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祠祭奠典礼仪式结束后,京城百姓对朝廷的讨论愈发热烈,他们对朱由校的崇敬之情也与日俱增。
这其中缘由不难理解,平定西南之乱,大明宗室都战死了上千人,他们的牌位如今都供奉在大明英烈祠内。
而对于阵亡将士的遗孤,朝廷不仅没有弃之不顾,朱由校这位大明天子还主动承担起照顾英烈后代的责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孔府的批判声浪愈发高涨。
就连原本整日混吃等死的大明宗室,此次平定西南都战死上千人,可身为天下读书人领袖的孔府,圣人之后竟满门背弃朝廷,投靠白莲教。
这一对比,实在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京城的大街小巷,百姓对孔府的谩骂声此起彼伏。
清流党的文官们这下彻底坐不住了,他们再次纷纷找到左光斗,希望他能带头上书,设法将江宁拉下水。
他们心里打着如意算盘,只要能成功把江宁拉下水,朝廷就不得不为山东战事兜底,如此一来,孔府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经杨涟提醒后,左光斗明确表示拒绝。
然而,这些清流党文官仍不死心。
其中,以兵科给事中周顺昌、吏部员外郎周宗建、户部给事中周起元为首的三人,不停地上书,恳请朝廷派遣江宁前往山东作战,尽快平定白莲教之乱。
对于他们的上书,朱由校一概留中不发。
此时左光斗不再带头,这三人一合计,决定对江宁来一招道德绑架。
于是,在朝会之上,三人哭得涕泪横流,大诉山东百姓的疾苦。
不知情的人,还真以为他们是一心为国、忠贞无私的大忠臣。
朱由校懒得理会这三人,直接宣布退朝。
江宁则与一众下属有说有笑地朝宫门外走去。
眼见皇帝对自己不理不睬,这三人干脆带着几十名清流党官员,堵住了江宁的去路。
看到这么多官员拦住自己,江宁眉头微微一皱。
身旁的郭允厚和温体仁见状,直接撸起袖子,冷笑着说道:“怎么着?
三位周大人,这是打算和江大人比划比划?
不知是文斗还是武斗?
不妨先跟本官二人过过招。”
见江宁的两位“小弟”亲自下场为其助威,周起元面露尴尬之色,拱手说道:“郭大人、温大人,下官并无此意。
只是如今山东白莲教作乱已久,朝廷虽已调兵遣将,可至今仍未平定叛乱。
如今年关将至,天寒地冻,还望江大人能够亲赴山东,尽快平息战乱,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我等也是一心为国分忧,还请几位大人能够理解。”
周顺昌则一脸正色地说道:“我等虽与江大人有些误会,但此番确实是一片赤诚之心,绝无半点私心,还望江大人以山东百姓为重。”
这几人你一言我一语,配合得倒是“默契”。
江宁听了,顿时觉得好笑,这群家伙打的什么鬼主意,自己心里再清楚不过。
就在这时,郭允厚冷哼一声,说道:“三位周大人,你们就别在这儿唱高调了。
你们那算盘珠子都快打到老夫脸上了,在老夫面前玩这套,你们还嫩着呢。”
温体仁也冷哼一声,说道:“既然三位大人如此忧国忧民,不妨向陛下请旨前往山东剿灭叛贼,又何苦揪着江大人不放呢?”
三人听了,脸色顿时涨得通红,半天说不出话来。
江宁懒得跟他们纠缠,刚要走,周起元赶忙上前,一把抓住江宁的袖子,泪流满面地说道:“江大人,难道您就忍心看着山东百姓受苦吗?”
江宁眉头紧皱,冷冷说道:“周大人,朝廷该派的兵派了,该调的将也调了,就连信王殿下都亲赴山东,英国公也率领兵马赶赴山东,想必用不了多久,山东战事便能平息,你们几位着什么急呢?”
