,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指在茶树枝叶间灵活舞动,口中还哼着祖传的采茶谣。

\"这采茶手法确实罕见!\"非遗专家惊叹道,\"拇指和食指呈鹤嘴状,只掐芽心,不伤叶脉,是标准的'古法雀舌采'!\"

中午的品鉴会上,夏澜端出三种茶:按传统工艺制作的\"青山云雾\",灾后特产的\"水浸茶\",以及两者拼配的\"青山复兴\"。专家们细细品味,交换着赞许的目光。

\"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非遗中心副主任由衷赞叹,\"夏书记,你们不仅保存了古法,还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这正是非遗保护的精髓!\"

送走专家团,夏澜又投入到\"智慧旅游示范村\"的申报中。这个项目技术要求高,竞争激烈,但她看中的是长远效益——一旦入选,村里的网络基础设施将全面升级,还能获得智能导游系统、数字化管理等先进工具。

\"小林,你负责整理我们现有的数字化成果。\"夏澜布置任务,\"王伟,联系县里的5G基站建设规划;小李,去县图书馆查智慧旅游的先进案例。\"

正当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推进时,一个意外惊喜降临。省电视台决定以青山村为案例,制作一期《政策下乡》专题节目,展示基层如何对接国家政策。这对申报工作无疑是雪中送炭。

节目录制当天,夏澜带着摄制组走遍村里的每个角落。在茶园,张德福老人展示了祖传的\"看天做茶\"绝活——通过观察云层厚度和风向,判断最佳采摘时机;在民宿,李婶演示了如何将传统茶点与现代烘焙结合;在游客中心,王伟的VR茶艺体验系统让记者啧啧称奇...

节目播出后效果远超预期。省文旅厅官微转发点赞,省报跟进报道,青山村的知名度直线上升。更直接的效果是,县里特事特办,将青山村列为政策对接重点帮扶对象,派专人驻村指导申报工作。

然而,政策落地并非一帆风顺。当\"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要求传来时,李婶等一批民宿业主产生了抵触情绪。

\"啥?床单要统一白色?我那蓝印花布的被罩用了十几年,客人都说好!\"李婶气呼呼地找上门来,\"还有这卫生间标准,我那老房子咋改造?\"

夏澜早有准备:\"李婶,您别急。标准化不是要消灭特色,而是提升基本品质。\"她拿出手机,展示了几张照片,\"您看,这是云南的民宿,他们用本地扎染做床品,既符合标准又保留特色。您的茶香馒头、蓝花被罩,正是我们要突出的'青山特色'!\"

为了化解村民顾虑,夏澜组织\"政策夜话\"活动,请返乡大学生用方言讲解政策要点,还邀请已经改造成功的民宿业主现身说法。渐渐地,反对声变成了讨论声,最终转化为行动力。

一个月后,捷报频传。青山村古法制茶技艺成功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获得80万元保护资金;\"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获批,50万元扶持资金到位;\"智慧旅游示范村\"进入最终评审阶段...

最让夏澜欣喜的是,这些政策资源正在转化为青山村的长远发展动力。她召集村民代表大会,提议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将政策资金转化为集体资产,用于建设标准化茶厂、培训村民技能、开发文创产品。

\"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这点钱。\"夏澜在大会上说,\"要把政策红利变成青山村世世代代的财富!\"

提议获得全票通过。合作社很快挂牌成立,夏澜任理事长,张德福、李婶等村民代表担任理事。第一次理事会上,他们确定了首批项目:修复古茶坊作为非遗展示馆;开发\"茶文化研学\"课程;建设智慧茶园管理系统...

政策春风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省非遗保护资金到账后,张德福老人的茶坊焕然一新,古老的制茶工具被精心保护起来,旁边还增设了体验区,游客可以亲手尝试炒茶。老人每天乐呵呵地接待一拨又一拨访客,将祖传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

李婶的民宿完成了标准化改造,但保留了所有特色元素——蓝花被罩变成了标准尺寸的定制款,茶香馒头有了精致的包装,连她那口音浓重的讲解也成了\"非遗方言体验\"的一部分。

\"夏书记,我算明白了。\"李婶笑呵呵地说,\"政策不是要我们改变,是帮我们变得更好!\"

初夏的一个傍晚,夏澜站在新建的观景台上,俯瞰着生机勃勃的青山村。夕阳为茶园镀上金边,新修的村道干净整洁,游客中心前人来人往。远处,施工队正在为5G基站打地基,那是\"智慧旅游示范村\"的第一项工程。

王伟匆匆走来:\"夏书记,省里通知,我们村被选为'乡村振兴政策对接典型案例',下个月要去省城做经验交流!\"

夏澜接过通知,嘴角微微上扬。她知道,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青山村的故事或许能启发更多乡村,而政策红利的深度挖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到办公室,她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政策如春风,但只有扎根土壤的种子才能发芽。青山村的幸运不在于遇到好政策,而在于我们准备好了...\"

窗外,最后一缕夕阳悄然隐去,茶山的轮廓渐渐模糊。但青山村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繁星落入凡间,照亮着乡村振兴的前路。

喜欢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傻女逆袭:兵哥宠爆空间妻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