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30章 朝会弹章忽发难,孤臣面静腹藏澜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卷首语

《大吴会典?都察院志》载:“御史掌弹劾百官、纠察朝仪,凡遇官员不法、失仪之事,可于朝会直奏,然需‘有据可依,无凭不劾’,诬告者以‘欺君’论罪。” 谢渊于兵部 “阅武宴” 醉后揭发侍郎杨武私扣军粮次日,早朝之上,御史王炳突奏 “谢渊宴间目无君上、咆哮公堂,失大臣体统”。

此弹劾看似言官履职,实则为旧党残余借言官之权反扑 —— 杨武私扣军粮牵出旧党行贿谋逆之实,他们欲借 “失仪” 罪名扳倒谢渊,掩盖罪证。谢渊以孤臣之身,于朝会之上据理力争,既自证清白,更揪出弹劾背后的贪腐链条,暗合明代 “于谦遭言官诬告而自辩” 的史实,尽显封建朝堂 “言官可被利用,公道需以证立” 的复杂生态。

朝会弹章忽发难,孤臣面静腹藏澜。

宴间拍案非无礼,堂下藏奸却有端。

铁证终教虚谤破,纲常再为直臣安。

莫言言官权可恃,公道从来在肺肝。

太和殿的晨雾尚未散尽,金砖上还凝着薄霜。谢渊立在武臣列首,官袍领口沾着些许未拭的药渍 —— 昨夜咳疾复发,太医院刚送来的护心汤还温在案头,他便赶了早朝。袖中攥着两份文书:一份是玄夜卫连夜核查的《杨武私扣军粮去向册》,标注着变卖军粮所得银两流向旧党勋贵的明细;另一份是宣府卫送来的《士卒冻伤名录》,十七个红圈标出的名字,都是因粮饷迟滞而致残的兵卒。

“陛下驾到 ——” 内侍的唱喏声刺破寂静,谢渊随众屈膝,额头触到冰凉的砖石时,忽闻身侧传来一阵细碎的骚动。抬头时,见御史王炳已出列躬身,手中笏板高举,声音尖厉:“陛下,臣有本弹劾!”

萧栎坐定龙椅,眉头微蹙:“王卿何事弹劾?”

“臣弹劾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 王炳话音刚落,满殿皆惊。谢渊心中一凛 —— 王炳是前吏部尚书李嵩的门生,杨武案发后,他曾多次借御史之职为旧党开脱,今日发难,必是为杨武翻案而来。

“昨日兵部阅武宴上,谢渊饮至半酣,竟拍案咆哮,直呼‘私扣军粮者当斩’,言语间目无君上,全失大臣体统!” 王炳顿了顿,加重语气,“更有甚者,他未经陛下旨意,便命玄夜卫搜查杨侍郎府邸,擅用职权,独断专行,恳请陛下严惩,以正朝纲!”

吏部侍郎张文立刻附和:“陛下,王御史所言属实!昨日宴间,谢大人醉态毕露,言语粗鄙,臣等皆可作证!擅搜大臣府邸,更是有违祖制,若不严惩,恐开权臣专断之先河!” 礼部尚书王瑾、工部侍郎周瑞等旧党余孽亦纷纷颔首,一时间,弹劾之声此起彼伏。

谢渊站在丹墀下,指尖因克制愤怒而泛白。他清楚,王炳的弹劾看似指责 “失仪”“专权”,实则是想转移视线,掩盖杨武私扣军粮背后的旧党阴谋。若此时自辩失态,反倒落入他们的圈套;唯有冷静应对,拿出铁证,才能戳破这层伪装。

“陛下,” 谢渊出列躬身,声音平静却掷地有声,“王御史所言,皆为不实之词。臣请陛下容臣一一剖白。”

萧栎点头:“谢卿但说无妨。”

“昨日宴饮,臣确因杨武私扣军粮而动怒,但绝非‘咆哮公堂、目无君上’。” 谢渊从袖中取出《士卒冻伤名录》,高举过头顶,“陛下可看,宣府卫十七名士卒因冬衣未到、粮饷迟滞而冻伤致残,三名士卒冻饿而亡 —— 臣见此惨状,痛心疾首,言语或有激动,却句句为士卒性命、为边防稳固,何来‘目无君上’?”

