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79章 不是南宫闻此讯,怎知铁血护城台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卷首语

《大吴帝纪?德佑卷》载:“成武二年冬末,瓦剌太师也先率残部犯京师德胜门,京营左卫有百户率五十卒临阵逃遁,致德胜门西侧防线告急。时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亲赴德胜门督战,依《大吴军律?临阵脱逃律》,于阵前斩逃兵头领及为首者三人,悬首城门,布告全军:‘凡临阵逃遁者,无论官阶,皆斩无赦;凡死守不退者,论功升赏,惠及家眷。’ 李嵩党羽户部侍郎陈忠、理刑院小吏联名弹劾渊‘擅杀将士,动摇军心’,请成武帝萧栎‘革渊兵权,交诏狱署审讯’。渊持《大吴军律》及逃兵致防线告急的玄夜卫勘验记录,于朝堂力辩,言‘军无铁律则溃,城无死守则破’,栎从其议,令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查陈忠‘通瓦剌细作、故意纵容逃兵’之迹,果获陈忠私放逃兵亲属、收受瓦剌贿赂的账册。萧桓于南宫得秦飞密报,知德胜门退敌真相,叹‘非渊之铁血,京师危矣’,遂藏密报于《大吴祖制录》‘元兴帝治军’篇,夜阑人静时反复研读,悟‘军律即国脉’之理。”

德胜门寒鼓角哀,逃兵溃阵起尘埃。

谢公持律临危斩,李党藏私构陷来。

首悬城楼军威振,账揭奸谋国脉回。

不是南宫闻此讯,怎知铁血护城台

此德胜门军规之事,非仅 “将领治军” 之仪,实为 “忠良护城、奸佞乱军、皇室知悟” 的生死较量 —— 谢渊斩逃兵立律,固京师防线;李嵩党羽构陷,图夺军权;萧桓闻报知真,明 “铁律保国” 之要。三者交织,补大吴 “危局下治军安邦” 的历史闭环。今唯述桓闻密报半日之独角始末,不涉旁支,以细节显军规之严、奸之毒、忠之烈、悟之深。

德胜门冬来风雪暴哎,鼓角儿哀鸣透九霄啊!霜凝城砖冰挂垛,守军儿们咬牙把刀操。谁曾想,祸起萧墙生内扰,

那百户(啊)受了奸人调,临阵儿带卒五十号,哗啦啦呀 —— 溃了阵脚把兵逃!三丈宽的防线缺了口,瓦剌的骑兵(呀)往里飙,十余个壮士(啊)血染袍,京师的安危(哎)悬了腰!

危急时,谢公披甲往前靠,手按《军律》声如雷炸高:“临阵逃者(嘿)当斩了,失城辱国(呀)罪难饶!”刀光闪,斩了那逃兵三个脑,悬首城门(哎)示众晓,全军儿看了齐呐喊,“死守城门(啊)不弯腰!”半日里,杀退胡骑三百号,缴了那战马(呀)五十条,军威振得胡尘扫,德胜门才算(哎)稳了脚!

哪曾想,奸佞暗地把坏水倒,李党(啊)藏私递弹章到:“谢渊擅杀(呀)动摇军心道,该革兵权(哎)进诏狱牢!”多亏那,秦飞查得实据牢,玄夜卫勘得(呀)文书妙 ——陈忠的密信(啊)藏得巧,“保你家眷(呀)安全了”,字里行间(哎)藏奸狡,还把那逃兵家眷(呀)别院藏了!

账册一揭(嘿)奸谋暴,李党通敌(呀)露了巢!不是那谢公铁血手段高,京师早被(啊)胡骑踏了!不是那秦飞查得细又巧,忠良早被(呀)奸佞害了!(转【散板】)俺在南宫(哎)闻此讯,泪珠儿(啊)滚滚湿衣袍,恨当初(呀)糊涂信谗调,误了那忠良(哎)把心操!今日里(啊)才知军律是国宝,铁血(呀)才能护城牢,待俺归京(哎)重整顿,定保那大吴(呀)万年牢!

