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禄大夫刘蕃的女儿是赵王司马伦世子司马荂的老婆,所以刘蕃和他的两个儿子,散骑侍郎刘舆、冠军将军刘琨,都得到赵王司马伦的重用。大司马司马冏觉得刘琨父子有才能、有声望,就特别赦免了他们,还让刘舆当中书郎,刘琨当尚书左丞。另外,又让以前的司徒王戎当尚书令,刘暾当御史中丞,王衍当河南尹。
新野王司马歆要去镇守地方,他和司马冏一起乘车去拜谒皇陵。趁着这个机会,司马歆就劝司马冏说:“成都王和皇室关系亲近,这次又和咱们一起立下大功,现在最好把他留在京城一起辅政;要是做不到,那就得把他的兵权夺了。”常山王司马乂和成都王司马颖也一起去拜谒皇陵,司马乂对司马颖说:“这天下是先帝打下的基业,王爷您得维护正道啊。”听到这话的人,心里都很担忧害怕。卢志对司马颖说:“齐王号称有百万大军,可和张泓他们对峙了那么久都没分出胜负。大王您直接带兵渡过黄河,这功劳没人能比。但现在齐王想和您一起辅政。我听说两个厉害的人很难同时并存,您不如借着太妃身体有点小毛病,请求回去探望,把重任交给齐王,这样能收服天下人心,这才是上策。”司马颖听从了他的建议。皇帝在东堂接见司马颖,对他表示慰问犒劳。司马颖赶紧拜谢说:“这都是大司马司马冏的功劳,我没出什么力。”接着上表称赞司马冏的功德,说应该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又说自己母亲生病了,请求回到封国。说完就告辞出去,没回军营,直接去拜谒太庙,然后从东阳城门离开,回邺城去了。还派人送信给司马冏告别,司马冏大吃一惊,急忙骑马追出去送司马颖,一直追到七里涧才追上。司马颖停下车和他告别,哭得稀里哗啦,只说担心太妃的身体,绝口不提国家大事。从这以后,老百姓都夸司马颖。
司马冏征召新兴人刘殷当军谘祭酒,洛阳令曹摅当记室督,尚书郎江统、阳平太守河内人苟曦当参军事,吴国人张翰当东曹掾,孙惠当户曹掾,前廷尉正顾荣和顺阳人王豹当主簿。孙惠是孙贲的曾孙,顾荣是顾雍的孙子。刘殷小时候没了父母,家里很穷,但他一直赡养曾祖母,因为孝顺出了名。别人送给他粮食和布帛,他接受了也不道谢,只说:“等以后我发达了再报答你们。”等他长大,对经史都很精通,性格豪爽有大志,生活节俭但不小气,为人清正但不孤僻,远远看上去很温和,但又让人不敢侵犯。司马冏任命何勖当中领军,董艾掌管关键事务,还封他手下有功的将领葛旟、路秀、卫毅、刘真、韩泰为县公,把他们当成心腹,号称“五公”。
成都王司马颖回到邺城,皇帝下诏派使者去重申之前给他封官的命令。司马颖接受了大将军的职位,但推辞了九锡这样特殊的礼遇。他上表给皇帝,为那些一起起兵举义的功臣请功,这些人都被封了公侯。又上表说:“大司马之前在阳翟,和敌人对峙了很长时间,老百姓日子过得太苦了,我请求从河北的官仓调十五万斛米,去赈济阳翟的饥民。”还打造了八千多口棺材,用成都国的俸禄为黄桥战死的士兵做了衣服,收敛他们的尸体并祭祀,表彰他们的家属,待遇比普通战死的士兵还高两级。又下令在温县埋葬赵王司马伦一方战死的一万四千多名士兵。这些都是卢志出的主意。司马颖长得挺帅,但脑子不太灵光,也没什么文化,不过他人品还不错,敦厚老实,把事情都交给卢志处理,所以才能落得这些好名声。皇帝又派使者去劝司马颖回京城辅政,并且接受九锡。司马颖的宠臣孟玖不想回洛阳,而且程太妃也很喜欢邺城,所以司马颖一直推辞不接受任命。
当初,大司马司马冏怀疑中书郎陆机给赵王司马伦写了禅让诏书,就把他抓起来,要杀了他。大将军司马颖为他辩解,陆机这才免去一死,司马颖还上表让陆机当平原内史,让他弟弟陆云当清河内史。陆机的朋友顾荣和广陵人戴渊,觉得中原地区局势太乱,劝陆机回吴地。但陆机觉得自己受了司马颖的救命之恩,而且认为司马颖很有声望,说不定能一起成就一番大事业,就留了下来没走。
秋天,七月,朝廷又封常山王司马乂为长沙王,升他为开府,还任命为骠骑将军。
东莱王司马蕤,这人又凶又暴,还爱喝酒闹事,经常欺负大司马司马冏,他向司马冏请求开府没被答应,心里就特别怨恨。于是他偷偷上表说司马冏专权,还和左卫将军王舆谋划着要废掉司马冏。结果事情败露,八月,皇帝下诏把司马蕤贬为庶人,杀了王舆三族,把司马蕤流放到上庸。上庸内史陈钟按照司马冏的意思,偷偷把司马蕤杀了。
朝廷大赦天下。
东武公司马澹因为不孝,被流放到辽东。九月,朝廷征召他弟弟东安王司马繇,恢复他原来的爵位,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司马繇举荐东平王司马楙为平东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聚焦于西晋“八王之乱”中齐王冏掌权初期的政治格局,生动展现了西晋中后期权力更迭中的人性博弈、政治智慧与制度困境,其中诸多历史细节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生态具有深刻启示。