他顿了顿,转向王炳:“王御史称臣‘擅搜杨武府邸’,更是无稽之谈。《大吴律?军律》明定‘私扣军粮致士卒死伤,御史台可即刻拘查’,臣兼领御史大夫,命玄夜卫搜查,正是依规行事,何来‘擅权’?倒是王御史,杨武供认私扣军粮是受李嵩旧党指使,你身为李嵩门生,今日突然弹劾,莫非是想为同党脱罪?”

王炳脸色骤变:“你…… 你血口喷人!臣只是据实弹劾,与李嵩无关!”

“是否有关,一查便知。” 谢渊转向萧栎,“陛下,臣恳请命玄夜卫核查王炳近半月的行踪与书信往来,若与杨武、李嵩旧党无涉,臣甘受‘诬告’之罪!”

萧栎沉吟片刻,看向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周显,即刻按谢卿所言核查!”

周显躬身领旨:“臣遵旨!”

张文见势不妙,再次开口:“陛下,即便谢大人有因,咆哮公堂亦是失仪!且杨武私扣军粮之事尚未定论,谢大人便断言其罪,未免太过武断!”

“武断?” 谢渊冷笑,取出《杨武供词》与《粮饷转发记录》,“陛下,杨武已亲口供认私扣军粮,粮饷科主事、府邸管家皆可作证;此为兵部转发记录,与户部拨付数目相差一万石,证据确凿,何来‘未定论’?张文大人一再为杨武开脱,莫非也参与其中?”

张文浑身一震,再也不敢言语。王瑾、周瑞等旧党官员纷纷低下头,生怕被牵连。谢渊看着他们的狼狈模样,心中没有快意,只有沉重 —— 言官本是纠察不法的利器,如今却被旧党利用为攻击异己的工具,朝堂风气若不整肃,公道何存?

“陛下,” 谢渊趁热打铁,继续奏道,“王御史弹劾臣,恐非偶然。杨武供认,旧党计划私扣军粮变卖,所得银两用于行贿勋贵,为李嵩翻案铺路。王御史身为李嵩门生,极有可能是知晓此事,欲借弹劾臣转移视线,掩盖旧党罪证。”

萧栎的脸色沉了下来:“周显,核查之事需加急,今日午时前务必奏报!”

“臣遵旨!” 周显领命后,快步退出殿外。

朝会陷入寂静,唯有殿角的铜壶滴漏 “嗒嗒” 作响。谢渊站在丹墀下,能感受到无数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 有敬佩,有怨毒,有担忧,也有观望。他知道,此刻的每一句话都关乎成败,必须谨慎应对。

午时将至,周显快步返回,手中捧着一叠书信与账目:“陛下,核查属实!王炳近半月与杨武旧部往来频繁,书信中提及‘借弹劾谢渊为杨侍郎脱罪’;且其府中查出白银三千两,与杨武变卖军粮所得银两数目相符,管家供认是杨武旧部所送!”

铁证面前,王炳面如死灰,“噗通” 跪倒在地:“陛下饶命!臣一时糊涂,被旧党利用,求陛下给臣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糊涂?” 萧栎怒拍御案,“你身为御史,不思纠察不法,反倒助纣为虐,诬告大臣,罪该万死!”

谢渊上前一步:“陛下,王炳虽罪该严惩,但此案背后是旧党残余的阴谋,需彻查所有参与人员,斩草除根,方能永绝后患。臣恳请命御史台与玄夜卫联合办案,清查与杨武、王炳往来的旧党成员,追缴赃款,补偿士卒家属。”

萧栎点头:“准奏。谢卿,此案便交由你牵头,务必查清所有罪证,严惩不贷!”

“臣遵旨!” 谢渊躬身领旨,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退朝后,周显追上谢渊:“大人,王炳已招认,张文、王瑾等人虽未直接参与行贿,却知晓旧党计划,故意在朝会上附和弹劾,为其造势。是否一并缉捕?”

