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4章 工地考察的陶土地质层模型构建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赵环的登山靴碾过工地边缘的碎石堆时,郭静正蹲在临时搭建的围挡下,指尖捻起一撮混着沙砾的黄土。三月的风裹着江雾掠过拆迁区的断壁残垣,她睫毛上沾着细小的泥点,像某种正在结釉的星斑。

“含砂量超过百分之三十,”赵环的声音从安全帽下传来,图纸夹在臂弯里晃出半角铅笔标注的等高线,“你手里这层属于第四纪冲击层,和美术馆地基的持力层刚好吻合。”

郭静没抬头,把泥土捏成拇指大的方块。陶轮上练出的指腹力道让松散的颗粒暂时凝结,她忽然将方块往他工装裤膝盖上一按:“看,天然的素坯。”浅褐色的印子陷在卡其布经纬里,像幅被压缩的地质剖面图。

这是他们接手老面粉厂改造项目的第三周。设计院要求保留百年前的砖木结构,甲方却坚持要在中庭加建玻璃穹顶——赵环的cAd模型已经修改到第七版,而郭静负责的陶艺装置,还卡在如何让陶片与斑驳的砖墙面共生。

“东南角那片地基沉降区,”赵环拽着她避开一台轰鸣的装载机,“上午勘察队钻了三个孔,你要的不同深度的土样在监理室。”他忽然停步,指着某段残存的山墙,“看见那些砖缝里的白灰了吗?民国年间用糯米浆混合的,强度堪比现代水泥。”

郭静的指甲刮过墙面上蔓延的青苔,忽然笑出声:“你说,如果把这些老砖磨成粉掺进陶土,烧出来会不会带着木头的纹路?”她弯腰捡起半块断裂的青砖,断面露出细密的稻草纤维,“就像你在结构图里保留的木梁榫卯,让材料自己讲故事。”

监理室的铁皮柜里摆着六个透明标本瓶,标签上标着从-1.2米到-6.8米的取样深度。郭静把玻璃瓶在阳光下转了半圈,最底层的灰黑色黏土里浮着细小的贝壳碎屑。

“古河道的痕迹,”赵环抽出地质勘察报告拍在桌上,表格里的液性指数与压缩模量在她看来像某种密码,“五千年前这里还是长江故道,这些泥土比图纸上的任何参数都懂水的脾气。”

郭静突然抓起他的绘图笔,在报告背面画起螺旋状的剖面图:“我想做一组嵌套的陶环,从地表到基岩分六层,每层用对应深度的土料,最内层留个空心,让雨水渗进去的时候能听见回声。”她的笔尖戳在-3.5米的标高处,“这里的黏土层含蒙脱石,遇水会膨胀,刚好能模拟地基沉降的呼吸感。”

赵环的铅笔突然在她画的螺旋线上打了个叉:“半径要控制在三百毫米内,否则会影响钢结构承重。”他取过计算器,按键声里弹出一串数字,“而且陶环的壁厚得是渐变的,从外向内递减零点五毫米,才能平衡自重产生的应力。”

郭静抢过计算器往桌上一扣,抓着他的手按进标本瓶里。-4.7米的黄土裹着冰凉的湿气钻进指缝,她盯着他突然绷紧的手腕肌腱:“别用毫米说话,用这个。”她把他的手掌翻过来,让掌心贴着瓶壁上的刻度线,“感觉一下,从地表到基岩的距离,其实刚好是你虎口到指尖的长度。”

暮色漫进监理室时,他们在铺开的勘察图上摆起微型陶土柱。郭静用不同比例的泥浆调和土样,赵环则用裁纸刀把泡沫板削成等高线模型。当最后一缕光掠过陶柱顶端时,郭静突然发现那些高低错落的土柱,竟和他图纸上标注的穹顶支撑柱位置完美重合。

“你故意的?”她捏着陶柱的手指顿了顿。

赵环正在给泡沫板刷白乳胶,闻言抬眼时,睫毛上沾着细小的白色颗粒:“结构力学里的最优解,往往和自然选择殊途同归。”他往她手里塞了把量尺,“比如你捏陶时总说的手感,本质上是肌肉记忆对重心的计算。”

郭静没反驳,把量尺别进帆布包侧面。她突然想起上周在他办公室看到的那本《会饮篇》,某页折角处写着“爱欲是在美中孕育的生灵”,铅笔字的力道在纸背顶出浅浅的凸起,像此刻她指尖下正在缓慢开裂的陶土。

挖掘机的远光灯扫过围挡时,赵环正蹲在地上调整最后一根陶柱。郭静忽然从背后抱住他,工装服上的水泥灰蹭到她毛衣前襟,混着他身上淡淡的松节油味,酿出某种类似窑炉预热时的气息。

“地基土的液限指数是三十一点二,”她把下巴搁在他安全帽的后沿,“而我的陶泥最佳含水量,刚好是百分之二十二点五。”

赵环的手停在泡沫板边缘,暮色在他耳后凝成半透明的琥珀:“所以呢?”

“所以,”郭静往他掌心塞了块温热的陶土,“我们需要找到这两个数字之间的等高线。”她感觉他的指腹突然收紧,把那块土捏成了不规则的星芒形状。

夜雾渐浓时,监理室的台灯下多了个奇怪的模型。六层陶土柱嵌在泡沫板的凹槽里,每层都用铅笔标着不同的压缩系数,最底层的灰黑色黏土里,郭静悄悄埋了片从工地捡来的碎瓷片——那是她今早发现的,边缘带着民国瓷器特有的冰裂纹。

赵环的手机在桌上震动,设计院的邮件提醒弹出新的bIm模型版本。他瞥了眼屏幕,突然抓起郭静沾着泥浆的手按在模型顶端:“这样,穹顶的承重轴线就穿过陶环的圆心了。”

郭静的指尖在陶土上压出浅痕,忽然想起他曾说老建筑的梁柱里藏着时光的密码。此刻她看着那些粗细不一的陶柱,突然明白所谓灵肉契合,或许就像这些来自不同地层的泥土,在某个恰好的压力与温度里,终于能听懂彼此的裂纹。

远处传来卡车倒车的鸣笛声,赵环把陶土地质模型小心地放进工具箱。郭静发现他工装裤膝盖上的泥印已经干透,浅褐色的轮廓像片缩小的大陆。

“明天带陶筛来,”他拉上工具箱拉链时顿了顿,“我们可以试试筛分曲线和釉料颗粒度的对应关系。”

郭静踢了踢脚边的标本瓶,贝壳碎屑在月光下闪着细碎的光:“条件是,你得用地质锤帮我敲开那堵民国山墙的砖样。”

夜风掀起围挡的帆布,露出工地深处正在浇筑的混凝土基础。赵环看着水泥浆从输送管涌出的弧线,突然想起郭静在陶轮上拉坯时,泥料顺着指缝下坠的弧度——原来那些看似不同的力,都在遵循同一种让物质成形的韵律。

他把安全帽摘下来往她头上一扣,帽檐压得太低,刚好接住她睫毛上抖落的泥星:“成交。”

工具箱锁扣咔嗒作响的瞬间,郭静听见自己的心跳震落了标本瓶里的某粒沙。那声音混着远处江涛拍岸的节奏,像某种正在被烧制的陶,在理性与感性的窑火里,慢慢显露出彼此的纹路。

喜欢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