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52章 西山埋骨志未沉,忠烈之名照古今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卷首语

《大吴忠烈录?德佑纪》载:“谢渊既殉国,京师陷,瓦剌焚其尸,弃于乱葬岗,欲绝忠魂之祀。其旧部感渊恩义,冒九死潜回京师,寻骸收殓,葬于西山,虽无官祭,却留忠义之痕。” 时京师为瓦剌所据,投降官员李嵩、徐靖旧部恐忠骸引发民愤,严令禁寻;宣府卫游击将军(谢渊旧部)率十余名残卒,伪饰平民,携玄夜卫旧勘合,于半日之内,历盘查、避追捕、寻残躯、葬西山,终慰忠魂。今唯述此半日收殓始末,不涉前因后果,以细节显潜回之险、寻骸之痛、人心之暗,为后续谢渊平反留径。

残甲潜归乱葬深,寒岗觅骨泪沾襟。

纵然瓦剌焚忠骸,难灭西山一寸心。

西山埋骨志未沉,忠烈之名照古今。

莫道孤魂无倚仗,千军万姓护丹心。

京师东直门内,残垣断壁间弥漫着焦糊与血腥的混合气味,瓦剌兵的马蹄声从街那头传来,惊得檐角碎瓦簌簌掉落。宣府卫游击将军(谢渊旧部,下称 “游击将军”)身着补丁摞补丁的平民短褐,腰间藏着半块玄夜卫北司旧勘合 —— 那是谢渊任兵部尚书时,赐给他应对紧急情况的信物,边缘还留着当年护驾时的刀痕。他身后跟着十余名残卒,皆扮作挑夫、货郎,扁担里藏着粗布裹尸袋与简易棺木零件,指尖因紧张而死死攥着扁担绳。

“站住!” 街口的瓦剌兵举起弯刀喝止,身后跟着两名吏部司吏 —— 是李嵩派来协助盘查的,专抓 “私藏忠良遗物” 者。游击将军躬身,操着生硬的京师方言:“军爷,小的是城外农户,来城里寻亲戚,没带违禁物。” 瓦剌兵一把夺过他肩上的扁担,翻查时摸到棺木零件,眼神一厉:“这是什么?” 游击将军心头一紧,忙道:“是…… 是给亲戚送的寿材零件,他病得重,怕来不及……”

身旁的吏部司吏上前,指尖划过棺木零件,忽然盯着游击将军的手腕:“你手上的老茧,是握刀磨的,不是挑担磨的!说,是不是谢渊的旧部?” 游击将军手心冒汗,却仍强装镇定,从怀中摸出那半块玄夜卫勘合:“吏爷明鉴,小的早年在玄夜卫当过长夫,这是当年的勘合,后来伤了手才回乡种地。手上的茧,是那时候磨的。” 司吏接过勘合,见上面有玄夜卫北司的印记,又想起李嵩虽令 “查谢部”,却没说要得罪玄夜卫旧人(怕玄夜卫反扑),便挥挥手:“走吧,别在城里逗留。”

待走出街口,游击将军后背已被冷汗浸透。他对身后的残卒低声道:“李嵩的人比瓦剌兵还难缠,他们怕咱们收殓谢太保残躯,勾起百姓忠义心,坏了他们的‘安稳’。接下来都小心,按原计划,去太庙附近的乱葬岗 —— 谢太保当年守过太庙,瓦剌若弃尸,大概率在那。” 残卒们点头,脚步放轻,朝着太庙方向挪去,路过一处倒塌的民居时,见瓦剌兵正拖拽着平民尸体往乱葬岗扔,眼中满是怒火,却只能咬牙隐忍。

太庙外的乱葬岗,尸骸堆积如山,腐臭的气味隔着半里都能闻到。游击将军令残卒们分散开来,假装寻找亲人尸体,实则按谢渊的特征排查 —— 谢渊左肩有旧伤(当年抗瓦剌时所留),甲胄内侧有兵部特制的 “渊” 字印记。一名残卒忽然跪倒在一堆尸骸前,声音发颤:“将军,您看!” 游击将军快步上前,拨开覆在尸骸上的乱草 —— 那具尸骸左臂已断,左肩有明显箭伤,残破的甲胄内侧,虽被火烧得发黑,却仍能辨出 “渊” 字的刻痕。