说着,一甩袖子,继续往宫门之外走。
看着江宁远去的背影,周起元突然放声大哭。
江宁愣在原地,转头看着嚎啕大哭的周起元,心中暗自嘀咕:这王八蛋,该不会是想碰瓷自己吧?
这么多人看着呢,自己可没动他呀!
只听周起元哀嚎道:“原本以为江大人忧国忧民,不曾想也是道貌岸然之辈,眼睁睁看着山东百姓陷入战乱之苦,却无动于衷,百姓何辜?
苍生何辜啊!”
说着说着,其他两人也跟着哭了起来。
这哭声顿时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围观。
眼见这三个家伙把事情闹大,江宁眉头紧紧皱起,一把拉过身旁的温体仁,开口问道:“老温,这三个家伙什么来路?”
温体仁双眼上翻,开始在脑海中查阅关于这三人的资料。
片刻之后,他一脸平静地说道:“江大人,这三人原本都是东林党的骨干,本身并无大问题。
自从东林书院被夷为平地后,这三人便成了清流党的骨干,地位仅在左光斗之下。”
江宁听了,点了点头。
既然这三个家伙本身没什么原则性问题,自己也不能不教而诛。
随即,他眼珠子一转,嘿嘿一笑,说道:“三位周大人,你们也别在这儿嚎了。
只要你们能说动陛下下旨,本官就亲赴山东,不然本官也实在无能为力。”
听到江宁这话,三人顿时像被掐住脖子一般。
让皇帝下旨,他们何尝不想,可问题是皇帝根本不搭理他们。
想到这儿,三人哽咽着朝宫门外走去,一边走,一边哭,还一边念叨着……
眼见江宁没有中他们的圈套,周起元站在宫门之外,擦干眼泪,满脸铁青地盯着江宁离去的背影。
这时,一旁的周顺昌开口道:“怎么办?
江宁这王八蛋不上当!”
就在此时,周宗建冷笑一声,说道:“那就发动京城的百姓,借民心把江宁逼去山东。
我就不信他江宁能不顾这脸面。”
听到周宗建的话,周起元与周顺昌心中暗自感慨,别人不好说,江宁还真有可能拉得下这脸。
但事已至此,他们也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
随后,三人领着一众清流党官员返回各自衙门。
谁知就在几天后,京城百姓中流传出一则谣言,说朝廷之所以迟迟未能平息山东白莲教叛乱,是因为中军都督府中军左都督江宁没有去统兵作战,要是江宁前去,定能迅速平定叛乱。
这消息越传越广,不少百姓也跟着议论纷纷。
江宁得知消息后,满脸不在意,依旧该吃吃、该喝喝,凡事不往心里去。
可江宁的手下们却坐不住了,就连魏忠贤也主动站出来,表示愿意为江宁去一趟山东,但被江宁拦下。
原因很简单,老魏压根就不是打仗的料,况且朱由检已经去了,老魏要是再跟着去,山东局势说不定会乱成一锅粥。
比起这些文官的折腾,江宁更关注大明皇家煤行的发展状况。
这一日,江宁来到城外的西山煤矿,整个人瞬间愣住了。
只见好几千囚犯正顶着风雪劳作,干得浑身直冒热气,忙着采挖煤炭。
旁边是新修建的房屋,还有几座砖窑,都有官兵看守。
江宁带着李若琏径直走上前,亮出腰牌后进入矿场,开始仔细查看。
刚看没多久,忽然听到有人隔着老远喊道:“江大人,真巧啊,您也在这儿!”
江宁听到声音微微一怔,心说怎么是老魏?
转头望去,只见魏忠贤领着一个身穿太监服饰的胖子,快步朝自己走来。
江宁也赶忙笑着回应:“魏公公,还真是巧,没想到您也在。”
魏忠贤笑着说:“陛下开办大明皇家煤行,造福天下百姓,这可是件大好事。
咱家主动请缨,为陛下分忧。
如今这煤场归咱家管。”
江宁听后,心中暗自为老魏点赞。
看着魏忠贤身旁的小胖子,江宁觉得有些眼熟,疑惑地问道:“魏公公,这位是?”
