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2章 岐仁堂里止泻热:一碗茯苓白术汤,解了贪嘴惹的祸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六月的清晨,天刚蒙蒙亮,老街的青石板路还浸着露水,岐仁堂的木门就\"吱呀\"一声被推开了。岐大夫背着手站在门檐下,深吸了一口带着槐花香的空气,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今儿是周末,按往常的光景,该有不少街坊来抓药调理,顺便扯扯家常。

药铺里弥漫着一股说不清的香气,当归的醇厚混着薄荷的清凉,角落里的铜药碾子还沾着昨晚碾的苍术末。岐大夫走到柜台后,刚把《伤寒论》的线装本摊开,就听见巷口传来自行车铃铛声,紧接着是个姑娘带着哭腔的喊:\"岐大夫!您在吗?\"

帘子一挑,进来个二十多岁的姑娘,脸红扑扑的,额头上渗着一层黏汗,手里还攥着个揉皱的纸巾。\"小林?这是咋了?\"岐大夫认出是街口花店的老板娘林晓燕,平时总笑眯眯的,今儿眉头拧得像打了个结。

\"岐大夫,您快救救我!\"晓燕往诊凳上一坐,捂着肚子直哼哼,\"从昨天半夜到现在,跑了七八趟厕所,腿都软了。刚才量了量,身上还发着热,后背疼得像被人捶过,您说我这是咋了?\"

岐大夫搬了个小马扎坐在她对面,先看了看她的舌苔——舌尖红,苔白腻,边缘还带着点水滑。\"先别急,慢慢说。昨天吃啥特别的了?\"

\"嗨,别提了!\"晓燕一拍大腿,疼得又龇牙咧嘴,\"昨天我姥姥过八十大寿,在饭店摆了三桌。那奶油蛋糕做得花哨,我贪嘴吃了两大块;还有冰镇西瓜,甜得很,我一口气啃了小半块。晚上回家渴得厉害,又灌了一包冰牛奶......\"

\"你呀你。\"岐大夫摇着蒲扇,扇出一阵药香,\"《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那奶油是腻脾的,西瓜是寒的,冰牛奶更是又寒又滑,三样凑一块儿,你那脾胃不闹脾气才怪。\"

晓燕揉着后腰:\"可我不光拉肚子,还发烧,后背疼得厉害,这跟吃坏肚子有关系吗?\"

\"咋没关系?\"岐大夫指着墙上的经络图,\"你看这脾胃,属土,主运化,就像家里的粮仓,得好好护着。你一下子塞那么多生冷油腻的进去,粮仓的门都被撑坏了,湿邪就趁机往出走——往下走就是拉肚子,往上裹着点表邪,就成了发热;后背是膀胱经走的地方,湿邪堵在那儿,能不疼吗?\"

正说着,药铺的学徒小郑端着刚熬好的陈皮水进来,给晓燕递了一杯:\"林姐,先喝点暖暖胃。\"晓燕接过来,抿了一口,眉头舒展了些:\"还是这陈皮水喝着舒服,昨晚渴得厉害,喝啥都觉得烧心。\"

\"你这烧,是'翕翕发热'。\"岐大夫接过话头,\"《伤寒论》里说的,就像裹着层薄被子似的,热得不厉害,但总觉得身上燥得慌。再摸摸你这皮肤,干干的不出汗,对不?\"他伸手在晓燕胳膊上试了试,果然没汗。

晓燕点点头:\"可不是嘛!浑身燥,但又不出汗,盖被子嫌热,不盖又有点凉飕飕的。刚才来的路上,想买盒美林吃,又怕吃了更拉肚子,就先来找您了。\"

\"可不敢乱吃。\"岐大夫摆摆手,\"你这不是单纯的外感,是里湿带着表邪,得先把脾胃的湿邪化了,表邪才能跟着出去。\"他伸出三根手指,搭在晓燕手腕上,闭目凝神片刻,\"脉象浮中带点数,但是寸关不盛,反倒有点往下沉的意思,这是湿邪困住了阳气,想往外走又走不动。\"

晓燕听不懂脉象,直截了当问:\"那我这该吃啥药啊?\"

岐大夫没直接回答,反倒问:\"你觉得胸口或者胃脘这儿发闷吗?\"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窝。

\"不闷,就是有点胀,不想吃饭。\"

\"小便咋样?\"

\"有点黄,量不多。\"

