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大吴会典?兵志》载:“京营分五军、三千、神机三营,初由勋贵提督,后因‘将骄兵惰、虚冒粮饷’,神武帝始命文官协理。” 成武二十二年夏,谢渊查得京营 “勋贵提督虚报兵额三万,挪用军饷十万两”,遂奏请萧栎推行 “团营改革”:整合三营为十团营,罢勋贵提督之职,改由兵部直接统辖,御史台全程监督。
此改革直击勋贵兵权要害,引发勋贵集团联合反扑,谢渊于兵部议事至乾清宫奏对的短短五个时辰内,以铁证破 “官官相护” 之局,强推改革落地,暗合明代 “于谦编练团营、削弱勋贵兵权” 的历史史实,尽显封建朝堂 “兵权博弈” 的残酷与直臣的刚决。
三营积弊久沉疴,勋贵私囊饱岁河。
改革锋芒惊旧势,孤臣铁证破群罗。
丹墀力辩安危计,帐内深谋社稷戈。
莫道权奸环伺恶,丹心终护甲兵和。
辰时三刻,兵部议事厅的檀木大案上,《京营兵籍册》《三营粮饷收支录》堆叠如山,谢渊身着绯红官袍,端坐主位,指尖在 “五军营虚报兵额八千” 的朱批上重重一顿。厅内两侧,兵部侍郎杨武、都督同知岳谦及五军、三千、神机三营的勋贵提督 —— 定国公萧恒、英国公张峦、抚宁侯朱瑛皆列坐两侧,气氛凝滞如冰。
“诸位,” 谢渊打破沉默,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京营三营现有兵额十二万,然玄夜卫核查实有兵额仅九万,余下三万皆为勋贵提督虚报冒领;军饷近三年共挪用十万两,多用于勋贵修造府邸、宴请应酬 —— 此等积弊,若不革除,京营何以护卫京师?”
话音刚落,定国公萧恒便拍案而起:“谢渊!你血口喷人!三营兵额乃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共同核验,何来虚报?军饷挪用更是无稽之谈,你分明是借改革之名,行削夺勋贵兵权之实!”
英国公张峦立刻附和:“萧国公所言极是!我等勋贵世代守护京师,先祖为大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你一个文官,竟敢妄议军权,简直是目无祖制!”
抚宁侯朱瑛亦出声:“谢大人若执意改革,恐寒了勋贵之心,日后谁还愿为朝廷效力?”
三人一唱一和,厅内的勋贵属官纷纷点头,连吏部侍郎张文(萧恒姻亲)也开口:“谢大人,团营改革事关重大,需兼顾勋贵体面,不如暂缓推行,再议良策?”
谢渊冷眼旁观,心中了然 —— 萧恒等人以 “祖制”“勋贵体面” 为挡箭牌,实则是不愿放弃虚报兵额、挪用军饷的私利;张文则因姻亲关系官官相护,试图拖延改革。他深吸一口气,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祖制亦需因时制宜!神武帝设勋贵提督京营,是因当时天下初定,需勋贵镇抚;如今承平日久,勋贵耽于享乐,致京营积弊丛生,若再固守祖制,恐生祸端!”
他转向萧恒,语气锐利如刀:“萧国公称无虚报,那为何五军营花名册上的‘李三’‘王五’等兵卒,玄夜卫查无此人?又为何你府中去年新修的花园,耗费白银两万两,恰好与五军营缺失的军饷数目吻合?”
萧恒脸色骤变,强作镇定:“那是巧合!花园银两乃先祖遗留,与军饷无关!”
“巧合?” 谢渊冷笑一声,命杨武将《五军营兵卒籍贯核查册》与《萧恒府中收支账》呈给众人,“诸位请看,核查册上标注的‘虚报兵卒’籍贯,多为顺天周边州县,而萧国公府的田庄恰在这些地方;账册上‘买花石银两万两’的日期,正是五军营军饷发放延迟的那日 —— 这等‘巧合’,未免太过密集!”
张峦见萧恒落于下风,急忙辩解:“就算五军营有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三千营军饷收支分明,绝无挪用!”
“是吗?” 谢渊看向岳谦,“岳将军,你上月巡查三千营,可有发现异常?”
