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83章 尸积巷深哀声咽,剑鸣风急角声寒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卷首语

《大吴帝纪?成武卷》载:“成武二年冬,西直门守将(京营左卫游击将军,从三品)克扣军粮三月,私通瓦剌细作,临阵弃城溃逃,致平民百二十七人被踏死,尸积成山。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奉帝命,携玄夜卫勘验铁证(粮饷克扣账册、通敌密信、尸骸登记册),于西直门辕门设案问罪。户部侍郎陈忠余党、理刑院小吏受李嵩授意,以‘需奏请三法司复核’‘恐三军哗变’为由谏阻,渊斥之曰:‘军法无戏,迟则民心散、军心乱!’遂亲持尚方剑斩守将,悬首辕门旗杆。三军观之,初有骚动,及渊宣示罪证、申明军法,皆垂首股栗,山呼‘谨遵将令’。”

此辕门立威之事,非仅 “斩将示众” 之仪,实为 “律法昭彰、破除包庇、震慑三军” 的铁血实践 —— 守将贪暴通敌,显旧党治军之腐;小吏阻法,显官官相护之顽;谢渊亲斩悬首,显忠良护民之决。三者交织,补大吴 “危局下军法立威、民心归向” 的历史闭环。今唯述谢渊半日辕门亲历始末,不涉旁支,以细节显阻法之狡、执法之烈、立威之效、护民之诚。

辕门霜重血痕残,恶首高悬百尺竿。

尸积巷深哀声咽,剑鸣风急角声寒。

怒驱奸吏护刑典,亲手枭凶靖祸端。

不是孤臣撑铁血,怎教三军魄俱殚。

西直门辕门的青石板上凝着薄霜,晨风卷着血腥味掠过,吹动谢渊绯色官袍的下摆。他左手按在腰间尚方剑的剑鞘上,右手攥着一卷铁证,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 里面是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连夜核对的三份卷宗:第一份是守将克扣军粮的账册,每页都有粮铺掌柜的朱红画押,记着 “每月私扣糙米两千石,转卖得银三百两”;第二份是通敌密信,墨痕经勘验为守将亲笔,写着 “瓦剌至则弃西直门,愿为内应”;第三份是平民尸骸登记册,地保与幸存平民的签字密密麻麻,“三岁童某,被马蹄碾毙”“老妇某,抱孙尸哭绝” 的字样刺得人眼疼。

辕门内侧,五十名玄夜卫列成两排,腰刀出鞘半寸,寒光映着他们紧绷的脸。昨夜子时,户部侍郎陈忠的亲信曾深夜求见,以 “守将乃李尚书门生,需待吏部复核” 为由请谢渊暂缓,被他严词斥退;今晨卯时,理刑院小吏又送来 “三法司联署公文”,称 “未审先斩不合律”,他看都未看便扔回 —— 西直门的平民死了三日,尸骸还未寒,哪容得奸人拖延?

“大人,三军已列阵毕,请您登台。” 兵部侍郎低声禀报,目光扫过辕门外的校场 —— 五千京营士兵列成十个方阵,衣甲破烂,有的士兵怀里还揣着半块发霉的干饼,那是守将克扣粮饷后,他们仅能果腹的食物。谢渊点点头,迈步登上辕门中央的点将台,尚方剑的剑穗在风中轻摆,左臂的绷带虽换了新的,却仍隐隐作痛 —— 那是前日在积善巷查看平民尸骸时,被断木划伤的,此刻的疼痛,倒让他更清醒地记得为何要站在这里。

谢渊刚站定,校场东侧突然传来骚动,三名官员拨开士兵,快步走向点将台 —— 为首的是户部郎中(正五品),身后跟着理刑院主事(正六品)和守将的亲兵队长。“谢太保且慢!” 户部郎中仰着脖子喊,“守将克扣粮饷案,户部尚未核完账目,怎可仓促行刑?” 理刑院主事立刻附和:“《大吴律》载‘四品以下官员定罪需三法司会勘’,守将虽为从三品,亦需复核,太保此举,恐落人口实!”