岐大夫一拍大腿:\"这就对了!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写得明明白白:'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你这情况,虽说没服桂枝汤,也没被误下,但症状对得上——发热无汗,有点头项后背疼,拉肚子(这是湿邪下趋,类似'下之'的结果),小便不利,正是这方子的对证。\"

晓燕眨眨眼:\"桂枝去桂?我以前听人说桂枝是治感冒的,咋还要去掉呢?\"

\"问得好。\"岐大夫赞许地看了她一眼,\"这方子啊,历来有争议。有人说该是'去芍药',因为桂枝能解表。但你想啊,你这主要是脾胃湿邪太重,把阳气困住了,没法到体表去发汗。这时候再用桂枝,就像给堵住的水渠加水泵,水没地方去,反倒更胀。\"

他拿起药柜里的茯苓块,给晓燕看:\"所以得把桂枝去掉,加茯苓和白术。茯苓能渗湿,把多余的水湿从小便排出去;白术能健脾,就像给粮仓雇个好管家,把里面的东西归置清楚。再配上芍药,能柔肝缓急,缓解你后背的疼;生姜、大枣、炙甘草,都是护着脾胃的,帮着运化。这样一来,湿邪去了,脾胃功能恢复了,阳气能到体表了,汗一出,热就退了,拉肚子也能好。\"

晓燕听得连连点头:\"那您赶紧给我开方子吧,我这腿都快站不住了。\"

岐大夫拿起纸笔,一边写一边念叨:\"茯苓十五克,白术十五克,芍药十五克,炙甘草十克,生姜十克,大枣六枚。记住啊,大枣得掰开,生姜要切片,这样药效才能出来。\"

小郑在一旁帮着抓药,一边抓一边问:\"师父,这方子不用先泡吗?\"

\"不用,直接用一升水熬。\"岐大夫对晓燕说,\"先把药倒锅里,加够水,大火烧开,再小火煮到剩三分之一,倒出来分两次喝,温温的喝,别放凉了。\"

晓燕接过药方,又有点犹豫:\"岐大夫,我这都拉了快一天了,喝这药能管用吗?要不要加点止泻的?\"

\"放心吧。\"岐大夫指着药柜里的白术,\"《神农本草经》说白术能'止汗,除热,消食',茯苓能'利小便,渗湿',把湿邪从小便排出去了,大便自然就成形了,这叫'利小便以实大便',比单纯止泻强多了。\"他又想起什么,补充道,\"回去别吃生冷油腻的,渴了就喝温粥,让脾胃歇口气。\"

晓燕拿着药刚走,老街的张大爷就拄着拐杖进来了,手里还拎着个鸟笼:\"岐大夫,刚才那姑娘咋了?脸煞白的。\"

\"吃坏肚子了,还发着热。\"岐大夫给张大爷搬了个椅子,\"您老今儿来抓啥药?\"

\"还是那安神的,最近总失眠。\"张大爷坐下,眼睛却跟着晓燕的背影,\"刚才您说的那方子,我好像在哪听过......是不是有人说该去芍药啊?\"

\"张大爷您记性真好。\"岐大夫笑着说,\"以前是有这争议,说'头项强痛'该用桂枝解表。但您想啊,要是表邪重,脉该浮紧,而且会出汗或者怕冷得厉害。这姑娘脉不浮紧,也不怕冷,主要是拉肚子、小便不利,明显是里湿为主。胡希恕老先生就说,这方子关键在'小便不利',是水湿内停,所以用茯苓白术利水,去桂枝是因为邪不在表,没必要再发汗了。\"

张大爷点点头:\"这么一说就明白了。就像家里漏水,得先堵源头,再拖地,不能光拖地不堵漏。\"

\"您这比喻太形象了!\"岐大夫给张大爷号着脉,\"可不是嘛!她那湿邪就是漏水,茯苓白术是堵源头,芍药甘草是缓急止痛,生姜大枣是补补受损的脾胃,这样才能标本兼治。\"

正说着,小郑从后院跑进来:\"师父,林姐又回来了,说她刚才走到巷口,肚子又疼得厉害,想在这儿歇会儿。\"

岐大夫赶紧让小郑把晓燕扶进来,让她躺在里间的躺椅上,又让小郑去熬药。晓燕躺下来,脸色还是不好:\"岐大夫,我刚才差点拉裤子里,这药还得等多久啊?\"

\"快了快了,小郑熬药快得很。\"岐大夫安慰她,\"你这是湿邪还在闹腾,等药熬好了喝下去,很快就舒服了。\"