岳谦起身道:“回大人,三千营士卒多穿破旧甲胄,兵器半数生锈,问及军饷,称‘三个月未足额发放’;而张国公府上月却为其子纳妾,耗费白银一万五千两。”
张峦脸色涨红,却说不出反驳之语。朱瑛见状,索性耍起无赖:“我不管什么证据!团营罢勋贵提督,便是削我等兵权,我等绝不接受!”
此时,礼部尚书也出声附和:“谢大人,勋贵兵权乃祖制所定,贸然罢黜,恐引发朝野动荡,还请三思!”
厅内勋贵及党羽纷纷响应,一时间 “反对改革” 的呼声此起彼伏。谢渊却不为所动,朗声道:“京营是朝廷的京营,非勋贵私产!兵权旁落,积弊丛生,才是真正的动荡之源!去年宣府卫士卒因军饷不足冻饿致死,难道诸位忘了?若京营再出此等事,谁能担责?”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得众人哑口无言。谢渊趁热打铁:“团营改革方案已拟好:整合三营为十团营,每营设总兵一人、副将二人,由兵部从边卫有功将领中选拔;勋贵提督改任‘团营监军’,只负监察之责,无调兵之权;军饷由户部直接拨付,御史台派专人监督发放 —— 此方案既保勋贵体面,又革除积弊,诸位还有何异议?”
萧恒等人虽心有不甘,却因证据确凿,无法反驳,只得暂时沉默。谢渊知道,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定会在萧栎面前阻挠,必须即刻入宫奏请,争取帝王支持。
巳时一刻,谢渊带着改革方案与核查证据,快步走入乾清宫。萧栎正坐在御案后批阅《边卫奏疏》,见他入内,放下朱笔:“谢卿,团营改革议事如何?”
“陛下,方案已拟妥,然勋贵提督极力反对,称臣‘削夺兵权’。” 谢渊将方案与证据一并呈上,“此为玄夜卫核查的京营虚报兵额、挪用军饷的证据,勋贵积弊已深,若不改革,京营恐难成战力。”
萧栎翻看证据,眉头渐渐拧紧:“萧恒、张峦竟敢如此大胆!虚报三万兵额,挪用十万军饷 —— 简直是无法无天!”
“陛下,” 谢渊躬身道,“勋贵不仅贪腐,更把持京营兵权,近年多有‘将不听命、兵不习练’之事。去年京营操练,五军营竟有半数士卒不会使用火器,若遇战事,后果不堪设想。团营改革整合兵权,由兵部统辖,可确保令行禁止,提升战力。”
萧栎沉吟片刻,问道:“勋贵势力庞大,强行改革,恐引发反弹,如何应对?”
陛下,臣已有对策,谢渊道:
“其一,将勋贵贪腐证据公示于朝堂,让百官知晓改革的必要性,争取文官集团支持;
其二,保留勋贵‘监军’之职,避免其彻底反弹;
其三,选拔边卫有功将领任团营总兵,这些将领多非勋贵党羽,可确保改革落地。”
此时,内侍来报:“陛下,定国公萧恒、英国公张峦等十余名勋贵求见,称有要事启奏。”
谢渊心中冷笑 —— 果然来了。萧栎看向他:“谢卿,你且回避片刻,朕先见他们。”
谢渊躬身退至屏风后,静静聆听。只听萧恒哭诉:“陛下,谢渊借改革之名,削夺我等勋贵兵权,实乃专权跋扈!我等先祖为大吴开国流血牺牲,如今却要被文官打压,求陛下为我等做主!”
张峦也附和:“陛下,谢渊与岳谦私交甚密,整合京营后,兵权尽归其手,恐生异心!”
萧栎的声音带着威严:“你们所言,可有证据?谢卿呈来的核查册上,分明显示你们虚报兵额、挪用军饷,此事如何解释?”
萧恒等人顿时语塞,支支吾吾道:“那是谢渊栽赃陷害……”
“栽赃?” 谢渊从屏风后走出,手持《萧恒府中收支账》,“萧国公,这本账册上的‘买花石银’与五军营缺失军饷数目吻合,玄夜卫已查实银两来源就是军饷,你还敢说栽赃?”
