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53章 淮水停鞍非惧战,勤王兵起向幽燕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卷首语

《大吴南都备御志?德佑纪》载:“南都(南京)为留都,设六部九卿,掌东南军政,遇北都(京师)危殆,例遣勤王兵。德佑中,北都告急,南京兵部侍郎赵楷奉旨督江南卫所兵三万,携粮秣北上,拟渡淮援京师。兵至淮河渡口,闻北都已破、帝被俘,楷召众议,或主战、或主守、或暗通内奸阻兵,终因粮饷滞、敌情不明,顿兵淮河三日,为后续收复京师留蓄力之机。” 今唯述兵至淮河半日始末,不涉前因后果,以细节显勤王之艰、博弈之险、人心之暗,为后续北援留径。

淮水浊浪拍营寒,勤王兵至却停鞍。

北都已陷烽烟断,一寸丹心一寸难。

淮水停鞍非惧战,勤王兵起向幽燕。

民心未散忠魂在,定复京师奏凯还。

淮河渡口的寒风裹着水汽,刮在勤王兵的甲胄上,发出 “呜呜” 的声响。三万士兵列成松散的阵形,甲胄多有破损 —— 有的是从江南卫所调来时便带着的旧伤,有的是北上途中遇流寇厮杀所致。南京兵部侍郎赵楷立马在渡口高坡上,手中握着一卷舆图,指尖因用力而泛白。舆图上,从南京至京师的路线用朱砂标注得清晰,淮河渡口正是北上的关键节点,过了淮河,便是直隶地界,再行三日便可抵京师。

“赵侍郎,” 南京户部侍郎钱明策马赶来,身后跟着几名户部吏员,手中捧着粮秣账簿,“粮饷只够支撑五日了,江南卫所的后续补给还在路上,怕是要迟两日才能到。依下官之见,不如在渡口扎营,等粮饷到了再渡淮?” 赵楷皱眉 —— 他奉旨出兵时,南京户部尚书曾承诺粮饷随队供应,如今钱明却突然说粮不足,显然是有意拖延。“钱侍郎,” 赵楷的声音冷了几分,“出兵前户部立过文书,粮饷一日一补,为何会迟两日?” 钱明避开他的目光,含糊道:“江南涝灾,粮船难行,也是没法子的事。”

赵楷心中起疑,却未点破 —— 钱明与京师吏部尚书李嵩是同年进士,私交甚密,此次拖延粮饷,怕是与李嵩有关。他转头对身边的玄夜卫南司指挥使吴炳道:“吴指挥使,派三队探兵,速往直隶方向探查,确认京师近况与瓦剌动向,两时辰内回报。” 吴炳躬身应道:“属下遵令!” 立刻召来玄夜卫探兵,低声叮嘱:“务必查探清楚,若遇瓦剌细作,先擒后审,不许走漏消息。” 探兵们领命,策马消失在淮河对岸的暮色中。

士兵们开始在渡口扎营,甲胄碰撞声、帐篷搭建声、士兵的咳嗽声交织在一起。一名江南卫所的百户走到赵楷面前,躬身道:“侍郎大人,弟兄们从南京出发已有十日,甲胄破了没的补,粮食也只够喝粥,再拖延下去,怕是士气要散了。” 赵楷看着百户冻得发紫的脸,心中愧疚:“再等等,探兵回来便有消息,若京师危急,便是饿着肚子,也要渡淮北上。” 百户点头,转身回到队伍中,高声喊道:“弟兄们加把劲!早到京师,早救陛下!” 士兵们的呼喊声短暂响起,却很快被寒风吞没。

钱明站在远处,看着赵楷与士兵们的互动,悄悄对身边的南京理刑院佥事孙弘使了个眼色。孙弘会意,走到几名士兵身边,压低声音道:“听说京师的瓦剌兵有十万之多,谢太保都战死了,咱们这三万兵过去,怕是不够塞牙缝的。钱侍郎说粮不足,也是为了咱们好,别白白送死。” 士兵们闻言,脸色顿时变了,议论声渐渐响起,原本高涨的士气瞬间低落下来。

一个时辰后,第一队探兵策马赶回,探兵队长翻身下马,甲胄上沾着血迹,声音嘶哑:“侍郎大人!京师…… 京师已破!瓦剌兵三日前从安定门入城,太庙被焚,谢太保战死,陛下被俘!” 这句话如惊雷炸响,营中瞬间死寂,紧接着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抽气声。一名年轻士兵踉跄着后退,手中的长枪掉在地上:“京师破了?陛下被俘了?那我们…… 我们还去做什么?”

