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价趋于稳定,失业工匠的问题得到初步疏解之后,朱雄英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他宏大计划的最后一环——发行“大明皇家建设债券”。
这是一次对整个帝国金融信用的终极大考。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朱雄英动用了他所能动用的一切宣传力量。
《大明日报》的头版,连续数日用最醒目的标题,刊登着关于建设债券的详细解释。文章用最通俗的语言,描绘了驰道修好后“一日千里”的便捷,运河疏通后“万帆竞渡”的繁荣。它告诉每一个读者:你购买的每一张债券,都是在为自己、为子孙,铺就一条通往富裕的康庄大道。
遍布全国的“大明讲武堂”学员们,也接到了新的任务。他们不再仅仅是宣讲皇太孙的新政,更是成为了流动的“债券宣传员”。他们深入乡间地头、市集茶馆,用快板、评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债券“保本保息、利国利民”的优点,传遍大江南北。
宣传的声势达到了顶点,市场的反应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债券发售日,应天府,皇家银行总行门口。
天还未亮,这里已经人头攒动。但来的人,大多是伸长了脖子看热闹的,真正准备掏钱的,寥寥无几。毕竟,把真金白银交给朝廷,五年后才能拿回来,这事听起来还是太玄乎了。
时辰一到,银行大门缓缓打开。
就在众人观望之际,一个身影排众而出,径直走到了发售柜台前。众人定睛一看,不禁发出一阵惊呼。
来者,竟是江南首富,沈万三的后人,当今的苏州商会会长——沈万千!
“在下,愿购十万两债券!”沈万千声如洪钟,身后,十几个伙计抬着一口口装满银锭的箱子,重重地放在地上。
人群炸开了锅。
紧接着,扬州盐商总会、福建海商联盟、广东十三行的代表们,纷纷上前,认购额从五万到八万不等。他们是这个时代嗅觉最灵敏的一群人。他们投资的不是债券,而是皇太孙所代表的那个稳定、繁荣、鼓励商业的未来。
商人们的踊跃,起到了最好的示范效应。
很快,一些富裕的市民、小地主、甚至一些头脑活络的官员,也开始排队购买。一两、十两、一百两……数额虽小,汇聚起来,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在队伍的末尾,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激动地数着手里的十几两碎银。
是王铁锤。
他的“铁匠合作社”,在银行的扶持下,已经走上了正轨。他不仅还清了旧债,还略有盈余。他今天,是特地带着徒弟们,来尽自己一份心力的。
“师傅,咱们钱不多,买这个……有用吗?”李狗子问道。
“有用!”王铁锤将银子递进窗口,换回一张印制精美的债券,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如同揣着一件稀世珍宝。
他拍了拍胸口,对徒弟们说:“以前,朝廷修桥铺路,都是摊派徭役,咱们是不得不去。现在,殿下让咱们自己掏钱,还给利息。这说明什么?说明殿下看得起咱们这些老百姓,把咱们当成了自己人!”
“这张纸,以后就是咱的念想。等路修好了,运河通了,咱们的铁器就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去。咱们出的每一文钱,最后都会回到咱们自己身上。这,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国家大事!”
这一日,应天府一地的债券,便售出超过百万之巨。消息传出,全国响应。
朱雄英站在东宫的最高处,俯瞰着这座因一张小小“债券”而沸腾的城市,心中豪情万丈。
他知道,他成功了。
他不仅筹集到了建设一个新时代的资金,更重要的是,他用金融这一全新的工具,将皇帝、官僚、商人、工匠、农民……将这个庞大帝国的所有阶层,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名为“共同利益”的纽带,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这根纽带,远比单纯的皇权或暴力,要坚韧得多。
而在遥远的东海之上,他的四叔朱棣,正在为他那五百支“完美”的火铳而沾沾自喜,浑然不知他的对手,已经完成了整个战争潜力的重塑与升级。
一场跨越时代的对决,已在截然不同的两个维度上,悄然拉开了序幕。
《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趣趣阁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趣趣阁!
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