萧恒等人见谢渊在场,又有铁证,顿时慌了手脚。萧栎见状,厉声喝道:“够了!谢卿的改革方案,朕准了!萧恒、张峦、朱瑛虚报兵额、挪用军饷,削去提督之职,降为团营监军;其余附和勋贵,各罚俸半年,以示惩戒!”
巳时五刻,萧栎下旨推行团营改革,命谢渊全权统筹。谢渊领旨后,即刻返回兵部,召集杨武、岳谦及御史台官员,部署改革事宜:“杨侍郎,你负责整合三营兵卒,按‘战力强弱’重新编为十团营,三日内完成花名册;岳将军,你从宣府卫、大同卫选拔十名有功总兵,明日辰时到兵部报到;御史台各派一名御史驻各团营,监督军饷发放与操练。”
“属下遵令!” 众人齐声领命。
然而,改革推行伊始便遇阻力。午时二刻,杨武匆匆来报:“大人,五军营勋贵属官拒不交出花名册,称‘需萧国公同意方可’;三千营的兵器库也被张峦的亲信封锁,不让清点。”
谢渊眼神一凛:“胆大包天!秦飞,你带玄夜卫校尉即刻前往五军营、三千营,拿下拒不配合的属官,查封兵器库,若有反抗,以‘抗旨’论处!”
秦飞领命而去。谢渊又道:“杨侍郎,你随我去团营驻地,亲自督办编营事宜。”
抵达五军营驻地时,秦飞已将拒不配合的属官拿下,正按名册清点兵卒。谢渊走到士卒队列前,见不少人衣衫破旧,面带菜色,心中一酸 —— 这些士卒本应是京师屏障,却因勋贵贪腐而受苦。
他朗声道:“诸位士卒,团营改革后,军饷将足额发放,甲胄兵器也会更换新的,只要你们刻苦操练,朝廷定不亏待你们!”
士卒们闻言,纷纷欢呼,操练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此时,萧恒带着几名勋贵监军赶来,虽面带不满,却不敢再阻挠 —— 他们已被削去提督之职,若再抗命,恐遭严惩。
未时三刻,十团营花名册编制完成,边卫总兵也陆续抵达京师。谢渊在兵部召开团营总兵会议,强调:“诸位总兵,团营是京师的屏障,务必严格操练,严查虚报冒领,若有与勋贵勾结者,严惩不贷!”
总兵们齐声应道:“遵大人令!”
申时一刻,御史台官员进驻各团营,开始监督军饷发放与操练。谢渊巡查至神机营时,见士卒们正在练习使用新调拨的佛郎机炮,动作虽生疏却认真,监军萧恒站在一旁,虽面色阴沉,却不敢干涉。他心中稍安 —— 团营改革的关键一步,总算落地了。
返回兵部的路上,杨武问道:“大人,勋贵虽暂时屈服,恐日后仍会暗中阻挠,如何应对?”
谢渊道:“我已命秦飞密切监视勋贵动向,同时奏请陛下,将团营操练成效纳入官员考核,若因勋贵阻挠导致操练不力,监军与总兵一并追责。另外,每月派御史台官员核查团营军饷、兵器,确保积弊不再复发。”
杨武点头:“大人考虑周全。”
申时三刻,谢渊将改革进展奏报萧栎。萧栎赞道:“谢卿办事效率极高!团营改革若能成功,京师防务将固若金汤。”
谢渊躬身道:“陛下信任,臣不敢懈怠。只是勋贵积弊已久,改革非一日之功,臣需持续督办,确保无虞。”
萧栎点头:“准奏。所需人力、物力,各部需全力配合。”
离开乾清宫,夕阳的余晖洒在宫墙上,谢渊望着远处的团营驻地,心中清楚,这场改革之战才刚刚开始。但他无所畏惧 —— 为了京营战力的提升,为了士卒不再受冻饿之苦,为了大吴的长治久安,纵使面对再多阻力,他也会坚守到底。
团营改革推行半月后,成效初显:十团营操练有序,士卒甲胄兵器焕然一新,军饷足额发放,再无虚报冒领之事。萧栎亲自前往团营视察,见士卒们操练刻苦,士气高涨,对谢渊赞不绝口:“谢卿,团营如今的景象,比三营时期好上十倍!你为京师防务立下大功。”
谢渊躬身道:“陛下谬赞!此乃总兵严格操练、御史认真监督、士卒勤勉刻苦之果,臣只是居中调度而已。”
然而,勋贵的暗中阻挠并未停止。一日,秦飞送来密报:“大人,萧恒、张峦暗中联络旧党残余,计划买通团营总兵,让其故意降低操练成效,以证明改革失败。”
谢渊冷笑:“痴心妄想。秦飞,你派人密切监视总兵动向,若有收受勋贵贿赂者,即刻拿下;同时,命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核查团营兵器、军饷,防止勋贵暗中做手脚。”
“属下明白。” 秦飞领命而去。
三日后,张启奏报:“大人,发现神机营总兵收受萧恒白银五千两,故意拖延火器操练;五军营军饷虽足额拨付,却被监军朱瑛的亲信替换成劣质粮食。”
谢渊震怒:“即刻将神机营总兵拿下,贬为庶民;朱瑛的亲信革职查办,朱瑛罚俸三月,以示惩戒!”
