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4章 肉脂成链:草原牧牛与跨洲商路的新纽带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安第斯山脉的旱季来得早,林远站在新落成的“铜铁牧场”栅栏外,看着印第安牧人赶着牛群穿过铁轨下的涵洞。这些牛是从南美内陆草原引进的瘤牛,肩高体壮,肉质紧实,此刻正低头啃食着轨道旁新播的苜蓿——这片草场用铜矿废水灌溉过,草叶比别处肥厚,牛群长得格外快。“铜能造机器,牛能填肚子,两样都抓在手里,才叫真的扎下根。”林远对牧场管事说,手里捏着澳洲发来的电报:“牛肉罐头在北境大受欢迎,蒙古王公要订三百箱。”

把牛肉纳入贸易体系的念头,源于一次矿场事故。雨季时,轨道车因山洪受阻,矿工断了粮,幸亏附近部落送来牛肉干才渡过难关。林远当时就想:安第斯山的草原比铜矿更广阔,若能把牛养好、运出去,既解了矿场的粮荒,又能开辟新财源。他让格物司从北境调来了“蒸汽屠宰机”和“真空封罐机”,在利马港旁建起“肉品加工厂”,还请了江南的腌肉师傅,教印第安人用盐卤、香料腌制牛肉。

牛肉的运输成了打通内陆与海岸的新纽带。林远改造了部分轨道车,车厢内壁铺着澳洲运来的铅皮,夹层填着冰块(取自安第斯山的冰川),能让鲜肉保鲜十日。从牧场到加工厂的“鲜肉专线”每日一趟,印第安牧人赶着牛群在车站交货,当场用三联龙票结算——一等牛换铜制农具,二等牛换粮食,三等牛换布料。某个牧人用三十头牛换了台蒸汽铡草机,回去后把牛群规模扩大了一倍,成了草原上的“牛王”。

西班牙人的眼红变成了合作请求。他们控制的沿海平原适合养牛,却不懂保鲜技术,牛肉运到利马就变味。利马总督派来的使者看着加工厂里的真空罐头,吞了口唾沫:“我们出牛,你们出技术,利润五五分成。”林远提了个条件:“可以合作,但牧场的牛要按大明的‘检疫标准’饲养——不能喂发霉的草料,病牛要及时处理。”他让人编了本《牧牛三字经》,用西班牙语和印第安语写着“勤清扫、常通风、病牛隔、鲜肉香”,让牧人背得滚瓜烂熟。

牛肉的深加工比铜矿更讲究“因地制宜”。利马港的工厂推出三种产品:真空包装的鲜肉供澳洲和大明;烟熏牛肉干运往北境,给蒙古商队当干粮;最受欢迎的是“辣味罐头”——用秘鲁的红辣椒腌制,密封在铜制罐子里(比马口铁更耐腐),连英国商人都批量订购,说“配着印度咖喱吃正好”。工厂里的印第安女工手巧,用牛肉边角料做的肉肠,灌在羊肠里,味道竟比西班牙的萨拉米还香,成了码头工人最爱抢的“零嘴”。

向内陆拓展的牧牛路线,与铜矿商路交织成网。从草原到牧场的“牛道”旁,每隔五十里设一个“牛站”,站内有蒸汽水井和铡草机,还兼做铜矿中转站——牧人可以用牛换铜器,矿工可以用铜锭换牛肉。克丘亚部落的首领算过一笔账:赶着牛群走一趟海岸,比挖一个月铜矿赚得还多,如今部落一半人放牛,一半人挖矿,日子比以前富裕了不少。“以前是山神赏饭吃,现在是铁轨和牛群赏饭吃。”老首领摸着孙子手里的铜制牛铃,笑得满脸皱纹。

牛肉贸易带来的不只是财富,还有新的规则。林远在“铜铁牧场”旁设了“牛疫防疫站”,用格物司研制的“测温仪”(比体温计灵敏十倍)检查牛群健康,发现病牛立即隔离焚烧。某次西班牙牧场的牛群爆发瘟疫,林远让人送去“防疫手册”和蒸汽消毒机,帮他们控制了疫情。“牛不生病,生意才能长久。”他对西班牙使者说,这番举动让对方主动开放了两条内陆牛道,允许大明的轨道车通行。

这日,利马港的码头上,工人正将最后一批牛肉罐头装上“鲸舟级”。罐头箱上印着三种图案:大明的龙、印第安的牛、西班牙的盾徽,旁边用四国文字写着“安第斯风味”。不远处的铜矿码头,蒸汽起重机正将铜锭吊进货轮,两批货物将在澳洲中转站汇合,再分头运往北境、欧洲和大明。印第安牧人赶着新一批牛群来到车站,他们的孩子举着铜制玩具轨道车,追着真的轨道车跑,笑声混着牛哞和汽笛声,在海岸线上回荡。

夕阳为草原镀上金红,轨道车拖着鲜肉和铜锭向内陆驶去,车窗外,牛群正沿着轨道旁的草甸迁徙,像流动的褐色河流。林远知道,牛肉贸易比铜矿更能融入印第安人的生活——铜器是工具,而牛肉是口粮;铁轨是通道,而牛群是连接通道的血肉。当安第斯山的瘤牛出现在北境的蒙古包,当秘鲁的辣椒味混进江南的腌肉坊,当不同大陆的人都嚼着同一片草原的馈赠,这条由肉脂、铜铁、信任织成的商路,就成了比任何条约都牢固的纽带。而这纽带的起点,不过是那个雨季里,印第安人递来的一块风干牛肉,简单、实在,却足以让文明的种子,在陌生的土壤里,扎得更深、长得更壮。

喜欢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