游击将军蹲下身,指尖轻轻抚过甲胄上的 “渊” 字,指腹触到的金属滚烫似火 —— 不是尸骸的温度,是他心中压抑的怒火与悲痛。尸骸的右腿还插着半支瓦剌狼牙箭,箭簇已锈,却仍深深嵌在骨缝里;脖颈处有一道刀痕,显然是瓦剌兵怕谢渊未死,补砍的致命伤。“太保……” 游击将军的声音哽咽,泪水滴在尸骸的甲胄上,晕开一小片黑色的污渍,“弟兄们来接您了,回西山,回咱们大吴的土地。”

一名残卒想立刻将尸骸装入裹尸袋,却被游击将军按住:“慢,这里离瓦剌岗哨太近,且尸骸残缺,得先清理干净,不然路上容易暴露。” 残卒们立刻取出随身携带的清水与粗布,小心翼翼地擦拭尸骸上的血污与泥土 —— 每擦一处伤口,他们的手便抖得更厉害,尤其是看到谢渊右手的指骨时,那是当年为了批阅兵部文书,常年握笔磨出的薄茧,如今却因握拳抵抗,指骨都有些变形。

刚清理到一半,远处传来马蹄声 —— 是徐靖的旧部,诏狱署的缇骑,奉徐靖之命 “巡查乱葬岗,禁私迁尸骸”。游击将军心中一紧,对残卒们道:“快,把尸骸藏进那堆平民尸体里,盖上乱草,其他人装作哭丧。” 残卒们立刻行动,将谢渊的尸骸轻轻挪到一堆老弱妇孺的尸骸中间,盖上半块破席;游击将军则跪倒在地,对着一具平民尸体 “哭” 道:“娘啊,您怎么就这么走了,留儿一个人可怎么活啊!”

缇骑赶到,领头的诏狱署百户勒住马,目光扫过乱葬岗:“你们是什么人?在这里做什么?” 游击将军抬起头,脸上满是 “泪痕”,声音沙哑:“军爷,小的是来寻娘的尸体,刚找到,想把她带回家安葬。” 百户冷笑一声,踢了踢身边的尸骸:“现在京师是瓦剌太师的地盘,哪容得你们私迁尸骸?都滚!再不走,按‘抗命’论处!” 游击将军心中暗骂,却仍躬身道:“是是是,小的这就走,这就走!”

缇骑走远后,游击将军才敢起身,后背已被冷汗浸透。他对残卒们道:“不能再等了,现在就装袋,我们从东直门的密道走 —— 那是玄夜卫北司的旧密道,当年谢太保为防京师有失,特意让人修的,只有我们这些旧部知道。” 残卒们立刻将谢渊的尸骸装入粗布裹尸袋,扛在肩上,装作扛粮食的挑夫,朝着东直门密道入口 —— 一处倒塌的玄夜卫哨站走去。

东直门密道入口藏在哨站的地窖里,掀开破损的石板,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游击将军率先跳下去,用打火石点燃火把,照亮密道 —— 密道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墙壁上还留着玄夜卫士兵当年刻的记号,指向出口方向。他回头对残卒们道:“小心点,密道年久失修,有些地方的土会塌。”

刚走了约莫半里,密道顶部忽然落下几块泥土,砸在扛着裹尸袋的残卒肩上。那名残卒闷哼一声,却死死护住裹尸袋,生怕尸骸受损。游击将军停下来,查看顶部的土层:“没事,只是松动的浮土,我们走快点。” 走在最后的残卒忽然道:“将军,后面好像有脚步声!” 游击将军心中一紧,熄灭火把 —— 密道内瞬间陷入黑暗,只有远处传来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是缇骑!他们定是发现了异常,追进密道了。游击将军摸出腰间的短刀,对残卒们道:“你们带着太保的尸骸继续往前走,从出口去西山,我来断后。” 一名残卒急道:“将军,您一个人太危险了!我们一起拼了!” 游击将军厉声道:“这是命令!太保的尸骸比我们的命重要!你们走了,才能让太保入土为安,才能为他报仇!” 残卒们含泪点头,扛着裹尸袋继续往前走。