处置完毕后,谢渊在团营总兵会议上重申:“今后若有与勋贵勾结、玩忽职守者,一律严惩不贷!朝廷的信任,不容辜负!”
总兵们皆面露敬畏,再无人敢与勋贵勾结。萧恒等人见阴谋败露,也不敢再轻举妄动。
团营改革已推行三月,京营战力大幅提升。萧栎下旨举行 “团营大阅”,检验改革成效。大阅当日,十团营士卒列阵于京师校场,甲胄鲜明,兵器精良,操练时步伐整齐,呐喊声震彻云霄。
瓦剌、鞑靼的使者受邀观礼,见团营战力强盛,皆面露敬畏,再不敢有轻视之心。
大阅结束后,萧栎在奉天殿设宴,宴请团营总兵及有功官员。宴会上,萧栎举起酒樽,对谢渊道:“谢卿,团营大阅成效显着,震慑外敌,你功居首位!朕欲加你‘太师’衔,赏黄金千两。”
谢渊再次推辞:“陛下,团营改革成功,是总兵、御史、士卒共同努力的结果,臣不敢独揽其功。黄金恳请转赠团营士卒,为他们购置冬衣,改善生活。”
萧栎心中愈发敬佩:“准你所请。团营士卒冬衣之事,便交由你督办。”
谢渊领旨后,即刻命户部拨付银两,为团营士卒购置冬衣。他亲自前往衣料铺挑选布料,要求 “厚实保暖,耐磨损”,并派御史监督制作过程,确保质量。
冬衣制成后,谢渊亲自送至团营驻地,为士卒们分发。一名老卒接过冬衣,感动得泪流满面:“谢大人,以前勋贵提督时,我们穿的都是破旧单衣,如今终于有新棉袍了,您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
谢渊扶起老卒:“这是朝廷该做的。你们守护京师,朝廷自然不会亏待你们。”
冬衣分发完毕后,谢渊接到秦飞的密报:“大人,萧恒、张峦见改革成效显着,便改变策略,联络吏部侍郎张文,试图在官员考核中打压团营总兵,将其调往偏远边卫。”
谢渊冷笑:“张文真是执迷不悟。秦飞,你查张文与萧恒的往来书信,若有勾结证据,即刻呈给陛下。”
三日后,秦飞将张文与萧恒的往来书信呈给谢渊,信中明确提及 “借考核打压团营总兵”。谢渊即刻入宫,将书信呈给萧栎。萧栎震怒:“张文身为吏部侍郎,竟敢勾结勋贵,阻挠改革!传旨,张文革职下狱,抄没家产;萧恒、张峦降为庶民,流放辽东!”
处置完毕后,朝堂之上再无人敢阻挠团营改革。谢渊趁机奏请:“陛下,为确保团营长期稳定,臣恳请修订《团营管理条例》,明确‘团营总兵由兵部选拔,任期三年,考核优秀者可连任;监军不得干涉军务,仅负监察之责;军饷、兵器由户部、工部直接供应,御史台全程监督’。”
萧栎准奏:“此条例由你牵头修订,半月内呈给朕御批。”
谢渊领旨后,即刻召集兵部、吏部、御史台的官员,修订《团营管理条例》。条例修订过程中,众人一致同意强化 “考核”“监督” 机制,确保团营不再受勋贵干涉。
半月后,《团营管理条例》修订完成,萧栎御批后颁布全国推行。条例推行后,团营管理更加规范,总兵各司其职,监军不敢妄动,军饷、兵器供应及时,京营战力持续提升。
瓦剌游骑试图袭扰宣府卫,得知团营已派五千兵力驰援,吓得不战而退。消息传回京师,萧栎在朝会上对谢渊赞道:“谢卿,团营不仅守护京师,还能支援边卫,真是一举两得!”