赵楷的心脏像是被重锤击中,他扶住身边的马鬃,才勉强站稳,声音颤抖:“你说什么?再仔细说一遍!谢太保怎么死的?陛下被押往哪里了?” 探兵队长低下头,泪水滑落:“我们在直隶地界遇到逃出来的京师百姓,他们说…… 谢太保守安定门时,被瓦剌兵乱箭射死,尸体被焚后弃在乱葬岗;陛下被俘后,被押往瓦剌漠北大营;还有…… 还有吏部尚书李嵩、诏狱署提督徐靖,已经投降瓦剌,在京师帮瓦剌兵管理百姓。”

孙弘立刻上前,高声道:“诸位听见了吧?谢太保战死,陛下被俘,李尚书都投降了,咱们这三万兵过去,不是送死是什么?依下官之见,不如退回南京,守住东南,再另立宗室监国,这才是万全之策!” 几名与钱明交好的江南卫所千户立刻附和:“孙佥事说得是!京师已破,回天乏术,别让弟兄们白白送死!” 营中的议论声越来越大,主战与主退的士兵吵了起来,有的甚至拔出了刀。

吴炳见状,厉声喝道:“都住手!不过一队探兵的消息,真假尚未可知,你们便要退兵?对得起陛下的信任吗?对得起京师的百姓吗?” 他走到赵楷面前,躬身道:“侍郎大人,属下怀疑这队探兵的消息有假 —— 瓦剌兵力虽强,却未必能三日内破京师,且谢太保治军严谨,安定门防务坚固,怎会轻易战死?属下请求再派探兵核实,同时审讯这队探兵,看是否有内奸作祟。”

钱明立刻反对:“吴指挥使这是疑神疑鬼!探兵冒着生命危险带回消息,你却要审讯他?传出去,谁还敢为咱们探消息?再说,粮饷不足,就算要进兵,也没粮食支撑,总不能让弟兄们饿着肚子打仗吧?” 赵楷看着眼前的混乱,心中清明了几分 —— 钱明与孙弘一唱一和,显然是早有预谋,想借 “京师已破” 的消息逼他退兵,而这队探兵的消息,怕是也被他们动了手脚。“都安静!” 赵楷提高声音,“吴指挥使,你立刻带玄夜卫去审讯探兵,核实消息;钱侍郎,你立刻催调粮饷,两时辰内必须有答复;孙佥事,你负责维持营中秩序,再敢散布退兵言论,以军法论处!”

玄夜卫的帐篷内,吴炳坐在案前,面前跪着那名探兵队长。探兵队长的双手被绑在身后,脸色苍白,却仍嘴硬:“我说的都是实话,你们别冤枉我!” 吴炳拿起探兵队长带回的 “证据”—— 一块染血的龙袍碎片,仔细查看后,冷声道:“这块龙袍碎片是江南织染局造的,不是京师内织染局的样式,你从哪里得来的?还有,你说谢太保战死在安定门,可安定门的守军多是宣府卫士兵,你却能准确说出江南卫所士兵的伤亡数,这不是破绽吗?”

探兵队长的额头渗出冷汗,眼神躲闪:“我…… 我是从百姓手里买的龙袍碎片,伤亡数是听百姓说的,可能记错了。” 吴炳一拍案几,厉声喝道:“还敢狡辩!玄夜卫南司早已查到,你与南京理刑院的孙弘是同乡,上个月还从孙弘那里拿了五十两银子!说,是不是孙弘让你伪造消息,逼赵侍郎退兵?” 探兵队长浑身一颤,再也撑不住,哭道:“是!是孙佥事让我做的!他说只要我带回京师已破的假消息,就给我银子,让我退役回家。我一时糊涂,才犯了错,求大人饶命!”