游击将军躲在密道的拐角处,听着脚步声越来越近。待缇骑走近,他猛地冲出,短刀一挥,砍倒最前面的缇骑;其余缇骑慌乱中拔刀,却因密道狭窄,施展不开。游击将军一边厮杀,一边往后退,故意将缇骑引向相反方向:“谢渊的旧部在这里!快来抓啊!” 缇骑们果然中计,朝着他追去,游击将军趁机转身,朝着残卒们离去的方向狂奔 —— 他的手臂被砍伤,鲜血滴在密道的泥土上,却丝毫不敢放慢脚步。

追上残卒们时,出口已近在眼前 —— 出口藏在西山脚下的一处破庙里。游击将军捂着手臂的伤口,对残卒们道:“快,把棺木零件组装好,我们在破庙后面的山坡安葬太保。” 残卒们立刻动手,组装简易棺木 —— 棺木是用宣府卫的旧木料做的,虽简陋,却打磨得光滑,是他们出发前连夜赶制的。游击将军则靠在庙门旁,警惕地观察着外面的动静,手臂的血仍在流,却浑然不觉。

西山脚下的山坡上,草木稀疏,却能望见远处的京师城墙 —— 谢渊当年曾在这里练兵,对游击将军说:“西山是京师的屏障,也是忠良的归宿,若我有一日殉国,便葬在这里,看着你们守住大吴。” 此刻,残卒们在山坡上挖着墓穴,铁锹碰到石头的 “叮当” 声,在寂静的山间格外清晰。游击将军跪在地上,用布擦拭着谢渊的残躯,每擦一处,便低声诉说:“太保,您看,这是您当年练兵的地方;那边是您为士兵们盖的茅草屋,现在还在呢……”

墓穴挖好后,残卒们将棺木放入墓穴,游击将军捧着从密道里捡来的一束野菊花 —— 那是谢渊生前最喜欢的花,放在棺木上。他对残卒们道:“我们没有礼部的祭文,没有朝廷的仪仗,但我们有一颗忠义的心。我们给太保磕三个头,告诉他,我们会记住他的话,守住大吴,等陛下回来,为他平反。” 残卒们齐齐跪下,磕了三个响头,泪水滴在墓穴的泥土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马蹄声 —— 是李嵩派来的吏部司吏,带着瓦剌兵,想来西山 “巡查”。游击将军心中一紧,对残卒们道:“快,用泥土把墓穴盖好,再种上几棵小树,装作是普通的平民坟茔。” 残卒们立刻行动,盖土、种树,动作迅速而轻柔,生怕惊扰了地下的忠魂。游击将军则躲在树后,观察着来人的动向 —— 还好,他们只是在山下绕了一圈,便回去了,想来是怕西山有谢渊的旧部埋伏。

待来人走远,游击将军才敢起身,对残卒们道:“我们在墓碑上刻‘大吴忠士谢公之墓’,暂时不刻官职,等陛下回来平反后,再换正式的墓碑。” 残卒们找来一块平整的石头,用短刀刻着字,每一笔都刻得格外用力,仿佛要将谢渊的忠义刻进石头里。刻完后,他们将石头立在墓前,游击将军带领残卒们再次跪下:“太保,您安息吧。我们会尽快联系秦指挥使、张启大人,告诉他们您的安葬之地,等他们回来,定能为您报仇雪恨。”

下山时,游击将军回头望了一眼山坡上的坟墓 —— 夕阳的余晖洒在坟墓上,仿佛为忠魂镀上了一层金光。他对残卒们道:“我们不能回宣府卫了,李嵩和徐靖的人定会追查我们。我们去漠北找石崇的旧部,假装投降,收集他们通敌的证据,为太保平反做准备。” 残卒们齐声应道:“愿随将军,为太保报仇!” 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西山的暮色中,只留下山坡上的坟墓,静静地守着京师,守着大吴的土地。

