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内乱平息,王都开京秩序渐复。在宋青书、姚广孝的主持下,高丽国王王禑虽内心对李成桂权势日重感到不安,但迫于大势和对大明的敬畏,仍以极高的规格组建了朝贡使团。以李成桂、郑梦周为正副使,满载着金银、特产、美人以及那份象征着臣服的《乞为藩属表》,乘坐大明舰队的船只,扬帆出海,前往南京朝见大明天子朱元璋。
应天府,紫禁城,奉天殿。
朝会之上,朱元璋端坐龙椅,接受高丽使团的朝拜。当他听到李成桂洪亮而恭谨地宣读臣服国书,看到那丰厚的贡品清单时,龙颜大悦。尤其是得知此行之首功宋青书对李成桂在此次平定崔莹之乱、稳定高丽局势中的“杰出表现”多有肯定(宋青书的评价客观,但也符合政治需要),朱元璋更是对这位高丽将领刮目相看。
“李将军深明大义,勇武果决,乃高丽之柱石,亦不愧为朕之忠臣!”朱元璋声音洪亮,响彻大殿,“朕心甚慰!特赐李成桂‘总督佥事将军’名号,赏金百两,锦缎千匹,望卿日后尽心辅佐高丽王,永镇东陲,为大明治下藩屏楷模!”
此言一出,李成桂心中狂喜,但面上却愈发恭顺,跪拜谢恩,誓言肝脑涂地。然而,一旁的郑梦周却听得心头一跳,眉头暗暗皱起。“总督”、“佥事”这类名号,在大明官制中往往意味着极大的实权和辖区管理职能,陛下如此重赏一个藩国武将,其用意……他不由得深深看了一眼身旁这位愈发得意的同僚,心中那份关于“猛虎难伏”的忧虑愈发沉重。
是夜,朱元璋于偏殿单独召见宋青书、姚广孝、李文忠等此行核心功臣。听着宋青书详尽汇报高丽之行的经过、风土人情、物产资源,朱元璋时而抚掌,时而沉思。
“……高丽之地,虽称贫瘠,然民风坚韧,且其高丽参等作物药效极佳,若引入我大明北方种植,或可大有裨益。”宋青书最后总结道,并话锋一转,“然其最大之利,非在地瘠,而在其位。高丽,实乃我大明伸向海洋的天然出海口,锁钥东海,辐射倭国、琉球,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出海口?”朱元璋目光锐利起来,他出身草莽,对海洋的认知有限,更感兴趣的是现实的土地和统治,“宋爱卿屡次提及海洋之利,此次又平定东瀛,收服高丽。如此热衷出海,莫非……是想效仿当年秦始皇,为朕去寻那长生不死之药?”他的语气带着一丝探究,也有一丝帝王本能的多疑。
宋青书闻言,从容一笑,躬身道:“陛下,长生药乃方士虚妄之说,追求此物,非但无益,反而劳民伤财,损及圣德。陛下乃千古圣君,功盖三皇,德超五帝,又何须借此虚妄之物点缀?”
他微微一顿,声音变得沉凝而富有感染力:“臣所言出海,非为虚无缥缈之药,乃是为陛下万世不朽之基业!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言岂仅指神州禹甸?海外寰宇,尚有万千沃土、无数生灵,未曾沐浴王化!其地或富饶无比,其民或等待开化。陛下乃天选之子,承天命以御万邦,岂可令华夏之光,仅照耀中土?”
宋青书的话语,如同在朱元璋面前展开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宏伟画卷:“陛下试想,若我大明巨舰,扬威于四海,宣教化于万邦,令日月所照之处,皆遵大明衣冠礼仪,万国来朝,岂止于高丽、安南?那将是何等旷古烁今的伟业!功盖秦皇汉武,远迈唐宗宋祖!陛下之名,将真正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此方为开疆拓土,万世基业!”
朱元璋听得怔住了,他深邃的眼眸中,仿佛有火焰被点燃。作为开国帝王,他对土地、对功业、对身后名的渴望是刻入骨髓的。宋青书描绘的,不是一个长生不老的虚妄幻梦,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足以让他超越历代所有君王的、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蓝图!
他沉默了良久,手指轻轻敲打着龙椅扶手,殿内一片寂静。姚广孝垂首捻珠,眼中闪过智慧的光芒,深知宋青书这番话的巨大冲击力。李文忠则是心潮澎湃,身为武将,对开疆拓土有着天然的向往。
“宋爱卿……”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你所言……甚伟。然此事体大,需从长计议,步步为营。高丽、东瀛之事,你办得极好,这出海口,朕便先握在手中。至于更远的海外……朕,知道了。”
他没有立刻做出疯狂的决定,但一颗种子已经种下。一个原本可能趋于保守的帝国,因为一个穿越者的到来,其航船的方向,似乎开始向着更广阔的海洋微微偏转了。
“此次东征,诸位爱卿劳苦功高,尤其是青书,居功至伟!朕必有重赏!”朱元璋结束了这次深夜会谈。
不久后,圣旨下达:宋青书加封太子太保,赏赐无数;张无忌、周芷若、姚广孝、李文忠等皆有封赏;凌霜及其波斯总教亦获厚赐与通商特许。
宋青书心中明白,高丽之事暂告段落,李成桂的野心与郑梦周的忧虑需要时间发酵。而他在朱元璋心中种下的那颗“海洋帝国”的种子,也需耐心等待其萌芽。
东海波涛平,而真正的征程,或许才刚刚开始。
喜欢穿越宋青书创最强大明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穿越宋青书创最强大明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