过了不到半小时,小郑就端着一碗褐色的药汤进来了,还冒着热气。晓燕坐起来,捏着鼻子想一口气喝下去,被岐大夫拦住了:\"慢点喝,一口一口咽,让药慢慢过脾胃,效果才好。\"

晓燕听话地小口喝着,药汤有点辛味,还带着点枣的甜味,没想象中那么难喝。喝完一碗,她咂咂嘴:\"好像后背没那么疼了。\"

\"这就起效了?\"小郑眼睛瞪得溜圆。

\"快着呢。\"岐大夫说,\"《伤寒论》里说'覆杯而愈',虽说没那么神,但对症的话,见效确实快。她这是湿邪被药气推动,开始往出走了。\"

晓燕躺了会儿,起来想去厕所,刚走到门口又回来了:\"哎?不疼了!\"她惊喜地说,\"刚才那阵疼过去了,现在觉得肚子暖暖的,挺舒服。\"

岐大夫笑了:\"这就对了,生姜和大枣在起作用了,脾胃暖和起来,就有力气干活了。\"

傍晚的时候,晓燕又来药铺了,这次脸色好多了,脚步也轻快了:\"岐大夫,太谢谢您了!回家又喝了第二遍药,下午就没再拉肚子,烧也退了,后背也不疼了。\"她手里还拎着个篮子,\"这是我妈刚蒸的槐花糕,给您和小郑尝尝。\"

\"你这恢复得真快!\"岐大夫接过篮子,\"看来你脾胃底子还行,就是这次太贪嘴了。\"

\"再也不敢了。\"晓燕不好意思地说,\"我妈还让我问问,以后该注意啥?\"

\"简单。\"岐大夫说,\"生冷油腻的少吃,特别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得放放再吃。《脾胃论》说'脾胃喜温恶凉',你对它好点,它才不给你添麻烦。平时可以煮点山药粥喝,山药能健脾,就像给脾胃加层保护膜。\"

小郑在一旁插话:\"林姐,我这儿有刚磨的山药鸡内金粉,您要不要带点?冲水喝就行,帮着消化的。\"

\"要要要!\"晓燕赶紧掏钱,\"昨天我妈还说让我买点这个呢,真是太巧了。\"

正说着,晓燕的手机响了,是她老公打来的:\"你在哪呢?我妈说你不舒服,我买了点药回来......\"

\"别买了,我在岐大夫这儿看好了!\"晓燕对着电话说,\"人家岐大夫就开了几味药,喝下去就不拉肚子了,也不烧了,比啥药都管用......\"

挂了电话,晓燕不好意思地对岐大夫笑:\"让您见笑了,我老公就信西药。\"

\"没事,各有各的理。\"岐大夫摆摆手,\"但咱这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子,能流传两千年,肯定有它的道理。就像这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看似简单几味药,却把'湿邪内停'的病治得明明白白,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妙处。\"

张大爷在一旁听着,也跟着说:\"可不是嘛!我年轻时候在生产队,有回秋收,好多人又拉又吐还发烧,赤脚医生治不好,后来请了个老中医,就用类似的方子,几服药就好了。那时候才知道,老祖宗的智慧真了不起。\"

晓燕拎着药和山药粉,高高兴兴地走了。岐大夫看着她的背影,对小郑说:\"你看,这治病啊,不光要对症下药,还得跟病人说清楚道理,让他们明白为啥生病,以后该咋预防,这才是'治未病'。\"

小郑点点头:\"师父,我今天算明白了,这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关键不在去桂还是去芍,在看病人是表邪重还是里湿重。\"

\"对喽!\"岐大夫拿起《伤寒论》,翻到那一页,\"学医就得这样,不能死记条文,得琢磨条文背后的道理。就像这方子,仲景爷写得明明白白'小便不利',这就是钥匙,抓住这个,就知道该咋用药了。\"

夕阳透过药铺的窗棂,照在泛黄的书页上,也照在一排排药罐上,药香混着槐花香,在老街上慢慢散开。岐大夫拿起蒲扇,轻轻扇着,心里想着,明天晓燕再来,肯定会说病全好了——这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对付这贪嘴惹的祸,从来都没让人失望过。而这岐仁堂里的故事,就像这药香一样,还在继续飘散着,告诉街坊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就藏在这一碗碗汤药里,藏在这一句句叮嘱里,简单,却管用得很。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