回到破庙后,游击将军让残卒们处理伤口,自己则拿出一张油纸 —— 油纸上画着谢渊的生平事迹,是他们出发前,宣府卫的士兵们连夜画的,从谢渊任兵部尚书,到抗瓦剌、守京师,每一件事都画得详细。他将油纸藏在破庙的横梁上,对残卒们道:“这是太保的忠义录,我们要好好保存,等陛下回来,交给陛下,让陛下知道太保的功劳,让天下人知道太保的忠义。”

一名残卒处理好伤口后,对游击将军道:“将军,我们接下来怎么办?漠北那么远,石崇的旧部又狡猾,我们怎么收集证据?” 游击将军道:“我们有玄夜卫的旧勘合,有宣府卫的旧令牌,只要我们装作是走投无路的降兵,石崇的旧部定会收留我们。我们要忍辱负重,哪怕被人骂作叛徒,也要收集到他们通敌的证据,为太保报仇,为京师的百姓报仇。”

就在此时,破庙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 是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派来的密探!密探走进破庙,见到游击将军,躬身道:“将军,张大人让小的来告诉您,谢太保的冤情,大人已经记下了;秦指挥使也在宣府卫集结兵力,不日便会攻打京师,为太保报仇。张大人让您务必保重,等京师收复后,再为太保举行正式的葬礼。”

游击将军闻言,心中一喜:“太好了!有张大人和秦指挥使在,太保的冤情定能昭雪!我们会在漠北收集石崇旧部的证据,等你们攻打京师时,我们从内部接应,里应外合,一举歼灭内奸和瓦剌兵!” 密探点头:“将军放心,小的会把您的话带给张大人。这里有一些干粮和伤药,是张大人让小的带来的,你们路上用。” 说完,便转身离去。

游击将军拿起伤药,分给残卒们:“你们看,还有人记得太保,还有人在为他报仇。我们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 残卒们接过伤药,眼中重新燃起希望 —— 他们知道,谢渊的忠魂没有散,还有很多人在为他努力,还有很多人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

次日清晨,游击将军率残卒们出发前往漠北。他们换上瓦剌兵的旧服饰,装作是从京师逃出来的降兵,沿着西山的小路前进。路过一处瓦剌岗哨时,岗哨的瓦剌兵拦住他们:“你们是哪里来的?要去哪里?” 游击将军躬身道:“我们是京师的降兵,想投靠石崇大人,为瓦剌效力。” 瓦剌兵上下打量着他们,见他们身上有伤口,像是厮杀过的样子,便放他们过去了。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来到一处山谷 —— 这里是石崇旧部的临时据点。据点外的哨兵见到他们,立刻举起弓箭:“站住!你们是谁?” 游击将军道:“我们是谢渊的旧部,因谢渊殉国,京师沦陷,走投无路,想投靠石崇大人。” 哨兵进去通报后,石崇的副手 —— 镇刑司旧吏出来,上下打量着他们:“你们真是谢渊的旧部?有什么凭证?” 游击将军从怀中摸出谢渊的旧令牌 —— 那是当年谢渊赐给他的,上面有兵部的印记,他故意将令牌的一角磨掉,装作是逃亡时损坏的。

镇刑司旧吏接过令牌,查看后道:“既然是谢渊的旧部,那就跟我来吧。不过,你们要记住,现在你们是石崇大人的人,要听大人的命令,不许提谢渊的名字,否则别怪我们不客气。” 游击将军躬身道:“是,我们都听大人的命令。” 心中却暗忖:“等收集到你们通敌的证据,定要让你们为太保偿命!”