与此同时,赵楷的帐篷内,钱明正站在案前,支支吾吾地说:“粮饷…… 粮饷还在路上,江南卫所的粮船遇到了瓦剌细作,被烧了几艘,怕是还要三日才能到。” 赵楷盯着他的眼睛:“钱侍郎,你说实话,粮船是不是根本没动?你与李嵩、孙弘勾结,想拖延勤王兵,让瓦剌在京师站稳脚跟,是不是?” 钱明脸色骤变,却仍强辩:“侍郎大人怎会这么想?下官对大吴忠心耿耿,怎会勾结李嵩?”

帐篷门忽然被推开,吴炳带着探兵队长走进来,探兵队长跪在地上,对赵楷道:“侍郎大人,臣有罪!是孙弘让臣伪造京师已破的消息,还说钱侍郎会配合拖延粮饷,让您退兵回南京。孙弘还说,只要退兵,李嵩大人在京师会保我们的家人安全。” 钱明见状,双腿一软,跪倒在地:“是!是李嵩给我写信,让我拖延粮饷,配合孙弘逼您退兵,他说若京师守住,谢太保会清算我们这些与他不和的人;若京师破了,瓦剌会重用我们。我一时糊涂,才犯了错,求侍郎大人饶命!”

赵楷看着跪在地上的两人,心中满是愤怒与失望:“你们身为南京重臣,不思报国,反而勾结内奸,拖延勤王兵,若京师真的因你们而无法收复,你们便是千古罪人!” 他对吴炳道:“将钱明、孙弘、探兵队长押入囚车,派玄夜卫看守,等后续处置;再派两队探兵,务必在一个时辰内核实京师的真实情况,若京师真的已破,便查探瓦剌的布防与谢太保旧部的动向。” 吴炳躬身应道:“属下遵令!”

又过了一个时辰,第二、三队探兵先后赶回,带来了京师已破的准确消息 —— 太庙被焚,先帝神主牌破碎;安定门、德胜门被瓦剌兵控制;谢太保战死,尸体被谢渊旧部偷偷收殓,葬于西山;陛下被押往漠北;李嵩、徐靖投降瓦剌,在京师设立 “临时衙门”,镇压百姓反抗;秦飞、张启率谢渊旧部在宣府卫集结,准备反攻京师。探兵还带回了秦飞派人送出的密信,请求南京勤王兵在淮河设防,牵制瓦剌兵力,待宣府卫兵力集结完毕,再南北夹击,收复京师。

赵楷拿着密信,心中五味杂陈 —— 京师确实已破,却并非毫无希望,秦飞、张启仍在抵抗,若他此时退兵,不仅会让宣府卫的兵力陷入孤立,还会让东南百姓失望;可若进兵,三万勤王兵粮饷不足,且瓦剌在京师周边布有重兵,怕是难以突破,反而会导致更多伤亡。他召来吴炳与几名主战的江南卫所将领,商议对策:“秦指挥使请求我们在淮河设防,牵制瓦剌兵力,你们怎么看?”

一名卫所将领躬身道:“侍郎大人,属下以为秦指挥使的计策可行!我们虽不能立刻北上,却可在淮河设防,阻止瓦剌兵南下,同时为宣府卫的兵力争取集结时间。待粮饷到了,我们再北上,与秦指挥使南北夹击,定能收复京师!” 另一名将领附和:“属下也同意!弟兄们虽怕战死,却更怕当逃兵,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弟兄们定能守住淮河!”

吴炳补充道:“侍郎大人,属下已查探清楚,瓦剌兵在淮河以北的直隶地界只布了五千兵力,且多是临时招募的流民,战斗力不强。我们三万兵守住淮河渡口,绰绰有余。另外,属下已联系玄夜卫南司的密探,让他们在江南卫所催调粮饷,最多两日,粮饷便能到。” 赵楷点头,心中已有决定:“好!就按你们说的办,立刻在淮河渡口加固营防,派士兵守住渡口两侧的高地,防止瓦剌兵南下;同时派密使前往宣府卫,告知秦指挥使我们的部署,让他安心集结兵力。”

营中士兵得知决定后,士气重新高涨起来。士兵们开始加固营寨,有的搬运石头搭建防御工事,有的擦拭兵器准备战斗,有的则在营中操练,喊杀声震天动地。被押在囚车中的钱明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悔恨 —— 他为了一己私利,险些误了国家大事,如今再想悔改,却已无机会。孙弘则面如死灰,他知道,等待他的,将是军法的严惩。

