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幽谷怨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23章 《月光下的老故事》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秋分的月光,像层薄纱铺在银杏巷的青石板上。陈爷爷坐在院中的竹椅上,给沈曼讲年轻时听来的鬼故事,讲到惊险处,故意压低声音,惹得沈曼轻轻拍他的胳膊。“1974年的中秋,也这样坐着讲过故事,”他指着天边的圆月,“你总说月亮像块银盘,能照见心里想的人。”

沈曼从藤篮里拿出块月饼,是老式的五仁馅,油纸包上印着模糊的“中秋”字样。“那年收到你寄的月饼,”她把月饼掰成两半,递一半给陈爷爷,“就想着等见面了,要一起分着吃。”竹篮里还放着十几张油纸,每张都包着块月饼,从青丝到白发,攒了半世纪的团圆味。

陈念在整理社区的“中秋记忆”征集稿时,发现篇1989年的短文。写的是“银杏巷的陈大爷,总在中秋给邻居送月饼,自己却留块五仁的,说‘等个人一起吃’”。文末有行小字:“希望城东的沈老师,能吃到热乎的月饼。”她想起沈曼的日记里,1989年中秋那页写着:“收到匿名月饼,五仁馅的,知道是他。”

林深看着这两篇文字,忽然想起母亲的饼干盒里,常年放着块五仁月饼,每年中秋都拿出来看看,却从不吃。他翻出母亲1990年的照片,背景是中秋的圆月,她手里举着块月饼,笑得像个孩子。“原来妈妈每年都在等,”他摸着照片上的月饼,“等和爷爷一起分着吃。”

寒露那天,他们带着这些月饼和文字,去社区的“中秋怀旧会”。陈爷爷讲起当年寄月饼的故事,沈曼则教大家做五仁馅。和面的时候,陈爷爷特意多加了勺桂花糖:“你当年总说要加桂花才香。”沈曼笑着往他的面盆里加了把瓜子仁:“你爱吃这个,得多放。”旁边的老人们看着他们拌馅,像看一对年轻夫妻在侍弄生活。

林深站在旁边,看着两位老人配合的身影,忽然明白“团圆”二字的分量。那些年母亲反复做的五仁月饼,藏着的不是固执,而是对重逢的执念。就像这月饼里的馅料,每种都藏着段记忆,凑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味。

霜降前后的夜晚,总起雾。陈爷爷在画室里给沈曼画像,她坐在月光里,红围巾搭在肩头,手里捧着本《中秋诗》。画到领口的银杏叶胸针时,陈爷爷忽然停了笔:“当年总画不好这枚胸针,现在才知道,得带着月光的温柔才像。”沈曼低头看着胸针,金属的凉意里泛着月光,像五十年前那个递过胸针的中秋夜。

陈念在社区的“老照片修复”活动中,收到张1993年的中秋合影。是银杏巷的邻居们在月下聚餐,后排的陈爷爷正往空着的座位上摆月饼,前排的沈曼(那年她回巷探亲)手里举着酒杯,目光却瞟向那个空座。照片背面写着:“差一人,等明年。”她把修复好的照片送给两位老人,沈曼的手指点在空座位上,忽然笑了:“现在补上了。”

立冬那天,他们去给母亲扫墓。沈曼把块新做的五仁月饼放在墓碑前:“姐,我们一起吃月饼了。”陈爷爷摆上母亲爱吃的桂花糕,林深则把那张修复的合影放在旁边。风吹过墓碑前的野菊,像母亲在轻轻应答。“她知道的,”沈曼摸着墓碑上的名字,“知道我们终于在一起了,知道她的遗憾,我们替她圆了。”

回家的路上,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沈曼忽然从布包里拿出个小盒子,里面是枚新做的银杏叶胸针,背面刻着“月”字。“给你的,”她把胸针别在陈爷爷的衣襟上,“以前的那枚旧了,该换个带月光的。”陈爷爷也从口袋里掏出个盒子,里面是条银项链,吊坠是轮弯月:“我也给你备了,月下戴好看。”

小雪那天的夜晚,他们在院子里摆了张桌,放上月饼和桂花酒,像是过了半个世纪的中秋。陈爷爷给沈曼斟酒,沈曼给陈爷爷剥橘子,月光落在他们的白发上,像撒了层霜。林深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话:“等我走了,你们要好好过每个中秋,替我看看月亮。”

陈念在爷爷的画架上发现幅新画。画的是月下的银杏巷,两位老人坐在桌前,桌上的月饼冒着热气,院中的银杏叶在月光里飘落。画的右下角写着:“月光照过旧时光,也照亮新日子。”她把画挂在客厅的墙上,和全家福并排,像给这团圆的生活,又添了笔温柔的注脚。

夜深时,月饼的香气混着桂花香漫满院子。沈曼靠在陈爷爷的肩头,看着天边的圆月,忽然说:“以后每年中秋,都要这样坐着看月亮。”陈爷爷握紧她的手,两枚胸针在月光下闪着光:“好啊,看满一辈子。”

月光穿过银杏叶的缝隙,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影,像首写在岁月里的诗,字里行间都是团圆的甜。

喜欢幽谷怨灵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幽谷怨灵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