魏忠贤笑着说:“小胖子,还不快见过江大人和李大人!”
只见那小胖子赶忙上前,恭敬行礼:“奴婢小胖子见过江大人、李大人。”
江宁点了点头。
这时,魏忠贤笑着介绍道:“这是咱家的二徒弟,原是山西太原府的通判,因贪污受贿被抓。
后来他主动戴罪立功,本来是要判斩首的。
咱家看这小胖子挺机灵,本打算留在东厂做事,结果发现他已经自宫了,最后咱家就安排他入宫当差,他干得还不错。
这不,陛下把大明皇家煤行这差事交给咱家,咱家手头事儿多,就让小胖子来当管事太监。”
江宁听完,点了点头。
魏忠贤对一旁的小胖子说:“小胖啊,还不赶紧带着咱家和江大人四处转转?”
小胖子赶忙领命,带着江宁等人四处参观。
江宁指着几座砖窑问道:“这几口砖窑是做什么用的?”
小胖子赶忙回答:“回江大人的话,由于矿场需要建造囚犯住所,还有堆放煤炭等原料的仓库,奴婢便下令建了这几口砖窑用来烧砖建房。
如今建房不用烧砖了,就用它们来烘干蜂窝煤。
毕竟天寒地冻的,要是自然晾干,十天半个月都干不了。”
江宁闻言,不禁点头,心说这小胖子还真是个人才。
不多时,众人来到打造火炉烟筒的地方,只见几十名工匠正手持铁锤制作火炉烟筒。
随后,江宁又开口问道:“那现在每日能产多少煤炭,又能制作多少块蜂窝煤?”
小胖子满脸笑意地回答:“回江大人的话,如今整个矿场共有囚犯3500人,奴婢安排3000人挖矿,剩下500人负责打水和泥制作蜂窝煤。
现在每天能产出煤炭10万斤左右,因为天气太冷,开采本就不易,等年后天气转暖,产量还能提高。
每日制作蜂窝煤大概有十万块。”
江宁听完,忍不住点头,这产量在古代全靠人力的情况下,确实相当不错,毕竟没法和后世有大型机械开采相比。
就在这时,江宁忍不住问道:“哪来这么多囚犯?
3000多人,该不会有无辜百姓吧?”
魏忠贤满脸笑意地说:“江大人,怎么会呢,咱家可不会坑害百姓。
这3000多人都是咱家亲自挑选的,为此可是把锦衣卫诏狱、顺天府大牢、刑部大牢的囚犯挑了个遍。
这些人原本都是贪官污吏的家属,本来都要处死的。
后来咱家琢磨着,杀了他们虽然解气,但不能赎罪,就把他们拉来挖煤赎罪。”
江宁听完,忍不住直呼:“我靠,老魏真是个人才!”
随后到了中午吃饭时间,老魏热情地拉着江宁就在煤矿上用餐。
江宁原本想拒绝,可实在拗不过老魏的盛情。
不多时,老魏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水煮菜,又拿了一大盘面饼过来。
江宁见状,忍不住打趣道:“魏公公,这些囚犯该不会也吃这样的饭菜吧?”
老魏冷笑一声,说道:“怎么可能?
他们吃的是黑窝头就水煮菜,菜里没有一滴油。
不过江大人放心,咱家做事还是有分寸的。
黑窝头管够,水煮菜虽说没油,但加了盐,好歹能让他们有力气干活。”
江宁听完,笑着说:“魏公公,您还真是菩萨心肠。”
老魏嘿嘿一笑,说道:“嗨,谁让咱家心软呢?
要不是看这些人还有点用处,早就拉出去砍了。”
江宁听完,不禁连连咳嗽,心想着:好家伙,老魏这简直是打造出了一个大明版的“黑煤窑”啊。
喜欢天启朝第一搅屎棍请大家收藏:(m.ququge.com)天启朝第一搅屎棍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