南宫的冬晨凝着霜气,殿宇残破的窗棂上结着薄冰,阳光透过冰棱,在案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落在那本翻至 “元兴帝治军” 篇的《大吴祖制录》上。萧桓裹着里层缝了薄绒的旧棉袍,指尖摩挲着书页上 “成祖令:临阵逃者斩,扰民者斩,失城者斩” 的朱批,墨迹是永熙帝亲笔,被他摸得发亮,像在反复确认 “军律为纲” 的祖训。

殿外传来玄夜卫死士特有的 “布履踏雪” 声,轻得几乎与落雪融为一体 —— 是秦飞派来送密报的,昨日传信说 “德胜门退敌有内情,密报今日至”,萧桓已等了半宿。死士推门时带进一股寒气,左臂缠着浸血的绷带,右手举着个蜡丸,蜡皮上沾着德胜门城砖的碎屑与暗红痕迹,显是沿途与瓦剌游骑或李嵩党羽的探子缠斗过。

“太上皇,” 死士单膝跪地,声音因失血而沙哑,“秦大人令臣务必亲手呈递,言‘德胜门之事,关乎京师安危,关乎忠良清誉’。” 萧桓伸手接过蜡丸,指尖触到蜡皮下的薄麻纸,能感觉到纸张的褶皱,像藏着无数惊心动魄的细节。他望着死士臂上的绷带,想起秦飞密报定是历经艰险才送到,心中忽然一紧:德胜门的情况,怕是比他预想的更危急。

用烛火小心烤化蜡皮,里面是三张叠在一起的薄麻纸,第一张是秦飞的亲笔密报,字迹急促却工整,墨痕里还掺着点沙尘,显是在德胜门阵前写就:“臣飞谨禀:成武二年冬末,瓦剌也先率残部万余犯德胜门,京营左卫百户王某(李嵩门生之弟)受陈忠(户部侍郎)指使,临阵率五十卒逃遁,致西侧防线缺口三丈,瓦剌骑兵已突入二十余骑,伤及守城将士十余人。谢太保亲赴阵前,依《大吴军律》斩王某及为首逃兵二人,悬首城门,令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勘验逃兵随身文书,查获陈忠写给王某‘若溃退,可保你家眷安全’的密信。太保随即布军规:‘死守者,升一级,赏银十两;逃遁者,斩立决,家眷连坐’,将士士气大振,半日便击退瓦剌,夺回防线,斩敌三百余,缴马五十匹。”

“五十卒逃遁”“防线缺口三丈”“瓦剌突入二十余骑”,这些字句像重锤,砸在萧桓的心上。他想起昔年自己被俘瓦剌前,京营军纪已因李嵩党羽的腐蚀而松散,克扣粮饷、虚报兵额是常事,却没想到如今竟有人敢临阵逃遁,还受户部侍郎指使 —— 陈忠掌边军粮饷调度,竟通敌纵逃,若不是谢渊果决,德胜门怕是已破,京师危矣。

第二张纸是玄夜卫文勘房的勘验记录,张启的字迹规整,附着逃兵随身密信的拓本:“勘得王某随身密信为陈忠亲笔,纸为户部专用麻纸,墨为宣州贡墨,与陈忠日常所用一致;信中‘家眷安全’四字旁有陈忠私印,非伪造。另勘得王某家眷已于逃遁前一日搬离京营家属院,住进陈忠名下的南京别院,由陈忠亲信看守,显是早有预谋。” 拓本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是陈忠的手笔,萧桓认得 —— 当年他还在京师时,陈忠曾递过粮饷奏疏,就是这等刻意模仿 “恭谨” 却藏着油滑的字迹。