淮河渡口的营防渐渐加固完成,营寨外挖了三道壕沟,沟中灌满了淮河的浊水;营寨两侧的高地上,士兵们搭建了箭楼,手中的弓箭随时对准渡口方向;营寨内,玄夜卫士兵巡逻穿梭,警惕地盯着每一个进出营寨的人。赵楷骑着马,巡视着营防,看着士兵们忙碌的身影,心中稍安 —— 虽然京师已破,却仍有这么多忠勇的士兵愿意坚守,愿意为收复京师而战,这便是大吴的希望。

一名玄夜卫探兵策马赶来,翻身下马,躬身道:“侍郎大人,瓦剌兵派了使者来,说要见您,就在营寨外。” 赵楷皱眉:“瓦剌使者来做什么?吴指挥使,你随我去见他,注意防备,防止有诈。” 吴炳点头,与赵楷一同来到营寨外 —— 瓦剌使者身着皮袍,身后跟着两名亲兵,手中拿着一封书信,态度傲慢:“南京的小官,我家太师有令,若你们肯退回南京,交出江南的粮饷,太师便饶你们不死;若敢抵抗,等太师平定了北方,便率军南下,踏平南京!”

赵楷冷笑一声:“回去告诉你们太师,我大吴将士,岂会惧你蛮夷?淮河是我大吴的土地,你们若敢南下,定让你们有来无回!” 他令士兵将瓦剌使者赶走,对吴炳道:“瓦剌派使者来,定是想试探我们的虚实,我们更要守住淮河,不能让他们看出我们的虚弱。另外,派密探密切关注瓦剌兵的动向,若他们有南下的迹象,立刻禀报。” 吴炳躬身应道:“属下遵令!”

营寨内,几名被俘虏的瓦剌细作正在接受审讯。细作供认,瓦剌在京师的兵力约有五万,其中两万是瓦剌精锐,三万是投降的大吴士兵;瓦剌太师也先正准备派人去江南招降,若招降不成,便率军南下。赵楷得知后,对将领们道:“瓦剌虽有南下之意,却也忌惮我们的勤王兵,只要我们守住淮河,他们便不敢轻易南下。我们要趁这几日,抓紧操练士兵,补充粮饷,为后续北上做准备。”

傍晚时分,江南卫所的粮船终于抵达淮河渡口,粮饷源源不断地运入营寨。士兵们看到粮饷,士气更加高涨,有的士兵甚至唱起了军歌,歌声在淮河上空回荡。赵楷站在营寨的高台上,望着远处的淮河浊浪,心中暗忖:“陛下,谢太保,你们放心,臣定会守住淮河,等宣府卫的兵力集结完毕,便率军北上,收复京师,救出陛下,为你们报仇雪恨!”

子夜时分,营寨内的士兵大多已入睡,只有巡逻的士兵仍在警惕地盯着四周。赵楷坐在帐篷内,手中拿着秦飞的密信,反复查看 —— 密信中说,宣府卫的兵力已集结完毕,李默副总兵率一万兵力驻守宣府卫,防止瓦剌兵北上;秦飞、张启则率两万兵力,准备从宣府卫南下,与南京勤王兵夹击瓦剌兵。赵楷拿起笔,在舆图上标注出两军的汇合地点,心中充满了期待。

吴炳走进帐篷,手中拿着一份情报:“侍郎大人,玄夜卫南司的密探传回消息,李嵩、徐靖在京师得知我们守住淮河后,已派人去漠北向也先请兵,请求也先派更多兵力南下,消灭我们的勤王兵。另外,南京理刑院的一些旧吏,仍在暗中与徐靖勾结,试图在南京散布谣言,动摇民心。” 赵楷皱眉:“内奸不除,始终是隐患。吴指挥使,你派玄夜卫南司的密探回南京,协助南京玄夜卫清理理刑院的内奸,同时加强对南京的监视,防止内奸作乱。”

一名卫所百户匆匆走进帐篷,躬身道:“侍郎大人,营寨外发现几名可疑人员,像是京师逃出来的百姓,他们说有重要消息要告诉您。” 赵楷点头:“带他们进来。” 片刻后,几名衣衫褴褛的百姓走进帐篷,见到赵楷,立刻跪下:“侍郎大人,救救京师的百姓吧!瓦剌兵在京师烧杀抢掠,李嵩、徐靖不仅不管,还帮瓦剌兵搜刮百姓的粮食和钱财,百姓们苦不堪言啊!”