谢渊低头看着这三人,目光像冰:“户部核了三月,还没核完?玄夜卫三日内便查得账册画押、粮铺供词,你户部是真慢,还是故意慢?” 户部郎中脸色一白,支吾道:“账册繁多,需逐笔核对……” “逐笔核对?” 谢渊从卷宗里抽出一张纸,扔到他面前,“这是守将私宅地窖搜出的粮票,上面有你部粮科主事的签字,你敢说没看见?” 郎中捡起纸,手开始发抖,不敢再说话。

守将的亲兵队长突然跪倒在地,对着三军哭喊:“兄弟们!将军是被冤枉的!他克扣粮饷是为了给大家买冬衣,通敌是假的,是谢渊诬陷!” 校场顿时骚动起来,前排的士兵交头接耳,有的面露疑惑。谢渊眼神一厉,对玄夜卫喝道:“带上来!” 两名玄夜卫押着一个人走上台 —— 是守将私通的瓦剌细作,脸上还留着刑讯的痕迹。

“你告诉他,守将给你写了什么!” 谢渊厉声说。细作战战兢兢地开口:“将军…… 将军给可汗写信,说‘西直门防守空虚,正月十五可袭’,还画了城门布防图……” 话音未落,亲兵队长瘫在地上,再也不敢作声。谢渊拿起通敌密信,对着三军展开:“这是守将亲笔信,墨痕经玄夜卫文勘房核验,与他军中文书一致!你们吃着发霉的饼,他却拿着你们的粮饷通敌,这等恶将,该不该斩?”

校场瞬间安静下来,士兵们的眼神从疑惑变成愤怒,有人喊:“该斩!” 声音越来越响,震得辕门的旗杆都在晃。

谢渊示意玄夜卫押走阻挠的官员和亲兵队长,目光扫过校场:“带守将!” 两名玄夜卫押着守将走上点将台,他的官服被剥去,发髻散乱,脸上有明显的抓痕 —— 是昨夜被愤怒的士兵扔石头砸中的。见了谢渊,他突然挣扎起来:“谢渊!我乃朝廷命官,你无旨擅杀,是谋逆!”

“谋逆?” 谢渊冷笑,从袖中取出皇帝亲授的 “斩将令”,黄绸上的 “皇帝之宝” 印鉴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陛下有令:‘西直门守将通敌弃城,罪该万死,谢渊可临阵斩之,无需复奏!’ 你且看看,这是不是圣旨?” 守将盯着印鉴,脸色瞬间惨白,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瘫在地上。

谢渊提起尚方剑,剑身映出守将扭曲的脸,也映出校场士兵们紧绷的神情。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望向积善巷的方向 —— 那里的平民尸骸刚被收殓,老妇的哭声仿佛还在耳边。“《大吴军律》第三条:通敌者斩!第五条:克扣军粮致军民死伤 者斩!第七条:临阵弃城者斩!” 谢渊的声音传遍校场,“你占尽三罪,今日斩你,以告慰百二十七名平民亡魂,以正军法!”

话音落,谢渊手臂一挥,尚方剑寒光闪过,守将的首级滚落在点将台上,鲜血溅在青石板上,顺着缝隙往下淌。校场死一般寂静,连风都停了,只有鲜血滴落的 “滴答” 声格外清晰。

谢渊弯腰提起首级,走到辕门旗杆下,玄夜卫早已备好绳索。他亲手将首级系在旗杆顶端,调整位置,让三军都能看清 —— 守将的眼睛还圆睁着,满脸惊骇。风一吹,首级晃了晃,鲜血顺着旗杆往下流,在杆身上留下暗红色的痕迹。

“都看清楚了!” 谢渊登上旗杆旁的高台,声音带着威严,“这就是通敌、克扣、弃城的下场!日后无论是谁,官阶多高,背景多硬,敢犯军法、敢害百姓,他就是榜样!” 校场的士兵们齐刷刷地跪下,有的士兵盯着首级,身体微微发抖 —— 那是恐惧,也是敬畏。前排一个缺了门牙的老兵,突然磕了个头:“谢太保为民除害,我等愿听号令!” 紧接着,五千士兵齐声高喊:“愿听号令!愿守京师!” 声音震得天地都在响。

辕门外的百姓们也围了过来,有的捧着香烛,有的拿着纸钱,对着旗杆上的首级磕头,老妇的哭声变成了呜咽的感谢:“终于为我孙儿报仇了……” 谢渊望着百姓,心中一沉 —— 若不是自己坚持执法,这些冤屈怕是永远无法昭雪。他对身边的兵部侍郎说:“传我令,玄夜卫协同户部,三日内核清西直门所有粮饷账目,克扣者一律拘押;工部立刻修补积善巷的残垣,抚恤银每户三两,明日发放完毕。”