第三张纸是李嵩党羽的弹劾疏抄本,陈忠与理刑院小吏联名,字迹带着刻意的 “义正词严”:“谢渊擅杀京营百户,动摇军心,致将士惶惶;且德胜门之战本可避免,皆因渊治军无方,才致逃遁,请陛下革渊兵权,交诏狱署审讯,另择良将守德胜门。” 萧桓冷笑一声,将弹劾疏扔在案上 —— 这些奸佞,自己通敌纵逃,反咬忠良治军无方,若不是秦飞查得密信与勘验记录,谢渊怕是真要遭他们陷害。

萧桓将密报放在案上,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望着北方德胜门的方向 —— 那里此刻应是军容严整,守城将士握着刀枪,盯着城外的瓦剌残部,而城门上,还悬着逃兵的首级,像一道警示,提醒着所有人 “军律不可违”。他想起永熙帝当年治军的场景,那时京营将士个个精神抖擞,永熙帝亲赴校场,斩过一个虚报兵额的千户,也是悬首示众,此后三年,京营无一人敢违军纪。

如今谢渊的做法,与永熙帝如出一辙,却遭奸佞弹劾 —— 李嵩党羽怕的不是谢渊 “擅杀”,是怕谢渊的铁血军规断了他们通敌纵逃、克扣粮饷的财路,怕谢渊的忠勇挡了他们夺权乱政的野心。萧桓的指尖按在窗棂的薄冰上,冰棱融化的水顺着指缝流下,像在为那些因逃遁而战死的守城将士流泪 —— 若不是王某逃遁,那十余名将士本可活着看到瓦剌退兵,本可活着领受封赏。

萧桓回到案前,重新拿起秦飞的密报,目光落在 “谢太保布军规后,将士士气大振” 上。他能想象出当时的场景:谢渊站在德胜门城楼上,左臂还缠着守城时中箭的绷带,右手握着腰刀,声音穿透战场的嘈杂,传到每一个将士耳中;逃兵的首级悬在城门两侧,风吹着布告,上面的军规字字清晰;守城将士们握着手中的刀枪,眼神从慌乱变成坚定,齐声喊 “死守德胜门”,声音震得城砖都在发颤;瓦剌骑兵看到这等军容,再也不敢冲锋,只能狼狈退去。

他想起秦飞密报里提过的 “谢渊将自己的粮饷分给守城将士”,想起谢渊在安定门之战后 “三日未合眼,只喝了两碗稀粥”,心中满是愧疚 —— 当年他轻信李嵩,疏远忠良,如今谢渊却在京师危难时,以一己之力扛着军政重任,以铁血军规护着京师,护着他这个困在南宫的太上皇。若不是这三年的困厄,他怕是至今都看不清李嵩的奸佞,看不懂谢渊的忠勇。

殿外传来玄夜卫侍卫的脚步声,是李嵩的旧党在巡逻,脚步比往日更急,显是也收到了德胜门的消息,在等 “太上皇质疑谢渊擅杀” 的反应,好借势逼新帝处理谢渊。萧桓走到殿门后,听着侍卫的对话:“听说谢渊斩了李尚书门生的弟弟,李尚书肯定不会放过他,咱们再等等,说不定太上皇会递话,让新帝治谢渊的罪。” 另一个声音附和:“没错,只要谢渊倒了,咱们就能重新掌京营粮饷,到时候……”

话音未落,萧桓猛地推开殿门,目光如炬,盯着两名侍卫:“你们敢私议朝政,敢构陷忠良,可知《大吴律?谋逆律》里‘私议朝政者,杖一百;构陷忠良者,斩立决’?” 侍卫没想到他会突然出来,吓得脸色惨白,“扑通” 跪下,连连磕头:“太上皇饶命!臣等一时糊涂,再也不敢了!” 萧桓冷笑一声:“滚!再让朕听到你们私议,定让秦飞把你们押进诏狱!” 侍卫连滚带爬地退去,殿外恢复了寂静,却更显李嵩党羽的嚣张与无耻。