赵楷扶起百姓,心中满是悲痛:“你们放心,我们定会收复京师,救百姓于水火。你们在京师,可曾见过谢太保的旧部?可知道秦指挥使、张启大人的动向?” 百姓们点头:“我们见过秦指挥使的人,他们在京师暗中联络百姓,收集瓦剌兵的布防消息,还说不日便会率军反攻京师。谢太保的旧部则在西山一带活动,保护着谢太保的坟墓,不让瓦剌兵破坏。”

送走百姓后,赵楷对吴炳道:“京师的百姓还在等着我们,我们不能再拖延了。明日,我们派一万兵力守住淮河渡口,两万兵力随我北上,先收复直隶的几个县城,作为前进的据点,再与秦指挥使的兵力汇合,共同收复京师。” 吴炳躬身应道:“属下遵令!” 帐篷外的寒风仍在呼啸,却再也吹不散营寨内的士气,反而让士兵们更加坚定了收复京师的决心。

次日清晨,赵楷将营寨的防务交给一名卫所千户,自己则率领两万勤王兵,渡过淮河,北上直隶。士兵们坐在船上,望着淮河两岸的景色,心中满是期待 —— 他们终于可以北上,终于可以为收复京师、救出陛下而战。赵楷站在船头,手中握着长剑,目光坚定地望着北方:“弟兄们,京师就在前方,陛下和百姓们都在等着我们,我们一定要打赢这一仗!” 士兵们齐声高呼,声音震彻淮河。

渡过淮河后,勤王兵很快抵达直隶的一座县城 —— 县城的城门紧闭,城墙上站着几名瓦剌兵和投降的大吴士兵。赵楷令士兵们在城下喊话:“城内的百姓听着,我们是南京来的勤王兵,是来收复县城、赶走瓦剌兵的!若你们肯开城门,我们定会保护你们的安全;若你们继续跟着瓦剌兵作恶,等城破后,定以军法论处!”

城内的百姓听到喊话,纷纷涌上街头,要求开城门。投降的大吴士兵见状,有的放下武器,有的甚至反过来攻打瓦剌兵。城门很快被打开,勤王兵顺利进入县城,将残余的瓦剌兵全部抓获。百姓们捧着粮食和热水,送到士兵们手中,眼中满是感激:“多谢侍郎大人,多谢勤王兵,我们终于有救了!” 赵楷看着百姓们的笑脸,心中更加坚定了收复京师的决心。

就在此时,玄夜卫探兵赶来,带来了秦飞的消息 —— 秦飞、张启已率两万兵力南下,不日便可抵达这座县城,与勤王兵汇合。赵楷大喜,对将领们道:“秦指挥使的兵力很快就到,我们先在这座县城休整,补充粮饷,等他们到了,再一同北上,收复更多的县城,逼近京师。” 将领们齐声应道:“遵令!”

县城内的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帮助士兵们修缮房屋、准备粮食,有的甚至还想加入勤王兵,为收复京师贡献力量。赵楷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 —— 只要民心还在,只要将士们还在,大吴就不会亡,京师就一定能收复。他走到县城的城楼上,望着北方的天空,心中暗忖:“谢太保,你看到了吗?百姓们还在,将士们还在,我们定会收复京师,为你报仇,为大吴的百姓带来安宁。”

两日后,秦飞、张启率宣府卫兵力抵达县城,与赵楷的勤王兵汇合。赵楷与秦飞、张启在县城的县衙内商议反攻京师的计划 —— 秦飞率一万宣府卫兵力,从京师西北方向进攻,吸引瓦剌兵的注意力;张启率五千玄夜卫士兵,潜入京师,联络城中的百姓和谢渊旧部,作为内应;赵楷则率两万五千勤王兵,从京师东南方向进攻,与秦飞的兵力形成夹击之势。