巳时过半,处理完各项事务,谢渊走下高台,走到旗杆下,仰头望着守将的首级。阳光刺眼,他微微眯起眼,想起永熙帝曾说 “执法易,守心难”—— 今日斩将,虽震慑了三军,却也必然得罪李嵩旧党,日后的阻力只会更大。但他不后悔,军法废则军心散,军心散则百姓亡,他不能让大吴的江山毁在奸人手里。

玄夜卫指挥使秦飞匆匆赶来,递上一份密报:“大人,李嵩在吏部大发雷霆,说要参您‘擅杀勋亲’;陈忠已令户部粮科销毁账目,被属下拦下,人已拘押。” 谢渊接过密报,看完后冷笑:“让他参,我有铁证在身,陛下自会明断。陈忠交给刑部,严查他与守将的勾结,牵扯出谁,就办谁!” 秦飞点头:“属下明白。另外,宣府卫副总兵派人来报,说瓦剌闻守将被斩,军威大振,已退至边境三十里。”

谢渊松了口气,望向边境的方向 —— 至少,这一战,他们赢了。校场上,士兵们正在操练,喊杀声比往日更响亮,更整齐。一个年轻的士兵路过旗杆,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眼神坚定 —— 那是军法立威后,才有的精气神。

午时,阳光正烈,谢渊坐在辕门的临时营帐里,吃着简单的军粮 —— 一碗糙米饭,一碟咸菜。他吃得很慢,每一口都嚼得很细,仿佛在品味这执法后的平静。帐外传来脚步声,是那个缺门牙的老兵,捧着一个粗陶碗进来:“大人,这是我们几个老兵凑钱买的肉粥,您尝尝。” 谢渊接过碗,粥还冒着热气,里面有几块碎肉。他喝了一口,暖流从喉咙淌到心里,眼眶微微发热 —— 这碗粥,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

“老人家,你们受苦了。” 谢渊放下碗,轻声说。老兵摇摇头:“不苦,大人为我们斩了恶将,以后有盼头了。”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纸,“这是我们西直门守军的联名信,愿意跟着大人死守京师,赴汤蹈火!” 谢渊接过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手印,有的模糊,有的清晰,却都透着沉甸甸的信任。

他将联名信折好,放进怀里,对老兵说:“请转告兄弟们,有我在,军法在;有军法在,京师在!我不会让你们白流血,更不会让百姓白死!” 老兵用力点头,抹了把眼泪,转身走出营帐。

未时,谢渊起身离开辕门,准备返回兵部。路过积善巷时,他停下马车,下车查看 —— 工部的工匠正在修补残墙,几个孩子蹲在路边,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一个小女孩看见他,跑过来,递给他一朵野花:“大人,娘说您是好人,给您。” 谢渊接过花,花瓣上还带着露珠,映着孩子纯真的笑脸。他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好好长大,以后这里会越来越好的。”

马车继续前行,谢渊望着窗外 —— 西直门的街道上,百姓们开始正常营生,有的开店门,有的摆小摊,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他知道,这笑容来之不易,是用百二十七名平民的命、用斩将立威的铁血换来的。他握紧怀里的联名信,心中更加坚定:无论日后旧党如何反扑,他都要守住军法,守住百姓的这份笑容。

回到兵部,张启已等候多时,递上《西直门粮饷核查初步报告》:“大人,已查出户部粮科三名主事参与克扣,均为陈忠亲信;守将私藏的白银五千两,也已追回。” 谢渊接过报告,逐字细看,在 “三名主事” 旁画了圈:“移交刑部,从重论处。追回的白银,全部用于平民抚恤和士兵冬衣采购。” 张启应道:“属下这就去办。另外,《大吴军律》修订草案,属下已按您的意思修改,新增‘守将通敌者,族诛’‘克扣粮饷逾十石者,斩’等条款,请您过目。”

谢渊接过草案,翻到新增条款处,目光停留片刻,提笔在末尾写下 “护民为先,军法为纲” 八个字:“明日呈给陛下,若准了,立刻颁行全军,让所有将领都知道,大吴的军法,再也不是摆设

申时,皇帝派太监送来密诏:“辕门立威,震慑胡虏,安抚民心,功甚伟。李嵩若参奏,朕自有处置。军律修订草案,准奏,着兵部、刑部即刻颁行。” 谢渊读完密诏,躬身谢恩 —— 有了皇帝的支持,他更能放开手脚整顿军纪。他走到窗边,望着西直门的方向,仿佛能看到辕门旗杆上的首级,看到校场上操练的士兵,看到百姓们安稳的笑脸。