萧桓回到案前,取来一支空心笔,刮了些炭灰,用融雪水调成墨,在薄麻纸上写下给秦飞的回信:“朕览报知德胜门真相,谢卿之铁血,乃大吴之幸,京师之幸。陈忠通敌纵逃,李嵩党羽构陷,此等奸佞不除,军无宁日,国无宁日。秦卿可速将陈忠密信、勘验记录呈新帝,令刑部拘陈忠,查其同党;另请谢卿严整京营军纪,凡李嵩党羽安插在京营的亲信,一律调离,勿再纵其乱军。朕在南宫,唯盼奸佞伏法,军规严明,京师稳固,归京之日,定当亲向谢卿致谢。”

写 “定当亲向谢卿致谢” 时,墨痕格外重,萧桓的指尖微微颤抖 —— 这不仅是感谢,是愧疚,是弥补,是他对忠良的承诺。他将回信卷成细卷,塞进空心笔杆,用蜡封好,走到殿门,见秦飞的死士仍在暗处等候,便将笔递给他:“速交秦卿,务必亲手送到,不可让李嵩党羽截获。” 死士躬身应 “是”,转身消失在晨雾中,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带着他的期盼,奔向德胜门。

萧桓重新翻开《大吴祖制录》,翻到 “元兴帝治军” 篇的另一页,上面记着成祖斩逃兵后对将领说的话:“军者,国之盾也;律者,军之骨也。盾无骨则易破,军无律则易溃,朕斩逃者,非好杀,乃护百万百姓之命也。” 字迹是永熙帝批注的,旁边画着小圈,显是格外看重。萧桓指尖摩挲着批注,忽然明白谢渊斩逃兵时的心情 —— 不是残忍,是无奈,是责任,是为了守住京师,守住大吴的百姓,守住列祖列宗留下的江山。

他想起秦飞密报里写的 “谢渊斩逃兵后,对着城门方向躬身行礼,说‘非朕愿杀,乃军律不容’”,心中愈发敬佩 —— 谢渊有铁血的手腕,更有仁厚的初心,这样的忠良,才是大吴的柱石,才是北伐胜利的希望。而李嵩党羽,只知谋私,只知通敌,终会被军律制裁,被百姓唾弃,被历史遗忘。

暮色渐浓,殿内的烛火被点亮,昏黄的光映在案上的密报与《大吴祖制录》上。萧桓坐在案前,将密报与回信的蜡封放在一起,像在珍藏一段段不能遗忘的历史。他想起谢渊在德胜门布的军规,想起秦飞查案的果决,想起新帝对忠良的支持,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力量 —— 大吴的军律不会废,大吴的忠良不会倒,大吴的江山不会亡。

殿外传来小太监的轻唤,是送晚膳来的,粥碗里多了块肉干,是秦飞托人从德胜门守军那里带来的,小太监低声道:“秦大人说,这是谢大人分给守军的肉干,让太上皇尝尝,也算感受德胜门守军的滋味。” 萧桓接过粥碗,咬了口肉干,粗糙的口感里却带着咸香,是军粮的味道,是守城将士的味道,是忠良的味道。他慢慢喝着粥,心中满是平静 —— 奸佞终将伏法,军规终将严明,京师终将稳固,归京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夜深了,萧桓将密报藏进《大吴祖制录》的夹层,躺在床上,手握着永熙帝赐的 “守陵护稷” 玉佩,渐渐睡去。梦中,他回到了德胜门,谢渊站在城楼上,正给守城将士们训话,声音坚定:“军律在,城门在;城门在,百姓在;百姓在,社稷在!” 将士们齐声应和,声音震得天地都在响;秦飞站在谢渊身边,手里拿着陈忠的罪证,正指挥玄夜卫拘押李嵩党羽;新帝站在城楼中央,对着将士们说:“谢卿治军有功,朕赏银千两,升一级;所有守城将士,皆有封赏!”