商议完毕后,秦飞对赵楷道:“赵侍郎,京师的瓦剌兵虽多,却多是临时招募的流民,战斗力不强,且李嵩、徐靖不得民心,只要我们内外夹击,定能一举收复京师。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瓦剌太师也先可能会率军回援,我们需要尽快行动,在也先回援前收复京师。” 赵楷点头:“秦指挥使说得是,我们明日便出发,争取在三日内抵达京师,发起进攻。”

县城内的士兵们得知即将进攻京师,士气高涨。士兵们开始检查武器、整理甲胄,有的士兵还在城墙上操练,为进攻京师做准备。百姓们则为士兵们准备了充足的粮饷和物资,有的甚至还为士兵们缝制了新的衣物,希望他们能早日收复京师,救出陛下。

傍晚时分,赵楷、秦飞、张启率领大军,从县城出发,朝着京师的方向前进。大军行进在直隶的土地上,旗帜飘扬,士气高涨,百姓们站在道路两旁,为大军送行,有的还拿着水果和粮食,塞到士兵们手中。赵楷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动 —— 这便是大吴的百姓,这便是大吴的希望,只要有他们在,大吴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大军行进到半路时,玄夜卫探兵传来消息 —— 瓦剌太师也先已率两万精锐,从漠北回援京师,不日便可抵达。赵楷、秦飞、张启商议后,决定加快行军速度,争取在也先回援前抵达京师,发起进攻。士兵们得知后,纷纷加快脚步,有的甚至放弃了休息,连夜行军,只为能早日收复京师,救出陛下。

三日后,大军终于抵达京师东南方向的一座小镇,离京师只有不到一日的路程。赵楷令士兵们在小镇扎营,休息片刻,准备明日发起进攻。就在此时,玄夜卫探兵传来消息 —— 张启已率玄夜卫士兵潜入京师,与城中的百姓和谢渊旧部取得联系,约定明日拂晓,在京师东南门放火,作为内应,打开城门,迎接大军入城。

赵楷、秦飞得知后,大喜过望。秦飞对赵楷道:“赵侍郎,明日拂晓,我率宣府卫兵力从西北方向发起进攻,吸引瓦剌兵的注意力;你率勤王兵在东南门等候,待张启打开城门,便率军入城,与瓦剌兵展开厮杀。” 赵楷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明日拂晓,我们一同发起进攻,收复京师!”

营寨内,士兵们正在做最后的准备 —— 有的士兵在擦拭长剑,有的士兵在检查弓箭,有的士兵则在祈祷,希望能早日收复京师,救出陛下。赵楷走到士兵们中间,鼓励道:“弟兄们,明日便是我们收复京师、救出陛下的日子,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定能打赢这一仗!等收复京师后,我们再与家人团聚,共享太平!” 士兵们齐声高呼,声音震彻小镇。

子夜时分,大军开始向京师进发。士兵们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悄靠近京师,避免被瓦剌兵发现。赵楷、秦飞分别率领兵力,朝着各自的进攻方向前进。途中,他们遇到了几名从京师逃出来的百姓,百姓们告诉他们,李嵩、徐靖已得知大军即将进攻京师,正在城中加强防务,还抓了不少百姓作为人质,威胁大军不要进攻。

赵楷、秦飞得知后,更加坚定了进攻的决心。秦飞对身边的将领们道:“李嵩、徐靖竟敢抓百姓作为人质,简直是罪该万死!明日进攻时,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百姓,不能让他们受到伤害。” 将领们齐声应道:“遵令!” 大军继续前进,离京师越来越近,收复京师的希望也越来越大。

卷尾语

大吴南京勤王兵顿兵淮河半日,非畏敌退缩,实乃战略蓄力 —— 赵楷察内奸、核消息、固营防,拒瓦剌诱降、斥主退言论,终率师北上,与秦飞、张启汇合,为收复京师奠定基础。此顿兵非仅兵力之整备,更显民心之凝聚:江南卫所兵忍饥寒而不退,直隶百姓冒风险而助战,皆因 “忠君护民” 之心未绝。然瓦剌也先回援在即,李嵩、徐靖困兽犹斗,京师收复之战仍需死战。勤王兵之北上,非终点,乃反攻之始,后续血战京师、救主肃奸诸事,尚需赵楷、秦飞等臣步步为营,以全大吴中兴之业。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玄桢记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