秦飞又送来消息:“瓦剌派使者来求和,愿送还之前掳走的平民,赔偿粮米一万石。” 谢渊点头:“告诉使者,求和可以,但必须严惩袭扰西直门的瓦剌将领,否则免谈。另外,玄夜卫全程监视使者,防止他们与旧党勾结。”

夜幕降临,兵部的烛火亮了起来。谢渊坐在案前,修改着《西直门守军整顿方案》,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清晰的字迹:“更换三名营官,均从宣府卫调派忠勇之士;每日加发一餐肉食,确保士兵体力;每周校场演武,优者赏,劣者罚……” 他写得很认真,每一条都反复斟酌,仿佛在构建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烛火摇曳中,他仿佛看到了西直门的未来:辕门的旗杆上再也不用悬挂首级,校场上士兵们精神饱满,积善巷的百姓安居乐业,瓦剌再也不敢轻易来犯。他放下笔,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拿起那朵小女孩送的野花 —— 花瓣虽已有些蔫了,却仍带着淡淡的香气。他将花夹进《大吴军律》里,作为今日辕门立威的纪念,也作为守护百姓的初心。

片尾

西直门的暮色渐浓,辕门旗杆上的首级仍在风中晃动,却已不再让人恐惧,反而成了军法威严的象征。校场上的士兵们收操了,整齐的脚步声回荡在街道上,百姓们纷纷开门张望,眼神里满是安心。

谢渊走出兵部,夜色已深,京营的更鼓声传来,比往日更响亮,更有节奏。他抬头望向星空,北斗星清晰可见 —— 那是指引方向的星,就像军法指引着大吴的江山。他摸了摸怀里的联名信,感受到那些手印的温度,心中满是平静。

辕门的玄夜卫仍在值守,火把的光芒映着他们的身影,也映着旗杆上的首级。远处,积善巷的灯火渐渐亮起,一盏盏,连成一片,像星星落在人间,那是百姓们安稳的证明,也是谢渊辕门立威的最好回报。

卷尾语

大吴太保谢渊西直门辕门立威半日,非仅 “斩将示众” 之铁血,实为 “军法重塑、民心凝聚、边防稳固” 的关键之举。从斥退旧党阻挠,到亲斩通敌守将;从悬首立威震慑三军,到颁行新规整顿军纪;从安抚平民百姓,到逼退瓦剌求和,谢渊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 “忠良以铁血护民、以军法安邦” 的真理。

此立威之事,有四重历史意义:其一,破 “旧党护奸” 之局 —— 李嵩门生、陈忠亲信妄图以 “程序复核” 拖延执法,却被谢渊以铁证驳斥、坚决处置,撕开旧党 “以权乱法” 的伪装,为后续清查旧党奠定基础;其二,立 “军法如山” 之威 —— 亲斩守将、悬首示众,将 “通敌者斩、克扣者死” 的军法铁则烙印在全军心中,后续边军将领闻之皆收敛,再无敢轻犯军法者;其三,凝 “军民同心” 之力 —— 为平民复仇、补发粮饷、修补家园,以实际行动挽回民心,使 “军护民、民拥军” 的局面重归,为京师防务筑牢民心根基;其四,固 “边防安定” 之基 —— 瓦剌闻守将被斩、军威大振,主动求和送还平民,暂缓北境压力,为大吴整军备战争取时间。

然军纪整顿、旧党肃清仍需久久为功:西直门守军虽经换将,基层仍有旧党余孽需逐一清查;军律新规需派专员赴边卫宣贯,防止 “上严下宽”;李嵩虽暂未发难,其党羽遍布六部,需秦飞与谢渊暗中收集罪证,待时机成熟一网打尽。然辕门立威的震慑效应已显 —— 将士知军法无情,更愿严守军纪;百官知护奸必惩,更愿奉公守法;百姓知忠良在朝,更愿支持中兴。

谢渊西直门辕门立威,终将铭刻于大吴太庙之碑,成为 “军法护民、铁血安邦” 的永恒见证。那杆悬挂过首级的辕门旗杆,虽染血污,却因忠良的坚守,成为大吴江山 “法不阿贵、民为根本” 的精神象征,指引着后世君臣,以军法为纲,以护民为心,守护万里河山。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玄桢记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