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3章 铜路织网:内陆与海岸的产业共振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利马港的铜器工坊里,蒸汽锻压机正将通红的铜板压成铁轨的连接板。林远用卡尺量着铜板的厚度,误差不超过半分——这种精度,连西班牙的皇家工坊都做不到。“把这批连接板运到安第斯山的轨道工地,”他对管事说,“让内陆的铜矿,变成铺向海岸的铁轨,再让海岸的机器,顺着铁轨爬回内陆。”窗外,印第安工匠正将刚铸好的铜制电报线轴装上马车,轴身上刻着的克丘亚部落图腾,在阳光下闪着青光。

内陆的铜矿开采已形成“梯度布局”。靠近轨道的富矿用蒸汽钻机大规模开采,深处的贫矿则交给印第安部落用改良的铜制工具手工挖掘,矿石按品质分级:一等铜直接送利马冶炼,二等铜在山间的小型熔炉粗炼,三等铜则用来铸造农具抵付工钱。这种“大矿带小矿”的模式,让原本荒芜的山谷热闹起来——每隔二十里就有一个“铜料中转站”,站内的蒸汽起重机将矿石装上轨道车,电报机则实时通报各矿的产量,像给安第斯山脉安上了神经。

铜的深加工正在改写贸易格局。利马港新落成的“精密铜坊”里,工匠们用澳洲运来的车床,将“镜面铜”车成蒸汽机的活塞,公差控制在发丝粗细;用铜、锌、铅配比的合金,铸造电报机的发报键,导电性能比欧洲产的好三成。英国商人拿着订单来求购,林远却定下规矩:“优先供应内陆矿场的设备维修,外销需用北美皮毛或欧洲的精密仪器交换。”当第一台用秘鲁铜制造的蒸汽钻机在克丘亚部落的矿场启动时,部落首领摸着冰凉的铜制齿轮,突然明白“这东西挖出来的铜,比它本身还值钱”。

向内陆延伸的不只是矿脉,还有生活方式。轨道沿线的“铜镇”渐渐兴起:镇中心是蒸汽维修站,周边是印第安人的土坯房与大明工匠的木屋,茶馆里卖着掺了可可粉的奶茶,货栈里堆着江南的丝绸与本地的铜器。克丘亚部落的少年在镇上学打铁,他们的姐妹则跟着汉人工匠学纺织,用铜制纺车纺出的羊毛线,比手工纺的均匀两倍。某个赶集日,一个印第安姑娘用三匹羊毛布换了台铜制织布机,笑得露出两排白牙:“这比换银锭划算,能织出更多布。”

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态度从阻挠变成“讨价还价”。利马总督派来的使者不再提“垄断铜矿”,转而要求“分润铜贸易的三成利润”,条件是允许大明的轨道车穿越其控制的河谷。林远的回应是抛出“铜税方案”:“利润可以分,但需用河谷的土地使用权抵——我们要修一条支线轨道,连接新发现的锡矿。”使者犹豫再三,最终在协议上签字——他算过账,这条轨道能让西班牙控制区的铜运到海岸的成本降四成。

技术的溢出效应超出预期。印第安工匠学会了用铜片制作简易蒸汽阀,虽然不如精密铜坊的耐用,却能应急维修轨道车;他们甚至摸索出“铜盐鞣皮法”,用铜矿废水处理的皮毛,比传统方法更耐潮。林远让人将这些土办法汇编成《安第斯铜匠手册》,用象形文字与汉文对照印刷,手册最后一页印着三联龙票的图案,旁边注着:“学好手艺,这票能换你想要的一切。”

冲突仍在暗处滋生,却有了新的解决方式。西班牙矿工偷学“电解精炼”技术时,被印第安学徒发现——不是靠举报,而是学徒用更精准的测铜仪,指出对方炼的铜纯度差了半成。“技术好才是真本事,偷学的永远差一截。”林远在处理纠纷时,让双方当众比试炼铜,结果大明工匠带的印第安学徒赢了,西班牙人不得不按规矩赔偿损失。这种“技术对决”渐渐成了化解摩擦的新仪式,比炮舰更有说服力。

这日,林远站在安第斯山最高的轨道站,望着轨道像铜色的丝带缠绕着山峦:近处的矿场传来蒸汽钻机的轰鸣,远处的河谷里,西班牙人的马队正与印第安人的轨道车并行,铜器的叮当声与电报机的哒哒声在山谷间回荡。澳洲的电报刚到:用秘鲁铜制造的“环球龙票”在伦敦引起轰动,英国女王想以王室珠宝交换配方。

暮色中的铁轨泛着暗红色的光,像凝固的铜水。林远知道,铜路织就的不只是运输网,更是一张利益与信任的网——当印第安人能用铜器换粮食,西班牙人能靠轨道降成本,大明能得到支撑四海贸易的铜材,这种共生关系就比任何条约都牢固。就像北境的铁轨下埋着蒙古的牧草,南美内陆的铜轨旁长着印第安人的玉米,产业的根系扎得越深,文明的藤蔓就爬得越远。当第一列满载精密铜器的轨道车驶向海岸,他仿佛看到这些铜将变成北境的电报线、澳洲的蒸汽炮、江南的纺织机,最终在四海之内,连成一个由铜与铁、信任与利益支撑的巨大齿轮,缓缓转动,永不停歇。

喜欢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