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清晨,太阳刚爬过城乡结合部的高楼顶,岐仁堂的木门就\"吱呀\"一声开了。岐大夫背着双手站在门槛上,看老街的石板路被晨露打湿,像铺了层透亮的油布。门楣上\"岐仁堂\"三个隶书字,是他父亲三十年前写的,红漆虽褪了些,筋骨还在,透着股稳稳当当的劲儿。
\"岐大夫早啊!\"卖豆腐脑的刘婶推着车从巷口过,竹筐里的搪瓷碗叮当作响,\"今早凉快,怕是又要坐满喽。\"
岐大夫笑着摆手:\"借您吉言。\"转身往药柜前走,顺手摸了摸案头那盆薄荷——这是他从乡下老宅移来的,叶片上还挂着露水,清清凉凉的气儿,正好压一压这梅雨季的湿闷。
刚把《伤寒论》的线装本翻开,门帘就被风掀起个角,一个姑娘捂着脖子踉跄进来,额头上渗着薄汗,\"岐大夫,您快救救我,这脖子快不是我的了......\"
姑娘叫林晓雨,家在新区的回迁楼,在街口的新媒体公司做编辑。她一屁股坐在诊凳上,脑袋梗着不敢动,说话都费劲:\"昨晚写稿子到后半夜,突然就转不动了,像被人从后面捆了根绳子,硬邦邦的。早上起来看镜子,脖子后面鼓个包,摸着手感都不对,晕得站不稳......\"
岐大夫搬了个小凳坐在她对面,指尖轻轻按在她颈后。姑娘\"嘶\"地吸了口凉气——那处皮肤摸着比别处凉,像揣了块小冰疙瘩,鼓起来的地方硬硬的,按下去能感觉到筋络拧成了一团,像晒干的麻绳。
\"多久了?\"岐大夫的手指移到她手腕上,三根指头搭在寸关尺,眼皮半眯着。
\"疼是老毛病了,\"晓雨声音发虚,\"去年就疼过,贴膏药能好点。但这包是近半年才显的,同事说这叫'富贵包',我这天天加班的,哪富贵了,倒像是背着块石头......\"
\"先别说话。\"岐大夫凝神把脉,片刻后松开手,又看了看她的舌苔——舌尖红,苔薄白,边缘有点齿痕。\"你这办公室,空调是不是开得足?\"
晓雨愣了下:\"是啊,夏天三十多度,我们总监怕热,空调总开16度,我工位正对风口,每天都得披件外套。\"
\"外套披了,脖子露着?\"
\"呃......\"晓雨挠挠头,\"有时候忙着改稿,忘了拉外套领子,再说低头看电脑,领子也卡得慌......\"
岐大夫拿起桌上的青瓷茶杯,抿了口陈皮茶,慢悠悠道:\"《黄帝内经》里说,'风为百病之长,寒邪次之'。你这脖子,就像露在外面的水管子,天热时突然浇冷水,不冻得缩起来才怪。\"
他指了指药柜上的经络图:\"你看这脖子,是督脉和膀胱经走的地方,就像两条大路,上通头顶,下连腰背。你天天低头,等于把路给压弯了;空调风对着吹,寒气就顺着这弯了的路往里钻,把气血堵在这儿——堵得久了,筋络就像泡了水的麻绳,又僵又硬,这不就成了'紧箍咒'?\"
晓雨听得直点头:\"可不是嘛!有时候疼得厉害,头都抬不起来,像被人按着后脑勺。\"
\"再加上你爱吃冰的吧?\"岐大夫瞥了眼她手里的奶茶杯,杯壁上挂着水珠,\"昨天路过你公司楼下,看见你捧着杯冰美式进的门。\"
晓雨脸一红:\"天热嘛,总想喝点凉的......\"
\"凉的进了肚子,就像给脾胃泼冷水。\"岐大夫走到药柜前,抽出一格抽屉,里面的葛根切片码得整整齐齐,黄白色的断面带着细纹,\"《神农本草经》说葛根能'起阴气',啥意思?就是能把脾胃里的阳气往上提。你脾胃被冰着,阳气升不上去,脖子这儿的筋络得不到滋养,就像地里没水浇,草都蔫了,能不僵吗?\"
正说着,门帘又动了,进来个穿广场舞队服的大妈,手里还拎着个布袋子,嗓门亮得很:\"岐大夫!我那老姐妹张桂兰让我来道谢,说您给的方子太管用了,她那脖子能转着圈跳《最炫民族风》了!\"
是住在老街的李大妈,广场舞队的领队。岐大夫笑着迎上去:\"张大妈那是自己注意得好,药喝了,也不贪凉了。\"
\"可不是嘛!\"李大妈把布袋子往案上一放,\"她以前跳完舞就往空调房钻,说歇脚,结果脖子疼得抬不起来,贴了三盒膏药都没用。您给开了七付药,喝完就能甩胳膊了,今天非让我给您带点她蒸的槐花糕。\"
晓雨好奇地问:\"张大妈也是脖子的毛病?\"
\"跟你差不多,但她是受了风寒。\"岐大夫拿起块槐花糕,递给晓雨一块,\"张大妈去年冬天跳完舞,出了身汗就站在风口唠嗑,回来就说脖子像被绳子勒住,连带着肩膀都抬不起来,穿件毛衣都费劲。\"