权力整合中的利益平衡与隐患
齐王冏在平定赵王伦之乱后,开启了新一轮权力分配。其用人策略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吸纳刘舆、刘琨等有才望的前朝旧臣,复用王戎、王衍等士族代表,体现了对政治资源的理性整合。这种“宥才望者”的做法,试图通过吸纳精英巩固统治基础,符合传统政治中“收人心”的逻辑。但另一方面,又将核心权力委于何勖、董艾及“五公”等亲信,形成“私人化执政团队”,这种“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矛盾配置,为后续的权力斗争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西晋门阀制度下的“才望”与“血缘”双重标准在此尤为凸显。刘琨父子因联姻关系曾依附赵王伦,却因“有才望”被赦免重用;王戎、王衍等士族代表凭借门第始终稳居高位,这种“身份优先于立场”的政治逻辑,既反映了士族政治的强大惯性,也暴露了权力体系的脆弱性——当人才选拔与政治忠诚无法统一时,政权根基必然动摇。
政治智慧的差异化呈现
在这场权力博弈中,不同政治人物的策略选择形成鲜明对比。卢志为成都王颖设计的“以退为进”策略堪称政治智慧的典范:借母病请归藩、辞让九锡、归功齐王,表面上放弃权力争夺,实则通过“谦退”姿态赢得士民赞誉,塑造“贤王”形象。这种“不争而争”的策略,精准把握了乱世中民众对“仁德统治者”的心理期待,为成都王颖积累了巨大政治资本。
相比之下,齐王冏的执政表现则显得短视。他既未采纳新野王歆“收成都王兵权”的建议,又在人才任用中失衡,更对东莱王蕤的怨恨处置失当。尤其是默许陈钟暗杀蕤的行为,暴露了其政治伦理的缺失——用暴力手段解决政敌,虽能暂时消除威胁,却失去了道义制高点,与成都王颖的“以德示人”形成鲜明反差,这也解释了为何士民之誉逐渐向颖倾斜。
而成都王颖“形美而神昏,不知书”却能“成其美”,揭示了传统政治中“知人善任”的重要性。他虽个人能力有限,但信任并委事于卢志,实现了“不善者善假于物”的统治效果,这与齐王冏“亲小人远贤臣”的做法形成对比,印证了“领导者不必尽善尽美,但需善用贤能”的政治规律。
乱世中的个体选择与命运
史料中个体命运的沉浮同样引人深思。陆机在生死关头得成都王颖救助,因“感恩”与“立功欲”选择留下,却不知已卷入更危险的权力漩涡。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抉择,既是士人“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坚守,也反映了乱世中个体在权力巨轮前的渺小——个人才华若无法与时代大势相契合,终将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刘殷“受而不谢,待后贵当相酬”的早年言行,则展现了士族知识分子的自信与功利主义交织的心态。在门阀政治背景下,个人才华需通过依附权力集团才能实现价值,这种“投资式”的生存策略,既是时代使然,也折射出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矛盾。
制度缺陷与历史启示
这段历史深刻暴露了西晋分封制度的致命缺陷。同姓王拥兵自重、干预朝政,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成都王颖据邺而遥控朝政,齐王冏在洛阳专权,诸王“亲则争权,疏则离心”,完全背离了分封制“屏藩王室”的初衷。这种制度设计的失败,印证了“权力不加制约必然导致混乱”的政治铁律。
同时,西晋士风的虚浮也在史料中显现。王衍等士族代表虽居高位,却未见有效治国举措;张翰、顾荣等虽有清醒认知,却选择避世自保。当精英阶层或沉迷权力博弈,或消极避世时,政权的崩塌只是时间问题。这警示后世: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既需要制度约束权力,更需要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总的来说,这段史料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政治中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权力平衡的脆弱性、政治策略的重要性、个体选择的无奈性,以及制度缺陷对历史走向的决定性影响。这些历史经验,至今仍对理解权力政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