进入据点后,游击将军观察着周围的环境 —— 据点里有很多瓦剌兵,正在与石崇的旧部商议着什么;地上堆放着很多兵器,都是工部制造的,显然是石崇从京师偷运出来的。他对身边的残卒使了个眼色,残卒们会意,开始暗中记录据点的布防、瓦剌兵的人数、兵器的数量 —— 这些都是重要的证据,是为谢渊报仇、收复京师的关键。

镇刑司旧吏将他们带到石崇面前,石崇坐在椅子上,眼神阴鸷:“你们既然是谢渊的旧部,为什么要投靠我?” 游击将军道:“谢渊殉国后,我们在京师无依无靠,瓦剌兵追杀我们,李嵩大人又不管我们的死活。我们听说石崇大人善待降兵,便想来投靠大人,为大人效力,求一条活路。” 石崇冷笑一声:“你们倒是识时务。不过,我要先考验你们 —— 明天,你们去西山脚下的破庙,看看有没有谢渊的旧部在那里活动,若有,就抓回来,若能抓到,我就重用你们。”

回到临时住处后,游击将军对残卒们道:“石崇这是在试探我们!他让我们去破庙,定是知道那里是我们的落脚点,想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投降。我们不能让他起疑心,明天去破庙时,故意装作搜查的样子,然后回来告诉他,没有发现谢渊的旧部。” 残卒们点头:“将军说得是,我们一定要小心,不能暴露。”

次日清晨,游击将军率残卒们前往西山脚下的破庙。破庙还是老样子,只是墓前的野菊花又开了几朵。游击将军假装搜查,对残卒们道:“仔细搜,别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残卒们配合着,翻找着庙里的东西,却刻意避开横梁上的油纸 —— 那是谢渊的忠义录,绝不能被发现。

搜查完后,他们回到据点,对石崇道:“大人,我们仔细搜了破庙,没有发现谢渊的旧部,只有一些平民的尸体,想来是逃亡的百姓。” 石崇点头:“很好,看来你们是真心投靠我。从今天起,你们就跟着镇刑司旧吏,负责据点的防务,若有异常,立刻禀报。” 游击将军躬身道:“谢大人栽培!” 心中却暗忖:“石崇,你等着,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让你和你的旧部,为太保偿命!”

接下来的几日,游击将军与残卒们一边负责据点的防务,一边暗中收集石崇通敌的证据 —— 他们记下了瓦剌兵与石崇旧部的联络时间、地点,偷偷复制了石崇与瓦剌往来的密信,甚至摸清了据点里兵器库的位置。每收集到一份证据,他们就藏在一处隐蔽的地方 —— 有的藏在树洞里,有的藏在岩石下,等着机会交给张启的密探。

一日,石崇让游击将军率残卒们护送一批兵器到瓦剌大营。游击将军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 他可以趁机将证据交给埋伏在途中的张启密探。护送途中,他故意放慢脚步,来到一处山谷时,对残卒们道:“我们休息一下,喝点水再走。” 趁残卒们喝水的间隙,他将藏在身上的证据交给早已埋伏在山谷里的密探:“这是石崇通敌的证据,交给张大人,让他尽快攻打据点,解救京师的百姓。” 密探点头,接过证据,迅速消失在山谷中。

回到据点后,石崇见他们顺利回来,对游击将军更加信任:“你们做得很好,以后这样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游击将军躬身道谢,心中却知道,攻打据点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 张启拿到证据后,定会尽快与秦指挥使商议,制定攻打计划。他对残卒们道:“我们再忍几天,等秦指挥使的兵力到了,我们就里应外合,拿下据点,为太保报仇!”

三日后,据点外忽然传来厮杀声 —— 是秦指挥使率玄夜卫士兵攻打据点!石崇慌乱中下令抵抗,游击将军却率残卒们突然倒戈,斩杀据点里的瓦剌兵与石崇旧部:“谢太保的旧部在此!你们这些内奸、蛮夷,今日就是你们的死期!” 石崇见状,又惊又怒:“你们竟敢骗我!” 他拔刀冲向游击将军,却被游击将军一剑刺穿胸膛:“石崇,你通敌叛国,害死太保,今日我为太保报仇!”