\"那她喝的啥药?\"晓雨咬了口槐花糕,甜丝丝的带着清香气。
岐大夫转身从药柜里抓药,一边抓一边说:\"就是《伤寒论》里的葛根汤。你看这几味药——葛根十二克,麻黄六克,桂枝六克,芍药六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大枣十二枚......\"他把药材依次摆在案上,葛根片厚实,麻黄茎细如发丝,桂枝带着淡淡的辛香。
\"这葛根是君药,就像个升降机。\"岐大夫拿起一片葛根,对着光看,\"它味辛,能把脖子这儿堵着的寒气往外散;又能鼓着脾胃的阳气往上走,给筋络送养料,让僵了的筋重新活过来。《本草便读》说它'其根寓升发之意',可不是说它能往上长,是说它能让气血往上走,给脑袋和脖子'松绑'。\"
他又拿起麻黄:\"这麻黄像个开闸的,能把皮肤的毛孔打开,让钻进骨头缝里的寒气顺着汗排出去。张大妈是出汗后受的风寒,毛孔本来开着,寒气趁机钻进去,麻黄正好能把它们赶出来。\"
\"那这桂枝和芍药呢?\"晓雨指着那两堆药材,桂枝是细条,芍药是圆片。
\"这俩是搭班子的。\"岐大夫把桂枝和芍药凑在一起,\"桂枝是温的,能把气血赶到筋络里;芍药是酸的,能把筋络收一收,不让气血跑得太散。《伤寒论》里说'桂枝汤解肌和营卫',就像给气血搭了条顺顺当当的路,让它们在脖子这儿好好走,不堵车。\"
李大妈在旁边插话:\"张大妈喝第一副药就说管用,喝完浑身热乎乎的,出了层薄汗,脖子就松快了。她那孙子还笑她,说奶奶脖子转得比风扇还快!\"
晓雨眼睛亮了:\"那我这情况,也能用这方子?\"
岐大夫摇摇头:\"你比张大妈多了层问题——她是突然受了风寒,你是长期低头加贪凉,气血瘀得深,还带点清阳不升。\"他从抽屉里又拿出点独活,\"你不是说有时候晕得厉害?《日华子本草》说葛根能'破血',叶天士也说它能让'气血活,诸痹自愈',加上这独活,既能祛风湿,又能引药往上走,帮着打通瘀住的地方。\"
正说着,门被推开,一个穿工装的汉子扛着个工具箱走进来,脖子歪着,走路一颠一颠的。\"岐大夫,救命!\"汉子把工具箱往地上一放,捂着脖子直咧嘴,\"昨晚卸完货,躺驾驶室里眯了会儿,醒了脖子就动不了了,跟焊死了似的。\"
是跑城乡货运的老王,常来给岐仁堂送药材。岐大夫让他坐下,伸手按了按他颈肩:\"你这是累着了加受了凉。驾驶室里开着空调睡,脖子歪着,气血在这儿打了个结。\"
老王苦着脸:\"可不是嘛!跑长途就得在车里睡,天热不敢关空调,关了像蒸笼。这脖子疼得,方向盘都快抓不住了。\"
\"你这情况跟晓雨又不同。\"岐大夫对晓雨说,\"他是长期久坐,气血本来就运行得慢,再歪着脖子睡,寒气一堵,就像水渠拐了个急弯,水流直接堵死了。\"他给老王也开了葛根汤,只是把麻黄减了点:\"你比张大妈虚些,麻黄少放克,别让汗出太多,伤了元气。\"
老王接过方子,又问:\"那我这脖子后面也鼓了个包,能消不?\"
\"能。\"岐大夫肯定地说,\"那包就是瘀住的气血,葛根能活血,加上你以后别总在空调房里歪着睡,多活动活动,气血通了,包自然就下去了。张大妈那包比你这还大,喝了三个疗程,现在摸不着了。\"
晓雨听得心痒痒:\"岐大夫,那我这药该咋喝?\"
\"先给你开七副,算一个疗程。\"岐大夫拿起纸笔写方子,\"用法得讲究:用一升水,先煮麻黄和葛根,煮到还剩八升水的时候,再把其他药放进去,小火煮到剩三升,分两次趁热喝。\"他抬头看晓雨,\"记住,得趁热喝,喝了盖层薄被,出点小汗最好,别出大汗,那是伤了津液。\"
\"这药苦不苦?\"晓雨皱皱鼻子,她从小怕吃药。
岐大夫笑了:\"里面有生姜和大枣,能调味,不算太苦。嫌苦就多放两颗枣,《神农本草经》说大枣'安中养脾',正好帮你补补被冰坏的脾胃。\"
他又写了个泡脚方:\"你白天上班没时间喝药,晚上回家用这个泡脚。葛根十五克,桂枝九克,炙甘草六克,芍药九克,生姜五片,大枣三枚掰开,煮半小时,水温合适了泡二十分钟,连泡五天。\"
\"这泡脚方跟喝的方子有啥区别?\"晓雨接过方子,上面的字迹工整有力。