谢渊沉吟片刻:“张文、王瑾身为六部堂官,若无确凿证据,不可轻动。先将他们的言行记录在案,密切监视其动向,若有进一步罪证,再行处置。当务之急,是追缴赃款,安抚士卒家属,同时修订《言官弹劾规制》,防止言官被私党利用。”

“属下明白。” 周显领命而去。

杨武、王炳案的审理进展迅速。三日内,玄夜卫缉捕旧党成员十五人,追缴赃款白银两万两;谢渊命人将赃款全部用于宣府卫士卒的抚恤与冬衣购置,亲自撰写慰问信,连同银两、冬衣一并送往边卫。

与此同时,谢渊牵头修订《言官弹劾规制》,新增三条:“言官弹劾需附确凿证据,无据弹劾者杖责三十,降职两级;言官与被弹劾者有亲属、门生故吏关系者,需回避;弹劾案件需由御史台与玄夜卫联合核查,确保公正。”

规制修订完毕后,谢渊呈给萧栎御批。萧栎看后,赞不绝口:“此规制完善周密,可杜绝言官滥用职权之弊。谢卿,你为朝堂清明又立一功!”

谢渊躬身道:“陛下谬赞。言官乃朝堂耳目,若耳目清明,则吏治清明;若耳目被蔽,则奸邪滋生。此规制既是约束,亦是保护,让言官能真正履行纠察之责,而非成为私党工具。”

萧栎点头:“你说得对。即日起,此规制颁布全国推行。”

回到御史台,谢渊坐在案前,看着窗外的暖阳,心中一片澄澈。他想起早朝时王炳的弹劾,想起那些因军粮迟滞而冻伤的士卒,想起旧党残余的阴谋,忽然明白 —— 朝堂的清明从非一蹴而就,需要一次次与奸邪的博弈,一次次对制度的完善。

他提笔在《宣府卫士卒抚恤清单》上签下名字,笔尖划过纸面,发出 “沙沙” 的声响。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对士卒的牵挂,对公道的坚守。他知道,前路依旧漫长,旧党残余或许还会反扑,新的问题或许还会出现,但他无所畏惧 —— 因为他手中有铁证,心中有公道,身边有忠于职守的同僚,更有帝王的信任与百姓的期盼。

烛火燃起时,谢渊仍在批阅案卷。案上的《言官弹劾规制》与《杨武供词》并列摆放,一为防弊之制,一为惩奸之证,共同守护着大吴的朝堂清明。他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想起宣府卫即将收到的冬衣与抚恤银,嘴角露出一丝浅淡的笑意 —— 只要能让士卒不再受冻饿之苦,让公道不再被蒙蔽,再多的辛劳,也值得。

《言官弹劾规制》推行后,谢渊命御史台派专人巡查各地言官履职情况。不出一月,便查处三名无据弹劾地方官员的御史,按规制杖责降职,震慑了全国言官。各地言官弹劾案件数量虽减少三成,却皆有确凿证据,诬告现象大幅减少。

一日,谢渊接到大同卫总兵的奏报,称 “当地御史发现户部主事克扣赈灾银,及时弹劾,已追回赃款,未造成损失”。他看后十分欣慰,对身边的杨武继任者道:“你看,规制推行后,言官真正发挥了作用。这便是我们修订规制的意义所在 —— 不是约束言官,而是让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

继任者躬身道:“大人所言极是。只是旧党残余仍在暗中活动,近日有消息称,他们计划买通外地言官,再次弹劾大人。”

谢渊冷笑一声:“让他们来。如今有《言官弹劾规制》约束,他们若敢无据弹劾,只会自食恶果。我们只需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军粮调度无误、边防稳固,便不怕任何诬告。”

此后,谢渊更加注重军粮与边防的管理。他每月亲自抽查一次军粮转发记录,每季度前往边卫巡查一次防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绝不姑息。在他的努力下,大吴边防日益稳固,军粮调度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安定繁荣的景象。

萧栎在朝会上表彰谢渊:“谢卿整顿言官、肃清旧党、稳固边防、保障军粮,功不可没。朕欲加你‘太师’衔,赏良田两千亩。”