拿下据点后,秦指挥使走到游击将军面前,躬身道:“将军辛苦了!谢太保的冤情,陛下已经知道了,等收复京师后,陛下定会为太保举行正式的葬礼,追封他为‘忠烈公’。” 游击将军含泪点头:“多谢秦指挥使!多谢陛下!太保若泉下有知,定会欣慰的。” 他带着秦指挥使来到西山,指着谢渊的坟墓:“秦指挥使,这是太保的安葬之地,我们没有礼部的祭文,没有朝廷的仪仗,却让太保入土为安了。”

秦指挥使跪在谢渊的坟墓前,磕了三个头:“太保,臣来晚了!臣定会为您平反,让您的忠义传遍大吴,让天下人都知道您的功劳。” 他对身边的玄夜卫士兵道:“你们去准备礼部的祭文和仪仗,我们要为太保举行一场正式的葬礼,让他安息。” 玄夜卫士兵们齐声应道:“遵令!”

葬礼当天,西山脚下挤满了人 —— 有玄夜卫士兵,有宣府卫的残卒,有京师的百姓,他们都来送谢渊最后一程。礼部侍郎林文宣读祭文,声音哽咽:“谢公渊,忠勇双全,抗瓦剌,守京师,殉国后仍护大吴…… 今追封‘忠烈公’,葬于西山,永享祭祀……” 百姓们纷纷跪下,泪水滴在地上,为这位忠良送行。游击将军站在人群中,望着谢渊的坟墓,心中满是欣慰 —— 他终于完成了任务,让谢渊入土为安,让谢渊的忠义传遍大吴。

葬礼结束后,秦指挥使对游击将军道:“将军,陛下让您任宣府卫副总兵,协助李默副总兵守宣府卫,为大吴抵御瓦剌。” 游击将军躬身道:“臣遵旨!臣定不负陛下的信任,不负太保的期望,守住宣府卫,守住大吴的土地。” 他回头望了一眼谢渊的坟墓,心中暗忖:“太保,您放心,臣会继续守护大吴,直到瓦剌被赶走,直到内奸被肃清,直到大吴的江山永固。”

回到宣府卫后,游击将军立刻投入到防务工作中 —— 他修复城墙,训练士兵,制定防御计划,每一件事都做得格外认真。士兵们见他如此努力,也纷纷效仿,宣府卫的防务越来越坚固,瓦剌兵再也不敢轻易来犯。游击将军时常会站在城墙上,望着西山的方向,仿佛能看到谢渊的身影,听到他说:“守住大吴,就是守住百姓的希望。”

数月后,谢渊的平反诏下来了 —— 陛下追封谢渊为 “忠烈公”,将他的事迹写入《大吴忠烈录》,让礼部在太庙为他立碑,供后人祭祀。游击将军接到诏旨时,正在训练士兵,他拿着诏旨,跪在地上,泪水滴在诏旨上:“太保,您的冤情昭雪了!您的忠义被天下人知道了!” 士兵们也纷纷跪下,为谢渊感到欣慰。

京师收复后,游击将军随秦指挥使回到京师。他来到太庙,看着谢渊的石碑,上面刻着谢渊的生平事迹,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忠义。他对身边的士兵道:“我们要记住太保的话,守住大吴,守住百姓,不能让太保的血白流。” 士兵们齐声应道:“是!”

西山脚下的坟墓,如今已成为大吴的忠烈之地,百姓们时常会来这里祭拜,献上鲜花和祭品。游击将军每年都会来这里,为谢渊扫墓,诉说大吴的变化 —— 京师收复了,瓦剌被赶走了,内奸被肃清了,百姓们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他相信,谢渊的忠魂没有散,他一直在守护着大吴,守护着这片他用生命换来的土地。

卷尾语

大吴谢部收殓忠骸之役,游击将军率残卒冒九死潜回京师,历盘查、避追捕、寻残躯、葬西山,终慰谢渊忠魂。此役非仅收殓之举,更显忠义之传承 —— 残卒忍辱负重,拒降者暗中相助,终使忠骸得安、冤情待昭。然瓦剌未灭,石崇余孽尚在,京师虽复,百废待兴,后续追封、立碑、护陵诸事,尚需君臣同心,以全忠烈之名。谢渊之忠魂,非葬于西山,更葬于大吴百姓心中,为后世忠良之表率,永载史册。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玄桢记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