醒来时,晨光已透过窗棂,落在案上的《大吴祖制录》上。萧桓起身走到案前,翻开书,密报还在,玉佩还在,他的信念也还在 —— 归京后,他要亲赴德胜门,看看那座被忠良守住的城门,看看那些遵守军律的将士,看看谢渊,告诉他:“卿的铁血,朕懂了;卿的忠勇,朕记着;大吴的江山,朕会和卿一起,守好。”

片尾

南宫的晨光已洒满殿宇,案上的密报与《大吴祖制录》整齐摆放,烛火的残痕还留在案角,像在见证昨夜的沉思与感悟。萧桓站在窗前,望着北方德胜门的方向,那里此刻应是将士们在操练,刀枪的寒光映着朝阳,城门上的军规布告还在,提醒着每一个人 “军律即国脉”。

殿外传来秦飞的死士送来的新消息:“陈忠已被刑部拘押,供出李嵩令其‘纵逃乱军’的细节;谢大人已整肃京营,调离李嵩党羽亲信三十余人;瓦剌也先见德胜门军容严整,已率残部退往漠北,短期内不敢再犯。” 萧桓握着消息,指尖微微颤抖,眼中满是欣慰 —— 奸佞落网,军规严明,京师稳固,这一切,都离不开谢渊的铁血,离不开秦飞的忠勇,离不开新帝的明断。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德胜门方向的气息,吹在萧桓的脸上,暖意融融。他知道,德胜门的军规,不仅守住了一座城门,更守住了大吴的军魂,守住了中兴的希望。归京后,他要将这军规写进《大吴祖制录》,让后世子孙都记得:军无铁律则亡,国无忠良则乱,唯有严明律法,信任忠良,才能护得江山永固,百姓安宁。

卷尾语

大吴太上皇南宫闻德胜门军规半日,非仅 “知退敌真相” 之事,实为 “悟军律国脉、明忠奸善恶、立归京兴邦” 的君德升华。从接密报知逃遁与斩敌之险,到勘文书见奸佞通敌之毒;从忆祖训明军律严明之要,到斥侍卫显护忠除恶之决;从写回信定清奸整军之向,到梦德胜见军魂凝聚之盛,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 “军律为纲、忠良为柱、君主知悟则社稷可安” 的真理。

此闻军规之事,有四重历史意义:其一,破 “奸佞乱军” 之局 —— 秦飞查得陈忠通敌纵逃证据,谢渊立军律震慑将士,李嵩党羽 “构陷忠良、动摇军心” 之谋落空,为京营整肃、北伐练兵扫清障碍;其二,立 “铁血治军” 之范 —— 谢渊依律斩逃兵、悬首示众、布告军规,不仅振德胜门士气,更为大吴边军立 “临危不退、违法必惩” 的标杆,后续宣府卫、大同卫皆依此整军,战力大增;其三,显 “君主知悔” 之明 —— 萧桓从昔年 “疏忠信佞”,到今日 “斥佞护忠、明辨军律”,君德日臻成熟,为归京后与新帝共商朝政、支持忠良奠定心理基础;其四,补 “军律传承” 之环 —— 从元兴帝 “三斩军规”,到永熙帝 “校场斩佞”,再到谢渊 “德胜门立律”,大吴 “严明军律” 的传统得以延续,补 “危局下军魂传承” 的历史闭环。

然整军之路仍需前行:京营虽经整肃,李嵩党羽残余仍藏于基层,需秦飞、谢渊持续清查;《大吴军律》需刑部、兵部协同修订,补充 “临阵奖赏、家眷优抚” 细则,防 “只罚不赏” 生怨;边军粮饷需户部彻底整顿,革除陈忠遗留的 “克扣、虚报” 弊政,确保将士无后顾之忧。然德胜门军规的震慑与萧桓的知悟,已为大吴注入 “强军兴邦” 的精神力量 —— 将士知军律严明,更愿死战;忠良知君主可恃,更愿倾力;百姓知京师稳固,更愿支持北伐。

南宫闻德胜门军规,终将成为大吴中兴史上 “军律护城、忠良显志、君主知悟” 的永恒见证,如德胜门的城楼,虽经战火,却因铁律与忠勇,始终屹立,守护着大吴的江山与百姓。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玄桢记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