谢渊再次推辞:“陛下,臣已身居太保,爵禄已极,良田亦无需赏赐。若陛下真想奖赏臣,便请陛下下旨,加大对边卫士卒的优抚力度,提高士卒俸禄,让他们能安心守边。”

萧栎深受触动:“准你所请。即刻下旨,边卫士卒俸禄提高两成,阵亡士卒家属抚恤金加倍。”

边卫士卒优抚政策颁布后,谢渊亲自前往宣府卫、大同卫宣旨。士卒们得知后,欢呼雀跃,纷纷表示 “愿为大吴死战”。谢渊看着士卒们黝黑的脸庞和坚定的眼神,心中十分感动:“你们是大吴的屏障,朝廷不会忘记你们的牺牲与奉献。”

在宣府卫期间,谢渊遇到了那名因冻伤而致残的士卒赵小五。赵小五虽左腿残疾,却仍坚持在营中负责喂养战马。他握着谢渊的手,哽咽道:“大人,若不是您为我们讨回公道,我们还不知要受多少苦。我虽不能再上战场,但愿为营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报答朝廷的恩情。”

谢渊眼眶微热,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只要我们君臣同心、军民同心,大吴的江山定能固若金汤。”

离开边卫前,李默、岳谦等将领联名向谢渊献上 “守边安邦” 匾额,谢渊婉拒道:“此匾额不应给我,应给每一位坚守边疆的士卒。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便没有大吴的安定繁荣。”

回到京师后,谢渊将在边卫的所见所闻奏报萧栎。萧栎感叹道:“谢卿,若不是你亲赴边卫,朕不知士卒们的生活如此艰苦。今后,边卫优抚之事,仍需你多费心。”

“臣遵旨。” 谢渊躬身领命,心中暗下决心,要让边卫士卒的生活越来越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瓦剌可汗遣使来朝,愿与大吴签订永久和平盟约,并献上良马千匹、皮毛万张。萧栎召集群臣商议,多数官员表示赞同,谢渊却提醒道:“陛下,瓦剌反复无常,虽愿结盟,却仍需保持警惕。可签订盟约,但需规定瓦剌不得在边境屯兵,互市需严格遵守此前章程;同时,需加强边卫布防,增派兵力,以防不测。”

萧栎采纳了谢渊的建议,与瓦剌签订盟约,并命谢渊统筹边卫布防加强事宜。谢渊接到命令后,即刻制定布防计划:在宣府卫、大同卫增派京营兵力各五千人,增修堡垒十座,配备重型火器五百件;同时,命玄夜卫加强对瓦剌的监视,及时掌握其动向。

布防计划落实后,边卫更加稳固。瓦剌见状,彻底打消了再次犯边的念头,双方互市日益繁荣,边境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旧党残余并未善罢甘休。秋末,玄夜卫查到,前吏部尚书李嵩的儿子李达暗中联络瓦剌旧部,欲破坏互市,颠覆朝廷。谢渊接到奏报后,即刻命秦飞率玄夜卫将李达及其党羽抓获。经审讯,李达对阴谋供认不讳,称是为父报仇。

萧栎震怒,下旨将李达凌迟处死,其党羽一律流放辽东。此案审结后,旧党残余彻底覆灭,朝堂之上再无敢与谢渊作对者。

谢渊身体虽偶有不适,却仍坚持每日处理政务。萧栎多次劝他休养,他都婉拒:“陛下,如今虽国泰民安,但边防、军粮之事仍需谨慎。待太子能独当一面,臣再休养不迟。”

萧栎无奈,只得命太医院每日为谢渊诊治,送滋补汤药,并特批谢渊可在府中处理部分政务,不必每日上朝。谢渊虽在府中办公,却依旧勤勉,每日批阅兵部、御史台奏疏至深夜,遇重大事务仍亲自入宫请示萧栎。

一日,谢渊在府中书房批阅《大同卫火器更新奏疏》,案头还摊着宣府卫送来的烽燧检修册,朱笔在 “需增补火药三千斤” 的字样旁重重圈注。忽闻门房通报 “皇太子殿下驾到”,他连忙起身相迎。

