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坛的尘埃终于落定,主控席的指示灯由急促闪烁转为平稳呼吸般的绿光。沈逸的手指从控制台下方收回,指尖残留着加密指令输入后的微弱触感。他没有起身,也没有回应身后队友爆发的欢呼,只是静静地注视着终端界面——那枚标记为“x-4”的红点仍在跳动,但数据流已恢复常态,仿佛刚才的异常从未发生。
他调出系统日志,逐帧回溯后台访问记录。异常节点停留在监测阶段,未触发任何战术数据外传。沈逸闭了闭眼,指尖轻敲桌面三下,这是他在现实中最隐蔽的思考节奏。随后,他将该Ip标记为“高危观察对象”,并手动关闭了个人终端的公开访问权限。屏幕暗下的瞬间,他听见身后传来林悦清脆的声音:“我们赢了!沈逸,你看到了吗?全场都在喊‘夜莺’的名字!”
他转过头,看见她举着平板,屏幕上是直播弹幕的狂欢海潮。#夜莺封神#、#沈逸执教神话# 等话题霸占热搜榜首,苏瑶的解说回放被剪辑成数十个短视频,每一帧都标注着“教科书级指挥”。
“赢的是团队。”他只说了这一句,声音平静得像在陈述一段代码逻辑。
复盘会议在三小时后召开。训练室内,战术屏正回放最后一波高地反打的全过程。沈逸站在侧边,双手插在裤兜里,镜片后的目光扫过每一个操作细节。当画面定格在冰墙微调的瞬间,一名队员忍不住问:“你是怎么知道刺客会走那个角度的?”
“不是知道。”沈逸走到屏前,调出战场模型,“是计算。敌方中单前两波绕后都选择了三角草,路径重复率87.6%。他们依赖习惯,而习惯,是可以被模拟的。”
他没有提及【策略模拟空间】,也没有解释那0.2秒的延迟是如何被系统预判补偿。他只是将整个战局拆解成可量化的变量:视野覆盖率、技能冷却交叉点、地形压缩效率。当他说完最后一句“输出窗口仅有1.4秒,我们必须卡在那个缝隙里”,房间里安静得只剩下空调低鸣。
林悦低头翻动自己的笔记,笔尖在一页写满“逆向诱杀-A型”的草图上停顿许久,最终只写下一行小字:“他总在赢,却从不享受赢。”
风暴并未因胜利结束而平息。第二天,沈逸的私信列表被各大战队负责人挤满。有老牌强队请求战术交流,有新晋战队希望聘请他担任顾问,甚至有人开出了七位数年薪的合同。他一条未回,而是打开了【策略模拟空间】,输入“信息共享”作为变量,设定目标为“推动行业进步”与“保护核心优势”的平衡点。
百万次推演在三秒内完成。最优解浮现:有限脱敏输出。
他花了整个通宵,将三套经典战术进行逻辑剥离,保留阵型流转与视野控制的核心框架,但剔除所有依赖系统推演的关键决策节点。最终生成三段加密解析视频,标题仅为《基础协同推演示例01-03》。发布时,他特意关闭了评论区。
视频上线十二小时后,“沈逸战术公开课”登上热搜。无数主播开始复刻其中的走位逻辑,论坛里掀起“阵型学”讨论热潮。苏瑶在直播中评价:“这不是教学,是播种。他给了方法论,却没给答案。”
陈宇的私信在凌晨两点送达。沈逸点开时,只看到一句话:“你教他们走,却藏了地图。”
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最终没有回复。
真正的风暴中心,是三天后的媒体专访现场。聚光灯亮起时,沈逸摘下眼镜,放在面前的桌面上。镜头拉近,捕捉到他眼角细微的疲惫,以及那份不容回避的冷静。
“很多人称您为‘天才教练’,但也有质疑声认为,您的战术过于精密,近乎预知未来。”女记者直视镜头,“是否存在某种外部系统辅助?比如AI或后台数据权限?”
沈逸没有回避。他从文件夹中取出一叠泛黄的纸张,轻轻放在桌上。“这是过去三年的战术推演手稿,共874页,每一页都记录了失败与修正。所谓的‘系统’,是我每晚复盘到三点的笔记。所谓的‘预知’,是把一万种可能都试过一遍后的选择。”
记者稍顿,换了个更锋利的问题:“那‘夜莺’的女性形象呢?是否是一种刻意的人设运营?”
“我只是不想被定义。”他声音不高,却清晰穿透整个演播厅,“在游戏中,我是法师;在现实中,我是程序员。性别从来不是我的标签,也不是我的武器。”
采访结束前,工作人员递来一份纸质文件,封面空白,只有一行手写字:“你知道x-4是谁。”
沈逸接过,指尖触到纸张边缘的一道细微折痕——那是被人反复折叠又展平的痕迹。他没拆开,只是将它夹回文件夹,起身离席。
走廊灯光冷白,映照着他镜片上未散的反光。他的步伐稳定,没有回头。文件夹边缘露出一角纸张,上面印着一段截取的Ip日志,前缀赫然写着:192.168.44.*。
他的手指在文件夹侧面轻轻摩挲了一下,像是确认某件物品仍在原位。
喜欢女装学霸逆袭电竞巅峰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女装学霸逆袭电竞巅峰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