谢渊躬身道:“陛下,这都是条例完善、总兵得力的结果。臣建议,今后团营与边卫建立‘联动机制’,若边卫遇袭,团营可迅速驰援,形成内外联防。”
萧栎准奏:“此议甚好,由你负责制定联动方案。”
谢渊领旨后,即刻与岳谦、李默等边卫将领商议,制定了 “烽燧传讯、团营驰援” 的联动方案:边卫遇袭,点燃烽燧,团营在一个时辰内集结出发,确保一日内抵达增援地点。
方案落实后,大吴边防更加稳固,瓦剌、鞑靼再也不敢轻易犯边。皇太子萧烨随谢渊视察团营时,感慨道:“太师,若非您力推团营改革,严惩勋贵贪腐,京营恐仍是一盘散沙。儿臣明白了,治国需有决心,更需有制度。”
谢渊笑道:“殿下所言极是。改革难在坚持,制度贵在执行,只要坚守这两点,大吴定能长治久安。”
谢渊虽年过半百,每日仍雷打不动地先到兵部批阅团营奏疏,再亲赴京郊团营驻地巡查。萧栎在奉天殿与他议事时,见他袖口沾着些许尘土 —— 那是清晨查验营中马厩时蹭上的,不由劝道:“谢卿,团营新制已推行半载,杨武、岳谦皆能独当一面,你何苦每日奔波?朕准你每月巡查两次即可。”
谢渊躬身拱手,语气却不含半分退让:“陛下,团营是京师屏障,半点马虎不得。前日臣查得五军营有两名小旗官借操练之名克扣士卒菜金,虽已严惩,却可见新制之下仍有疏漏。臣多跑几趟,才能及时堵住这些窟窿。”
萧栎无奈,只得命太医院将滋补汤药直接送到团营临时书房,又特批工部为书房添置遮阳的竹帘与降温的冰鉴,免去他日晒之苦。谢渊却将冰鉴搬到了士卒的伙房 ——“他们操练流汗,比我更需降温”,自己仍在竹帘下批阅《团营军粮验收册》。
这日午后,他翻到神机营的军粮验收记录,见 “小米” 一项标注 “成色中等”,却附了两名士卒的申诉条:“米中掺沙,难以下咽”。谢渊当即命人取来当日留存的米样,倒在瓷盘中,指尖捻起几粒,果然触感粗糙,混着细沙。他勃然大怒,立刻传粮库主事与神机营总兵入见。
粮库主事支支吾吾:“大人,这…… 这是户部拨来的粮,并非小人掺假……” 神机营总兵也附和:“臣见验收册写着‘中等’,便未细查,是臣失责。”
谢渊冷笑:“户部拨粮自有品级,何来‘中等’却掺沙?秦飞!”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应声而出,“立刻彻查粮商与户部粮饷科主事的往来,看是谁收了好处,敢在军粮里动手脚!” 随后又对总兵道:“即刻将掺沙的小米全部封存,命户部重新调拨新米,明日午时前必须送到营中,若误了士卒晚饭,唯你是问!”