年方十五的皇太子萧烨身着常服,步履轻快地走进书房,目光先落在案上的奏疏上,而后躬身行礼:“谢太师,儿臣今日课业完毕,特来向您请教边防之事。” 萧烨是萧栎嫡长子,两年前被册立为皇太子,素以聪慧勤勉着称,对谢渊尤为敬重。

谢渊笑着扶他起身:“殿下有心了。坐吧。” 待萧烨落座,他指着奏疏道,“你看,大同卫的旧型佛郎机炮已有三成损坏,若不及时更新,恐难应对瓦剌游骑。这便是我说‘虽国泰民安,仍需居安思危’的缘故。”

萧烨眉头微蹙:“太师为这些事日夜操劳,儿臣见您近日愈发清瘦,为何不肯稍作休养?”

谢渊拿起案上的《士卒冬衣申领册》,语气凝重:“殿下,宣府卫的士卒还等着新棉袍御冬,大同卫的粮饷需逐册核对防克扣 —— 为官者食君之禄,担的是万千生民与边疆安危,哪有懈怠的道理?” 他顿了顿,又道,“当年永熙帝曾说‘一日不察边防,便一日难安枕’,这道理,殿下日后自会明白。”

萧烨眼中闪过敬佩之色,起身躬身:“儿臣受教了。今后定随太师勤学政务,将来也好为父皇分忧,为大吴守好江山。”

谢渊欣慰颔首:“殿下有此心志,实乃大吴之福。”

未过半月,北方突遭百年不遇的旱灾,顺天、保定等府颗粒无收,流民成群涌入京师。谢渊闻讯,当日便入宫奏请:“陛下,流民激增,若不及时安抚,恐生民变。臣恳请三事:其一,开内库及京郊粮仓放粮,在城内外设十处粥棚;其二,命户部拨银十万两,组织流民兴修黄河故道、疏浚运河支流,以工代赈;其三,派都察院御史分驻各府,监督粮银发放,严查克扣侵吞之徒。”

萧栎坐在龙椅上,听完当即准奏:“谢卿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你全权统筹,所需人、财、物,各部需全力配合。” 他见谢渊眼下青黑,又补充道,“朕已命太医院每日为你送安神汤药,务必保重身体,莫要累垮了。”

谢渊躬身领旨:“臣遵旨,定不辜负陛下重托。”

此后一月,谢渊每日五更便在御史台设临时议事处,召户部、工部、都察院官员核对粮册、规划工程;午时亲往城外粥棚巡查,查看米粥稠薄;深夜还在灯下批阅各地奏报,圈出 “某县粥棚粮米短缺”“某段河堤需加固” 等急务。萧烨感念其辛劳,主动请命随谢渊巡查,亲眼见他在粥棚前斥责克扣粮米的县丞,在河堤上教流民夯土技法,心中对 “勤政为民” 的理解愈发深刻。

秋末,黄河故道疏浚工程完工,运河支流也已通畅,不仅缓解了旱情,还为来年春耕灌溉奠定了基础。流民或返乡耕作,或留任河工,京师秩序渐复。萧栎在奉天殿召集群臣,指着案上的赈灾成效册,对谢渊赞道:“谢卿统筹赈灾,一月之间安定流民数十万,修水利利在千秋,此功当记首功!”

谢渊出列躬身:“陛下谬赞!此次赈灾,户部及时拨银、工部昼夜赶工、都察院严督吏治,更赖百姓体谅配合,臣不过居中调度而已,不敢独揽其功。” 他顿了顿,又奏,“此次赈灾也暴露地方粮仓管理疏漏,臣已草拟《地方粮仓规制》,请陛下御批后推行,以防日后灾荒时粮源不济。”

萧栎接过规制稿,翻看后点头:“此制周密,准奏。另外,烨儿近日随你历练,长进颇大,今后便命他常随你参与朝政,也好学些实务。”

谢渊躬身应道:“臣遵旨,定悉心教导殿下。”