\"喝的是从里往外调,泡脚是从外往里通。\"岐大夫解释,\"你天天穿高跟鞋,脚离心脏远,气血到这儿就弱了,泡脚能把热气往上引,帮着疏通颈肩的经络。不过这方子得忌嘴,冰的、凉的、辣的,这七天都别碰。\"
晓雨赶紧点头:\"我记住了!为了脖子,冰美式我戒了!\"
李大妈在旁边笑:\"这就对了!张大妈以前顿顿离不开冰啤酒,喝药那阵子,她老头给她冻的酸梅汤都不碰,说可不能辜负岐大夫的方子。\"
正说着,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跑进来,手里举着张成绩单:\"岐爷爷!我妈让我来谢谢您,她脖子不疼了,昨晚还陪我看动画片了!\"
是楼上王老师的女儿萌萌。王老师是中学老师,天天低头改作业,颈肩疼了三年,上个月来就诊,喝了葛根汤,现在好多了。
\"你妈现在还总低着头改作业不?\"岐大夫摸摸萌萌的头。
\"不了不了,\"萌萌晃着辫子,\"我妈现在改会儿作业就站起来,按您说的'写米字',还在办公室放了盆薄荷,说闻着舒服。\"
岐大夫笑了:\"这就对了。治病不光靠药,还得靠自己调。《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就是说最好的大夫,是教你别生病。脖子这地方皮薄肉少,最容易招邪,平时就得护着点——别总低头,别贪凉,有空多仰头看看天,让气血顺顺当当往上走。\"
晓雨拿着方子,心里踏实多了:\"岐大夫,我这喝完药,多久能好啊?\"
\"你年轻,气血活,七副药下去,脖子肯定能松快。\"岐大夫送她到门口,\"记住,药是帮手,真正治病的是你自己的生活习惯。把脖子当回事,它才不会给你'念紧箍咒'。\"
晓雨走后,老王也扛着工具箱离开了,嘴里还念叨着\"今晚就煮药\"。李大妈帮着收拾案台,一边擦药碾子一边说:\"您这方子真神,老街新区的,谁脖子不舒服了,都往您这儿跑。\"
岐大夫望着窗外,太阳已经升高了,石板路上的露水干了,几个晨练的老人慢悠悠走过,脖子转得活泛。药柜里的葛根片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像藏着无数个疏通经络的秘密。
\"不是方子神,是老祖宗的智慧神。\"岐大夫拿起那本《伤寒论》,轻轻翻开,\"这葛根汤流传了两千年,治的就是老百姓脖子上的'紧箍咒'。只要摸准了病因,让气血顺了,筋络通了,再难缠的毛病,也能慢慢好起来。\"
中午时分,晓雨又折了回来,手里拎着个保温桶:\"岐大夫,我妈听说我来您这儿了,让我给您带点她熬的小米粥,说您看诊辛苦,得养养胃。\"
岐大夫接过保温桶,掀开盖子,小米粥的香气混着淡淡的枣香飘出来。\"你妈这是懂养生的,小米养脾胃,正好配着葛根汤,帮你把阳气提上去。\"
晓雨笑了:\"我妈还说,等我好了,让我带她来谢谢您,她那广场舞队好几个阿姨都有这毛病呢!\"
岐大夫摆摆手:\"不用谢,我这岐仁堂,本就是给街坊邻里解病痛的。\"他指了指墙上的匾额,\"'仁'字当先,只要能让大家脖子不疼,脑袋清亮,比啥都强。\"
下午,岐仁堂里又来了几个患者,有开超市的老板娘,总低头点货;有刚退休的老教师,改作业改出了颈椎病;还有个做直播的姑娘,天天对着手机点头,脖子僵得像块木头。岐大夫都耐心地问诊、开方,讲着葛根汤的道理,说着护颈的法子,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药柜的药材上,照在患者舒展的眉头上,也照在岐大夫温和的笑脸上。
夕阳西下时,晓雨发来微信:\"岐大夫,刚喝完第一碗药,浑身暖暖的,脖子好像真的松快了点!\"岐大夫回了个\"好好休息\"的表情,合上《伤寒论》,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巷子里飘来晚饭的香气,他知道,明天一早,岐仁堂的门还会准时打开,等着那些被颈肩病痛困扰的人,等着用那碗传承了千年的葛根汤,解开他们脖子上的\"紧箍咒\"。
(全文约5800字)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