处置完毕,皇太子萧烨恰好前来团营学习,见他有条不紊地查案、调粮,感慨道:“太师,您不仅严抓操练,连军粮这种细节都不放过,儿臣今日才懂‘治军先治弊’的道理。” 谢渊闻言,取出那盘掺沙的小米:“殿下你看,士卒吃这样的米,怎能有力气操练?为官者若连他们的饭碗都守不住,谈何守护江山?” 他命萧烨参与新米验收,亲身体验军粮核查的重要性。
片尾
团营改革推行已满一年,不仅十团营战力大增,谢渊主导修订的《团营军粮监督细则》《营房维护章程》等配套制度也相继落地,京营上下井然有序。萧栎下旨将这些制度汇编为《团营新政集》,列为武臣必修之书,明确 “后世若改此制,需经内阁、兵部、御史台三方联署,方可奏请”。
此时,谢渊正忙着处理一件棘手事 —— 前定国公萧恒的旧部暗中串联,在团营中散布 “改革苛待士卒” 的流言,试图煽动不满。他虽连日召集总兵议事、核查流言源头,却始终精神矍铄,只是偶尔会在批阅奏疏时揉一揉发胀的太阳穴。萧栎见状,命他将流言处置之事交由杨武牵头,自己留在府中梳理后续防范对策,不必每日亲赴营中。
谢渊虽遵旨留府,却并未清闲 —— 他每日召秦飞汇报流言追查进展,指导杨武 “以证破谣”:将萧恒旧部私吞军粮的旧账与如今足额发放的军粮册对比公示,让士卒看清流言虚假。三日后,秦飞将串联流言的为首者抓获,杨武也顺利平息了营中情绪。
这日清晨,萧烨兴冲冲地走进谢府书房:“太师!流言的为首者已供认是受萧恒之子指使,现已被押入诏狱;营中士卒不仅没被煽动,反而主动揭发了另外几名散布谣言的旧部!这都是您教的‘以证服人’的功劳!”
谢渊放下手中的《防范流言对策稿》,笑道:“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制度的力量。你看,正因我们有军粮公示、旧案存档这些制度,才能快速戳破谎言。” 他将对策稿递给萧烨,“这是我草拟的《团营舆情防范办法》,里面写了如何定期收集士卒意见、如何快速回应质疑,你拿去看看,若有不妥之处,我们再一起修改。”
萧烨接过文稿,仔细翻阅,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从 “每月召开士卒代表会议” 到 “玄夜卫暗查流言源头”,考虑得细致周全。他抬头看向谢渊,眼中满是敬佩:“太师,儿臣明白了,治理团营不仅要靠硬制度,还要靠暖人心的办法。今后儿臣定按您的教导,既守制度底线,又恤士卒民情。”
谢渊点头,望向窗外 —— 晨光中,团营方向传来整齐的操练呐喊声,清亮而有力。他知道,团营的根基已稳,而这份 “刚柔并济” 的治理之道,也终将由萧烨传承下去,守护好大吴的京师屏障。
卷尾语
团营改革中谢渊抑勋贵一案,以核查京营积弊始,以《团营管理条例》定为祖制终,是谢渊在 “勋贵反扑、官官相护、帝王权衡” 三重压力下的制度革新之战。他未以 “削权” 为目的,而是以 “强军” 为核心,既拿出勋贵贪腐的铁证打破阻力,又保留勋贵 “监军” 之职缓和矛盾,终实现 “京营积弊清除” 与 “兵权收归朝廷” 的双重目标,暗合明代 “于谦团营改革” 的历史逻辑。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改革展现了 “刚柔并济” 的政治智慧:面对勋贵的嚣张反扑,以铁证驳斥、借帝王权威强推改革,是为 “刚”;保留勋贵体面、避免彻底对立,是为 “柔”;制定条例固化改革成果、建立联动机制延伸改革价值,是为 “远谋”;关怀士卒争取支持、联合文官集团形成合力,是为 “务实”。这种特质让他在 “勋贵根深蒂固、祖制束缚重重” 的困境中,不仅成功推行改革,更将改革成果转化为长效制度,其影响远超一时的兵权调整。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借团营改革,清勋贵积弊,收旁落兵权,京营战力复振,边防以固,后世赖其制百年。” 此案印证了 “改革需有破局之勇,更需有守成之智” 的真理 —— 封建王朝的勋贵特权往往是治国顽疾,若仅靠强力打压,易引发动荡;唯有如谢渊般,以证据为依据、以制度为依托、以平衡为策略,方能在清除积弊的同时,维护朝局稳定。
团营的操练声依旧在京师校场回荡,谢渊虽已不再亲赴巡查,但他制定的《团营管理条例》仍在规范着京营的运转,他压抑的勋贵贪腐、提升的军队战力,仍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这场因 “强军” 而起的改革,终将以 “制度传承” 的形式,载入大吴史册,成为后世治国者 “如何革新弊政、平衡权力” 的永恒镜鉴。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玄桢记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