此后三年,谢渊每日带萧烨参与议事:早朝时教他分辨奏疏真伪,巡查时教他体察民情,审案时教他权衡法理与人情。一次,萧烨见谢渊驳回吏部 “破格提拔某勋贵子弟” 的奏请,私下问:“太师,那人是英国公之孙,为何不肯通融?” 谢渊答道:“殿下,官爵乃国之公器,非勋贵私产。若因家世破格,便是寒了寒门士子与清廉官员的心 —— 吏治清明,当从‘按制授官’始。” 萧烨听后,默默记在心上。

谢渊已年届半百,虽精神尚健,却常感精力不济。一日朝后,他向萧栎请辞:“陛下,臣年事已高,恐难胜军政、监察之重,恳请辞去兵部尚书及御史大夫之职,仅留太保虚衔,为陛下与殿下备顾问即可。”

萧栎握住他的手,眼中满是不舍:“谢卿辅佐朕三十余年,劳苦功高,朕本不愿放你卸职。但见你确实年迈,便准你所请 —— 但不准你离京,京中府第仍为你保留,朕与烨儿遇事,还要常向你请教。”

谢渊躬身谢恩:“臣遵旨,定不敢辞顾问之责。”

谢渊每日仍在府中阅读奏疏副本,遇有疑难便写下己见,派人送进宫中。萧栎与萧烨时常登门探望,有时君臣三人围坐书房,论边防、谈吏治,直至深夜。萧烨理政的心思愈发坚定,遇有赈灾、边防等事,必先征询谢渊意见,再向萧栎奏报。

谢渊偶感风寒,虽经太医院诊治,病情却日渐沉重。萧栎每日命人送御膳至府,萧烨则守在病榻前,为他诵读最新的边防奏报。弥留之际,谢渊握着萧烨的手,虚弱地说:“殿下…… 坚守制度…… 善待士卒…… 体恤百姓…… 大吴…… 必能长治久安……”萧烨含泪点头:“太师放心,儿臣定谨记您的教诲!”

此后,萧栎命萧烨将谢渊制定的《军粮调度细则》《言官弹劾规制》等汇编为《成武新政录》,作为百官必修之书。待萧烨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后,每遇朝政决策,必翻阅此书,以谢渊之训为准则。大吴因这些制度的坚守,边防稳固、吏治清明,迎来了长达百年的承平之世,而谢渊 “教太子、定制度” 的故事,也成为后世君臣相传的典范。

卷尾语

太和殿言官弹劾一案,以王炳无据发难始,以《言官弹劾规制》颁行终,实为谢渊在 “旧党反扑” 与 “言官滥权” 双重困局中的破局典范。他未为 “目无君上” 之虚名所困,以《士卒冻伤名录》《杨武供词》为铁证直戳要害,既自证清白,更借机肃清旧党余孽、完善言官约束机制,实现 “个案自辩” 至 “体系防弊” 的跃升,暗合明代 “于谦驭下整饬言路” 的历史智慧。

从君臣相得与储君教导维度观之,谢渊的价值更在制度之外:他辅佐萧栎三十余载,既为股肱又守本分,屡辞厚赏而专务实事;教导皇太子萧烨,则重 “实践历练” 而非 “空言说教”,将 “守纲纪、护苍生” 的初心融入日常政务,为大吴培养了合格的继承者。这种 “辅君以忠、教储以实” 的特质,让他超越了普通的 “直臣” 定位,成为连接朝堂稳定与制度传承的关键纽带。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历仕辅萧栎、教萧烨,定规制、清吏治、护边防,虽屡遭弹劾而初心不改,使成武之治延及后世。” 此案印证了 “良臣者,不仅能治当世之弊,更能传后世之法” 的真理 —— 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既需制度的完善,更需有 “守制之人” 与 “传制之师”,谢渊兼而有之,故能成为大吴盛世的基石。

太和殿的朝会依旧,谢渊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制度仍在规范着百官言行,他教导的储君正将其理念付诸实践。言官的弹劾不再是党争的工具,而是纠奸的利器;边防的粮饷不再因私扣而迟滞,而是按需而至。这场因 “弹劾” 而起的博弈,最终以 “制度传承” 的形式融入大吴的血脉,证明了 “公道在证、制度在守” 的永恒价值。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玄桢记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